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三五〇章 零号机

书名: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29

祥子终于在这个新的朝代,找到了一个自己的位置。

忙碌了一天的祥子回到了家中。今天回家的心情和前几天完全不同。

前些天轿行没有活做,他每天带着一身的力气回家,心里面确是空虚的。

面对妻子的时候,都不好意思抬头。生怕被妻子看出了自己的心事。

实际上祥子媳妇儿又何尝不知道轿行的事情。

就是祥子不说,轿行的其他同伴的家人也会讲出来的。

只是祥子媳妇儿不愿意说出来,给丈夫徒增压力。

“当家的回来啦,快进屋吃饭吧。”媳妇儿见到祥子回来了,赶忙喊道。

以往丈夫扛了一天活早早的就会肚子饿,回来之后一般都是先吃饭。

“哎”祥子答应了一声就进屋了。

桌子上装了一大碗粥,能看到米,还不错。盘子里还有红薯叶做的菜团。

这个季节,红薯正是长藤的时候,每天都可以采很多叶子。这红薯叶子一般百姓会拿来喂猪,但是人也能吃,口感还不算差。稍微放一点面粉团成菜团子,味道更好一些。

上个月家中就没有进项,能够有这样的吃食已经不错了。

祥子今天练了一天的车子,确实有些累了,前些天没干啥活,他回来饭都不敢多吃。

吃了一碗之后,祥子又去了厨房。不过当他掀开锅盖的时候,脸忍不住涨红了,锅中几乎看不到几粒米。只能够看到清可见底的米汤。

他明白了,一定是家中的用度不够,妻子减少了煮饭用的米,但是又怕自己吃不饱,每次都死将干的捞给自己。

祥子没有去责怪妻子,都是自己没用,赚不到钱。

他突然想起口袋了有两张军票。这是今天车行提前支给大家的工钱。新车行这边政府就派了一个账房过来。老掌柜的还是管事,但是他不管钱。那个账房管钱不管事儿。

今天发军票的时候,账房刘先生特地跟大家叮嘱过,让去政府的供销超市买东西,那里军票可以打折扣的。

两张花花绿绿的军票正面写着1华元,背面是山川巨龙图腾,倒是颇为好看。

只是终究不如银元放在手中踏实。

“孩子他娘,这个你收着,是我的工钱,账房说了可以顶两块银元。

“当家的,你们有活计了”祥子媳妇儿说完了才发现自己说漏嘴了。

祥子倒没有在意,赶忙回道:“嗯,是的,现在我们改蹬三轮车了,轿行改成了车行,现在归了政府,咱也是帮官府做事儿了。”

“媳妇儿,我跟你说,我现在分了一个三个轮子的车子,用脚蹬着走,可快了。改天有空了,我骑回来带着你和娃一起去集市上去。”祥子的媳妇儿,听不懂什么三个轮子的车子,她盯着手中的这两张花花绿绿的纸片,心想不会跟宝钞一样用不出去吧。

祥子媳妇儿心中想着还是尽快拿去花掉吧。万一后面人家不收就麻烦了。

祥子的两个娃都还小,都是那种精瘦精瘦的。最近一直喝得米汤,孩子连出去疯玩的力气都没有。早早的就跟父母一起上床休息。

祥子的老娘一个人住在厢房中。身体倒还好,不然祥子一家子就真的过不下去了。

原先满清的米价大概在30文钱一升,大概15斤,但是华夏政府自淮海军时起就将米价压到了20文一升,一个银元大概能够买米50升,也就是七十五斤左右。

一般人家是吃不起顿顿大米的,普通百姓多会购买红薯玉米等粗粮,其价格只有米价的几分之一。

倒是可以勉强度日。

第二日一早,祥子去了车行,祥子的媳妇儿就心怀忐忑地拿着那两张花花绿绿的票子赶到了南城的供销超市,这地方就是一个比较大的杂货铺子。

里面的东西琳琅满目,几乎祥子媳妇儿能够想象的到的吃用物品,这里面都有。

祥子媳妇儿来的很早,但是有人比她来的还早。供销超市的门口已经排起长队。

祥子媳妇儿见到了祥子原来轿行的同伴家属,显然打家都是持着一样的心思。

队伍排了半天,每一个进去买东西的人都要精打细算,大家都想将手上的军票给花掉。

终于进到了铺子中,有些架上的东西已经空了,伙计告知下午会重新上货。如果有用的着的可以先买回去。

祥子媳妇儿先去找米,米价是二十文一升,但是伙计说,用军票购买是1升。

果然跟丈夫说得一样,这个新官府似乎没骗人哩

祥子媳妇儿买了二十升米,用去360文,店里虽然用文标价,但是并不用文结算的,华夏的铜钱最小面是一分,大概顶十文钱。所以祥子媳妇儿必须要凑个整数。

她又买了三十升红薯面,这个比米便宜多了,三十升用了150文。

家中了盐没了,她得买点盐,粗盐是精盐价格的三分之一,祥子媳妇儿自然买了粗盐。又用去了100文。

她捏了捏手中得军票,努力计算着还能买些什么,但是她的计算能力有限,呆愣了半天也没算出个啥来。

店员似乎看出了她的窘境,在她之前,似乎很多人都跟她一般。

“大姐,你这是一元的军票,刚才一共用去了610文,按理说还有390文钱。要不您看一下这个木薯粉,比红薯粉还便宜,南方运来的。这个粗布是工厂出的次等货,但是不影响穿,价格也很优惠的,您可以扯点回去做鞋子。这个海菜干,扯下一点用水一泡就能发一大盘子,可以当作菜吃,还能防大脖子病,很便宜的,您可以来点试试。”

在店员的指引下,祥子媳妇儿终于将一张军票给用掉。还有一张被她小心地在身上藏好。

见着一张军票买了这么多东西,祥子媳妇儿对这个军票越加地珍惜了。

可是问题又来了,这么多的东西加在一起足足一百多斤。

祥子媳妇儿,用两个袋子装着将东西挂在肩头。勉强扛了起来。可是没走几步就气喘吁吁。

这时她的身后传来了一声熟悉的声音。祥子媳妇儿回头一看,正是一大早就去上工的丈夫。

“孩子他娘,上车。”祥子骑着一辆奇怪的三轮大车,停到了媳妇儿的身旁。

“当家的,你忙活吧,我走回去就行,被人看到了不好。”祥子媳妇儿担心丈夫新找的活儿被人找麻烦。

“不妨事的,我刚才就是去供销超市送货的,等下只要能按时赶回去就好,送你回家不耽误,差不多顺路,我骑快点就好。”

“快上车吧,别耽误时间。”

祥子媳妇儿无奈,只能将肩膀上的东西扔在车上。然后自己战战兢兢地上了车。

祥子将身子直立起来,右脚用力一压,车子就动了起来。

带着媳妇儿还有一百多斤的东西,祥子感觉不到一点吃力。

车子跑的飞快,祥子媳妇儿似乎没有坐过那么快的车子,如果不是前面蹬车的是自己的丈夫。她都会想,是不是这车有什么机关,不然怎么比马车还要快呢

不一会儿,就到了家门口,为了不耽搁丈夫干活,祥子媳妇赶紧将东西搬了下去,叮嘱丈夫赶紧去干活。

祥子也只是个出体力的汉子,不会说啥好听话,闷着头蹬着车子离开了。

看着丈夫的背影随着那辆奇怪的大车消失在视线中,祥子媳妇儿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多日来积攒的愁绪一扫而空。

今天买了这么多东西回家,晚上做点干的给丈夫和孩子们吃。

董书恒还是很关心民生的,复兴军进京,似乎没有引起什么轰动,一切都平稳地过度。董书恒甚至也没有搞什么典礼。

京城的百姓知道改朝换代了,但是却没有什么感觉。

董书恒知道百姓们根本就不会关心这些,他们更多的会关心柴米油盐酱醋茶。

复兴军统一全国之后,出台了一项政策,那就是将城市中的无业游民、地痞流氓以及妓女等被取缔的行业从业人员。全部都送到各大农场去劳动改造,他们这些人并不算是判刑,只算是一种强制教育。

这不仅充实了偏远的农场,又让这些人能够通过劳动自食其力。同时还净化了城市的社会环境。可谓是一举数得。

京城的八大胡同经过整治之后,几乎要空了。空出的房子,正好用来安置进京的华夏政府工作的人员。

今天时董书恒第一次微服出巡,他进京已经又两个月了,但是却一直没有出来转过。

原因自然是因为他的安全问题。

进京之初,城内还发生了满清余孽的暴动。

所以董书恒一直都窝在夏宫之中,顶多就在新城的几个园子转一转。

正好检查一下刚刚搬迁过来的各个部门的工作。

内阁衙门无疑是他最常去的地方,内阁之下各部基本上都在颐和园联署办公。颐和园也就紧挨着圆明园的西边。

大家似乎都非常喜欢现在的工作环境,工作之余还能够到园中转转。

除了圆明园之外,其他的园子,现在大都是将可以办公的殿堂分离出来,作为办公用房。剩下的园子则作为公园对外开放。

现在城西的道路基本上已经修缮完毕。

城内到西郊来游玩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到书院的节假日。成群结队的学子会乘坐公共马车到西郊游园。

董书恒的车队走在进城的一侧,这边的车辆反倒人很少。

这个点是出城的人多,进城的人少。

董书恒的车队是从德胜门进的城。

进城之后左手边就是原来的恭王府了,恭王一家子早就搬了出去。

现在这里是新京书院的所在地。第一批从各地书院抽调来的师生已经进驻了书院。

董书恒检查了书院的改造情况。

很多原来的房子并不适合做教室用,光线太暗,需要更换窗户,原来纸糊的窗户现在改成了玻璃的。

恭王府挨着北海和后海,本身就风景极佳,是个做学问的好地方。

新京稳定之后,恭王成了董书恒总统府的顾问,设计到满人的一些事情,董书恒都会让他去处理。

他的境况比那些被送去劳动改造的王公贵族要好多了。

现在京城中已经没有几个旗人。因为这些人大都无业,算是华夏新政中要送去劳动教育的对象。

现在这些人有的到了远东的农场。有的可能在在太平洋的某个小岛,有的也许到了南洋的种植园。华夏不可能让这些人聚在一起。

也许再过一两代人,他们就会忘记自己的祖先是谁了。

华夏政府还要求这些满人全部改用汉姓。弈忻就改名为艾一心。

今天董书恒来到新京书院,实际上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

董书恒撇开了随员,只带这魏玉祥来到了位于后海边的一个独立的院落。

老远的,董书恒就听到了院中传来了砰砰乓乓的声音。

不知道的还以为里面是一个铁匠铺。

院子的围墙是新修的,加高加厚。院子门口有士兵站岗。

厚实的大门上方挂着一个圆圆的木牌。木牌上用金漆写着一个大写的“伍”。

魏玉祥上前跟守门的卫兵换过文件,卫兵赶忙向董书恒敬礼。

厚实的大门被向内侧拉开,开门的是里面的卫兵。

董书恒和魏玉祥一同进到了里面。

这里面果然像是一个大车间,各种车床、镗床等设备。

一些工人在细心地加工着零件。

董书恒进了里屋,里面有三个人,一个留着大胡子的洋人,还有两个中年的华人。

他们在捣鼓一个半米高的机器。

如果是生在农村的人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柴油机头。

“老鲍勃,我们的零号能响起来了吗”见到董书恒进来,三人准备过来打招呼。

可是他们身上和手上都是油,还有些腥味,这应该是机器上作为润滑油的鲸油。

董书恒赶紧示意他们继续工作并且率先打招呼道。

鲍勃是一个归化机械师,他已经加入了华夏国籍,并且将家人都迁了过来。

“我们用了铜合金的活塞之后,好多了,不过总统,我想说的是用铜合金作为活塞的话,成本太高了,上次您给我们的铝就不错,软硬适中,要是成本不高的话,为还是建议使用铝。”鲍勃说道。

鲍勃以前是制作蒸汽机车的,被董书恒发掘出来牵头研制柴油机。

将熔化的铝矾土电解制铝的方法早已经被欧洲人发明。董书恒派出的勘探队,在山西、河南等地都找到了铝矾土。

二号那边的发电机也能够满足实用要求。等他的电解铝厂好了,就可以大量制造铝了。

这个被称为五所的研究单位就是华夏的第五个绝密级研究所。

这里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柴油机和汽油机。鲍勃他们的研究的零号机就是一台单杠的柴油机。

同蒸汽机不同,柴油机的燃烧利用效率更高,但是因为柴油是在缸室内燃烧,所以需要使用金属活塞,这种活塞不能太硬也,熔点还要达到一定的程度。

除了活塞,柴油也是一个先决条件。能够开启这项研究还要感谢舍恩拜创建了一套石油分离系统。

现在复兴军已经成功地分离出了汽油、柴油、煤油还有沥青等石油衍生品。

闲不下来的舍恩拜正在研究如何用石油中分离的气体进行合成反应,他一直想要做出董书恒所说的化纤还有合成橡胶。

董书恒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表就是柴油机、汽油机以及电力的运用。

现在电力一块由徐寿在主抓,他在欧洲做的一些事情,董书恒都知道。

而且徐寿这半年多以来已经向华夏的电力实验室,也就是“贰”号实验室输送了一些技术、设备和人才。

发动机这一块是董书恒亲自牵头在抓。所以当他定居在新京之后,就将“伍”号搬了过来。

在鲍勃的操作下,零号机“嘭嘭嘭”地运转了起来。烟囱里喷出的烟有些黑,似乎是燃烧不够充分。

“鲍勃,进气口是不是太小了,为什么全是黑烟。”董书恒靠近鲍勃的耳边大声喊道。

周围都是柴油机发出的噪音。

机器运转了一会儿,鲍勃关掉了油门,这台机器仿佛是抽搐了几下就停了下来。

“总统,您刚才说什么,我没听清楚。”鲍勃大声问道。

好吧,也许是因为长期做这样的实验,他的听力明显出现而来问题。

ps:突然想起初三的暑假,每日陪着父亲蹬着三轮车往返于下关的白云亭大市场,那里是当时南京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那时,我们每天都要拉着五六百斤的蔬菜,来回跑两趟。最难的是爬三岔河大桥的陡坡。还记得那时有一个叔叔就专门在那里帮人推车,从坡下推到坡上,一次一块钱,也许他一天可以赚几十块钱。现在这些钱还不够一个大学生一天的生活费。我那时已经蹬得动拉着五六百斤货的三轮车。所以文中的设定没问题,是我的亲身体会。那个暑假,我手臂上皮被晒得退了两层。高一开学后就是军训,结果又退了一层皮,一个暑假退了三层皮,感觉自己都要成蛇精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0356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