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二四三章 憋屈的罗大纲(大章送给春暖九州)

书名: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29

黑龙江的上游,淮海军正在为接下来对赤塔和月亮湖地区的大反击做着准备。

这次董书恒可是下了血本,就连相隔几千里的太行纵队的力量都用上了。

当然,太行纵队北上主要还是为了搅乱蒙古。进入黑龙江上游跟四师汇合攻击俄国人,仅仅是搂草打兔子,顺带而为。

这次太行纵队的二团在北方打的很好。董书恒已经去信嘉奖。

他命令将陆国义的二团改为淮海军骑兵第二旅。

军队的等级提升了一个档次,陆国义一下子成了旅长,手下的军官也跟着水涨船高。自然是士气大增。当然也有人眼红,可是谁叫人家仗打的好呢

最重要的是人家现在手下有人。董书恒给了他两个游骑兵团的编制,让他以蒙古人为主组建这两个游骑兵团。

在淮海军中骑兵分为龙骑兵和游骑兵。像二团那样全员配备骑枪的骑兵,称为龙骑兵。

而游骑兵就没有这样的装备了,他们使用的还是蒙古骑兵的传统装备。

董书恒现在还不是完全信任这些蒙古人,同时他此时也没办法穿过草原将装备给送上去。

在草原上,运输始终是个大问题,历史上中原王朝征伐草原很多情况下都是被后勤运输给拖垮的。

这次之所以选择尼布楚城作为淮海军的军事重镇建设,就是为了方便运输。现在船运还是一种最为方便高效的运输方式。

虽然只能夏天的时候运输,冬季的时候黑龙江冰封之后就只能靠着雪橇联通。

但就夏季这几个月的运输量,如果规划得好的话,就可以满足需要了。因为船只的运输量很大,而且相对的安全稳定。

董书恒可不敢将大量的装备通过清军的控制区,沿着残破不堪的道路运输给他们。

而且时间上已经赶不上了,陆国义的手下只能到了尼布楚后补充一些弹药。

至于他手下的蒙古人只能先全部做游骑兵了。

等到明年新的装备到了之后,他们中表现较好的可以优先转化为龙骑兵。

龙骑兵与游骑兵的分开设置会在军中人为地制造等级。但是蒙古人就吃这一套,这样才能让那些蒙古人更有动力去积极表现,去努力争取。

大家都一样的话,那不就成了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了吗

董书恒最近呆在江宁一边主持军改,一边着手准备出兵克里米亚的事情。

刘青南已经到大丰的淮海军训练基地。从民兵中通过技能比武挑选出来的六千多名民兵已经集结完毕。

等待他们的是刘青南的魔鬼式训练。教导师出来的刘青南一直以练兵严苛著称。

当初董书恒一直想将刘青南培养成自己军事上的副手,没想到他天生就是一员猛将。

这种人只适合在一线带兵打仗,没仗打,他就浑身难受。

不过董书恒手底下最不缺的就是这样的棒槌。

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管的太多了,让底下的人欠缺思考,大脑没有得到锻炼,武将里面大都是些棒槌。

好不容易搞到一个历史人物彭玉麟也不能拆开了用啊。

实际上董书恒更喜欢做一个甩手掌柜,自己只要把握一下大局就好了。

可是现实让他做不到啊。这都马上要结婚了,他跟魏玉珍呆在一起的时间依然屈指可数。

虽然说这个时代男女不需要经历恋爱这种东东,直接买票上车就好。

但是董书恒还是觉得,有一个相处的经历之后再上车,那样感觉会更好一些。

就像之前要有一个前奏,这样才能够有更好的体验。

最近一段时间,董书恒在江宁一直没有出去,也是想多陪一陪魏玉珍。

建立师范学校的事情,就是董书恒一直陪着魏玉珍在做。

不知道是不是魏玉珍跟杨兮妹说了那件事情,每当董书恒出现的时候,杨兮妹都会刻意地躲避。

女子师范的选址就放在原来的东王府之中,这个东王府原来能够住上一万多人,在里面再装进去一个女子师范只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而且这里还是妇联的总部,同时还是妇女救助站的所在,反正这里面都是女人。

这样将女子师范放在这里就非常方便了,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的亲属都能放心。

办学场地有了,接下来就是师资和生源的问题。

师资的话,现在有文化又愿意出来做事的女性还真不多。

只能由杨兮妹发动妇联的人,还有就是董书恒动用自己的权力在淮海军系统内的官员中动员。

看看哪家的家属比较有文化的,发动一下出来为教育事业做做贡献。

这方面董书恒已经做了表率,总统的准夫人都出来做事,底下的官员如何还能有顾忌呢

至于担心自己的学问不够,就更没关系了,培养小学教师也不需要多么高深的学问。

关键是培养出来的女教师要明事理、有爱心。至于学问只要比小学毕业生高一些就勉强可以了。

另外,生源也是一个问题,谁愿意将自家的闺女送出来学师范,关键是学好了还要去教书做事情。

这在很多人看来就是让女子抛头露面的事情,实为不可取。

就这样,这第一届学生也得想办法去安排。淮海军系统内谁家的闺女有点基础的,免试直接送过来上学。

杨兮妹再从原来女营中招募一部分。还有工厂的女工里面也可以招募一部分。

最后,就是教材的编写,以前从来没有什么师范学院。现在新开,那么这个教材就得现编。

董书恒自认为自己是没有能力像有的穿越者那样,可以直接把教材给默写出来。

况且他也不是学师范的。

这个事情还是得交给这几个女人。傅善祥被杨兮妹找过来总负责这个事情。

这位女状元可不是虚的,还是有些文化功底的。

她将现有的诸子百家经典中有关教育的内容整理出来做了汇编。

董书恒则给这本书起了个名字叫教育学。

论语中就有大量关于教书育人,如何学习的论述。再说还有经典的劝学篇。

董书恒对这些只是一知半解,他学过的古文早就还给了老师。

穿越后,董书恒也没准备考清朝的科举,所以就基本没看过这方面的书。

但是考过状元的傅善祥对这些书籍却都是倒背如流。

然后就是将淮海军现在的小学教材拿过来,改编一下,增加深度,加入拓展的内容。

这样一套小学师范的教材就整出来了。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董书恒白天陪着魏玉珍弄好学校的事情,晚上回去还要处理公文。

就这样他竟然没感到累,反倒是觉得异常地充实。

当然了,董书恒也没有忘记关注太平军的动向。

太平军现在是三面开花,不过他们已经注定成不了气候,因为天京陷落之后太平军就已经没落了。

失去了统一的领导,太平军已经是一盘散沙,已经没人能够将这三股势力给统合起来了。

黄浩带着洪天福贵随着罗大纲转战河南,依仗这罗大纲的指挥天赋,倒是打了几个胜仗。

但是黄浩一心想着早点去洛阳,因此给罗大纲的指挥造成了很大干扰。

罗大纲的意思是不能直接往河南府跑,这样子战略意图太过明显了。

现在河南巡抚英桂已经反应过来,他将剿灭捻匪的军队抽调回来,坐镇开封,在汝州和开封布置重兵。又让两府各募集两万团勇协助守城。

罗大纲放弃汝宁府挥师北上,猛攻汝州府十五日不下。

军中在汝宁搜刮的军粮已经消耗严重。

于是罗大纲准备向东去归德府,准备与盘踞在那里的捻军汇合。等队伍壮大之后再合力攻打英桂。

但是黄浩认为这样是南辕北辙了,应该坚持攻打汝州,进入河南府,占据洛阳,到时候必能声势大振。

黄浩认为洛阳在汉唐时期都做过都城,在汉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

倒时候洪天福贵要是能够在洛阳登机必然能够占据大义名分。

现在要是去跟捻军汇合,要是被堵在了东面那就是无路可走了。最主要的是归德府的东面就是淮海军了。

黄浩现在只想离淮海军远远的,他觉得董书恒天生克他。

罗大纲也是一个十分倔强的人,不然当初也不会朝堂上公开反驳杨秀清。

最后,黄浩不得不搬出洪天福贵,你罗大纲不是个忠臣吗

那咱们就去找太子殿下评理去。这洪天福贵天天都是由黄浩带着,自然是听黄浩的话。

最后罗大纲无奈只得继续进攻汝州。

最后汝州是攻下来了,但是罗大纲的手下伤亡惨中,尤其是老兄弟在这一战中损失非常大。

后世的历史上,有人评论过太平军在后期为什打不过湘军了,而在前期为什么撵着湘军打。

前后差距为什么这么大,最后归结起来就是太平军在内讧的时候老兄弟损失惨重。剩下的两广老兄弟又都被石达开带走单干了。

所以后期,陈玉成在西边根本挡不住湘军的进攻。

罗大纲也知道这一点,手中的老兄弟就是自己的定海神针,损失一个少一个。

那些在流窜的时候裹挟的手下,心志不坚,战斗力不强。数量再多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他这次虽然最终攻下了汝州,损失的兵力也都补回来了,可是手下的战斗力却是降低了很多。

罗大纲也知道,英桂不会留给自己多少时间,这个河南巡抚英桂并非是酒囊饭袋,他还是有几分能力。

河南府那边再次招募四万团练。

英桂手中的绿营以及府标营都还没有什么损失。

罗大纲在汝州打掉的也只是当地的团勇。

英桂完全利用了地主对太平军的恐惧,利用团勇来消耗太平军。

上次进攻汝州罗大纲动用了老兄弟,这次进攻河南府呢

此时的罗大纲的手中已经没有多少老兄弟了。

相比于罗大纲来说石达开要顺利的多。

回到广西之后趁着劳崇光一不注意就占领了省会桂林。

广西大多是穷山恶水。桂林算是少有的富庶之地。石达开在桂林四处出击,很快占领各县各厅。

同为广西人,在广西,太平军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排斥。

而且石达开接受洪秀全的教训,对地主相对温和一些。

不仅没有大力打击,反而吸纳当地的地主大族加入太平军。

甚至是一些土司首领,石达开都来者不拒。这让他的手下迅速壮大。从一万多人迅速发展到了五万多人。从梧州回师的劳崇光,没想到一下子撞到了这样一个庞然大物。

手下的五千广西官军,被石达开一战击溃。要不是骆秉章带人从湖南杀向了石达开的后路。石达开都可以乘胜攻下梧州。

骆秉章得知石达开从湖南窜入广西,自知自己逃不了干系。

所以急令湘军攻入桂林。这不是湘军第一次入广西。当初太平军刚起义的时候,湘军就曾入桂作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198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