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蜀山悬剑传

作者:大明终始 | 分类:武侠 | 字数:0

第六百二十一章 西域兵源

书名:蜀山悬剑传 作者:大明终始 字数:0 更新时间:01-08 19:41

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

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笑我飘零。

普天乐秋怀张可久元代

在川帮弟子和安西北庭行营各级将领混编前,川帮精锐自视甚高。

通常情况下, 要论单打独斗,唐军中的老兵根本不是江湖门派的对手。

归根到底,是兵源的问题。

始于西魏北周,鼎盛于隋唐的府兵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农闲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武器和马匹自备。

朝廷在全国各地设立折冲府, 负责府兵选拔和训练。

这些农民被选入折冲府训练时, 已经是青壮年。

除非是家传武学,亦或者天赋异禀者,绝大多数士兵终其一生,也很难练成上乘武学。

在川帮弟子眼中,唐军中的大部分士兵练习的都是外家功夫。

仅以力量来源来说,外家功夫以肌肉震颤发力为主,而玄门内功以气脉筋膜鼓荡发力为主。

这些区别,在习武之初,差别不大。甚至可以这么说,在初学时,外家功夫具有明显的优势。

初入门时,两门弟子打斗搏击,主要是拆解招式,力量对抗。

外家功夫易学易练,刚勇威猛,主於搏人。一旦交手, 身材弱小的玄门弟子往往不是外家弟子的对手。

但玄门弟子内力初成后,就能慢慢感知到对方劲力关节的转换线路,做到身随意转,应手而击。

再往后,内力养成,心随意转,意到法随:若感应对方劲力的虚弱点、断续点,就能即刻进行攻伐和截断;

若感知对方的强盛点,就能瞬间避其锋芒,巧妙化解,辨其重心,摸清发力轨迹,再依托于身架结构,腾挪躲闪,进行引导和破坏。

川帮弟子大都出自蜀中各大门派,自幼修习玄门内功,习武练拳之前,先学丹法练气之功。

丹田筑基、内力初成后,再学武功招式。内力发动,肢体随之,亦即“内则为气, 外则为拳。”

道门传承的玄门内功中有易筋、易骨、易髓、易血、伐毛之分,这是用炼形的次第对功夫境界进行区分。

人身有十二对大筋,通达手脚头腰,联络骨骼关节,传导身体动能。

未曾习武之人,大筋中阴质僵浊,部分大筋甚至黏连僵直,无法传导,所以手脚举动虚浮无力,出拳难穿鲁缟。

易筋炼形之法,如同“架梁斗榫”。建房时,架上大梁,扣好搭紧榫卯,房屋骨架靠榫卯梁斗结构,稳然立起。

人之骨架靠十二对大筋立起,骨架对正,榫卯合度,就可骨现锋楞、大筋腾起、筋线发显。

以此发力,周身大筋共振颤动,如同挥鞭之劲,大筋和骨节共鸣崩响,神威迅烈,震惊四众,此为“筋骨齐鸣”。

以此劲力击打,劲气剧烈震荡,如同挥动锤鞭,可开砖碎石。被击中者如受牛撞马蹬。

以此劲力防守,感觉有使不完的力气,耐力和抗力倍增,周身不畏常人拳打脚踢。

折冲府兵中的精锐,绝大多数也就练到此重境界。而对于玄门弟子来说,这才是第一步。

在第一重易筋境界之后,武道修持进入易骨炼膜阶段。

第二重炼形境界,注重修炼骨膜和筋膜。此时周身各关节和骨面筋膜受到气血滋养,开始鼓荡充能。

到此境界,气血勃发,骨骼强硬如铁,磕击硬物而不伤,亦无痛感。即便红肿也会迅速气血充盈而消肿。此时与人硬手磕臂,对手会觉痛入骨髓,如被铁棒击中,缩手呼痛。

此时,周身关节内节节贯串,气血鼓荡形成掤劲,骨节承力内敛而肌腱放松拉长,此为“骨升肉降”,俗称“玉树挂宝衣”。好像是骨架子支愣愣四面样挂在架子上。

由于周身外软内硬,如绵裹铁,以此劲力防守,软手相接,对方如触败絮,无从着力。松软拉长的筋膜可以像皮筋线团一样缠绕,化解对方的劲力变化。

倘若对方罡气强悍,能够侵入护体真气,一旦触及“玉树”骨架,一身骨架可将承载的劲力传导至地面,继而生出反扑之力,甚至将对手反弹击伤。

丹道内炼进入第三重境界,丹鼎初成,周身精气从筑基初期的气血浑浊到后期精华沉积内敛。

周身气血勃发,蟾月之光显明,丹田火热,两肾如有涌泉沸水,口中玉液充满,气息带动筋膜进入橐龠呼吸。

对于玄门弟子来说,这才算玄功初成,方能下山行走江湖。

天下门派,成千上万,但能以正宗玄门心法开宗立派,统领本门武功的,才称得上是名门大派。

这些名门大派中,又以少林、昆仑、峨眉等七大门派为首。

这些玄门功法乃是各大门派的立派之本,皆不外传,军队中鲜少有士兵能得其内秘。即便侥幸得之,无三至五年纯功难以达成。

这就是寻常唐军将士单打独斗时,很难胜过江湖侠客的原因。

然而,安西北庭军的兵源却不同于折冲府的府兵。

安西北庭军的精锐除戍边汉人外,还有很多来自龟兹、于阗、疏勒和碎叶等西域诸国的胡人,出自昆仑、天山等西域大派。

其武功心法虽与中原武林不同,却也有极其独到之处,在某些方面甚至胜过中原武学。

除此以外,安西北庭军中还有一部分被招安的马匪。他们曾经是纵横丝绸之路的悍匪,连当地昭武九姓的胡商都不敢招惹。

匪帮被唐军剿灭后,一部分相对忠勇的马匪被唐军招安,成为边军的一员。

正是由于安西北庭军特殊的将士构成,才被称为虎狼之师,替大唐开疆拓土,威震西陲。

也正因为如此,当李嗣业将军率领安西北庭行军抵达凤翔勤王时,肃宗亲自设宴款待。

收复两京后,其强悍的战力令叛军惊惧,也令朝廷警觉。

李嗣业将军死后,朝廷不断将荔非元礼、段秀实、白孝德等军中高阶将领调离至其他军队中。

尉迟骠骑挑事后,虽然两拨人马再未发生过冲突,但白复认为两方要想化解矛盾,真正融合,只要一个办法以武会友。

对于武者来说,只有打的对手心悦诚服,对手才会真正地尊重你

果不其然,几场实战下来,双方势均力敌,惺惺相惜。

步战时,蜀山一脉的绝世武功让安西北庭将士大开眼界:

如果说,西域功夫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刀客一骑绝尘、七剑傲下天山。

那么,巴蜀武功就是剑阁峥嵘而崔嵬,鹤飞不得过,猿猱愁攀援,夔门当关,剑仙横绝峨眉巅

马战时,安西北庭精锐悍勇无匹,将自身武功与马战完美结合,令川帮骑兵佩服的五体投地。

战阵演练时,双方攻守兼备,教学相长,各有收获。

安西北庭军的马战战法从匈奴、突厥、吐谷浑等部落的战术中演化而来,学自草原上的狼群猎杀之术。

与中原军队酷爱的重甲骑兵不同,他们更讲究人马轻甲,来去如风,千里奔袭,围猎奇袭。

川帮弟子的战阵除了唐军传统的步战之法,如一字长蛇阵、二龙戏水阵等,还有时隔数百年,重现天下的战阵诸葛武侯八阵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0524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