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蜀山悬剑传

作者:大明终始 | 分类:武侠 | 字数:0

第七百三十七章 帝国财政

书名:蜀山悬剑传 作者:大明终始 字数:0 更新时间:01-08 19:41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自洛之越孟浩然唐代

保障军需之事告一段落后,肃宗又给白复安排了新的任务。白复将修建府邸的事情交给青鸾公主,全身心地投入到朝政之中。

白复身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内阁宰相,能够参与大唐的最高决策。白复这才知道,大唐帝国真实的家底。安禄山之叛后的大唐帝国,已是千疮百孔。

在安禄山造反之前,大唐的财政已经严重失衡,只是掩盖在“开元盛世”的表面繁荣之下。而叛乱爆发之后,大唐的财政问题迅速恶化,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在安禄山叛乱之前的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大唐总人口一共有八百九十万户,近五千三百万人。但是叛乱之后,朝廷能控制的人口数迅速下滑,到上元元年760年,大唐只剩下一百九十三万户、一千三百万人。户数不到几年前的四分之一,人口不到三分之一。

叛乱前后人口差别那么大,并不是战乱中战死或饿死了这么多人,而是因为朝廷对疆域失去了控制,许多人游离于朝廷的户籍统计之外。

更麻烦的是,在这一百九十三万户、一千七百万人中,有一百一十七万户、一千四百六十二万人老弱病残、皇亲国戚、世家望族、僧侣等特权阶层是不需要缴纳租庸调税的。

也就是说,只有七十六万户、二百三十七万人来承担整个唐帝国庞大的租庸调税。

由于每个人承担的税赋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朝廷的财税收入锐减为玄宗朝的三分之一左右。

朝廷的财税收入减少为原来的三分之一,而军费开支却比之前还要庞大,朝廷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从能够控制的区域内搜刮财税。

更糟糕的是,叛军切断了京师长安和最富庶的江南之间的经济往来。

以扬州为中心的江淮地区,是大唐财税的中心。

扬州是运河的南方起点,南方的粮食都汇集到这里,再通过运河转运到汴州今开封。从汴州沿黄河、渭河到达长安,或者走黄河、洛河到达洛阳。

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南下,占据中原,逐渐切断了长安与江南的联系,江南的粮食、税赋无法运抵长安。

战争爆发后,叛军首先破坏的是朝廷的财政调拨能力,让朝廷无法利用帝国的物资来供养军队,对抗叛军。

这是一场帝国财政上的生死时速,凶险程度不亚于决战沙场。

肃宗即位后756年,首先是从商贸上寻找补贴。

安史叛乱前,大唐的税收主要针对农业,叫租庸调制,也就是对土地收取一定的租税,再对农户收取“调”农产品税,以麻布和丝绸为主,并征发每年二十天的“庸”劳役。

对商贸业,大唐朝廷一直采取开放的态度,商贸税的税率很低,且不是主要税种。也正因如此,大唐的商贸非常发达,万邦来朝,天下商贾八方云集,四海货物琳琅满目。

在租庸调制的税赋入不敷出之际,为了支付军费,肃宗开始向商人征收重税。

肃宗派遣御使郑叔清前往未遭战火的江淮、巴蜀地区,一次性向富商征收百分之二十的财富税,即率贷。

除了江淮、巴蜀,朝廷也在天下诸道的集市和道路关卡向商贾征收贸易税,凡是一千钱以上的货物都必须缴纳。

然而,随着战事胶着,但对商贾的临时性征税仍然无法满足庞大的军费开支,朝廷必须另想办法。

此时,第五琦姓第五,名琦出现在肃宗的视野里。

第五琦陈奏道:“现在是朝廷急需用兵之时,然而军队强大战斗力源自于充足的粮饷供给,而粮饷直接同赋税挂钩,赋税多出于江淮一带,倘若能授我一职,悉数将东南的钱财化作军饷,立即支援函谷关、洛阳前线,只待陛下下令。”

肃宗听后大喜,让第五琦担任监察御史、江淮租庸使、司虞员外郎、河南等五道支度使、司金郎中等要职。

江淮租庸使坐镇大唐最富庶的江淮地区,任务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寻找税源,比如吴地的盐、蜀地的麻和铜。

由于史思明率领的叛军占领了运河枢纽,朝廷的物资无法通过运河和黄河运输。

于是,在徐太傅的建议下,朝廷开辟了另外一条道路,保障财税:从长江走汉水到襄阳,再从襄阳继续走水路到汉中,从汉中再到凤翔。

这条水路难度大,运力小,所以租庸使征收完毕,并不直接将盐、麻和铜运送到朝廷,而是就地卖掉,换成土特产运输到其他地方卖高价。

将盐、麻和铜等换成土特产可以降低重量,既减少了运输成本,又多卖了钱。

由此,江淮地区的赋税终于征收到朝廷,保障朝廷的开销用度和唐军军费。

然而,租庸使的出现又导致了另一个现象:原本朝廷的官制以三省六部制为主,各位官员各司其职,但皇帝由于临时性的财税需要,利用租庸使绕过了三省六部的官员直接办事,就破坏了朝廷的日常运行制度。

原本默默无闻的第五琦凭借租庸使,一跃成为天子的红人,手揽大权。其他中下层官吏有样学样,打着筹措钱饷的名目,撺掇着皇帝设置各式“使”职。比如转运使、租庸使、盐铁使、度支盐铁转运使、常平铸钱盐铁使、租庸青苗使、水陆运盐铁租庸使、两税使等等。

每一个使职都拥有着或大或小的权力,由皇帝直接授权,凌驾正式的朝廷官制体系之上,避开朝廷三省六部的约束和制衡。

由于这些使职主办具体事务,时间一长,朝廷的权力反而转移到了这些中下层官吏的手中,将朝廷正式官员晾在了一边,造成了庞大的冗员和朝政效率的低下,进一步加剧了大唐帝国财政的困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74797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