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三九七章 印度!印度!

书名: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29

此时,新京的决议早就到了彭玉麟的手中。

彭玉麟坐镇在云南昆明。他之前一段时间一直在川西忙着组建一个西南高原师。

他先是抽调了一部分军官在川西高原做适应性训练。

将那些能够挺下来的人补充到高原师之中。然后以这些人为主。在当地农奴贫民中招募士兵组建这支高原师。

按照复兴军的征兵规定,士兵的家人自然解除农奴身份,成为受复兴军保护的军属。

他们可以分到土地和牧场。这样条件驱使下,这个师很快就征募齐了。

虽然者侵犯了一些土司的利益,但是在这些西川的土司没有人敢造次,这里有湘军改编的第十九师驻守。

对于军人利益的保护,复兴军的官民态度是一致的,他们都是这种制度的受益者,所以都会捍卫这一制度。

如果有土司胆敢伤害军属,这些湘军出生的华夏士兵出售一点都不会手软。

十九师进驻川西高原之后,已经连续打掉了很多土司。不然复兴军哪里来的土地以及草场分给些民兵及家属呢

同时组建的还有两个守备团,这一万多人将会进入西南高原地区驻守。

两个守备团将分别放在拉达克地区以及哲孟雄今锡金与布噜克巴之间。

前者连接了克什米尔谷地是西南通向印度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后者则控制这些喜马拉雅山脉与印度东北部恒河平原之间的通道。这里的海拔较低,北边就是高原的重镇喇撒与日喀则地区,南面就是恒河平原。

高原师则将主要驻守在日喀则和喇萨。这个高原师的配置也是不同的,它一共有两个骑兵团,而且全师都实现了骡马化。

高原的之上的牧民也放养战马,部队的战马来源并不用担心。

在高原之上,很长时间内马匹都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董书恒暂时还没有动高原的上的政治生态,那里的百姓还是在寺庙和部族头人的控制之下。

等内地地区全部步如正轨之后,董书恒会首先改革高原上的农奴制度。

高原上的百姓同样是华夏人,华夏人永不为奴。

军队的进驻是第一步。第二部就是要与寺庙势力达成同盟。高原上的宗教,董书恒是不会动的。

就跟与漠北的黄教合作一般,与高原上的红教,董书恒也准备采取合作的方式。

以后要想从高原南下,去英属印度的大后方捣乱,宗教将是华夏在西南地区的重要助力。

要知道从哲孟雄往南全部都是平原地区,而且南边五百公里之外就是英国在印度的最大城市加尔各答。这里是英国在印度的首都,是印度地区最重要的政治以及工商业中心。

要说这个加尔各答此时在亚洲也算是数一数二的大城市了。

随着英国势力在印度次大陆的扩展,整个印度北方逐渐成为加尔各答的腹地。

35年的废除印度国内关税形成一个开放的市场。

54年铁路开始兴建,进一步加速了工商业的发展,加尔各答到白沙瓦的公路也是这个时候修建的。

英国人显然想要通过一条横贯北方的公路来加强对印度北部的殖民统治。

英国人的商业,保险业和银行业发展起来了。加尔各答的印度人区也成了繁忙的商业中心。

从50年代起,加尔各答经历了工业的迅速增长,特别是纺织和黄麻工业。

英国政府也对基础设施如铁路和电报进行了大规模投资。

英国和印度文化的融合还在城市中产生了新的巴布阶层印度和亚洲最早的中产阶级,其成员通常是专业人士。这些人阅读报纸,亲英,并且属于上等种姓的印度教团体。

正是在这个时期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走向了成熟,这里逐渐成为了英国女王王冠上那枚最璀璨的宝石。

那是不是也可以说这里是大英帝国的软肋之一。

董书恒为这个大英帝国的软肋准备了两颗棋子。

一颗就是放在高原上的大军,另外一颗就是石达开了,不过这个石敢当现在还在老挝扭扭捏捏的不肯继续前进。

联合了宗教之后,董叔恒就要去动那些土司头人了。这些人完全就是蛀虫。

对于复兴军的统治一点帮助都没有。而且还会限制当地生产力的发展。

不过不是现在,现在复兴军可腾不出手来镇压这些人土司的大规模叛乱。

满清时期,在西南高原地区驻守的清军数量要比董书恒安排的要少的多。

满清对于西南高原的统治还是以羁糜政策为主。

对于为什么要在西南地区驻守这么多的军队,军部的高层曾经还产生过争论。

不过当董书恒将指挥棒指向了高原的南边之时,整个会议室都沉默了。

大家这才知道了董书恒的用意,正在崛起的华夏同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国之间早晚要又一战。

也许不需要正式开战,董书恒可以预见到双方之间争斗很快就会开始。

那就要看着这个大英帝国是要赤膊上阵,还是派小弟来试探自己了。

不管怎么样,华夏都要做好的准备。西南高原地区,就是华夏距离大英帝国的最近的地方。

要知道现在英国女王还兼任着印度的皇帝。也就是说华夏在西南地区是与大英帝国接壤的。

当然,英国人没有那么多的能力去管理印度这么大的地方。

在整个印度地区现在有几百个土邦,可谓是国王遍地走,王子多如狗。这些土邦的国王帮助英国人统治着旗下的子民,成为了大英帝国统治印度的工具。

同时与印度地区接壤的几个华夏的附属国,比如廓尔喀、哲孟雄、布噜克巴以及缅甸王国都开始受到英国殖民者的侵扰。

英国人一般都是先指派一些土王前去攻打这些王国,如果土王搞不定,就自己人亲自上阵。

如果以后董书恒要与英国人在南亚次大陆相争就必须要牢牢掌控这几个附属国。

从地图上的很容易就能够看出来,这几个附属国与西南高原都有通道相连,并且从这几个附属国进入印度都是居高临下,从高到低,可谓是占尽了地利上的优势。

也就是说,占牢了这里,华夏的军队可以随时进入印度地区。

可是印度地区的军队进攻这里却要面对险要的地形以及恶劣的气候。

只要复兴军将当地经营好了,那么到时候英国从印度纠集多少军队来攻都不可怕。

只要华夏能够在险要的交通要道上修建坚固的堡垒就好就可以了。

当然这里的地形也限制了华夏在这里投送的兵力。因为华夏的物资同样很难做送到这里。

此时的正在江宁视察的董书恒也收到理藩院发来的电报稿。

原来是西南的使团传回了消息。

使团的消息说,西南的藩属国都愿意向华夏继续称藩,他们请求宗主国派兵前去支援他们,他们愿意内附华夏。

布噜克巴和哲孟雄遭受英国人的入侵最为严重,已经到了快要支撑不住的地步。

当然对于这些高原上的上的小国,英国人没有自己下场,而是派遣印度北部的土邦前去攻打。

两个附属国虽小,但是地势险要,堪堪挡住了几次进攻。然后就向北边的高原当局求救。

那时候还是满清驻藏大臣管理这些地方。

此时驻藏大臣的手中兵马不多,可是还是分别派遣了两千人前去支援。

这才守住了这两个国家。

使团的卫队现在都留在这两个国家,他们用驻藏大臣的命令控制了这两千人的军队,同时也帮助当地训练军队。

使团请求中央能够支援一批武器过去。

驻藏大臣派去的援兵现在都划给了使团卫队管理,这些人的装备实在太差,就连内地的清军绿营都不如。

不过这些人无论战力如何,至少都适应了高原环境,能够在高原上生活。

报告中提到,廓尔喀也请求宗主国派兵驻扎该国。

这些高原南边的附属国因为跟印度地区交往密切,所以非常清楚南边的印度土邦是怎么样一步步沦为英国人的殖民地的。

不要以为英国人都是绅士,英国人在印度的殖民也是充满血腥的。49年英国政府通过东印度公司进行的一系列侵略印度的战争。

一步步地蚕食印度各个邦国。

其中充满了阴谋、杀戮与血腥。

董书恒出现的有些晚了,现在英国人已经基本上征服了印度地区。好消息是,华夏的几个附属国都还在华夏的手中。

缅甸同样相华夏求援,因为他们面临英国人的威胁还要更大一些。

董书恒当即下令给彭玉麟,让他安排高原师派遣一个步兵团进驻廓尔喀,并且在廓尔喀招募当地士兵组成仆从军。

派遣军队进驻哲孟雄和布噜克巴,在当地和印度地区的边界设立哨卡,在交通要道建立要塞。

命令总后勤部调运一批后勤物资到高原地区。

前面几条都还好做,只是调运物资确实是一件的难事。

所以董书恒命令四川行省着手修建一条通往西南高原的公路。董书恒知道这条公路是很难修的,所以他没有给四川总长骆秉章设定时间。

因为这是一条战备公路,董书恒还命令作训部组织两个民兵师前去负责主导这项工程。

这两个师的士兵也主要从高原地区征募。同样的,这些人主要的出自当地的农奴家庭。同之前的征兵是一个政策,他们的家人能够受到优待。

董书恒希望通过这样的手段不断地从那些土司手中抽血,等后面要废除农奴制度,这些先解放的人就是很好的示范。

农奴们见到人家跟着复兴军后的样子,兴许不需要复兴军动手,自己就会起来反抗土司,到时候复兴军只要拉个偏架,问题就解决了。

这两万多人的高原民兵师,将是华夏是第一支高原筑路部队,他们中有很多人长眠在了这条公路上,这两个筑路师的伤亡甚至超过了华夏的作战部队。

但是一直到道路修通,两个师都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

使团报告布噜克巴和哲孟雄的国王干脆趁着朝贺,自己带着家人赶往新京了。

国家的大政交给了华夏派来的使者做主。这朝贺之路一来一回时间可不短。

到时候说不定他们就要在新京安家了。新京也许很快就要有一条国王街了。

这两个小国本就是依靠宗教来管理,连大臣都没有几个。寺庙就是统治的中心。

现在他们将国家都交给上使也就再正常不过了,反正他们本身也没有什么权力。

实际上这两个小国都很小,只是他们都处在喜马拉雅山脉重要的南北通道上,所以无论是华夏还是南边的英国人都看到了这里。

使团接手两个小国后,一边迅速向南边派出探子查看情况。

一边整编军队,积极做好防御工作。

西边的廓尔喀是西南几个附属国中实力最强的一个。同时廓尔喀士兵的战力也是最强的。

他们用手中的廓尔喀弯刀,打败了印度土邦的多次入侵。

甚至有时候他们还会向南进攻那些土邦进行报复。

廓尔喀人骁勇善战,要不是武器落后于南面的印度土邦。根本就不用担心那些印度土帮的进攻。

华夏使团的到来受到了廓尔喀人的热烈欢迎。历史上廓尔喀号称是华夏最后一个藩属国。

他们对于宗主国是忠诚的。

之前满清发生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廓尔喀还上表满清,询问是否要派兵前去助剿。不过被清廷拒绝了。

见识了使团卫队的装备,廓尔喀当即决定要向华夏购买一批武器。

同时,他们希望宗主国华夏派兵驻守廓尔喀,帮助廓尔喀训练军队。

廓尔喀甚至愿意为驻军提供军饷和后勤保障。

在这么远的地方驻军。后勤确实是一个问题。所以西南的驻军必须要就近解决补给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向到藩属国伸手是一个办法。不过西南的藩属国都是比较穷的。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在当地建立农场。

使团回报说,这几个藩属国海拔都比西南高原要低。

因为他们大都处在喜马拉雅山脉南路的坡地上,是喜马拉雅山脉向南部恒河平原地带过度的坡地。

从印度洋吹来的暖湿气流到了这里正好被大山挡住,所以这里降水量充沛,气候温暖。

这里非常适合种植农作物。可是当地人的耕作技术却落后。

所以使团建议华夏可以调移民过去,在当地建立农场。

董叔恒并不准备全部从内地招募移民。光是穿过高原,就不知道要有多少人倒下。

董叔恒还是决定继续从农奴中招募农场的职工。这些缺的只是技术,华夏这边只要派遣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就好了。

董书恒下令给作训部,让他们继续在高原征募民兵,到西南的三国组件农场。为当地的驻军提供后勤补给,同时也能提供后备兵力。

对于缅甸,董书恒让彭玉麟出面与缅甸国王交涉,华夏派兵去缅甸的首都驻防,但是华夏必须按照缅甸当初对满清称藩时的约定,接管缅北的四大土司区。

这些地方要是不收回来,以后将是西南的动乱之源。

其实这这些地方,缅甸王国自己也管不着,这些土司几乎都是处在自治的状态中。

当然了,如果以后英国人打到了这里他们很可能会倒向英国。

所以董书恒干脆收回到自己手中。

同时将这些地方收回来,也是为了配合石达开西进。彭玉麟将为太平军提供一条安全的西进通道。

到时候这些土司区将会和太平圣国接壤,方便华夏为石达开输血。

让太平圣国跟英国人在印度西北打一场代理人战争,这就是董书恒的打算。

这样就能够避免华夏与大英帝国全面开展的风险,要知道,那样的话,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ps:那时候的加尔各答已经成为大英帝国仅此于伦敦的第二大城市。所以这里对于印英当局是最重要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8283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