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二一五章 七月流火

书名: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29

时间进入七月,董书恒在江宁城已经呆了一个多月。

都说七月流火,江宁城在后世就是著名的长江三大火炉。

原本的天王府,现在成了董书恒的总统府、总督府。

不知为何这个王宫之中并没有高大的乔木,难道是为了安全,大树会给刺客提供躲避的地方。

董书恒前世过很多监狱,那些高高的大墙里面都是不种乔木的,就是为安全,防止树木遮挡哨兵的视线。

王宫的大部分地面都铺着青砖,让人有在宫中,显得很空旷,也很干净。不过深色的砖吸热的效果非常好。

这让董书恒感觉自己就像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火炉上,每天享受着免费的桑拿。

即使这宫中有冰窖,但是那一点点冰只能保证他晚上睡觉的时候使用。

后世的人在一起吹空调的时候,经常会议论自己小的时候,没有空调是怎么过的。

董书恒现在是体会到了,没有空调只能凑活着过了,这生活质量跟后世是没法比。

现在董书恒有些后悔,正是在他个人坚持之下,两江总督府、淮海军总统府、总理府以及其他各个总部机关全部搬到了江宁城。

江宁城现在成了淮海军的政治中心。这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不是因为历史上或者后世的某些情节。

而是出于现实的考虑,江宁城的地理位置真的是非常的好,正好处在苏、皖、赣三省的中心位置。

在江宁办公,非常方便对两江地区的管理。

另外,在扬州的时候淮海军并没有建造专门的办公建筑。

像董书恒的总统府就是他家原来的宅子,只是稍微改造了一下。

其他的各个机关也都是借用以前的房子。在扬州,通常都是好几个大机关在一起合署办公。

进入江宁后,淮海军一下子查封了几十个府邸、官衙。

这些府邸、官衙可都是太平军这两年新建的。当初董书恒以特战队做主力,通过渗透占领这个城市。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保护这些建筑。

要是洪秀全知道,董书恒就连他这几年修的这些建筑都算计进去了,不知道会不会气得诈尸。

太平军这些年南征北战,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家当都成了淮海军的嫁衣裳。

盐商出身的董书恒觉得打仗就跟做生意一样,要考虑成本和收益。

之前在高邮会议定下的几个法规最近陆续出台了。其中就有一份妇女权益保护法,明确了保护妇女权益的一些措施。

比如妇女有参加劳动的权利,有对自己工资收入的支配权

比如严禁民间女子裹小脚。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废除这一陋习。

董书恒甚至通过文人之口,从儒家经义的角度批判了裹小脚是一种灭绝人伦的行为,是违反儒家思想本义的。

因为所有的官府中都是男人当家,并不适合具体执行这部法规。董书恒专门针对这一法规设立了一个新的部门“妇女互助会”。

当董书恒找到杨兮妹,要给她安排一个官职。杨兮妹从几个选项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个妇女互助会会首的职务。

这个组织注定要成为男人们又爱又恨的一个组织。

杨兮妹将傅善祥要了过去,又从原来的东府女官中选出了一批人。

很快就把妇女互助会的摊子铺了开来,甚至在各地建立分会。

不知是谁出的主意,很多军官、政府官员的妻子被招进了互助会,让这个互助会的执行能力越来越强。

妇女互助会的总部就设在东王府,成为了办公场所规模最大的总部部门。

对此很多部门颇有微词。杨兮妹的理由是要在这里建立一个妇女收容中心,收留那些无家可归的女子,再说这里本来就是人家自己家。

对于满清民间的保守,董书恒从来都不敢低估。但是他对淮海军的执行能力也有很强的信心。

淮海军现在完全取消了原来官、吏的那一套模式。

他们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行政模式。官员不再是位高权重的近义词。淮海军的官员级别从办事员到科员到副科、正科、副处、正处

董书恒将自己后世的那一套职级模式完全搬了过来。

这套模式的分级更加细化,行政人员的上升空间更大,不再有官、吏之分。

随着淮海军行政官员储备达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新的行政人员都要通过考试选拔或者军队转业,并且大都要从基层锻炼做起。

这就避免了像满清样,选出来的官员到了地方上立马就是身居高位,没有从政经验,以至于被胥吏们玩的团团转。

最后闹出“满清与胥吏共治天下”这样的笑话。

无论古今总外,何种政治模式之下,官府对地方的控制力都是尤为重要的。

这关系到一个国家能不能有效地发挥出她的作用。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选官的制度没有错,而且其出现的时候确实代表着一种进步,让阶层不再那么固化,寒门也有了晋级的机会,这一制度甚至传到了西方。

很多历史资料中都提到,西方的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这是真实有史可查的,而且是西方人自己写的历史上记录的。

16、17世纪西方甚至掀起来一次学习中国的热潮。

但是这一古老的制度延续到清朝这里已经失去了其活力,限制了清廷对地方的控制力。

淮海军能够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成立军政府,并且取得地方的控制权。

本身也是钻了这一制度的空子。只要搞定了地方县府的主官,就基本上可以为所欲为了。

痛定思痛的董书恒自然要想着如何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于是淮海军直接将政府建立到乡镇一级。各个村的管理虽然还由各自推荐的村长掌管。

但是村长要接收乡镇的工作指导,村中的治安都是由民兵负责,而民兵一般都是由淮海军派人管理。

什么皇权不下乡,在两江地区不存在这种情况。

当然淮海军的管理模式在推行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很大的阻力,尤其是在江西地区。

江西在清朝文风最重,同时也是地方宗族势力最强的地方。

虽然太平军占领江西的时候打压了一批士绅地主。但是却没有伤及根本。

那个时候为了能够快速地收上税粮,太平军也学会了跟地方士绅地主妥协,没有像在江宁一般,全面打压地主士绅。

淮海军的政策很简单。你跟我合作,家中子弟也可以参加地方行政人员选拔考试,参政做官都没问题。

但是必须要执行我淮海军的法规政策。要是搞对抗,也没问题,一个特战小队派出去,抄家灭族分分钟搞定,这都是轻车熟路的事情。

哪怕是住在深山老林中的那些排外的家族势力同样如此。在淮海军的辖地不允许出现法外之地。

董书恒这个穿越者前世学的是法律,看起来是最没用处的专业。但是正是因为如此,他深知用法治国是最有效也是稳定的治理方式。

再来说一下中路和北路的两条战线。中路军,教导师打下安庆这个石达开的大本营后,一路将战线推过湖口。

水路并进攻下九江府。当大军从九江府出发,准备去堵石达开后路的时候。

石达开玩了一招金蝉脱壳。他留下了一小部分兵力迷惑左宗棠。自己则带着主力偷偷南下。

遁入武宁山区然后进入湖南。一路上石达开避开重要的城池。只攻打一些小县城、集镇,获取补给。

湖南巡抚骆秉章还没反应过来,石达开就已经要穿过湖南。

石达开也是钻了一个空子。为了防止跟淮海军发生摩擦,骆秉章命令湘军向后撤退,湖南与江西之间留下了一个缓冲区。

正是通过这个缓冲区,石达开进入了广西,回到了太平军起家的地方。

实际上石达开早就想回到这里了,原来他做不了主,现在天王东王已去,石达开在思想上再无掣肘。

真正是山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湖北巡抚衙门。

左宗棠正在接待一个特殊的客人,不得不将府内不相干的人都支了出去。

“你们总统答应的东西准备的怎么样了”左宗棠对那人问道。

孙义,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中年人,气质上有些像是儒生。

实际上他以前是董家的一个伙计,为人精明,善于察言观色。

董书恒将他安排在左宗棠的身边,作为一个联络人。

“左帅,您放心,我们总统最近不是还没闲下来嘛,下个月一定将两艘炮艇还有你要的装备给您送过来。”左宗棠不仅是巡抚还是鄂军的统帅,他喜欢叫人喊他左帅。

“哼,这个兔崽子,让老子帮他啃硬骨头,自己忙着占地盘,真是岂有此理”

“现在答应好的东西还不给我赶紧送过来,竟然还拖延。”左宗棠得理不饶人,当着孙义的面骂道。

孙义是少数知道左宗棠与董书恒之间关系的人,所以对左宗棠的话不是很在意。

从一开始算计太平军的时候,董书恒就跟左宗棠约定好了,让左宗棠拖住石达开。

当然这次老左也不白帮忙,一开口就要了两艘蒸汽炮艇,25门火炮以及两千把来复枪。

左宗棠知道淮海军有更好的火枪,但是知道那是董书恒的宝贝疙瘩,不外流的,而且那种枪容易出故障,保养起来麻烦。

再说北路战线。

王从志将火炮都拉了过来,对着城墙一通炮火下去,终于将城墙还有城外的阵地给炸平了。

进攻出奇的顺利,打到城内也只是受到了零星的抵抗。

最后抓到俘虏一问才知道,罗大纲已经率领主力向西退去。

于是王从志赶紧派遣骑兵团前去追击。

骑兵团在路上遭到了太平军的伏击,一下子被打得措手不及,还是凭着速度脱离了太平军的包围。

之后骑兵团只敢远远地坠在太平军的后面。

罗大纲趁此加快速度,赶到了六安,卷上了六安的所有青壮财物后,遁入河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8759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