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一一八章 震惊的邵灿

书名: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29

邵灿,字耀圃,号又村,浙江余姚人。

邵灿于清朝道光十二年壬辰,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以吏部左侍郎之职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今年十二月乙未出任漕运总督,并兼署河道总督。

出京之前,邵灿的心情是复杂的。自己以一个汉人之身跻身军机大臣之列,基本上做到了大清汉臣的极致。

他在军机的位子上一直十分低调,缺乏存在感,顺着皇帝的意思尽心办差。

没想到这次皇帝会把自己推出去。江苏现在名义上是受北大营琦善的控制,但是实际上是淮海军的地盘。

这个事情京中人尽皆知,甚至有传言说琦善因病已经不能视事,外人见他都要通过他的一个戏子出身的小妾传话。

自己现在去淮安府任漕运总督那是要去夺淮海军的权,这么看,自己不是自投虎口吗

可要让自己跟淮海军同流合污,也是不可能的,自己的一世英名不能就这么白白葬送在这里。

自从2月份发匪打进扬州,漕运总督因为参与了与太平军谈判,已经被朝廷拿办,到现在这个位子已经空了将近一年。

原来漕运总督名下的漕标营丁也早就散光了。邵灿虽然在京城贵为军机大臣,但是手下却是没有什么人可用。

朝廷更是没有给他一兵一卒,甚至连一分银钱都没拨给他。

就这样,落寞的邵灿在几位京城好友的相送下,带着5个从浙江老家请的家丁,以及一个跟随自己多年的老仆,离开了自己为官多年的京师。

邵灿大部分时间都在京城做京官,对地方上的事务不甚了解。

到了淮安之后,他得到了淮安知府的热情接待。到了知府衙门,他发现自己漕运总督府的牌子已经挂上去了,还是一块崭新的牌子。

清朝漕运总督府大部分时间都是放在淮安知府衙门办公。

后世的时候,这个淮安知府衙门改成了一个景区,董书恒还专门去参观过。这个衙门占地面积非常大,光是后花园看起来就像一个大公园了。

邵灿本来已经准备好跟地方官斗志斗勇,结果一点都没有用到。仿佛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第二天,淮安知府又带着邵灿去检阅一队兵丁,说是知府衙门抽调出来给邵灿做漕标的。

这队兵丁有1000多人,全部都穿着崭新的号服,一个个精神抖擞的,一看就没有一个抽大烟的。

更让邵灿震惊的是这些兵全部都配齐了火枪,光从军容上看确是一支强军。

这队兵丁的统领叫李宝五。此人不拘言笑,长得颇为精悍,见到了邵灿之后行了一个军礼,并没有谄媚地上来套近乎。这样反倒是让邵灿刮目相看。

其实这队人是从农场抽调的民兵,淮海军整治运河和洪泽湖,在原来的河滩湖滩周围建立了很多农场,这些农场主要收纳的是淮西的移民,这些淮西人从小生活艰苦,在大山里行走,是很好的兵苗子。

李宝五之前是农场的民兵团长,此人是最早被淮海军招募的流民出身,已经成家立业,对淮海军非常的忠心。

这次,总参和总作训部从各个农场抽人组成这一支漕标,李宝五很荣幸地被选调成为这个团的团长。

宝五本来还很开心,以为可以进入作战部队了,可是谁知道是跟着清廷的大官后面充门面。

这下宝五不开心了,自己怎么可以去做清廷的兵呢在上级的一番教育下,宝五才认识到自己的使命有多重。

最后组织还给他配了一名师爷出身的参谋,不然这个愣头青哪里知道官场上的那些礼节。

民兵配备的还是前装的步枪,在淮海军中并不算先进,但是因为是统一的制式,所以看起来非常的威武整齐。

邵灿的心里总感觉没有底,这个淮安知府没有按照套路出牌啊,自己跟这个知府又不是很熟。对方干嘛对自己这么热情。

晚上邵灿就住在淮安知府衙门。知府把正房正堂,都留给给了邵灿使用。反正现在知府衙门就是个空壳子,因为没有什么政务,知府连师爷都不需要请。每个月衙门里的银子都归自己所有,这不香吗

看到知府衙门里面连仆人手下都没几个,邵灿还当这个知府是个清廉的官呢

“总督大人,您即然走马上任,那么有一个地方一定要去。”

晚饭的时候,淮安知府对邵灿建议道。

“哦,什么地方本官刚刚下来,对地方之事不甚了解。”邵灿疑惑地问道。

于是淮安知府把江苏正在进行的三横一纵工程给邵灿介绍了一下。

“这么大的工程,怎么没见江苏地方跟朝廷申请拨款的啊”邵灿疑惑地问道。一般地方开河工,都是先找朝廷要钱。

谁会去自己掏腰包修理河道呢

“大人,我们江苏百姓深知朝廷剿匪不易,国库空虚,因此地方士绅、百姓还有官府自筹资金,为的也是地方不再受水患之苦。”

大人既然分管河道,现在正值枯水期,正是河道施工的最佳时间。何不去工地上看看,河工百姓看到朝廷大员下来慰问,必然会士气大振。”知府说道。

历朝历代的官员都喜欢去治水,因为这是一件名流青史的事情,比如现在在用的范公堤、白堤,都是以主持者命名。

淮安知府这么一说,邵灿果然心动了,他已经到了要退休的年纪了,官位反而对他没有什么吸引力,反倒是对身后的名声极为看重。

中国的士大夫大多追求“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样的境界。

邵灿一路从运河过来,并没有看到多少的乱象。进入山东河段后,反而看到了一幅繁荣的景象。

许多带着烟囱的拖船后面拖着一排的木船,运送着货物穿梭在运河之上。这些都是往南运送矿石的货船。

淮海军在江苏大力发展工业,并且同时进行了几项重大工程。需要大量的工业原料。江苏除了徐州以外,大多不产矿石。因此需要从北边的山东输入矿石。生产的产品也要运到山东往北方集散。

实际上运河的症结现在在天津,但是皇帝非要邵灿到淮安,这是要自己治河运,还是治淮海军呢

第二天一早,淮安知府就帮邵灿集结了“漕标”队伍。还贴心地准备了慰问河工所要用的米面。

邵灿非常满意,这个淮安知府是忠于朝廷的,谁说江苏都被淮海军控制邵灿是一点都感觉不到。

队伍向洪泽湖东边赶去。速度很慢,让年迈的邵灿不感到一丝的疲惫。

他们要去的是苏北总渠的工地。这是三横里面工程量最大的。其他两横都是改造加固原有的河道。主要是使用水泥石块对一些重要河段的河堤进行加固。

还有要沿着河岸建造一些支线的灌溉渠,安置蒸汽抽水机。

淮安知府带着邵灿走走停停,说是照顾老大人的身体。沿途还会到一旁的村庄看看。

邵灿发现,淮安府底下的村庄也都是一幅安逸祥和的景象。

村子里的村民都是面色红润,显然能够吃饱饭。

邵灿带着淮安知府在几个士兵的保护下,微服来到一个村庄。村口蹲着几位老人在晒太阳。

邵灿随意找了个位置,抓了一把稻草垫在屁股底下坐了下来。

“老哥啊,我看着村中的百姓日子过得不错啊”

“还好吧,主要是今年没了捐税,大家收了粮食只要上交一部分就好了,也不用像以前那样贱卖粮食换取银两,再缴税,中间还要被奸商在盘剥一次。”

这种用用银两缴税的规矩还要追溯到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不过淮海军在江苏废除了这种制度。不管是地主还是农民只要交粮食抵作税收就可以了。就跟前世的农民一样,到农忙后交公粮就可以了。

之所以敢这样,是因为淮海军手中不缺现银。通过商税、国内外贸易以及银行让淮海军手中掌握了大量的现钱。

让董书恒头痛是如何把这些银子转为物资,转化为淮海军手中的实力。

粮食在现在的大清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稀缺资源。在农业技术没有根本性的改进之前,中国始终是一个粮食稀缺国。这跟中国的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有莫大的关系。

在村子里与老农的聊天,让邵灿震惊的是,淮海军的税收竟然这么低。要知道别的军阀都是极尽所能地搜刮百姓,扩充军队。

哪怕是曾国藩那样的能人,也是对湖南百姓柯以重税。

到了后期也更是放纵湘军抢掠。说白了还是解决不了军费的问题。

走了几天,终于到了洪泽湖东岸。这里是灌溉总渠与洪泽湖的接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由钢筋水泥建造的水坝。

通过这个水坝,可以控制总渠的径流量。

洪泽湖,听名字就知道她经常容易泛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洪泽湖没有合适的出水口。

就像一个水池,进水的地方大,而出水的地方窄小。那么这个水池中的水很快就会蓄满溢出。

现在的总渠就是要给洪泽湖装上一个出水口,而且还是一个可调控的出水口。

邵灿也懂一些水利,科举考试有时候也会涉及到治河,所以大部分的文官都多少懂一些水利知识。

当看到眼前这个大坝的时候,邵灿就被眼前的景象给惊呆了。从来还没人在治河上使用这种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是以前没这个条件。

眼前的这一座大坝仿佛是挺立在那里的神兽,拥抱着洪泽湖。

“这是一个名垂青史的工程啊”邵灿在嘴中喃喃说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911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