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三六七章 西域烽火起

书名: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29

无论在哪个朝代,边疆的戍卒都是最最辛苦的一群人。

大部分的边疆都是苦寒之地,这些人在这里维护着华夏的边界,但是却没有几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这是一群无名英雄

华夏今天的版图除了老祖宗打江山之外,有很大的功劳要归功于一代代的边疆戍卒。一座座戍堡勾画除了华夏的边界线。

在奇齐克卡伦值守的戍卒一共有有56人是汉人,其他的是蒙古人和满人。

戍堡配备五百斤铁炮五座,戍卒之中火铳手40人,炮手10人,弓手20人,长枪手15人,还有四名军官。

大家世代生活在一起,之间早就已经没有了民族的区分。

就像董书恒所说的,大家都是华夏人,要区分那么清楚做什么呢反正都长得差不多。

罗大林因为年纪稍微大一些,为人实诚,从不欺负年轻人,戍守卡伦的经验丰富,所以平时戍长不在的时候,大家大都听他的。

虽然他只是一个把总,但是在卡伦中的地位极高。

最近朝中发生了天大的事情,虽然没有公布,但是小道的消息却从伊犁传了过来。

朝廷变了天了,伊犁将军归顺了新朝,这可是天大的事情,最近卡伦中的弟兄都有些不稳定。

尤其的那些非汉人出身的戍卒。他们不知道今后该怎么办能不能还继续吃军粮大家心中六神无主。

听说新朝是汉人当家,这就更加加剧了这些满人和蒙古人的担忧。

“我看啊,你们都想多了,那朝廷的事儿都是大人物之间的,关我们这些小戍卒个屁”罗大林也不是很会讲话,但是他毕竟阅历深一些,知道很多道理。

他就是将他自己认准的道理讲给这些后生仔听听。

想想也是,这皇帝谁来做,边疆都得有人来守。哪怕有人来顶替他们了,这边疆也要有百姓种地放牧啊。

无论如何,似乎也都饿不死他们。

戍卒这个差事儿,更多的是一种义务。朝廷分给了他们土地,他们帮助朝廷戍守边疆。至于军饷,只是象征性的一点点。

饭倒是能够免费吃到,但是粮食也大都是边疆的百姓自己上交的。

“等着吧,要是新朝能够派人来顶替咱们,那倒是一件好事情,咱们呀也就可以安心回家种地,老婆孩子热炕头,不好吗”罗大林又说到。

“不过现在,差事还要继续做,要是出了差池,新朝照样要定你的罪哩”罗大林说道。

“罗叔,你看西边,那是哈萨克的牧人吗”

罗大林正在说着话,一个年轻的满人小伙子问道。

在这个戍堡中,大家长年生活在这偏远的地方。

相互之间早已经亲如兄弟。大家平时都是喊罗大林一声罗叔。

最近戍长回去休息了,卡伦之中又是罗大林当家。

就在前些天,有个相熟的小部落想去东边放牧,交了十头羊给卡伦。

罗大林做主杀了两只,大家好好改善了一次伙食。

卡伦中的一个蒙古戍卒还看上了人家哈萨克部族的小姑娘。

那姑娘长得膀大腰圆,骑在马上,那屁股似乎可以把马鞍给包住。

那个小伙子就看上了人家大胸大屁股。求着罗大林帮他保媒。

罗大林只能答应等着那个部族转场回去的时候,帮他提亲,游牧部落的闺女不值钱,只要他的能够拿出点钱,人就很爽快就会把那女子卖过来。

不过这个蒙古娃子几代人生活在卡伦,早已经被周围的汉人熏陶,非要明媒正娶人家。

汉文化就是那样的强大,华夏民族会以汉文化为主,不是因为汉人多,而是因为汉文化的天生就具有巨大的融合力、同化力。

罗大林顺着那个小伙子的手向西看去的,湖上的水汽蒸腾,在阳光的照射下,四周的空气中似乎都蕴含着一种扭曲的力量,让罗大林看不清楚远处的情况。

他似乎是看到了一大片的马群,哈萨克人喜欢牧马,喜食马肉,他们做的马肠子味道确实不错。因此他们的畜群中有很多的马匹,并不奇怪。

但是今天似乎不对劲,那些马上似乎有人影存在。不过罗大林还不敢肯定,因为对方的队伍离自己这边太远了。

卡伦之上是有烽火的,这个从几千年前就开始流传的传讯手段,一直是华夏戍卒的必备技能。

作为一个戍卒必须要会用烽烟传讯,也必须要能够读懂烽烟传讯。

烽烟一起不能停,凡是看到了的戍卒都要将这个烽烟传递下去。就像是一场接力一般。

“轮子,准备烽烟,先来三束。”罗大林对一个年轻的满人小伙子说到。

“叔,好些年没用过烽烟了。也许是大队的牧民呢要是放错了可是要吃瓜落的。”

那个年轻人担忧地说道。大清边疆承平已久,尤其是在西边,自从准格尔汗国灭亡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威胁大清。

当然,他们都还不知到哈萨克已经归顺了沙俄。那个巨熊已经将爪子伸到了西域的边上。

“轮子,别废话,抓紧的,听叔的没错。”罗大林叮嘱好轮子又对卡伦的其他人喊道:“大家准备好家伙事儿,将那几门炮先填上。”

今天的事情有些不同寻常,结合这段时间东边的变局,罗大林心中隐隐不安。

这时候那一片的牧群缓缓靠近,这是罗大林终于看清楚了,这哪里是什么畜群,分明的大片的骑兵。

“是大片的骑兵。”有人喊道。

罗大林此时没有说话,他眯着眼睛看着西边的这片一望无际的骑兵,在努力的估算着其人数。

四束黑烟不,得五束黑烟,罗大林在心中估算着。

“轮子,去放五束黑烟。”这意味敌人的数量在五万以上。

罗大林自然不会认为这么多的骑兵是过来转场的,在这种地方出现了如此多的骑兵,必然意味着战争。

哈萨克人光是将这些人聚集到一起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因为这会严重影响到他们正常的放牧活动。

这么多的骑兵,怕是要将哈萨克一半的男子都集中过来了吧。

卡伦中的戍卒,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只能在罗大林的命令下机,械地执行着。

这个时候,人就需要一个主心骨。

罗大林活这么久,也没见过这样的场面。

他只是听长辈讲过而已,而现在他还能够下达命令,只是因为他对卡伦的活计比较熟悉而已。

不一会儿,五道浓黑的狼烟从卡伦飘起,远处看不见的地方,另外一个卡伦在天际看到了五道狼烟,随即也点起了五道烽烟。

边疆卡伦有见狼烟而不传着,以重罪论处。

狼烟传到了最后一个卡伦,然后沿着伊犁河的城池一路向东传去。城池周边的百姓,见到了烽烟都向着城池跑去。

烽烟仿佛是一串多米诺骨牌一般一路传递下去。

惠远城中,刚刚安顿下来,正在接手西域政务的左季高被人打断了工作。

正要发火之际,见到了传讯兵那焦急的眼神。

没待左季高问话,传讯兵喘着粗气说到:“大都护,五束狼烟,西边传过来的。”

左季高知识渊博,自然知道狼烟这种古老的传讯方式。

五万敌人是沙俄的还是哈萨克的这些具体的讯息,没有办法在烽烟之中判断出来。

不过不管是什么敌人,迎战都是左季高的唯一选择。

“传令各师的将领,到都护府开会。派出五队侦察兵,分批西去探查敌情。”左季高下令到。

他下令的这会儿,狼烟还在继续传递。因为左季高没有下令停止传递。

左季高的手中一共还有四万大军,一路之上没有城池的地方,他就修建兵站,有城池的地方,他就派兵驻守。所以手中的军队被不断稀释。

现在他手中最精锐的应该算后来从长安支援来的第一师、第十师。

只有这三个师的装备是复兴军中最新的装备。

至于他原本的第十二至第十六师都没有完全完成换装。

董书恒不能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内生产几十万支后膛步枪,也许以后可以,但是下现在,华夏兵工的产能还是远远不足。

因此,左季高手下的军队,并没有完全换装的后膛枪,他手下的军队也以是否完全换装分成了两个等级。

甲等的师全部换装了后装步枪,乙等师只有部分换装。

其中陆军第一师作为复兴军中的老牌主力,更是全员换装了了54式步枪。

一师依然由王从志率领,同时王从志还兼任西路军的副总司令。

左季高担任西域的大都护兼任西路军的总司令。权力极大,算是军政一把抓的地方大员。

王从志作为董书恒的嫡系,率领最精锐的一师在西域,也未必不是对左季高的一种钳制。

董书恒自然是相信左季高的,但是西域这个地方与中原相隔万里,道路不便,除非哪天董书恒规划中的铁路通车了。

不然,董书恒是不可能完全放心交到一个人的手中的。

原本的伊犁将军府,现在改成了左季高的大都护府。

此时,府内将星云集,一场紧急的军事会议在这里举行。

另外一边,烽火还在继续向东传递,就如同一条巨龙伸展开了自己的身体。

烽火从伊犁传到了轮台,又传到了哈密,然后顺着玉门关、嘉峪关沿着长城一路向东。

许多长城上的烽火台已经破败不堪。

自清以来,长城的作用逐渐衰弱,失去了往日的维护,许多地方破败不堪。

在一个似乎是废弃的烽火台中,一个穿着明军号服的老卒颤颤巍巍地点燃了烽火。

长城之上很多地处偏僻的烽火台,都一个跟着一个点燃了烽火,似乎的先祖的英灵护卫一般。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老卒,按照祖辈的交代,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家训。

“烽火起,传万里”

新京城,董书恒正在组织邮电部的官员开会。

会上董书恒给邮电部下达了死命令,必须要在年底之前建立华夏的邮电传递系统,只要是在华夏的土地上,邮电的信件就必须要能够到达。

同时,董书恒要求除了西南高原以及极北之地以外。年底前,电报局必须要铺设好各地的电报网络。这其中包括西域地区。

相对于西南高原和极北之地,西域的电报铺设更加的容易一些。

几千年来,华夏中原到西域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道路。沿着河西走廊向西到哈密、吐鲁番、轮台、伊犁,向南就进入山南库车、阿克苏、喀什、葱岭。

董书恒希望电报至少能够通到西域的伊犁,今后那里将会是华夏和沙俄对抗的前线。

沙俄在远东地区接连失利之后,一定会将目光放在华夏的西域,那里距离沙俄的核心区域较近,对于沙俄更加的有利。相比于远征远东地区,进攻华夏的西域,对于沙俄更加的有利。

“总统,西山烽火起了。”会议正在召开魏玉祥跑了进来,打断了会议,这是很少有的事情。

“怎么回事”董书恒问道。

事情有些诡异,复兴军要是传递消息也是用哨骑或者电报。

烽火这种古老的传递信息方式早已经被复兴军摒弃了。

“已经派人去西山问过了,是西山的一个老卒点燃的。那里的烽火台早已经撤销,并无戍卒。那老卒只是世代驻守在那里,现在就将家安在烽火台附近的村中。”

“其家人说,今天老卒见到了长城西边的烽火台点燃了,就疯了似的让自己的儿子们抬着他上山。带着一直存在家中的狼烟燃料,径直上了烽火台。”

“然后就,不顾家人反对,点燃了烽火。”

“五峰黑烟,意味着有五万大军压境。烽火从西边传来,说明是西疆出现了敌情。”

忽然之间,董书恒明白了。

沙俄和哥萨克的联军到了西域了。同历史上一样。只是董书恒没想到自己是以这样的方式得到这个消息的。

“诸位,已经荒废了百年的烽火传讯,在关键时候还在履行着自己的使命。长城边的那些老卒,没有拿过国家一文钱。”

“他们仅仅是靠着口口相传,将传讯的使命传承了下来。你们这些华夏的邮电人,是不是也要像他们学习,学习这些老戍卒的精神。我们华夏民族为什么能够生生不息地传承下来,就是因为无数这样的华夏儿郎,这才是华夏的脊梁啊”

今日,董书恒说得有些激动。

刚才邮电部的部长跟董书恒提出了很多的困难。现在听了这事儿,忍不住地下了头,他感觉到了羞愧,无尽的羞愧。

那些长城上的烽火台,已经荒废百年,却依然能够运转起来。这靠的是什么,绝对不会是物质上的保障,只有人们心中的精神才能偶做到这样的地步。

唯有精神才是不朽的

这场风波,并没有带来恐慌,在西域,左季高手中的十万大军,有能力阻挡这些入侵者。

董书恒让魏玉祥将此事写成了一片介绍戍卒精神的文章,刊登在了报纸之上。

并且在华夏号召有志青年到西域去。董书恒在报纸上发文道:

如果你是一名文人,你可以到西域去传播华夏的文化,政府会给你们建立学校。

如果如果你是一名农夫,你可以到西域去开垦耕地,天山上的雪水滋润了大量肥沃的土地,政府会分给你们农田。

如果你是一名工匠,你也可以去西域,那里的建设需要你,政府会给你建造工厂。

哪怕你是一名女子,也可以到西域去,那里有大量守护西域的男儿,他们需要家庭,请你给他们一个温馨的家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3847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