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三八七章 西太垦殖公司

书名: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29

董书恒每次到舍恩拜那里都能够得到惊喜。

这让他感觉到花了那么大的代价,将舍恩拜留在华夏,真是一件划算的事情。

“叁”号实验室也是目前几个绝密级的实验室中产生效益最大的一个实验室。

几个实验室,董书恒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自己过去看一下。有时候,他会利用自己掌握的一点点后世的知识,指点一下,但也仅仅是研发的方向而已。

董书恒不是一个理工男,让他去造一把枪,或者是造一台蒸汽机,他都造不出来。

但是经过强大义务教育洗礼的他知道,柴油机应该怎么工作,枪支今后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军舰以后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他还知道飞艇的原理,知道以后的天空中应该有飞机。飞机是怎么飞上天空的。

不管是现在要有的,还是今后将要有的,董书恒的大脑中都有一些概念。

他不会做的,会找专门的人花时间去研究。华夏这么多人口,缺少的人才还能够从国外去挖人。

人类的科技发展就是这样,让一部分人脱离为了生存的低级劳动,投入到专门的创造活动中去。

原始社会部落形成之后,部落中的长老和巫祝就不需要一直参加采集狩猎食物活动。

他们有时间去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观察大自然的演变规律,完成了人类知识的原始积累。

仓颉不需要一直劳动,才能够有时间去创造文字。神农不需要一直劳动才能够有时间去尝百草

董书恒不需要自己去做,只要将脑子里的设想交给手下专门的人去做。然后他用国家的力量给这些人提供资源。他只要让这个国家更加健康地运行下去就好。

接下来一站是高邮,也是复兴军成军的地方。

这里现在是华夏著名的轻工业基地,每天都有大量的商品从这里生产出来,沿着运河、沿着长江运到全国各地去销售。

也有很多直接就送到了扬州的商品交易市场。

在扬州大市场,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人汇聚到这里。

现在华夏一统,空前地稳定。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华。

华夏取消了内部的厘税。商品只要在交易的时候交过一次税就好了。

再也不用在路上遭受层层地盘剥,商业活动从来没有如此的自由。

这对于行商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利好,所以行商的数量大增。

而且人口的流动现在也更加自由。华夏加强了对户籍的管理,但是不再限制内部人口的自由流动。

无论是异地经商、求学还是旅行都不在是一件难事儿。只要当地的警察局盘问的时候,你能够拿出自己的户籍就好。

原本闭塞的西南地区,现在都有大量的人出来行商。

直接的表现就是扬州的大市场比以前更加繁华了。

不过扬州大市场也有了很多竞争对手。

在商务部的允许下。现在,很多的省会城市都建立了自己的大市场。以促进本行省的商品交易活动。

就连远在漠北的齐彬都在规划一个漠北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以促进草原商贸的发展。

而这个漠北的大市场将主要由在这次战争中大赚了一笔的大盛魁来出资建设。

即便如此,扬州大市场的名气依然是最大的,商品种类最齐全的。知名的大商人还是愿意在这里设一个分柜。

在这样的背景下,扬州大市场的二期按时交付,商铺的价格比一期更上了一个层次。

在高邮,董书恒与扬州商会的主要代表举行了一个座谈会。

当初董书恒起家的时候,扬州商会给予了他很大的支持。董书恒不是那种卸磨杀驴的人。

当初的长江集团就是董书恒和扬州商会合作创办,并且不断做大。扬州商会是主要的出资人,但是董书恒是却是集团的控股股东。

同淮海公司一样,长江集团也不断地在向复兴军输血,为华夏一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现在董书恒的那部分股份已经转为华夏所属。这让扬州商会与华夏之间联系更加密切。

不同于淮海集团成为纯国属企业,长江集团现在是一个公私合营的典范。

董书恒这次找长江商会其实是有一件大事情要拉着他们一起做,这件事情做好了之后对扬州商会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好处。

当然推动这件事情,也是为了配合华夏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意图。

董书恒一直想要向澳洲发展势力,这块大路的探索发现在几块大陆中算是比较晚的。

华夏实际上在十五世纪就有人到过澳洲的北部。

书院的学者找到了很多有关与澳洲有关的文献。但是也许华夏人所到的都是相对荒凉的澳洲北部地区。所以没人在那里定居吧。

当然也不能说没有,毕竟董书恒这里还没有派人到澳洲去探索。

澳洲一直是英国的地盘。美国独立战争之后,英国就对澳洲更加的重视了。开始加大了对澳洲的移民。

同时,英国也到处在宣誓对澳洲的所有权。

但是澳大利亚太大了,英国人本来人口基数就那么一点,移民活动并不顺利。

现在才是55年,英国虽然开放了本国自由民移民澳大利亚。但是十几年间移民的数量仅仅是十几万人,40年以前的澳大利亚还只是流放罪犯的地方。

从欧洲传来的情报的是50年的时候英国在澳大利亚的总人口也只是50万人。

这些人口还都生活在新南威尔士州,以悉尼为中心的一片区域,这里的土地是澳大利亚最肥沃的,适合耕种。

在其他的区域几乎没有人存在,有也只是土著居民,英国人也没有办法管理到。

澳洲的三分之二土地都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主要两条河流墨累河和达令河都在东南地区。

也就是现在英国人的主要聚居地新南威尔士地区。

但是来自后世的董书恒知道,西澳大利亚虽然主要都是沙漠。但是那里才是澳大利亚的精华。

因为这里简直就是全世界的矿藏仓库。相比于东南水草丰美适合耕种的地区,董书恒想要的是西澳大利亚地区。

实际上澳洲距离华夏要比英国近的多了。过了华夏的南洋,距离澳洲也就不远了。

董书恒也提前做过功课。从南大洋前往南美洲的船队之前已经派过探索船沿着吕宋的东部海域南下。

船队在吕宋的东南方发现了一个群岛地带。这就是后世南太的加罗林群岛。这个群岛几乎都是小型岛屿。

再往南没有多远就是新几内亚岛,这座岛目前只有荷兰人在西南部建立了小型的殖民据点。

其他地方根本还没有殖民者活动的痕迹。

新几内亚岛的东北部还有一大片群岛区域,这里是后世的俾斯麦群岛。同样这里也没人宣布殖民。

当然了华夏进入澳洲,走路吕宋的西部,然后穿过后世的马鲁古群岛更加的便捷。

但是那里遍布欧洲殖民者的势力,不利于华夏暗中的布局。

现在华夏最需要的是在澳洲附近经营一个稳固的据点,作为今后向澳洲发展的据点。

新几内亚岛就非常合适。欧洲殖民者认为这里并没有什么价值,弃之如敝履。

只有荷兰在年的时候宣布殖民西半部,但也仅仅是宣布而已,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能力开发。

东半部到现在还是无主之地。当然了当地的气候恶劣,土著凶残。

历史上要到三十年后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德国人才在当地建立殖民地。

那么,这个事情,董书恒为什么会找到扬州商会呢

董书恒这次找到扬州商会就是希望能够通过扬州商会组织民间的财团组建一个私营的股份公司。

然后以这个公司的名义去开拓巴布亚岛东部。最后以那里为跳板,向澳大利亚的北部以及西部地区渗透。

董书恒就连今后如何开发澳洲都想好了。

到时候在澳洲干旱的西部地区,会以汉人为主在绿洲地区建立聚居点。

然后迁移一些游牧的牧民去半干旱地区的草原放牧。这里干旱的沙漠草原地带跟华夏的西域以及漠北草原的气候很像。

到时候将这些游牧的华夏人武装起来,他们就能一边游牧一边壮大,同时不断地向东部地区侵蚀、扩张。

在澳洲来一场游牧民族的大入侵会不会很精彩呢

就英国在澳洲那几十万人。相信很容易就能够淹没掉。

英国人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但是他们有能力跑那么远,在澳大利亚广阔的土地上,跟已经在澳洲扎根的华夏人来一场大战吗

一个南非就将大英帝国的多年殖民的老底打掉了大半,战略纵深如此之大的澳洲又会怎么样呢

当然现在的问题是华夏人如何在澳洲扎根。

巴布亚岛的东部以及北边的群岛都不在主要的航线上,西方国家没有什么兴趣。历史上这里会成为后来崛起的德国的殖民地。

但是现在董书恒看上了那里,只能提前对自己的普鲁士朋友道一声对不住了。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董书恒先期希望以一个华夏私人公司的名义去开发那里。

还有一个原因,现在华夏政府要做的事情太多,无暇他顾,同时也没有这笔钱的预算。

政府没钱,但是扬州商会有啊

这几年跟着董书恒干,这些人的资产都翻了十倍不止。

果然,比贩盐更加赚钱的就是海贸。

投资海外拓殖公司,这实际上是一个拥有中远期收益预期的投资。

当然了,短期内肯定是要大量投入的,而且是没有什么产出的。

董书恒初步想好了公司创建的几个步骤。

首先,公司必须要有一支移民船队,这支船队得有远航的能力,路线是从基隆港向南航行到吕宋东北部,沿着吕宋东部海域,向东南而行。

因为那里靠近赤道,海况复杂,吕宋岛东部又多有风暴。

因此最好能够建造坚固的铁壳轮船跑这条航线。

其次,必须招募大量的移民做先期的开发,因为那里的气候环境问题,早期移民必然会有大量的损失。

董书恒觉得可以在前期招募一些日本和朝鲜劳工去当地做前期的开发,等到种植园建立成熟之后再从华夏移民过去。

公司还必须有一支护卫力量,当地的土人可不是很友好。

安保工作可以雇佣长江安保。现在长江安保在国内的生意可不怎么好。

华夏建立之后,国内的安全形式大为好转。大家都受益,只有安保公司的生意受到影响。

现在长江安保的生意一直在向海外转移。除了布局美洲以外。

长江安保,还接了很多商船护卫的活。

现在的海上海盗猖獗,各种无人的小岛都是海盗栖身的天堂。

因为那里的气候恶劣,董书恒到时候会授意公司招募一支以日本人武士为主体的雇佣兵。

到时候可以将这些雇佣兵丢到岛上去。

在扬州商会的见面会后的闭门商谈过程中,董书恒提出了自己的这个想法。

跟以前一样。在商业上,大家非常的信任董书恒,大家相信他的眼光。

当然了这些人也是有私心的。到时候在那里建立的种植园可是可以传家的。

家族之中要是没落了,依靠着这个公司在种植园的收益也可以过下去。

况且到时候他们自己也可以通过公司的便利在海外置办产业。这些产业可以传给自己的子孙。

就连公司的名字,董书恒都已经想好了,就叫做西太平洋垦殖公司。这个名字很贴切地反映了公司的性质,以及它的开发的范围。

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探索、开发太平洋上的岛屿。

董书恒知道,巴布亚的东北部实际上是一片宝地。北边的群岛多是火山岛,矿产资源丰富。巴布亚岛北部多是沿海的平原,适合开发成为种植园。

岛上传说有恐怖的食人部落,但是董书恒相信比那些食人部落更凶残的日本雇佣兵会帮助公司解决掉他们。

就这样,在这间小会议室中,众人敲定了一个新的大型公司的筹建计划。

这个公司中,华夏政府只会控股百分之二十,公司将完全由董事会掌控,各大股东依靠控制的股份投票决定重大事项。

因为这个公司短期内没有什么收益,所以暂时不会拿出去公开募股。

说到公开募股,董书恒马上就要去上海,在那里他将出席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开幕仪式。

上海在之前实际上已经就出现证券交易活动。有些商人早已经模仿洋人公司,公开发行股份,募集资金。

也有人找人交易手中的股份。但是这些交易大都是私下的,不规范的,所以经常会出现问题。

董书恒控制了上海之后,就萌生了开办一个证券交易场所的想法,以繁荣上海的资本市场,吸收社会资金,促进经济的发展。

但是之前董书恒并没有那个精力。而且证券交易所要做起来需要准备很多的配套制度,不然弄不好的话会造成一定的混乱。

这个制度就像是一个潘多拉魔盒,打开之前必须要保证自己的实力,不然你根本没有能力去掌控它。

随着华夏的建立,董书恒渐渐觉得时机已经成熟。所以就让胡光墉开始着手准备这件事情。

ps:求推荐票、月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824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