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蜀山悬剑传

作者:大明终始 | 分类:武侠 | 字数:0

第七百六十一章 与虎谋皮

书名:蜀山悬剑传 作者:大明终始 字数:0 更新时间:01-08 19:41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

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节选自玉壶吟李白

白复按捺住心中的震惊,猛然问道:“监军宦官边令诚是不是安禄山的密谍”

李辅国一愣,点点头,道:“不错,他确实被安禄山暗中收买,向玄宗进了谗言。李隆基中了反间计,颁下敕令,将高仙芝和封常清就地斩首。

但如果不是李隆基丧失理智,区区谗言绝不至于临阵杀将,而且是诛杀高、封这两位战功赫赫的名将

封常清洛阳兵败、撤入潼关后,曾经三度上表,向李隆基陈述兵败缘由,并针对叛军的战略意图和战术策略,详细拟就了一份应对的方略。然而,这三份极具军事价值的奏表,却被李隆基弃之一旁”

白复打断李辅国的话,问道:“叛军之所以能轻易攻破长安,源于高、封二位将军被冤杀、潼关失守这两件朝廷重大决策失误。既然说到这里了,我再向您核实一下哥舒翰将军贸然出潼关之事。

我查过兵部留存的军报,哥舒翰将军据守潼关时,玄宗忽然接到了一份情报。情报称叛军大将崔乾祐驻守陕郡的兵力不超过四千人,而且都是老弱残兵,防守异常薄弱,唐军应抓住战机大举反攻。

但事实上,崔乾祐作为燕军西进关中的前锋,其兵力至少也在两万到三万之间;而且,崔乾祐的麾下都是骁勇善战之兵,属于燕军中的劲旅,尤其是其中的同罗骑兵,更是精锐中的精锐。

事后证明,这份情报完全是错误的。

这份错误的情报导致玄宗误判,立即遣臣到潼关宣诏,命哥舒翰即刻率部东征,进攻陕郡,克复洛阳。

哥舒翰不敢抗旨,只好放弃潼关天险,冒然出关决战。最后中了叛军的伏击,导致灵宝惨败,十数万唐军灰飞烟灭。

我一直没有查到这份情报的来源,不知是否来自边令诚这类密谍”

李辅国哈哈大笑,道:“白大人,您太高看我们密谍了。这份别有用心的情报确实是捏造,但捏造这份假情报的人不是我们密谍,而是时任大唐宰相杨国忠

白大人,您也是久经战阵之人,但凡领兵打过仗,谁会被这份信口开河的情报所蛊惑呢

可李隆基偏偏就信了,而且还不顾众朝臣的反对,根据这份假情报作出了事关整个战局的重大决策。

是他老糊涂了吗

是因他有无法明说的原因,是因他对安禄山之叛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若不是他看人看走眼,姑息养奸,大唐怎会狼烟四起

起初,很多朝臣对安禄山谋逆的意图都有所察觉,可见李隆基如此宠信安禄山,便没人敢讲。

即便是安禄山的罪状昭然若揭时,李隆基还对重臣说:禄山,朕推心待之,必无异志。东北二虏,籍其镇遏。朕自保之,卿等勿忧也

朕对安禄山推心置腹,料他必不会心生异志。东北的奚和契丹,全是靠他镇守遏制的。朕可以当他的保人,你们无须担忧

等到安禄山造反的消息传回长安,李隆基颜面扫地。

此刻的李隆基迫切希望用一场决定性的胜利来挽回他的颜面。他一心只想着光复洛阳,生擒安禄山,彻底洗刷这个逆贼带给他的耻辱。

所以,只要是有利于收复洛阳,活捉安禄山的情报,李隆基都愿意相信它是真的。

杨国忠最善于察言观色,正是摸透了李隆基的心思,才大胆捏造了这份假情报。”

白复问道:“既然这份假情报漏洞百出,太子和众朝臣为何不劝说玄宗”

李辅国冷笑一声,道:“劝说有用吗

哥舒翰接到东征的诏书后,连夜起草了一道奏疏,奏报李隆基,陕郡兵力薄弱乃安禄山设下的圈套:

叛军千里而来,利在速战速决;唐军据险而守,利在久战。叛军残暴,久之必失人心,兵力也会萎缩,迟早会生内乱。唐军只要静观其变,届时乘虚而入,定能不战而生擒安禄山。

此外,向各道征调的勤王军队尚未集结,应再等一段时间。

就在哥舒翰呈上奏疏的同时,郭子仪和李光弼也向李隆基奏报:朔方军正计划北上,直捣范阳,俘虏叛军的妻儿老小作为人质,招降叛军。届时,叛军必定会从内部崩溃。

在这份奏折中,郭、李两帅也反复强调驻守潼关的唐军千万不可轻易出击。只要利用潼关天险,坚守阵地,拖住叛军即可。

这两份来自前线的奏疏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应对叛军的最优策略坚守潼关。

李隆基下令哥舒翰出关东征后,太子跪在殿前磕头苦劝,头破血流,也无法让李隆基收回成命。

不得已,太子只能将庆王李琮下毒安禄山之事告知李隆基。没想到李隆基勃然大怒,认为太子未经自己允许,就干出如此有失体统之事,其罪当诛。

老奴见势不妙,强行将太子拉了出去。若再强行劝谏,恐怕李隆基当场将太子废黜。

再后来,你都知道了,灵宝大败、潼关失守,李隆基不得不像丧家犬一样,带着皇子皇孙,逃往巴蜀

如果当时李隆基能虚心纳谏,坚守潼关,后面之事注定全盘改写。

只可惜”

李辅国对玄宗的不屑、憎恨之情溢于言表。

白复步步紧逼,问道:“所以你就认为应该尽早让玄宗退位,让太子继位马嵬坡哗变,也是你在暗中策划啰”

李辅国把杯盏往桌案上重重一顿,面色一变,阴森森地说道:“白相国,你问的太多了此事涉及陛下,你最好什么都不知道。”

白复目光如炬,针锋相对,毫不退让。

过了一盏茶时间,李辅国面色转缓。他长吁一口气,对白复道:“

往事都过去了,没有重提的必要。我只想说,老奴今日如此对待太上皇,自然是有原因。

白大人,我今天之所以和盘托出,就是想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即便不能结盟,也不想互为仇家。

像您这样的聪明人,杂家说的是不是真话,您一测便知。

有人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杂家希望白大人不要像房琯这类清流,食古不化,刻板拘泥。朝廷之上,派系林立。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不变的利益。

只要利益一致,道不同,依然可以谋

咱俩都是陛下宠信之人,朝野内外,对咱们虎视眈眈的人大有人在。我猜一定有人借机挑拨你我的关系,拿您遇刺这事做文章。恨不得见咱俩拼个鱼死网破,乐享其成。

杂家可以明说,您这次遇袭与杂家无关。杂家跟您一样,都是靠着陛下才有今日的显赫。陛下长命百岁,杂家才有富贵日子。

杂家虽不知幕后主使是谁,不过倒可以透露一些消息。刺杀当晚,酒宴散去后,宇佐陪陛下和皇后娘娘听戏。

白复眼睛一眯,笑道:“李公公的意思是,刺杀与她俩无关啰”

“不不不,恰恰相反。

杂家的意思是,刺杀定与这两人有关,所以才刻意制造出,不在现场的证据”李辅国脸上现出残忍一笑。

将李辅国送走,子车裂从书房密室内走出来。

白复问道:“子车大哥,您怎么看李辅国之言”

子车裂道:“李辅国肯定还有许多秘密隐而不说。不过,他是条老狐狸,知道假话骗不了咱们。所以,他刚才肯说出来的,很可能都是真实的。

是不是要跟他结盟,你还要仔细判断。”

白复感慨叹道:“没想到这么多有价值的情报,竟然都是从仇敌之处得知,我需要重新审视自己跟李辅国的关系。

建宁王李倓之死,李辅国难辞其咎。跟李辅国这类阉党、奸佞结盟,无异于与虎谋皮。不过,我倒是认同他说的,朝堂之上,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不变的利益。

现在敌友难辨,咱们不宜处处树敌。至少从目前看,不撕破脸皮,对我们双方都有利。

我有种预感,刺杀仅仅是刚开始。他们既然下了除掉我的决心,就一定会无所不用其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9953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