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蜀山悬剑传

作者:大明终始 | 分类:武侠 | 字数:0

第六百八十章 阉宦当道

书名:蜀山悬剑传 作者:大明终始 字数:0 更新时间:01-08 19:41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第后赋菊黄巢唐代

玄宗接见羽林大将军郭英之事,李辅国很快便从獒卫的密报中得知。李辅国大喜。

李辅国,原名李静忠,出身微贱,自幼净身入宫。

大内中有不少身怀绝世武功的宦官, 由于无儿无女,往往把一身本领带入棺材。

李辅国的授业恩师就是这么一位宦官,木讷无言,一辈子在宫中打杂,默默无闻。但其武功深不可测,更利用宦官自身的残疾,化残补缺, 剑走偏锋,创设出仅有宦官才能习练的绝世武学。

他见李辅国年幼, 毫无武学根基,正是筑基之时,便利用闲暇无聊之余,将一身本领传给李辅国。

李辅国艺成之后,本想凭着一身本领,混成有头有脸的宦官头目。于是,主动投靠高力士,加入飞龙军。

不过,李辅国样貌实在奇丑无比,讨人生厌,根本入不了权倾天下的高力士法眼,被打发至马厩,成了一名养马的马倌。

李辅国混了大半辈子,还是末流宦官,郁郁不得志。眼看这辈子就这么过去了,却无意中在一次马球赛中被一名权臣发现。

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 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这位权臣的巧妙安排下,李辅国得以改换门庭,入东宫侍奉太子。

彼时的太子李亨,风雨飘摇,随时可能被废黜。莫说朝中百官,就连内廷的宦官和宫女,都不愿投奔东宫,担心太子被废后,遭到牵连。

李辅国的选择,不算太理智,更像一名赌徒,拿全部身家压偏门。

已过不惑之年的李辅国选择赌一把。

这把年纪了,没什么输不起,大不了失一颗头颅。可要是赢了,就一步登天

当一个人走投无路,决定放手一搏时,往往也就是机会来临之时。

在东宫无宾客往来、府内众人浑浑噩噩之际,李辅国逆势而动, 他的出现格外醒目。

很快,李辅国便凭借绝世武功和察言观色,在太子李亨面前站稳了脚。

马嵬坡之变,李辅国出谋策划,煽动禁军哗变;灵武登基,李辅国立下拥立之功,从此飞黄腾达。

然而,不管李辅国如何权倾朝野,高力士、陈玄礼等人从来不拿正眼瞧他。在高力士眼里,李辅国这种歪瓜裂枣般的九流宦官,就是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

面对老上司的轻蔑,李辅国一直怀恨在心,今日终于找到机会,可以一雪前耻了。

李辅国对肃宗道:“太上皇长住在兴庆宫,远离陛下,每天都和外臣交往,甚至跟羽林大将军郭英暗中来往。

高力士、陈玄礼这些人日夜陪伴在太上皇身旁,聚众密谋,老奴恐怕他们会对陛下不利。

这次太上皇召见羽林大将军郭英之事,很快就在禁军中传开了。禁军将士有不少都是当年的灵武功臣,对此忧惧不安,担心会有变乱。特意委托老奴面圣,让老奴据实禀报。”

李辅国话里话外都在暗示太上皇复辟在即。

肃宗闻言,难掩惊讶之色,眼中含泪,质疑道:“怎么可能父皇慈悲仁爱,怎么会做这种事”

李辅国叩首回道:“太上皇固然没有此意,但他身边那些贪图富贵之人就难说了。

陛下,您贵为九五之尊,应从社稷大计出发,把祸乱消灭于萌芽,岂能遵循匹夫之孝

兴庆宫与市井坊间杂处,围墙低矮,兴庆宫里面的事,外面看得清清楚楚,不是太上皇应住的地方,不宜让上皇居住。

依老奴所见,不如奉迎太上皇回太极宫。大内戒备森严,怎么说都比兴庆宫更合适居住,而且还能杜绝小人的挑拨煽动。

倘若如此,太上皇可在皇宫中安享晚年,陛下还可以每天觐见三次,以尽孝道。如此以来,岂不是两全其美”

肃宗没有采纳李辅国的建议,找个借口将李辅国打发回去。

李辅国出宫后,停住脚步,回望了一眼肃宗的寝宫,暗中冷笑。

李辅国太了解肃宗的性格了,明明心里也是这般想得,却优柔寡断,更担心百官的非议。

“有些事只能我当恶人啦当就当吧,杂家一个宦官,无儿无女,还求身后名吗

杂家上半辈子,被人视为残疾怪胎,嘲笑欺凌。今日掌得大权,定要让羞辱过杂家的人常常生不如死的滋味。

昔日,你们高高在上、趾高气昂;今日,要让你们匍匐在杂家的脚下,像狗一样摇尾乞食。”

玄宗一贯喜爱骑马射猎,尽管晚年几乎足不出户,可还是在兴庆宫里面养了三百匹来自大宛、大食的骏马。

这日一早,李辅国便以皇帝敕令的名义,一下子调走了二百九十匹,只给玄宗留下了十匹相对羸弱的马匹。

玄宗无力制止,望着空空荡荡的马厩,不胜感伤地对高力士道:“吾儿为辅国所惑,不得终孝矣。”

高力士怒,意欲拜见肃宗,追问此事缘由。

玄宗沉吟片刻,最终还是摆了摆手,道:“算了。大事在即,切勿因小失大。不就几百匹马嘛,朕还输得起。”

高力士心中暗叹:“不管此事是肃宗的主意,还是李辅国搬弄是非的手段,此事终于捅破了玄宗父子俩最后一层面纱。

除非一人主动放下身段,两人之间再无其他回旋余地。”

李辅国假诏调马之事,很快传遍朝野。然而,肃宗就跟不知道此事一样,没有任何表态。既没有把马还给兴庆宫,也没责备李辅国。

文武百官都是混迹官场多年的人精,都猜到了其中的微妙:李辅国之所以敢如此胆大妄为,定然是洞察到了肃宗的心思。

谏官言官,集体静默。

一些权斗经验丰富的老臣,觉察出了不祥之器的味道,以身体抱恙、在家养病为由,远离朝堂,闭门不出。

ps:每次读史,都有一种体会:贤臣良将也好,奸佞小人也罢,每一个能写进史书的,没有一个是平庸之辈。

从某种角度来说,“坏人”比“好人”更敏锐和理智。“坏人”似乎永远知道谁是“好人”,“好人”却往往不知道谁是“坏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921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