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蜀山悬剑传

作者:大明终始 | 分类:武侠 | 字数:0

第七百二十六章 后宫之主

书名:蜀山悬剑传 作者:大明终始 字数:0 更新时间:01-08 19:41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李商隐

“杨玉环这个靠山固然强大,但玄宗毕竟年事已高。多一条太子的门路,岂不是双重保险”

想到此处,尹凤蓝亲自下场调教,将毕生所修的秘术、压箱底的功夫悉数相传。

得知“凤兰尹”幕后的东家竟是杨国忠的三姨太,张良娣也是又惊又喜:

“有了杨贵妃这座靠山,自己才不会重蹈覆辙,落得前两任太子妃韦妃和杜良娣的下场。”

利益高度一致,命运息息相关,两人一拍即合。

太子妃张良娣正式拜入彩衣社门下,成为尹凤蓝的嫡传弟子。

随后,在尹凤蓝的悉心调教下,张良娣狡黠善变,施展床底功夫,狐媚君王,一步步赢得太子李亨的宠爱,为李亨诞下二子:兴王李佋、定王李侗。

正因为尹凤蓝和太子妃张良娣的师徒关系,所以马嵬坡兵变,杨氏一门尽诛,乱军唯独放过了尹凤蓝和杨亦蝉。

肃宗灵武登基后,张良娣母凭子贵,被册封为淑妃,将后宫大权逐步揽入囊中。

淑妃张氏勾结内侍宦官李辅国,巧言令色、干预政事,栽赃陷害,逼死建宁王李倓,驱逐布衣宰相李泌。

收复两京后,尹凤蓝和张良娣分别从成都和凤翔回到长安。两人再次联手。

尹凤蓝隐退幕后,利用彩衣社,暗中操纵着朝堂时局。

乾元元年758年,通过策划公孙大娘行刺肃宗一事,淑妃张氏立下救驾之功。肃宗大为感动,力排朝臣众议,将张淑妃晋封为张皇后。

成为皇后之后,张氏野心勃勃,图谋废黜太子李俶,让自己的儿子入主东宫。

这一切,还得靠师父尹凤蓝在宫外策应。

彩衣社握有大量朝臣不堪入目的证据,必要时,这就是一把利器,可以胁迫百官低头。

另一方面,尹凤蓝铭记脚踩两条船的深刻道理,即便是将太子妃张良娣收为弟子,尹凤蓝还是多留了一个心眼。

杨府认亲后,尹凤蓝又把女儿杨亦蝉押在了永王李璘身上,怂恿杨亦蝉背叛白复,嫁为永王妃。

马嵬坡分兵后,永王李璘随玄宗入蜀,以杨亦蝉为交换筹码,乘机拿到统领江陵的兵权,割据江东。

肃宗灵武登基、永王李璘之乱被平定,尹凤蓝断了拥立其他皇子的念想,让杨亦蝉彻底跟着玄宗,成了杨婕妤。

玄宗暗中策划政变的蛛丝马迹,便通过杨亦蝉这条暗线,秘密送到张皇后的手里。

大明宫叛乱平定之后,玄宗被软禁在太极宫,高力士被流放到巫州今湖南洪江市西北,内侍宦官王承恩流放到播州今贵州zy市,宫女如仙媛被放逐归州今湖北秭归县,玉真公主被赶回玉真观。

杨亦蝉这才恢复自由之身,以杨婕妤的身份操持兴庆宫。

看完张皇后的密信,尹凤蓝陷入沉思。

她千算万算,也没想到白复这个来自巴蜀的寒门子弟,竟然能出将入相

早知如此,自己又何必花这么大心思布局。自己费尽心思拆散白复和杨亦蝉,却替青鸾公主做嫁衣,便宜了白复这小子。

张皇后的意思,是让杨亦蝉伺机接近白复,与白复重修旧好。借助白复,拿下军权,为日后拥立定王李侗登基,获得大唐军界的支持。

尹凤蓝却另有心思,现在还不是让杨亦蝉与白复重修旧好的时候,她还有件更重要的事,需要杨亦蝉去做。

这件事倘若办成了,她将改写大唐的命运

白复拜相后的第一次朝会,是每月初一、十五举行的朔望朝,在宣政殿上朝。

按照礼部定下的规矩,白复换下武将战袍,改穿大团花的绫罗紫袍,束金玉饰腰带。

晨星隐没,雄鸡报晓,白复带着侍从,策马行走在拂晓前昏暗的大街上。

穿过望仙门,来到望仙桥。望仙桥亦称为下马桥。到了这里,百官必须下马,步行至昭训门。

昭训门是大明宫的第一道宫墙。白复平日办公的公廨金吾卫杖院就在昭训门的西面。

穿过昭训门,就算正式进入大明宫。

向北步行百步,便来到含耀门,这是大明宫的第二道宫墙。馆、侍制院、国史馆就在第二道宫墙内。

中书省和门下省中间,从西至东,分别是月华门、宣政门和日华门,穿过这三门,便是中朝宣政殿。朔望朝便在宣政殿举行。

白复到得早,日华门还没有开。一群同样等着上朝的官员在日华门前踱着步,等待开门进殿。

此时,天还没大亮,光线朦胧幽暗,要不注意,还不大容易看清人脸。

两名内侍宦官来到白复的马前,躬身一礼,道:“是白大人吧,您这边请。”

自从白复拜相之后,内侍省就让相关的宦官和宫女看过白复的画像,以便铭记白复的长相,更好的服侍。

这两名宦官是专门伺候白复的,早已在日华门等候多时。见到白复出现,赶忙迎了上来。

白复曾为左千牛卫中郎将,也算经常出入大明宫。被宦官如此贴心照顾,也算是第一遭。

白复不由感慨,怪不得大家都愿意当官。当了官,更要想尽法子当大官

两名宦官打着一对红灯笼在前面带路,把白复领到日华门旁的一个小庭院。

这个小庭院名为“集贤斋”,是早朝前官员用膳的地方。

小庭院干净整洁,院内有十数张胡榻,桌案上摆着碗筷。数十名宦官脚步轻盈、忙前忙后,给就坐的官员端茶倒水,盛装糕点、饭食。

这个庭院虽小,却是天下官员神往之地。能在这里用早膳的,都得是三品以上的高官。普通官吏只能在上朝的路上,在马背上凑合吃两口。

这一点点特权,就拉开了重臣与朝臣的区别。小庭院门槛虽浅,绝大部分官员一辈子也踏不进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8584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