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蜀山悬剑传

作者:大明终始 | 分类:武侠 | 字数:0

第五百二十一章 颜氏家训

书名:蜀山悬剑传 作者:大明终始 字数:0 更新时间:01-08 19:41

烟水自流心不竞,长笛霜空。

浪淘沙秋江张炎宋代

这一日风雨如晦,白复心有所感。

白复盯着右手被斩断的拇指,想到右手终身不能用剑,无限恨意涌上胸口。

白复心道:“永王李璘和妖女阿绮已死,杨亦蝉与我再无瓜葛。虽然如此,但罪魁祸首玄宗老儿和高力士都还健在,依然荣华富贵。

更可气的是,令我蒙羞,陷我牢狱的背后主使之人杨国忠的三姨太尹凤蓝还逍遥法外。

除私仇外,自己还肩负睢阳万余将士的血海深仇。时任河南节度使的贺兰进明和都知兵马使的许叔冀见死不救,生生让尹子奇率领叛军将大唐将士饿死在睢阳城内。

此仇不报,非丈夫也

我也当学一学独孤前辈,要以此剑术杀得天下枭雄俯首束手,贼寇妖孽骈首就戮

纵横捭阖、睥睨天下”

白复素来极重恩怨,胸襟殊不宽恕恢宏。当日手指被斩,武功被废,深牢大狱三年,险些命丧天牢。

当初,按师父青玄掌门和徐太傅指示,协助唐军剿灭叛军,拯救百姓于水火,那是大义所在,义不容辞。

此刻两京光复,叛乱平定,报仇雪恨之念再也难以抑制。

白复走入颜府,向颜真卿道:“大人,本想再多留几日,但我尚有几桩恩怨未了,暂且分别,日后再来向您继续求学。”

颜真卿知道分别在即,也不多劝。双方定下离开蒲州的日子。

送别当日,白复背负玄铁刀,身披敝袍,牵马出城。颜真卿亲自将白复送出蒲州城十里,一老一少,边走边谈。

颜真卿感慨道:“白少侠,大禹九鼎乃是天下神物,你能从中得到旷世奇缘必有缘故,切不可辜负上天之意。

巽坎两鼎虽无缘再见,你也不要过于遗憾。

正如我们学习碑文书法,很少有人整日埋头碑林。大部分人都是靠临摹石碑上的拓片来习练。

依老朽看,天下所有商周时期的青铜鼎、青铜器,都是大禹九鼎的拓片,包含着九鼎的讯息和秘密。

你做着古董生意,又能出入麟德殿和皇室大盈库,不妨从这些青铜器入手,看能否从中导引出真气,继续滋养巽坎两鼎真气。

你身上的真气乃是九鼎源头,真传法脉。这些青铜器内丝丝缕缕的气息,就如同江河湖海。千流万川,殊途同归,最终都会汇入大海。

除却九鼎真气,正如我此前嘱咐,道不能明言,却可转化。青铜器上的铭文,底部的图案,青铜编钟奏出的乐音,或多或少都能传达出大禹九鼎的奥秘。”

白复闻之,脑中花火一闪:“是啊,当日曲江赏花踏青,荥阳郑氏乐班的殷商青铜编钟就让自己心生感应。

当时,自己也动过用商周青铜器助力修炼的念头。后来一忙,竟然将此事忘了。这次回长安,必须尽快重启。”

颜真卿继续道:“商周时代通行的文字是大篆,除青铜器身的钟鼎文外,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石鼓上的石鼓文大部分也是用这种文字书写。

甲骨文,徐太傅已经教你了,我就不累述了。

我建议这次回长安,你可去凤翔郡看看陈仓石鼓。陈仓石鼓共有十件,每件高二尺,宽一尺多,重愈千斤。

陈仓石鼓乃是先秦石鼓,上面刻有最早的石刻篆字,被誉为篆书之祖,是始皇帝一统六国前秦国使用的大篆。

陈仓石鼓文上承秦公簋铭文,下接李斯小篆,是大篆向小篆衍变期的过渡性字体,结体促长伸短,字形方正丰厚,笔触圆融浑劲,风骨嶙峋又俊逸风致,透露出秦灭六国前,老秦人强悍雄浑的力量感。”

白复闻之,道:“大人,按照我对周王室典藏史所刻残碑的考据,楔形文字乃是我们所知的最远古文字神书体,这种神书体是献给神灵的文字。

不知比这石鼓文如何”

说罢,白复找来纸笔,将隐太子府邸和弘文馆内两块残碑上的楔形文字写给颜真卿。

颜真卿也是颇为好奇,但看完白复所书文字后,连连摇头,道:“

这些楔形文字年代肯定早于陈仓石鼓文。但是不是最远古文字,我不敢断言。

据我所知,大禹在治水成功后,为歌颂自己的功绩,用奇特的古篆文,在天然峭壁上刻下一组文字。这组文字被誉为天书,也是献给昊天诸神的文字。

这些文字,无人认得,成为后世历代书法宗师毕生不解之谜。这些文字我见过拓片,形如蝌蚪,跟你所写的楔形文字完全不同。”

白复听罢,欣喜若狂,赶忙问这些古篆文的下落。

颜真卿回忆道:“大禹镌刻的这块石头,被称作禹王碑。人们发现它,是在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岣嵝峰左侧的苍紫色石壁上,因此也被称作岣嵝碑。这应该是我们所知最古老的摩崖石刻,文字分九行,共七十七个字。”

白复赶忙记下,下定决心,日后要登衡山岣嵝峰,寻找禹王碑。

蒲州城外,断壁残垣,千里沃野,荒无人烟。

正如杜甫北征诗云:“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谷 颜真卿叹道:“大唐立国一百三十余年来,从未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承平太久,大家都有一种和平优越感,无法想象战乱的痛苦。

即使我们从卷册中了解到战争的残酷,但依然是隔岸观火,没有切肤之痛。

书中记载的那些战火纷飞、枪林箭雨、流血漂橹的战争场面,越是惨烈就越是血色浪漫,让年少时的我们无比亢奋,甚至向往有一天能投笔从戎,征战沙场,渴饮匈奴血肉。

哪怕壮烈捐躯,马革裹尸,只要能荣耀家族,名垂青史也在所不惜。

直到亲历战争,才知战争血腥惨烈,毫无浪漫可言。战乱像一台巨大的绞肉磨碾,几乎将天下人都碾成血肉碎末,让每一个人,都经历一次家破人亡的惨剧,沦陷在一场醒不过来的噩梦里。连太上皇自己也不例外。”

白复冷冷一笑,道:“这一切不都是他自找的吗若不是他贬斥张九龄等贤相,陷害王忠嗣等名将,重用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这些奸佞,大好盛唐又怎会变成今日模样

他在华清池泡汤销魂时,可曾想过天下百姓的疾苦”

颜真卿默然良久,长叹一声道:“安禄山之叛,兵连祸结,生灵涂炭,山河破碎。这场浩劫,太上皇难辞其咎。雄才大略的一世英名,恐怕毁于一旦。”

白复欲说还休,思量再三,还是没忍住,问道:“大人,恕我直言。这场大难,颜氏一门三十余口死于乱军刀下,包括您赞誉为宗庙瑚琏,阶庭兰玉的爱侄颜季明。

若说战乱期间,朝廷百官所经历的个人伤痛,恐怕难有一人敌得过您。

我斗胆问一句,这个被众多妃嫔和佞臣阉宦所簇拥着的昔日皇帝,是否值得您去效忠”

白复话锋如利剑,字字见血。

颜真卿眺望远方,徐徐道:“我颜真卿虽然驽钝,却不愚忠迂腐。

白少侠,你可知我颜氏先祖为何人”

白复赶忙抱拳施礼,道:“黄门大人创作颜氏家训,开千古家训之先河。我在幼时,便敬仰先祖大名。”

颜真卿肃然道:“这是我颜氏十三世祖。我颜氏的一世祖是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复圣颜子。”

白复闻之,赶忙甩镫下马,整肃衣冠,向昔日鲁国方向,深躬一礼。

复圣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天下谁人不识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迁怒,不贰过”,德行学问,名传千古。

颜真卿见白复这名道家弟子,竟然如此谨遵儒家礼法,不仅格外欣慰。

颜真卿点点头,道:“孔子云:仁者,爱人。

仁,不仅指忠君和孝敬父母,亦指爱百姓,爱天下苍生。儒门讲仁、义、道、德,不是宣扬愚忠,而是讲天地大爱。

在儒门弟子看来,礼崩乐坏的时刻,拯救天下的利器,是道,是仁、义、道、德

所以,一代一代的儒门弟子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走上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道路。

一场战乱,让我颜氏一脉家破人亡,险遭灭族。但我颜真卿只有悲愤,从未后悔过半分。若让我重新选择,我依然会这样抉择。

我信仰的道,安禄山之流一生也不会明白。他们只懂欲和利。

在信仰面前,安禄山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一文不值。

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人生选择,也是我们颜氏,整个家族的选择。总有些东西,需要我们这些人坚守。

这世上大部分东西都会灰飞烟灭,随时光逝去,也定有些东西将会留下,化作永恒,根植于我们的血脉。

这就是我们颜氏一门的家训。”

白复听罢,思量良久。

白复向颜真卿深深一揖,道:“多谢大人,小子受教定当铭记于心”

蒲州城外,十里长亭,一老一少,把盏道别。

颜真卿从背囊中取出两卷帛书,递给白复,道:“千里送君,终须一别。

这两部书,一部是论语、一部是颜氏家训,皆是我这两日用正楷写下。望小友闲暇时,多行练习。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书道武道,殊途同归。一个人的境界在哪个高度,他的成就也会到达同样的高度。”

古道西风,尘烟瘦马。

颜真卿风满襟袖,须发猎猎,有如风中的一棵枯藤老树。

望着颜真卿渐行渐远的背影,白复由衷敬佩,心道:“置身这不完美的世间,心里守护着一个完美的法度,一笔一画地把它写出来,这就是清臣大人啦”

白复一拉马缰,掉转马头。唿哨发出,胯下虎类豹一声嘶鸣,绝尘而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7562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