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二四九章 肃顺改革

书名: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29

肃顺说完之后,满堂的朝廷高官都瞪大了眼睛。

这个肃顺是真敢说啊

不过说的也都在理,想那两江总督府董书恒管辖的地方,现在就已经没有匪患了。

但是这个董书恒依然保持着一支五六万人的常备军,这只是清廷知道的。

这还不包括在远东黑龙江流域的军队,隐藏在山东的军队,以及连淮海军自己都搞不清楚有多少人的民兵部队。

之所以搞不清楚民兵的数量,是因为淮海军的民兵每天都在增加。

每天都有从各地投奔过来的流民被淮海军农场收留。同时每个一段时间,农场又会向海外输出一部分民兵。

光是今年输送到远东的移民就将达到20万人。另外东南亚的淮海军农场要移民10万人。

北美的洛杉矶以及旧金山加在一起也要移民十万人,南美洲的秘鲁那里移民六万人。

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要从本土的淮海军农场中抽调。远东的移民由于太多,很多都是直接从山东征募。

所以,现在淮海就已经不再满足于等着流民自己上门了。

淮海公司、长城公司的商队一般都会在一些人口集中,同时又比较穷困的地区招人。这样才能够勉强满足淮海军的需要。

肃顺这个时候提出要让淮海军、湘军、鄂军这样已经成势力的军队缩编,显然是没办法实际施行下去的。

那么这个提议要是施行下去,只会对那些清廷控制下的绿营、地方巡防营产生作用了。

这些军队都是要由朝廷出钱养着的,而且数量很多,而且是分散在各个地方。

很多人立马就明白过来了。

结合朝廷前段时间提出的让各地自筹资金建立新军。朝廷这是要拿绿营开刀了。

数量最多的绿营在打仗的时候屡战屡败,起不到什么作用,也难怪朝廷不想继续养着他们。

但是凡是改革,必然会触动到既得利益者的蛋糕。绿营这块蛋糕一直掌握在武将集团的手中。

当然了,八旗这块蛋糕更大,但是,那个玩意儿比绿营还要危险,连皇帝都不敢轻易碰触。

第二条还好,其实就是鼓励工商业,只有一些守在故纸堆里的老顽固会出来反对。但是这些人也就只会打打嘴炮,并不会对大局又多少影响。

只是要开放关外,这件事情有可能会有人拿祖制来说事。

大家本来无话可说,现在正好肃顺说了这两个建议,众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了起来。

咸丰知道,此时人太多,估计是讨论不出什么结果。索性散朝,让肃顺和军机大臣留了下来。

咸丰总觉得肃顺欲言又止,似乎还有很多话没说出来。

果不其然,散朝之后,内部交流,肃顺就要放开得多了。

肃顺将自己的想法又从新阐述了一下。

一是改革军制,肃顺坦言既然让各地自筹款项建立新军,索性就裁撤原来的绿营巡防营等军队。将省下的钱留着朝廷自己组建新军。

可以将挑选其中一部分加入新军,其他的人朝廷也不会不管,不能够自谋出路的,朝廷在关外给他分地。这样还能够加速关外的发展。

肃顺分析的很全面,将这些人的后路都给想好了,可谓为用心良苦。

可是肃顺没有想到裁撤这些就军队,伤害的不仅仅是士兵,受损失最大的是那些武将。

武将在意的不是每年那一点点的饷银。他们背后有一个庞大的利益链。

这个利益集团就是趴在朝廷每年拨付的上千万军费上面的吸血鬼。现在一下没了,这些人如何会善罢甘休。

而这些人才是朝廷联系军队的纽带,士兵们能接触到的就是这些军官。

肃顺的这条建议,还有一个问题,允许各地建立新军,而且还是地方上自己筹款,这就势必会增加地方督抚的权力。

不过不这样改革也不行,朝廷搞新军还能在各省之间把持好平衡。

要是像现在这样,有地方发展团练,有的地方不发展,就很有可能失去控制。

就像现在的淮海军一般,因为一家独大,完全独霸了两江。

要是当时在安徽、江西都发展起比较强势的团练,那么也许就能够制衡住董书恒。

现在,让地方建立新军稳定地方。更多的钱则投入到朝廷的新军中。过得几年,朝廷手中有兵,自然能够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二是改革工商业,增加财源。肃顺认为现在朝廷没钱,但是不代表地方上没有钱。

让朝廷去明抢肯定是不行。那些大臣可都是出自地方大族,他们首先会出来反对的。

所以朝廷要是想要增加财源,必须要拿出东西来换。

朝廷手中有什么啊,官职头衔,这个一直都在卖,算是朝廷收入的大头。

像吴健彰那样能拿出百八十万两来买官的人不多,但是拿个几万两出来买个举人、生员什么的倒是大有人在。

再有一个就是朝廷手中掌握的土地了。关内的土地都是有主的土地,不用想了。

所以要打土地的主意,只能是关外,这个涉及到祖制,必须要由皇帝自己来拿主意。

三是改革税制,现在的税都是地方在收,然后留下自己的,剩下的交到朝廷的手中。

现在的结果就是地方上直接把税给用光了,交到朝廷手中的寥寥无几。

所以肃顺建议直接由户部在每年夏收的时候派人下去督税,然后直接将税银押卸进京。

要跟地方明确分税制,比如农税、丁税收给朝廷,厘税等放地方。

还有第四个改革旗务,朝廷每年将这些样养着,但是到了关键时候,他们一点作用都顶不上。

不过这一点肃顺还是没有说出来,或者说现在还没有到那种危急的时候。

再次听了肃顺的阐述,包括军机大臣在内的众人都是连连点头。

不点头也不行啊,他们又没有更好的主意提出来。

反正这个主意是肃顺提出来的,最后执行下去,要是出了问题,也是肃顺来担着啊。

为啥在开会的时候大部分的人都是喜欢人云亦云。就是这个道理,附和的人又不要担责任呀

咸丰心中很高兴,终于听到有人能够提出有点建设性的建议了。

关键是终于站出来一个有担当的了,还是一个皇族之人。

咸丰当即任命肃顺为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满、协办大学士。钦命总理改革事物。

肃顺又向咸丰建议到,洋务可以增加朝廷的收入,朝廷也应该搞洋务。咸丰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各省推行洋务,自建工厂,发展工商业。

这在保守的清廷已经算是迈出了极大的步子。

这次清廷的改革之中,最大的莫过于开放关外以及改革军制。

按照清廷的要求,每个省建立两个镇的新军。军费由地方的厘税中抽取。算是再一次明确了年初的时候朝廷下达的命令。

裁撤绿营的命令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事实上也为清廷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发展工商业和洋务的命令,却是得到了很多地方的响应。反正不管真搞假搞,许多地方督抚都开始建工厂。

一时之间大量的订单飞到了上海。

这些内地的人一般是不会找洋人的,因为没办法沟通。

他们要买东西,购买机器设备、武器弹药等都要通过中介来完成。以前在上海大都是十三行来充当这个买办的角色。

但是现在上海时淮海军一家说了算,这些中介买办自然都是淮海军的手下。

消息汇总到了董书恒那里。

董书恒大笔一挥卖。

无论是是机器设备还是枪支弹药,淮海军这边都销售,最后还都贴个洋牌子。不然朝廷知道了自己的改革让淮海军发了一笔,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当然淮海军出售的枪支自然是滑膛枪,那些内地的官府也没有人知道现在外面的列强都已经开始换装了线膛枪。

就连北边的沙俄现在还是使用的滑膛枪呢。

董书恒知道自己不卖,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也会卖的。

于是很多的地方的新军都买到了枪。还有很多地方成立了纺织局、机器局等工厂。

蒸汽机这种东西也呈现到了内陆地区的百姓面前。

大家再也不会远远地看到淮海公司的蒸汽货轮,好奇它为什么会冒烟。

内陆的百姓也可以到机器碾米厂去给大米脱壳,也可以到机器面粉厂去将麦子磨成面粉。

满清朝廷好像一夜之间开窍了。一些淮海军的高层,担心这样会不会让满清真的中兴了。

到时候淮海军再要想灭了满清,岂不是要花更多的功夫。

但是,董书恒并不担忧。别人都不知道,董书恒却明白的很。

满清的就是栽在自己辛苦建立的新军手中。

董书恒希望朝廷的改革做的越彻底就越好,省的他到时候灭了满清之后还要跟这些旧势力继续斗。

满清现在改革,算是为将来董书恒消灭旧势力,先做一个铺垫。

“肃老六啊,肃老六你这次的屠刀最好挥舞的猛烈一些,帮我把这个坏人给做了。”董书恒在心中念到。

但是董书恒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做,他先是找来了季明山,跟他交代了半天事情。

接下来,他就专心投入到了另一件事情当中。

这件事情,他跟魏源还有左宗棠一直在谋划,筹备。

甚至专门出版了一个内部刊物来宣传统一思想。

现在时间终于趋于成熟了,或者说是董书恒感觉自己手中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就在6日,复兴会改组后的第一次会议在江宁召开。

这次复兴会参会的人比以往多了很多,足足有五百多人。

出了一些元老,就是淮海军军、政、公司体系中的重要成员。除了路途比较远的,大部分的淮海军分支机构都派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59701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