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二八九章 灭清时间表

书名: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29

“各位应该知道我们为什么迟迟没有灭掉满清。”董书恒看着在做的军政府行政高层,缓缓说道。

“我一直在等,等你们有能力帮助我治理这整个华夏。”

“但是有的人已经开始满足于现状了。这让我如何迈得出脚。”

会议室中的众人缓缓低下了头。

“老曾,选官的事情抓紧一些,选好之后进行初任培训,然后下派下去,各地的军政府次长以下暂时可以采用一岗双人的模式。我们要赶紧历练出一批成熟的文官。”

“有些着急了,只能指望他们尽快成长起来。”

“是总统,老朽一刻不敢懈怠。”曾宪风颔首道,他知道董书恒刚才不是针对他,只是想敲打一下各部的部长。

在淮海军系统内,各部的部长实际上最终还是对董书恒负责。

曾宪风虽然是总理,负责军政府的日常运行。

但是各部的部长的任免权还是董书恒自己在抓。

实际上,曾宪风算不上这群部长的领导,只能算是一个协调人。

董书恒也不是责怪曾宪风,实际山各部出现懈怠的情况跟他有很大的关系。

自己总是乱跑,各部长时间无人督促,久而久之那根弦自然就绷不紧。

“人事部配合曾总理做好官员选拔这件事情。”董书恒对人事部部长朱阿林说道。

人事部是由以前淮海军的人力部改组而来。一直以来为淮海军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人才。

在早期为淮海军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随着淮海军做大的之后,人事部在官员的管理方面做的并不尽如人意。

所以董书恒成立了直属于自己的监察院,负责监督、考核官员,包括军队的军官。

其目的就是为了将监督体系与行政体系分开,以达到制衡的效果。

“是,总统,我明白您的意思,一周之内我们会出一份选官考试的章程给您。”

刚才董书恒只是说了一个大概的要求,实际上这算是一个全新的制度,人事部要细化的话,就要完善其中的细节。

比如说试卷谁来出考试如何组织录取比例怎么把握

面试如何开展具体的标准是什么这其中要参考满清的科举考试制度,甚至要参考国外的选官考试。

最主要的是要斟酌董书恒给出的简短建议。

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我希望今年春节之前,考试能够完成,明春所有宣传的官员能够参加培训进入岗位。”

“另外,我希望人事部能够前头在淮海军军政府系统内组织一个涉及全员的大培训活动。无论何时对军政府官员的教育都不能停下来。”

朱阿林有些为难地看了一眼董书恒。

一下子安排了这么多事情,我这如何忙的过来啊

董书恒也知道,这两件事情规模都不小。

“我刚才说过了,从现在开始我们淮海军的岗位次长以下全部都可以一岗双人,你们可以先把人事部的人给补上,这样应该就能忙的过来了。”

董书恒看出了老朱的为难之色,这也是公司的老人。显然他没有领会到自己一开始的意思。

曾宪风不愧是总理,了解董书恒的脾性,接着董书恒的话解释道:“总统的意思是,我们现在可以人为的制造冗员,目的是通过岗位培养出更多可用的官员,等到下一次需要抽调出大量的官员的时候,就能够有一批可以快速上手的人可用。”

“对,就是老曾说的这个意思,以前我们都会追求官员的精简,以提升效率,节约成本,但是现在是特殊时期。”

“就比如这次我们接管了浙江、福建两省。就一下子造成了各地军政府的缺编。”

“可是我们到哪里去找那么多人”住阿林疑惑道,这才刚布置了选官制度,还没有施行呢。

董书恒沉吟了一下:“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挖掘人才,补上缺口。”

“书院那边之前安排出来实习的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表现提前留任一批。”

“军部这边可以从军队化学习较好,但是军事天赋不足的军人转业到政府。”

“我们新占领地方的官员、吏员也是一个庞大的来源,尤其是那些吏员,以及那些有过幕僚经验的读书人,都可以优先选用过来。就比如我这次从浙江、福建带回来培训的这些人。”

“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选出一些不符合淮海军要求,或者是德行不匹配的人。”

“我觉得我们可以采用一用,二审,三筛的模式。”

“咱们可以先用起来,不符合要求的人再清掉,这个事情你们用人部门同监察院协同完成,用人部分主要考察被用者的能力和绩效,监察院考察德和廉。”

“是,属下明白了。”董书恒这么说的话,就不用再担心找不到人才。

这一招相当于一下子拓展了淮海军选用官员的面。

朱阿林长舒一口气,人事部就怕无人可用。

听了这个安排,李虎感到自己肩膀上的担子好重。

一下子仓促选这么多官员进入淮海军,必然会有害群之马混进来。

监察院得一个个揪出来。

这就像是收粮食的时候赶时间,连着沙子、杂草一起收。

收的速度是快了,但是后面挑拣的功夫就多了。

曾宪风则从中听出了董书恒心中的那种急迫感。

“看样子,总统是要加快灭亡满清的速度了,是什么让总统那么急躁呢”曾宪风有些想不明白。

接下来董书恒有对其他各部的工作做了一个安排。

“老曾和参谋长还有郑剑留下来。其他人先回去吧大家伙心中要有紧迫感,你们以后不再是一个势力的部长,各位要把眼光放到整个华夏,眼界宽一些,对自己自信一些。”

在场的各部部长以及军部的高层,听出了董书恒话中的意思,一股子豪情在心中油然而生。

众人离去,房间里面只剩下曾宪风、严仕坤以及随时提供情报支持的郑剑和负责记录的魏玉祥。

这二老都是知道董书恒这边制定的灭清时间表的。

“我想跟二位说一下灭清时间表的事情。”董书恒扫过曾宪风和严仕坤率先开了口,解锁话题。

曾宪风和严仕坤都正了正身子。

果然是这个事情。两位都是淮海军中老前辈,专门镇场子的。

“总统,请讲,是我们之前的时间表有什么问题吗”严仕坤问道。

当初制定那份时间表的时候,严仕坤是参与的,他知道这份时间表背后的原因。

董书恒严肃地点头道:“我们当初制定这份时间表主要是根据英法和俄国人在西边的战争做出推算的。”

“这场战争的结束时间应该不会早于我们推算的时间。”

虽然淮海军手中掌握的情报并不全面,但是有这些情报再结合董书恒个人对前世的一些回忆,大致能判断出一个结束的时间点。

为了防止意外,董书恒特意将这个结束的时间提前了一些。

第二次鸦片战争应该是56年才开始的,那是在英法和俄国人停战之后。

所以董书恒判断战争应该是在56年初结束的。

按照此时战争的进度,时间不会更早。

现在双方基本上还是小打小闹,按照欧洲人的德性,不打出狗脑子,是不会停下来的。

所以他们将灭清的时间定在55年底之前。

“我回来之前,在上海见过了各国公使,跟他们有过一次谈判”董书恒将自己在上海跟英法公使的谈判讲了一遍。

“总统,这么说的话,英法是不想看到我们取代满清了”曾宪风说道。

“这很正常,英法想要从中国获得更多的利益,那么他们就不会希望一个强势的淮海军上台。”

“虽然我们表现的比清廷更加的开放,让他们暂时获得了利益,但是那都是建立在平等交往的基础之上。”

“这世上只有不义之财最好赚,我们淮海军今后总归要自给自足,到时候英法还有什么东西我们能够看得上呢所以,长期来看,我们上台并不符合他们的利益。”

董书恒分析道,曾、严二人对欧洲国家的了解不如董书恒,所以在这方面更倾向于接受董书恒的意见。

“总统的意思是我们的时间要提前吗”

“可能会提前是一个方面,同时我们还要应对中间可能出现的意外。”

“会是什么意外呢总统莫不是觉得英法会直接干预进来”

“这个应该不会的,毕竟我们还是盟友关系,他们不会做这样的事情,大国之间还是要点脸面的。”

“不过他们有可能会扶持某些势力,或者让别的国家站出来出头也不一定。”

董书恒的分析让曾、严二人眉头紧锁,一种焦虑的感觉油然而生。

董书恒似乎看出了二位的焦虑,舒缓了一下语气说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他们即使有小动作也挡不住我们淮海军统一的脚步,充其量也只是到路上的小石子罢了。”

“我之所以单独跟几位说这些话,是让大家心中有个数,不要到时候慌乱。”

“郑副部长,我们这次这么大动作,朝廷那边的应对应该出来了吧。”

董书恒相信咸丰已经看到了他的信。

这么大的事情,朝廷必然不会拖沓的。

“是的,总统,我们的人截获了朝廷发到各省的密令。”

接下来郑剑将朝廷拆分两江,重新划定总督辖区的事情说了一遍。

ps:我知道自己就这个水平,但是确实很努力了。求月票,求订阅勤奋好学的孩子,要多多奖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1303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