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三四八章 漠北都护府(求票!)

书名: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29

“丹初,如今新朝初立,要花钱的地方自然很多,等到明年,我们的就要根据国库的储备以及当年的财政收入,来制定当年的预算了。到时候再量入为出吧。”

“而且从明年开始,我们的经济形式会更好一些,那些迁移出去的百姓也可以自给自足了。相信那个时候战事也会更少一些。今年我准备派出十万民兵到西域建设农场,这样到了明年有了产出,也就不需要再远距离运送粮食了。”

董书恒的话极大地宽慰了阎丹初的悲观情绪。站的角度不同,看问题的方式也不同。

在董书恒的眼中,国家总归是在向好的方向去发展的。

而在阎丹初看来,国库必须要留一些备用的资金,一个偌大的国家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情况。

到时候,要解决问题,还是要能够拿的出钱来。

在户部呆久了,他认识最深的一个词语就是未雨绸缪。

“总统,我的意思还是要将今年的总支出压缩到一亿华元以下。”

“不然这么的银元流入到市场之中,必然会使物价上涨。正如您所说,我们新朝初立,国内的经济还很脆弱。”

“以往大家都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现在突然间这么多银元出现了,总是会有些无所适从。”

董书恒点了点头,以前满清民间的银子虽然很多,但是很多都没有进入流通领域。

如果真的像董书恒计划的那样用出一两个亿的华元,那么这些钱势必要进入流通领域。

老百姓手中有了银元,必然要去购买东西。

但是现在国内的生产能力能够满足这样的消费吗

这其中大部分的消费还是粮食。老百姓有了钱之后,第一个想到的肯定还是购买粮食,大家都饿怕了嘛。

到时候,以华夏现在这种通过大量投送粮食来平抑粮价的方式肯定是支撑不住的。

虽然现在南洋的粮食供应依然充足,但是这也撑不住老百姓敞开了购买。

而且,现在华夏的粮食需要大量投入到战争以及移民工作当中。

左季高的手下原本就有六个师五万多人。现在董书恒又调过去四个师。

这十个师还全部都是正规部队。另外还有一些辅助的军队呢。

现在进入西域的军队已经超过了十万。他们的物资全部都要从陕西甘肃横跨几千公里运过去。在这个运输过程中消耗的粮食得有多少

董书恒都有些不敢想象这个数字。

但是西域不能放弃,现在放弃,今后要想收回来就难了。

现在三大边疆区,漠北已经平定,西南高原问题不大,那边的那群大喇嘛,还要中原保障他们的安全,原本满清驻高原大臣,也已经表示向华夏效忠了。

董书恒让彭玉麟在川西组建了一支高原师,到时候直接开过去就能完全镇住对方了。

高原的南边,英国人的势力还没有渗透到印度最北边,暂时还不需要担心与英国人在那里冲突。

喜马拉雅山南边的几个藩属国,董书恒是一定要拿在自己的手中的。

到时候,对印度居高临下,董书恒就算是拿捏住了英国人的短板。

目前来说唯一可虑的就是西域,沙俄人一直觊觎那里。

现在华夏又与沙俄处于交战状态。如果董书恒要是沙皇的话一定会派兵入侵西域。这里现在还是华夏的短板所在。

董书恒相信沙皇一定会想到这一点的。

那么他就得做出最坏的打算。

“丹初,你说的很对,我确实有些考虑不周了。”

能够想到通胀的问题,显然阎丹初最近对复兴军之前出的一些经济学书籍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像他这种有十几年户部工作经验的人,对这些知识很容易就能理解。

他只要联系自己以前的工作实践就可以举一反三,搞懂问题所在。

“丹初啊,看样子还是要提高产能。要是每个行省都能够像江苏、浙江一般大办企业。我们就不用担心钱花不出去的问题了。”董书恒叹息道。

董书恒还没有能力做到一声令下就全民创办工厂企业。

阎丹初似乎是看出了董书恒的无。他既然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已经思考过了。他有一个想法,此时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大总统,要是让地方的富户抛开土地直接去办工厂,这不是一下子就能转变过来的,需要慢慢的引导。但是我们可以自己办啊。”

“我之前见过总统去年写的一篇文章论创办乡镇集体企业的可能性,里面提到的那个集体工厂的模式就很好,现在地方上百废待兴,各地都上马了大量的工程。肯定是需要很多建筑材料的。”

“我们可以下一个指导性的文件给地方,让地方上自筹资金和富户们合伙创办工厂企业。”

“下官打个比方,现在新京周围要建立好几条铁路。生产铁轨的钢铁厂,肯定是要国属的企业才能办得起来。但是枕木和石子却是可以是小企业来生产。”

“那么是不是可以在新京地方上以及周边的河北地方上组建一些采石场呢另外像水泥厂、砖窑厂,都可以扶持地方发展。”

“关外的木材丰富,那么是否可以组建一些枕木厂呢”

阎丹初作为一个原满清官员,对华夏政府原来那一套确实是了解的比较深入。

可见他对现在的工作是下了功夫的。

“呵呵,丹初啊,你这是将商务部的事情都给办了啊。你的这个建议很好,确实能够快速地提高国内的产能,最主要的是还不需要政府投入多少。”

“总统过奖了,这些想法本来就是您提出来。不过这种公私合作建立地方企业的模式也得加强监管。不然有些地方的政府会把手中掌握的山林、土地作价算的太低。如此就便宜了那些富户。”阎丹初总是能够为虑胜先虑败。

他说的这种可能性,董书恒也想到过,这在经济发展早期是难免出现的情况。

董书恒觉得这是没有办法完全避免的,但是确实如同阎丹初所说的那样,要将这些事情的概率降到最低。

董书恒又与阎丹初聊了一会儿,才放他离开。跟自己的下属聊天,有时候也能碰撞出火花来。

这对董书恒治国理政有很大的帮助,毕竟他也不过是个二十岁的小伙子,思虑难免不周。

要不是有一帮子老家伙帮他把关,还不知道要出多少问题。

送走了阎丹初,董书恒一上午的工作基本上算是结束了。

此时已经到了午饭的点,他不能像机器一般工作,也得给自己留点休息的时间。

董书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直坚持一家人在一起吃饭。他不想因为自己权势的提升,而跟家人疏远。

正在这时,刚刚送文件去侍从室的笃姬回来了。

她现在穿着总统府女官的装束,头上挽着一个丸子头,只有一个简单的发簪,显得非常精神。

“笃姬,这么些天了,想念你的父亲了吗”董书恒笑着说道。听这语气,不知道的还以为董书恒是笃姬的长辈呢

笃姬早已经适应了董书恒有些老气横秋的说话方式。

“嗯,是有些挂念,不过我刚收到了父亲的家信,他说自己在那边一切都顺利。”笃姬点头应到。

“你父亲这次的差事办的漂亮,不过能者多劳,我准备暂时将他留在漠北镇场子。军方那些人都年轻气盛,总要要有一个稳重的留在前方。”

董书恒准备重开都护府,在漠北设立漠北都护府,辖下喀尔喀三部、乌里雅苏台直辖市、科布多行省以及唐努乌梁海行省。

科布多和唐努乌梁海这次胁从乌里雅苏台将军作乱,董书恒正好趁势收回二者的权力,直接收回华夏政府直辖。

这两个地方不像漠北东部那么干旱贫瘠。

因为南边的阿尔泰山脉,使得这两个地方雨水丰沛,形成了大量的湖泊、河流。在这里可以建设一些农场和牧场。

而且这两个地方都是边疆区,收回直辖的话也更加的安全。

都护府的层级比行省还要高一级,他是一个临时设置的管理机构,主要的起到协调、统筹的作用。

在电报未通之前,董书恒是没有办法直接去管理好那么大的地方,这时候有一个有能力又能够信任的朝中大员在前方坐镇,无疑要更加地高效一些。

这就是董书恒重新设置都护府的初衷。但是他的都护府有与历史上的都护府不是一个概念。

董书恒的都护府对地方上管理的权力更大。目前漠北总共分成六块区域,还拥有自治权的三个汗部也被削弱了很多。

随着齐彬报告的到来,华夏政府对漠北的安排很快就落实。

跟着任命文书一起出发的还有一批民政官员。不仅是收回的三个区域,就连三个汗部也要接受华夏政府的民政官。

汗王今后不能对手下的牧民随意打杀,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因为他们也要接受华夏的法律管辖。

民政官主要做的事情是指导当地的行政工作,发展农牧生产,还要编制牧民的户口。同时成立的还有司法机构,负责解决纠纷,审判案件。

同时,齐彬申请组建五个游骑兵团。征募漠北各部的精锐进去游骑兵团。

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加强漠北的守护力量。另一方面也能够再次削弱这些汗部的实力。

游骑兵一旦征募,那就是要纳入华夏军队中管理。他们可以凭借军功换取牧场。可以用军饷养活自己的家人。

这样他们就不必再依附原来的头领。在复兴军中久了,他们必然会逐渐心向华夏。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沙俄的军队已经开始侵扰唐努乌梁海地区,有一些部落甚至被灭门。

因为唐努乌梁海的主力之前都被庆如征募,现在他们面对沙俄的小股入侵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

目前齐彬还不知道这是不是沙俄大规模入侵的前奏。

骑一旅已经先行赶到了鄂毕河上游巡视,查探沙俄军队的虚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方的天气全面转暖,复兴军和沙俄军队的新一轮冲突即将拉开。

董书恒对此忧心忡忡,这次他更是下了狠心,一次性地批准了建立五个游骑兵团。

游骑兵的装备,是早已经准备好的,对于初步工业化的复兴军来说,生产这些冷兵器的效率很高。

同时董书恒还下令,让蔡树森在漠南草原组建骑三旅,让林威在赤塔组建骑四旅。

董书恒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北方有些空虚了。

那么广大的土地,唯有骑兵才能够有效地镇守。

当然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建造铁路。

但是通向漠北的铁路肯定不是一两天能够建成的。

也许需要五年甚至是十年之后,华夏的铁路才能够通向漠北。

董书恒和笃姬聊了一会儿齐彬的事情,然后邀请她一起到家中就餐。

她的身份毕竟不同,董书恒要是不带她回去,她就只能跟着那些女官吃食堂。

董书恒和家人平时就餐大都在西洋楼,董书恒喜欢这里宽敞的餐厅。

现在董书恒一家一共有七口人,当然很快这个数量还会增加。

三个孕妇都有人专门照顾,这方面董书恒不用担心。

母亲吃饭的时候还抱着董华,有时候会喂他一些辅食。

吕飞燕这个孩子的母亲倒是一点都不吃婆婆的醋,反倒是乐得清闲,自顾自地吃饭,有时会跟杨兮妹聊一聊工作上的事儿。

见到笃姬过来,魏玉珍赶紧将她喊到身边坐下。

总统府的厨子还是原来那个胖厨子。原来皇宫中的那些御厨,董书恒一个没有留,全部遣散了,这些人离开了皇宫也很容易找到伙计。

很多的大酒楼都会挣着请这些御厨回去坐镇。他们做菜不一定有多好吃,酒楼看中是他们的名头。

不过董书恒此举到时将原来的胖厨子给感动得不行。

今天中午一共七个大人就餐,小奶娃董华可以忽略不计。

厨房一共做了十道菜,胖厨子知道董书恒不喜欢浪费,所以做菜的数量都是按照人数算好的。

饭桌上,三个孕妇不再像以前吃饭那样斯文,她们怀孕了之后饭量大增,再也不能像原来那样慢条斯理。

餐桌上,董母陈氏总是去看看笃姬。

她认识这个日本女娃子,虽然外表看起来跟华夏的姑娘一般,但这一举一动就是不一样。

尤其是吃饭的动作,看起来有些矫情。

笃姬似乎也发现陈氏在看她,俏脸微红。

董书恒赶紧打圆场道:“母亲是不是觉得笃姬吃饭的姿势奇怪。这可是日本皇室的就餐礼仪。”

笃姬从小就被培养准备送进大奥,长期以来学的就是这一套礼节,不是一下子就能改过来的。

这下子,众人都看向了笃姬,心中恍然,原来还有这档子事儿。

“笃姬妹妹,你有空一定要给我讲讲日本的大奥,不知道是不是像我们的皇宫里头那样充满故事。”魏玉珍似乎是对日本的历史文化颇感兴趣。

陈氏却在想,儿子要是将这个日本女人娶进门,会不会难生养。这女子身子着实有些单薄。

ps:最近没啥推送,本书全靠老书友养着,谢谢大家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1929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