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二五〇章 大建书院(求票!)

书名: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29

有些人觉得董书恒成立复兴会完全是多此一举。

现在的淮海军是董书恒一手创立起来,即使是董书恒现在就称帝,底下的人也会支持他的。

但是董书恒知道事情没这么简单。

现在他们这些人还处在事业初创阶段。

淮海军四处皆敌。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自然是团结在董书恒的周围。这就叫报团取暖。

但是等满清被推翻了呢到时候淮海军还能够保持那样的纯洁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到时候功成名就之时。人自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欲望,会有自己的盘算。这叫各谋前程。

到时候各种肮脏龌龊的事情都会陆续出现。

所以董书恒觉得无论以后是帝制还是民主,都要有一个组织将自己身边的人联系起来,把他们复兴华夏的志向传承下去。

只要这颗星球上还有阻碍华夏发展的绊脚石,那么华夏的脚步就不会停歇,他们的目标以后可能是星辰大海,也可能是茫茫宇宙。

华夏人要有引领这颗星球发展的豪情壮志。

一个民族要由一群最优秀的人去带领前进。

同样的,一颗星球也应该由一个优秀的民族去引领,去团结全人类的力量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而不是像某些国家一样,只想着从其他国家、民族那里吸血以满足自己的私欲。

新复兴会的第一次会议确定了复兴会的领导机构。

董书恒将首任会首的名誉让给了魏源。

这位老人从一开始就默默地支持着自己。

如果没有魏源在董书恒还虚弱的时候顶在他的前面。

也许董书恒早就要被扼杀在摇篮之中,董书恒回到的地方是发达的江苏,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地带,是清军与太平军的绞杀之地。

他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像人家一样慢慢种田发展。他必须用最快的速度成长到一个足以自保的地步。

就像野外出生的小鹿,必须在五分钟内学会奔跑;野外出生的小鳄鱼,一孵化出来就要学会狩猎。

当然了,让魏源作为新复兴会首任会首还有一个另外的原因。

现在复兴会中还有一些元老存在,这些人都是顶梁柱一般的存在。

虽然他们不担任行政的要职,但是他们是当前国内比较稀缺的实学方面的大家。

这些人还在,让董书恒去做会首就有些不合适了。

不过董书恒还是成为了常务副会首,主持复兴会的日常工作,魏源是肯定不会处理这些琐事的。

左宗棠也是副会首,他也算是重要元老之一了,而且也是手握实权。

同时左宗棠也将是湖广分会的会首。

董书恒则兼任两江分会的会首。

会议还确定了新复兴会的纲领,以及今后几年发展的方向。

后面几年复兴会将着重在淮海军中发展会员,同时也要在各省建立自己的分会。

董书恒确定了淮海军走出去的战略。

淮海军准备发展一批年轻的会员,趁着各省建立新军的机会走出去,打入到这些新军之中,秘密开展活动,发展新会员,寻找志同道合之人。

另外还要有一批会员要回到原省籍去发展复兴会的组织。为淮海军以后占领那里先打好前站。

董书恒知道,后世的历史上新军反清,也是因为有很多的反清志士打入到了新军之中。

当然,现在的淮海军比以前的反清志士条件要好的多了。

他们有强大的淮海军作为后盾,行动上会得到淮海军的大力支持。自身的安全也会得到更好的保障。

忙完了复兴会的事情,董书恒开始了他的高校建设计划。

正好此时又有一个批次的欧洲学者抵达了海门港,同时回来的还有一些之前排出去交流的书院老师。

董书恒这次准备把步子跨的大一些。

除了之前刚刚成立的江宁女子师范学院。董书恒准备整合江宁原本的书院,再设立一些自然科学学科,仿照淮海书院的模式成立江宁书院。

江西原本就是人文荟萃之地,董书恒准备成立一座南昌书院,一座赣州书院。

安徽的宁国、徽州以前是人文最发达的地区,这里会成立一座徽州书院,在皖北成立庐州书院,在安庆成立一所理工学院。

安庆将建成长江中游的一座重工业城市。

董书恒准备以后将综合性的大学称为书院,一些专业性的大学称为学院。

如果直接改为大学的话,很多人都觉得接受不了。包括魏源他们这些老辈也觉得叫书院好。

当初淮海书院就是他们坚持的结果,要是按照董书恒的意思就叫淮海大学。

不过只是称呼而已,董书恒并不在意,只要能够为国家民族培养出人才就好。

这么一圈下来淮海军统治之下将有六大书院。在上海,还有一座传教士建立的圣约翰大学。另外还有一些专业性的学院,比如师范学院、医学院、法学院、警察学院、行政学院等等。

这样看,淮海军底下的学校扩张的有些快了,师资哪里来学生哪里来

董书恒自己也觉得现在有些操之过急了,这样一铺开之后,原来淮海书院储备的师资力量就被摊薄。

要等书院自己培养的人才成长起来之后,再加上留学生回来了,才能够缓解这种情况。

不过他还是决定先将这些书院建立起来,他们规模可以小一些,但是只要有了以后就能够慢慢成长起来。

董书恒不认为淮海书院一家独苗就可以撑起整个华夏的人才需求。而且仅仅是一所书院,没有竞争,也不利于淮海书院的发展。

在这些新建立的书院中,董书恒还会继续聘用原来的书院先生,也会教授四书五经这些内容。不过董书恒会让他们仿照淮海书院加入一些新的学科。

学习四书五经没有错,这些学问也是华夏智慧的传承,问题在于不能够仅仅学习这些内容。

建立新书院的事情得到了魏源的支持,他认为淮海军应该是一个包容的势力,既然选择了东西合璧,选择了糅合东西方的学问。就不能仅仅从外面引进。

现在淮海军在引进西方的学问方面做的很好多,无论是直接引进人才,还是翻译出版书籍,都做的非常好。

但是对于华夏学问的继承上却做的不好,淮海军内没几个能够称得上经儒学大家的。

是儒学对现在的华夏没有价值了吗

显然不是这样的,儒家的教育模式虽然跑偏了,但是并没有失去其价值。

董书恒在学问上并没有偏见,他是只是单纯地希望华夏的学问更加丰富一些。

儒家的偏就偏在他不再兼容并蓄,不在吸纳新的学问进来。只是一味地对原有的经义进行解释。

这就出现了有的解释完全脱离了儒学的本意。

汉以前的儒家经典是包容百家,后来我们看到诸子百家都没落了,那是因为百家之人很多都加入了儒家。

因为儒家获得了帝王的认可,加入儒家的阵营才能够得到重用啊。

那个时候百家的思想还有知识却是没有断绝。

所以董书恒希望儒家能够从新走上海纳百川的道路上。

在新成立的书院中,不光是学生要接受新知识,就是原来那些研究经义的大儒们也要接受新知识的洗礼。

董书恒相信那些华夏国粹的传承者们,不会辜负自己的期望,他们一定会做出改变。

自古以来,儒家都是非常的功利的,他们为了迎合帝王统治的需要,曾经做了无数次改变。

那么他们就一定也会为了自己做出改变。

从直奔波在两江下面的三省。跑遍了几乎所有小有名气的书院。

大部分的书院都愿意接受淮海军的改革。

因为董书恒承诺给他们办学经费的保障,承诺帮助他们建造新的学院建筑。

这就让那些老先生们无法拒绝了。原本,这些书院多是依靠私人的捐助以及收取束修来维持自身运转。

所以,他们一个个日子都过的紧巴巴的。

尤其是这几年南方大乱,很多书院都断了财源,连先生都要养不起了。这个时候董书恒找到他们完全是雪中送碳。

不要把古代的文人都看成是不知变通的老古董。

事实上他们都深刻理解“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的含义。

最后董书恒还组织了一批书院的代表前往淮海书院参观。见到了淮海书院的恢宏大气。

这些个书院代表一下子就炸了锅了,这样一座跟田园风光融合在一起又兼大气磅礴的书院,简直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

而且如果有了官府的全额资助,那么他们的就算是官学了。

董书恒还保证只要他们按照淮海军的要求去培养人才,那么以后书院的学子毕业之后,淮海军会根据他们的能力安排工作。

现在跟后世那种本科生满街走,研究生多如狗的时代相去甚远。

董书恒手中缺人才,严重地缺人才。缺到明明可以了占领更多的地盘,因为缺人管理,现在都不敢占。

这次完全占领两江之后,淮海军从江苏提拔了一大批军政府的官员。原来很多管理一个镇的长官,直接到安徽、江西去掌管一个县。

确实有些拔苗助长的意思了。但是只有把这些人放过去,董书恒才放心。只有他们才能将淮海军的政策贯彻下去。

最近淮海军已经在淮海书院中选派了一批学子到基层的军政府锻炼。

这些学子大都是书院中年纪较大的。古人读书不像后世的人到了年纪就放弃了。淮海书院中要不是限制年龄,可能还会招录到一些六七十岁的老学生。

这些书院选派到地方的学生也大都三十岁左右,他们当初进入书院,一方面是因为喜欢实学,还有的人是冲着魏源的名头。

实际上更多的人是因为感觉科举无望。

现在,他们有望直接成为官员,如何能不让他们欣喜万分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9094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