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五九六章 工业布局(二更求票!)

书名: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29

在工业布局方面,董书恒比较重视本土的均衡性。

在本土,董书恒不想人为地分出重工业区和轻工业区,而是按照片区分成几个综合性的工业区。

比如新京及其周边工业区,辐射的范围包括漠南、漠北、极北、月湖等北方地区。以及关外和远东等东北地区。

比如以扬州、江宁、沪上为中心的江淮工业基地,则辐射整个中部以及东南地区。

在南方,董书恒以广州和佛山等地位中心建立了一个轻重工业搭配的工业基地,辐射整个南方地区,包括中南半岛和南洋地区。

西南则以武昌、汉阳、重庆、成都等府城为核心打造西南工业基地。

西北以太原府、长安市、兰州府为核心建立西北工业基地辐射西北地区和整个西域、中亚地区。

每一个地区性的工业基地都有自己全套的轻重工业。包括钢铁、冶炼、机械制造、纺织、食品深加工、日用品制造业等等。

每一个工业基地都能够自己独立运行,都有自己的辐射面。

这样能够保证本土一直是大华夏圈的最核心区域。

而对于大华夏圈的其他地方董书恒则尽量将他们规划成为产业链的一环。

这样做的好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大华夏圈内,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只有本土一个地方。

比方说,南洋的那些华人小国以及藩属国主要为本土提供粮食、矿产、橡胶等工业原材料。

当地顶多有一些矿产的粗加工工厂以及木材预加工的工厂。

像食品深加工、金属冶炼、橡胶的工业化运用等都是在华夏的本土。

朝鲜半岛和倭国主要是廉价的劳动力供应地。这里仅仅会发展一些民生产业。

董书恒是不会让这里进行工业化的。

如果没有董书恒的支持,这里也没有办法进行工业化。因为两个地方都缺乏资源,没有外部的输入是无法完成工业化的。

而北美西部地区则是新开拖地,这里的发展模式暂时还是以开发为主。

尽可能的增加这里的人口。这里的发展就像是在做一个复制黏贴一般。

对于复兴军来说,这里也是一个新大陆。

欧洲白人能够在这里复制黏贴一个白人文明出来,董书恒相信,他也能在这里新建一个华夏文明的圈子。

只是这个圈子该怎么建法,说实话董书恒还没有完全想好。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复制黏贴的过程要复杂、缓慢的多。

董书恒实际上有意向准备在这边再造一个与本土相当的大国出来。

到时候,太平洋的两岸都是华族人说了算。

至少能够保证整个地球上一半的话语权都在华族的手中。

此时东海的对面,扶桑大都护府已经草创。

齐彬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他其实可以在扶桑招募大量的人手来搭建大都护府。

但是他没有这么做,他将搭建都护府所需要的人才列了一份清单发回国内。

作为一个家臣,又是扶桑出身的家臣。董书恒能够让他来全权处理扶桑事务,已经是对他莫大的信任。

同时,也可以说是对他的考验。

这次处理扶桑的事情,齐彬实际上也将文衍源等原本就在扶桑的汉臣给得罪了。

他知道此时自己不能犯错误,不然自有人愿意拿这个事情来做文章。

扶桑大都护府是齐彬一手弄出来,他还希望在这个位子上为扶桑融入大华夏圈而努力。

这里是他实现理想的地方,所以特不希望因为流言或者猜忌让自己失去这个位子。

报告通过快速通讯船到达距离扶桑最近的本土港口城市只需要三天时间,然后再通过电报立马就能够传到内阁和董书恒的手中。

大都护府有一大片直属领地,这里需要人来治理。

齐彬准备在这里全面推行汉化。扶桑的文化本来就是从华夏学来的。

齐彬现在只是让扶桑学的更加彻底一些。干脆就照搬过来。

要在上面加以改造,搞出自己的特色出来干嘛呢,这又有什么意义。

这无非是曾经的当权者希望以此来保证扶桑的独立性,以维持自己的统治。

但是齐彬也希望扶桑完全融入大华夏圈,是那种全身心地融入。

所以他觉得要摈弃扶桑原本的特色文化。

抛开了语言文化以及身高,扶桑与天朝的区别实际上并不大。

至于其他的藩国,齐彬也会通过大都护府的影响力,逐步地推行汉化。

这并不是太难的事情,但是不能太急。汉学在扶桑这里本就非常流行。

扶桑的有识之士平时使用的也是汉字。

至于那些大字不识的普通人,他们只知道听话,不过要是想融入大华夏圈,就要让他们渐渐学会官话的发音。

要不然,光是语言就是双方的隔阂。

华夏的本土也在推广官话,有些地方的方言甚至比扶桑话同官话的差距还大。

这样看来,扶桑话也只能算是华夏的一个方言。

陆战一旅暂时还留在扶桑,协助平定各地流窜的叛军。正是有了这支大军齐彬才能够稳定住政局。

陆战一旅装备了复兴军现在最新的装备。所有士兵用的都是最新的f54步枪,其射速和准度都不是反叛军的那些英式米涅步枪能够匹敌的。

转管机枪和迫击炮都装备到了连队。火力配置比普通的复兴军陆军还要强悍。

这是董书恒专门打造的还在作战的主力。

刚刚过去的大变局,让很多倭国人都还没有反应过来,局势的转变实在是太快了。

刚开始,大家都觉得倒幕军就要胜利了。

很多藩国都已经准备好了转换门庭。

但是随着复兴军的强势介入,局势一下子来了0度的大转弯。

齐彬提出的大胆而又忤逆的计划,虽然有些无耻,但是对这些原本的藩属国来说太有吸引力了。

能够成为一国的国主,真正的国主,谁不想呢

权力就像是一瓶诱人的毒药,明知有毒还是禁不住诱惑想要去尝试。

作为一个曾经的藩主,齐彬非常清楚这些人的想法,因为他曾经也是其中的一员。

只是齐彬现在已经从这口井中跳出来了,他的眼界早已经开阔,对藩国的权力看的通透。

所以他制定计划侍候就知道这个藩主最后肯定会拥护他的。

在划分这些藩属国的领地的时候,齐彬也用了些小手段,让大藩的边上尽量有一个势均力敌的大藩国牵制,在地势险要的地方尽量安置微型的藩国。

这样能够避免有些藩国占山为王,不服管理,到时候剿灭起来也麻烦。

而小微型的藩国即使占据了险要的地势,也没有胆量和能力来对都护府进行挑战。

在漠北做了两年,齐彬也有了一些心得。

都护府治下,大都是自治的藩国,而都护府要做的事情不仅仅是要让这些藩国保持稳定,还要不断地弱枝强干。

在潜移默化中削弱各个藩国,增强都护府的实力。

在漠北的时候,齐彬就安排了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对三大汗国的渗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现在的漠北已经基本上是都护府说了算。

因为三大汗国的经济已经跟都护府捆绑在一起。

牧民们习惯于售卖羊毛和牲畜换取华元。

然后用华元购买面粉、茶叶、布匹等生活用品。

这种交还商品的模式让牧民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加强。

打个比方,牧民杀了一只羊能够让一家人吃上三天。

但是用一只羊换来五十斤面粉则可以让一家人吃上十天。

而且面粉注意保存的话,吃上几个月都不会变质。

而肉食在夏天的时候,除非做成肉干,否则只能保存几天。

这样的生活,牧民只要尝试过了,就离不开。但是这都是建立在与都护府融合的基础上。

只有融合了,都护府的商队才能够畅通无阻地进到牧区。

另外,漠北都护府设立的法庭,剥夺了汗国对牧民生杀予夺的大权。

牧民们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障之后,与汗国贵族之间的那种依附关系渐渐破裂。

时间长了,这些人就只认都护府。

而汗国的贵族也会在贸易侵蚀之下,渐渐变成大牧场主。

如果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手中掌握的牧场能够给他们带来足够的收益。

能够让他们在新京这样的大城市过上很好的生活。说不定到那个时候,他们就会自动放弃原本的政治地位。

现在复兴军让那些汗国贵族的继承人都要到新京来接受教育。

表面上是一种奖励措施,实际上就是要让这些未来的汗王体会一下文明世界的生活。

等到他们回到草原上之后,肯定会怀念在新京的日子。

齐彬虽然才刚刚建立扶桑大都护府,但是他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计划。

不过为了防止那些藩国反弹,这个计划要分一步步实行。

首先,他要先消化大都护府现在的直属领地。

大阪周边的这一块直属领地,拿到内地地区也相当于是一个府的大小。

陆战旅不可能一直驻守在这里。

复兴军也不可能一直在这里维持那么多的军队。

顶多像以前那样在这里驻守一个加强团。

其他的军队要靠都护府用自己的收入去维持。

现在都护府的收入一部分通过直属领地获取。

还有一部分是各个藩国根据自己的人口、大小缴纳的贡献。

这些收入中的大头还要交给海军。

因为海军要在扶桑周边维持一支巡航舰队,还要建设一些海军基地。

这个钱肯定是不是复兴区自己来出。

要不那么多藩属国,复兴军都用自己军费去保护他们,肯定会将复兴军的财政给拖垮的。

董书恒的账算的很精,在扶桑的军队,肯定是扶桑的藩国来养活。

这就像是在收保护费一样。

ps:明天的第一章会放在早上六点左右。二更求月票,求推荐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0084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