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五九一章 田园调查

书名: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29

倒幕军的胜利,让原本本州各地的亲藩和谱代大名震动不小。

幕府花了两年时间,无数金钱打造的新军就这样败了。

原本支援江户的各地大名突然减慢了速度。

随着江户以西诸大名的投降。各地的振动更大,倒幕军竟然连那些亲藩都能够接纳。

这让大家看到了希望,似乎可以投靠倒幕军。

作为大名,只要自己的领地还在,换一个主家也未为不可。

经过了几百年,现在的幕府早已经是亲藩不亲,谱代大名更是貌合神离。

之前这些大名团结在幕府周围也是因为幕府分给了他们利益。

可是现在倒幕军允诺的利益似乎更多。

最主要是现在天朝还没有表态。

很多大名早就跟天朝建立了联系,知道天朝的强大。

江户城衍源正在喝闷酒,他制定的援助幕府的计划被否掉了。

上面给他的命令是按兵不动。最主要是总统派齐彬过来总揽倭国全局,让他的心中不是滋味。

很显然自己在这方面做的不好。总统也许是对自己有意见了。

他一直以来走的就是求稳的路线,维护幕府的统治,维护住当前的现状,保住复兴军在倭国的利益。

但是谁知道年纪轻轻的家定就病重不起了呢接下来的接班人之争,让文衍源感到了浓浓的危机。

似乎是倭国的内战一触即发。

而他是知道幕府有多么的腐败,他们建立的新军中更是问题多多。

即使是当初复兴军派出了教官帮助他们训练,但是新军的中高层军官都是一些亲藩的二世祖,这些人怎么能够领导好这支军队呢

就像当年的满清军队一样,就是从洋人那里买来了枪炮,也打不过复兴军。

就在前几天,文衍源还派了两名医生去探望了德川家定。

情况非常的不好,这位幕府将军应该已经没有几天了。

这几天,德川家定的继承人终于确定了下来。

性格温和,精明能干的德川家茂被任命为右卫大将军,成为了幕府的继承人。

这个十三岁的孩子能够在幕府现在危机的情况下力挽狂澜吗

在这个时候确立幕府的继承人只会让一桥派跟幕府离心离德。

江宁城中,董书恒刚刚视察了淮克集团的炮厂。

“克虏伯先生,听说英国人的造炮工艺有了很大突破。他们的新式军舰上已经使用了大口径的后膛炮。”董书恒说道。

“是的,总统,我明白,我们一直在改进后膛炮的工艺。好消息是我们的特种钢项目有了突破,很快您就能够看到口径更大,更加耐用的火炮。”小克虏伯自豪地说道。

“很好,那我可要静候你们的佳音。刚才我看了你们给镇海级驱逐舰建造的305主炮,非常好,你们遵守了承诺,按时完成了任务。”董书恒肯定地说到。

在旅顺造船厂建造的镇海级驱逐舰已经接近尾声。

现在正在进行最后的武器安装和调试环节。

设计组准备给这种三千多吨的驱逐舰安装上两门大口径的主炮,以应对将来可能碰到的欧洲铁甲舰。

火炮的铸造除了工艺之外,对钢材的要求也非常高。舰炮的要求比岸防炮还要高。

当前复兴军一共有五大钢铁厂,其中四川攀枝花钢铁厂就专门进行特种刚的研制和生产。

淮克集团在江宁的钢铁厂跟攀枝花铁厂之间是战略合作关系。

因为淮克的钢材主要是供应给兵工厂使用,更加依赖于特种钢。

无烟火药发明之后,武器对钢材的要求更高。

无烟火药的威力更大,武器的强度自然要提升,还有无烟火药的腐蚀性与黑火药不同,这些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现在复兴军的兵工科技只要把好了发展的方向,应该能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地位。

感觉欧洲情报站传回来的消息,欧洲还没有用上无烟火药。

虽然因为复兴军的影响,他们也开始大规模地使用后膛枪和后膛炮。

但是黑火药毕竟还是黑火药,其效率发挥到了极致也只能推动武器发展到这个层次。

导气式的自动武器,他们就无论如何都发展不出来。

而复兴军的导气式机枪已经开始进行调试了。

董书恒之前在大丰的兵工厂已经看到了两款成品。

一款是风冷式的,一款是水冷式的。

兵工厂的设计师显然也认识到了机枪的散热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在这方面董书恒也没有更好的建议,他只是要求机枪的设计必须要简单耐用。

枪管的更换一般都是在战斗的时候由机枪手完成,因此必须要容易操作。

不能从兵工厂,从技工们的角度去考量,要站在士兵们的角度去考量。

一款武器的好坏最终要由一线的士兵们说了算。

今天,董书恒和小克虏伯聊了很多,主要也是要鞭策小克虏伯,继续在火炮的设计上进行突破。

他甚至还将从欧洲搞到的一些情报分享给了淮克兵工厂的设计院。

复兴军掌握的很多欧洲武器发展的信息都是从堪萨斯的战场上得来的。

南北双方都有很多进口的最新武器装备。

这里简直就是一个万国武器展览区。

这次出来视察,发现了很多问题,才刚刚走到了江宁,董书恒就已经感觉到了忧虑。

工厂的快速扩张,带来了很多新的矛盾。

以前在满清时期,主要的矛盾归根结底还是人和土地的矛盾。

这是几千年来一直循环不断的怪圈。

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说白了还是因为人多地少。

一般在封建王朝初期,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还是很和谐的。

那时候,因为土地充足,大部分农民都是自耕农,地主也会对自家的佃农态度亲和,那时候土地多、人口少,人口就成了香饽饽。

现在复兴军解决了土地问题,只不过是通过扩张的方式,而不是通过战争减少人口的方式。

现在的农村地区,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早就大为缓解。

苛刻的地主根本就找不到佃农。生活困苦的佃农可以选择进城务工或者是报名移民。

但是新的矛盾又产生了,农村耕种土地需要大量的人口。

而城市发展工厂也需要大量的人口。

双方之间就争夺劳动力产生了大量的矛盾。

就此董书恒是有解决办法的。那就是改变农业的生产模式。

逐步实现农业的工业化生产。减少土地耕种所需要的人力。

为什么董书恒那么着急搞出拖拉机,而不是汽车,除了柴油机的制造难度比汽油机简单一些以外。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柴油机在农业领域的用处更大一些。

几千年以来华夏的百姓都是依靠牲畜来辅助进行农耕活动。

但是牲畜的作用毕竟仅仅局限在一部分农耕活动之中,另外牲畜提高的效率毕竟有限。

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依赖人力。

一开始的侍候,董书恒还在控制粮食的价格,不让其下跌,以防止出现所谓的谷贱伤农的情况。

但是从去年开始,董书恒已经开始授意商业部、农业部降低粮食的收购价格,从而调低粮食的市场价。

这就是在逼着农村的地主进行转型。

之所以说是地主,是因为他们的土地较多,产出的粮食主要是放到市场上去流通的。

粮食价格下降,而其他的工业品的价格却没有降低。

佃农地租又被严格的限制,雇工的费用也在增加,因为雇佣费用低的话,人家就跑到城里做工或者是去参加移民了。

现在的户籍政策早就已经废除了工匠、商人、农民等区分。

人们可以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自由地流通,选择自己认为更好的生活。

工资收入就是地主和工厂主争夺工人的主要手段。

现在粮食的价格下降,工人的工资上升。

逼着地主去减少用工,提高生产的效率。

在这个时候,推出农用机械的推广计划,就是事半功倍了。

一辆拖拉机顶得上十几个劳动力了。

到时候,再推出一个农用机械的补贴计划。

相信那些地主会算清楚这笔账的。

另外一个矛盾就是工厂主和工人之间的矛盾。

随着进城做工人员越来越多。工人成为了城市中人口占比最大的群体。

这些人在城市中扎根之后形成了新的市民阶层。

现在复兴军的治下,还有大量的国属工厂作为示范,私人工厂有一个参照,不能对工人进行过分的压榨。

再加上这两年大家刚刚吃上饭,都还比较容易满足。所以工厂主和工人之间的矛盾还没有显现出来。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就会逐渐认识到存在于工厂主与工人之间的这种不公平分配方式。

比如在这次视察过程中,董书恒就发现了很多工厂的防护劳保措施没有做到位,或者是根本就没有。

这让工人在劳动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会受工伤。

而工厂对工人工伤的补偿却非常的低。

这就让很多工人因为工伤,让整个家庭都陷入到困境当中。

董书恒有心出台一部劳动保护法案,但是在调研的时候,商人们却集体反对。

实在是很多行业在与国外同行的竞争当中非常吃力,如果再加上那么多保护措施,成本还要上升,那么就势必没法跟人家竞争。

董书恒也是左右为难,维护了工人的利益工厂就要倒闭,工人就要失业。

对于工人来说,肯定是保住自己的饭碗才是最重要的。

说白了还是现在世界各国的工厂都在压榨工人缩减成本。

大家都没有更好的提高生产率方式。

董书恒现在能够想到的办法也就是推广电力的使用以及柴油机械的使用,以替代蒸汽机,提高生产效率。

电力的推广需要大量的政府投资。

好在,董书恒的手中现在还有一些钱。另外还可以吸收一些民间的资本。

但是城市市民阶层的出现,加上教育的推广,民众的觉醒势必会越来越快,他们的诉求也会越来越多。

新的问题和矛盾也会继续产生。

老百姓也不会一直安于现在吃饱肚子的水平,他们的需求也会逐渐地增加。

人们总是会忘却当初困难的时候。而觉得现在的安逸生活理所当然。

就像你不能对一个处在信息时代的人说饥寒交迫的旧社会如何如何,然后劝说他们要知足,这样他们很难产生同理心。

江宁府的府衙设在外城玄武湖的边上,是一栋新建三层的砖石结构房屋,白墙黑瓦,非常朴素。

董书恒此时正在跟在江宁府的一帮官员讨论江宁府的经济建设。

李村训这两年将江宁建设的不错,无论是商业还是文化,现在的江宁府似乎又要重现江南经济文化中心的雄风。

“总统,这两年江宁的农村确实是有一些衰落,随着江宁城的扩张,大量的人口集中到了城里。”

“我们去年年底人口普查的时候就是做过统计,现在江宁城的常驻人口已经达到了一百二十万。其中一部分是书院城带来的。但是更多的是农村进城的务工人员。浦口和江宁的工厂,江边的码头区都需要大量的工人,就是内城的那些书院也需要很多普通人做打扫卫生的工作。”

“这些人大都是常驻在城中。好在工厂区的人都是住在江宁城和浦口城两个卫星城。不然江宁城的压力会变得更大。”

“相应的,周边的乡村地区的人口减少了将近一半,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已经显现出来了。现在很多地主,包括包括那些土地较多的自耕农在农忙季节已经找不到短工,不得不从南边的安徽山区找短工。”

接下来李存训又向董书恒介绍了他们统计的这几年江宁周边农村地主、自耕农的情况变化。

董书恒曾在基层官员大会上讲过田园调查法。他告诉那些官员要学会深入田间地头去,去用调查统计的办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是一种很实用的办法,实际上历史上很多有名的能吏都会去使用这种办法。

光是坐在官衙里面是治理不好地方的。

“嗯,你们提供的数据很好,江宁府是一个大都市,这种人口的流动现象会更加的明显。我将这种现象叫做“城镇化”。但是大家想想要是没有人种地,大家都跑进城做工,这样行吗”

“这样肯定不行,无论什么时候,农业才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温饱才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

“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很简单,关键就是提高农业的效率,在农业生产中大量的使用机械工具。这样就能够用更少的人种出更多的土地。”

“我们要认识清楚一点就是我们要保证是耕种土地的数量,多少土地养活多少人是可以计算出来的,所以只要耕地的数量保证了,那么有多少人从事农业活动反而就不是重点。”董书恒说道。

在以往的朝代种都是尽可能的将百姓束缚在土地之上。

儒家的官员认为无农不稳。所以将商人、匠人都被定的低人一等,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从事农业生产,从而维护王朝的统治。

而董书恒给他们讲这么多,意思就是我们不需要管老百姓们做什么。

只要知道总共的人口,知道这么多的人口需要多少粮食,知道要生产这些粮食需要多少的土地,然后保证有这么多的土地能够得到耕种就行了。

“存训,接下来我们会在全国选择几个地方推广农业机械的使用,我准备将你们江宁作为一个点。”

“感谢总统。”李存训赶紧笑着说道。

ps:最近准备将倭国的问题彻底解决了,然后酝酿一波爆发。最后还是求一下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9519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