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三八四章 小工厂的发展困局

书名: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29

山东和河北毕竟才进入华夏的治下几个月而已,能够无人饿死已经是算是当地政府做到的最大限度。

董书恒并没有责怪当地政府的意思。它们其实已经做的不错了。桂中行就任山东行省总长之后也是兢兢业业,很难想象以前还是一个传统满清官员的桂中行,现在能够成为一个两袖清风的实干派官员。

有时候,环境对人的影响真的很大。

就像满清入关之后,那些原本贪生怕死的明军降将,立马就是变成悍不畏死的清军马前卒。

甚至有些人被后来的南明俘虏了,都宁死不降,想来也是讽刺至极。

董书恒有时候在想,也许华夏政府现在形成的氛围不仅仅是因为新的管理制度、监督体制。

也许这种氛围跟自己带领的新京班子也有很大的关系。

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塔尖的董书恒只要能够保持现在的工作状态,那么整个华夏政府的这种清正廉洁、积极向上、敢做敢为的状态就能够保持下去。

看样子,明年的移民活动应该主要放在北方和西部的新统一区域。要想方设法缓解当地的人口和土地矛盾。

在化学肥料没有推广之前,粮食的产量是不会有大幅度的增长的。鸟粪肥也只是能够解决一部分的问题,并不是所有地方都用的上的,毕竟产量有限。

而且鸟粪肥这种东西算是不可再生资源,开采完了就没了。

现在有了大量的可耕种土地,董书恒暂时也不想搞化学肥料这种东西。那玩意儿对土地的伤害很大,使用多了就相当于在透支华夏的未来。

在现阶段,让人口在华夏分布的更加的均匀以及大量的海外移民,这才是解决温饱问题的关键。

过了山东之后,董书恒到了徐州。这里已经发展成为了一座重要的重工业城市。

到处都是正在开采的矿山,钢铁厂巨大的烟囱远远就可以看到。

尤其是在运河的两边,各种各样的工厂为了方便运输大都沿河而建。

它们都有自己工厂的码头,运输起来比较方便。

重工业的运行过程中无论是原材料还是产品都对运输非常的依赖。董书恒见到了很多私人建立的工厂。

在徐州国属的工厂仅限于钢铁厂、重型机械厂以及一些矿山。依靠着这些大企业,各地的商人抓准了商机在徐州建立许多的小型加工厂。

它们有的帮助大工厂制造零配件,比如重型机械厂生产的火车头需要大量的零件,不可能全部由自己生产。

他们会外包一些给外面的工厂。这些小工厂使用徐州钢铁厂出产的原材料,使用从机械厂购买的车床等加工设备,自己招募工人反过来再帮助机械厂生产零配件。

等到它们的技术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可以自己研发生产一些小的工具,一些小型机械。

董书恒知道并非所有的机械都要外在的动力。有些仅仅依靠人力的机械工具也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这样的工具董书恒以前见过很多。

比如一种种植玉米、大豆的播种机,主要部件就是一个漏斗和一个弹簧。

它的下面是一个鸭嘴形的出种口。将种子倒入漏斗中。农民只要抓住漏斗上的把手将前端的鸭嘴插入土中然后快速拔出就可以了。

当鸭嘴插入土中的时候,泥土的阻力会将漏斗下方的出口撑开,种子就会掉落下去。每次播种的数量可以通过调整出口的大小来控制。

这样只要一个农民,一天就可以为几十亩地播种。而且用这种小工具播种的时候不需要弯腰,极大地节约了体力。

像这样的工具还有很多,比如脚踩的水稻脱粒机,将滚轮装在一个大木盒子中,关键的部件就是一个齿轮传动系统,再加上利用杠杆原理的踏板,只要一名妇女就可以将滚轮踩得飞快地转动起来。

然后,将捆绑好的稻穗放到滚轮上,稻子就会脱落到大木箱中。

这些层出不穷的小工具都是从农科院中流出来,专利归农科院出来,除了少数人,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是谁发明的。

工厂只要向农科院缴纳一小笔专利费就可以生产。因为技术门槛很低,生产这些工具的工厂非常多。

农科院得到了这些钱补充到经费中去,就可以做更多的良种培育实验。

生产的多了,价格就降低了,越来越多的百姓就买得起这些工具。

还有很多工具可以用在工程建设上,比如说使用人力的滑轮组吊车,这些东西早就存在,不过现在冶炼技术上升了,工厂可以给他们配上更好的滑轮组。

这种吊车远远地看去就是四个轮子支撑着两个三角形的架子,下面两道横梁,上面一道加粗的横梁。滑轮组装在上面的横梁上,可以左右的移动。

现在徐州这里就有很多生产这些小机械的工厂。董书恒知道后世的很多大企业原本只是小的电子厂。现在欧洲的很多大工厂,比如克虏伯,以前也只是一个小作坊。

这些小厂就像是一颗颗卵,总有几个弄够孵化出大企业。

从徐州的码头登岸,董书恒没有去华夏第一重型机械厂这样的大工厂,而是先选择了一家小型的机械厂。

这家工厂的名字很普通,就叫做昌隆机械厂。厂子里有五六十名工人。

老板名叫郑惠恭,是一名来自海州的商人,长得非常的普通,看起来非常实诚,不像很会说话的样子,即使见到了董书恒都没想到多拍几下马屁。

参观的过程中,他只是有问必答,没有过多的添加自己发挥的内容。

很早以前,郑惠恭做行商的时候,就经常跑淮海公司在台北的工业区。

从那里贩来一些铁制的工具,倒卖到北边的海州和徐州。

后来淮海军开发徐州,他就渐渐在徐州落户,见到徐州建立了那么多的工厂,他也在各地雇佣来了一批铁匠,自己开了一个工厂。

他的厂子最初的时候还是靠着师傅们抡大锤,生产一些铁铲、铁锹等工具。

主要是徐州这里有钢铁厂,容易获得原材料。

钢铁厂产的钢比别处土法炼的钢质量要好,价格也不贵。所以打出来的工具,贩卖到当时的清控区总是能够卖到好价钱。

铲、锹、镐这些工具都是消耗品,钢材的质量直接关系的这些工具的使用寿命。

工具的好坏,行家一用就知道。

就这样,郑惠恭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的积累。

有了钱之后,他没有去买地建宅子。

他当初去淮海公司的工厂参观过,见识过了淮海军工厂中使用的蒸汽锤。那种巨大的锤子,每一次锤击下去都会给他带来巨大的震撼。

这个大家伙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中。

所以,当他有了钱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去买一个蒸汽锤。

这个东西可不便宜呢。

有了蒸汽锤之后,他的工厂的人数虽然没有增加,但是产量却上升了几倍。

这就是工具带来的好处。生产效率带来的提高,很快就会填补购买工具的投入。

郑惠恭他们生产的工具根本就不愁销路,工业生产带来的物美价廉,必将让工厂在竞争中代替那些原始的小作坊。

“郑掌柜,你今后有什么想法。”董书恒问道。

“回总统,小的自然是想购买更多的机器,将我的工厂开的更大。”郑惠恭回道。

归根结底,赚钱才是支持他们走下去的动力。很多工厂主都是这样,在赚钱了之后,总是首先想到扩大生产规模。

这个也会有副作用,董书恒是学过马政经的,自然知道,但是这还很遥远,董书恒也没必要再这种场合说出来。

关于郑惠恭的收入,董书恒没有多问。但是他知道这个工厂给郑惠恭带来的利润必然不菲。

不然郑惠恭不会抵制住购田置业的诱惑,而将钱全部都投入到工厂中。

“郑掌柜,经营中有什么困难吗”董书恒突然问道。

郑惠恭没想到董书恒会主动开口问这个问题。

一时有些犹豫,不知道该不该说自己的困难。

万一大总统只是跟自己客气一下呢自己要是真的提了自己的困难,不知道会不会引起人家的反感。

困难肯定是有的,工厂经营怎么可能没有困难呢

不过他反过来一想,大总统这样的大人物犯得着跟自己这样的小人物说这些虚头巴脑的话吗

“总统,小人不是很会说话,有不妥的地方,还请您见谅。”

“没事儿,郑掌柜,你看你比我都大了一轮,有话你就是随便说。”

“是这样的,要说这困难,我们还真有。首先一个吧,就是咱们这儿大设备,买起来要等。就比方我这个蒸汽锤,当初就是排了很久的队才买到。要是跟洋人买吧,那价格要贵上好多。”

“其次,咱们这些小厂子到银行借贷非常的困难。要是能够贷到款子,我这里就可以提前扩大规模。”

这个事情董书恒是知道的。因为今年华夏政府自己花掉的钱太多了,所以复兴银行收紧了银根。

贷款放的自然就变严格了。像这些缺乏资信的小企业要想贷到款自然就变得困难了。

这个事情自然不能跟郑惠恭说。

“还有一个,总统,那些大企业现在也生产我们产的这些小工具,咱们根本竞争不过他们。要我说,小东西就给咱们小企业生产就好了,那些国家的大工厂就去生产大家伙。现在他们大设备都生产不过来了,干嘛还跟咱们抢生意啊”

“哈哈哈,刘厂长,听到了吧,你们第一机械厂有没有干这个事儿啊”董书恒笑着看向身后的一名穿着官员常服类似于后世的中山装的中年男子。

“呀,您就是刘厂长啊,刚才小的说的话您别在意啊”郑惠恭一听,傻了眼,脸色一红,当着人家正主的面告黑状了,能不尴尬嘛。

原来这个跟在总统后面站得比较靠后面的中年人就是徐州大名鼎鼎的第一机械厂的刘厂长。

这可是平时自己想要攀附都攀不上的大人物啊。自己刚才说的那第三点估计是得罪人家了。

“是这样的总统,我们机械厂会产生一些边角料,当做废料处理了太可惜了,所以我们会开一些小产线,利用这些边角料做些小工具,主要是为了让新人们练练手,同时也能够变废为宝,没想到就影响到了这些小企业。是我们疏忽了。”刘厂长耐心地解释道。

这样的小事情,平时刘厂长都不大关注。现在要不是这个郑厂长提出来,他还真不知道这事儿。

“没关系,刘厂长你们做的没错,只是要在定价的时候注意一些就好了。我们华夏现在的市场非常的大,足够喂饱你们所有人,不管是你们是大鱼还是小鱼。”董书恒笑着说道。

“是是是,总统说的在理,我们的销售实际上没受多大的影响,只是有些外地的销售商老是拿大厂的价格说事儿。”郑惠恭赶紧跟着补充道,他虽然直了些,但是要是知道刘厂长就在这里,绝对不会提这第三条的。

“郑厂长,你放心好了,刘厂长是不会给你穿小鞋的,他是搞技术的,不会在意这些。你刚才说的几个事情。第一件事情还要落到刘厂长那边,不过我们在滦州的第二机械厂也快要开工了,加上江宁成立的淮克集团下属的江宁制造厂,国内的产能很快就会跟上。”

“还有你们呀,也不能总是盯着那些小玩意儿生产,农科院出的那些小型机械,你们也可以做啊,那个市场也很大,要知道华夏有多少农民啊。”

“你们要做的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降低成本,老百姓买东西就图个实用还有价格要便宜。”

“第二个问题,等我回京之后会找财政部的官员谈,可以对你们这样的小企业设置一个专项的扶持贷款,这个贷款只能够用在扩大企业的产能上,而且利率不会很高。”

“你看这样如何”董书恒说完之后,特意看着郑惠恭问道。

“这这太好了。”郑惠恭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激动得都有些结巴,没想到自己随便提了几个建议,大总统不仅听了进去,还当场就给了答复。

董书恒当然不仅仅是跟他说的,他是跟全国的小企业说的。

这次出来,董书恒的身后可是跟着一大帮子报社记者的。现在华夏境内几乎每个行省都有自己的官方报纸。

还有很多书院也有自己的报刊杂志,在一些大城市还有私人创办的报纸杂志。

华夏境内并不禁止私人创办报刊杂志,只是要服从政府的监管而已。

今天,他在这里说的话,很快就会传遍整个华夏。

徐州现在是一个直辖市,它的发展要连着东边的海州一体规划。

两者之间通过铁路相连,徐州这里乘坐火车可以直接到达海州的港口。所以徐州现在不再是一个内陆城市,他有自己的港口,还可以通过运河联通南北,通过铁路甚至可以到达安徽境内。

在交通运输上有着绝对的便利。

董书恒结束了小企业的行程,还是决定去看一下第一机械厂。国属企业的发展才是华夏的根本。

这个第一机械厂的前身是台北地区的老机械厂,现在大丰地区已经只能算做一座分厂。

徐州由于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了主厂区,生产活动大都搬了过来,大丰地区的工厂现在成了主要的研发试验中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3964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