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一三八章 长芦盐商刘锦文

书名: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29

九月二十八日,城内的守城队伍和大小官员在校场集结,被推为统领的谢子澄“衣短后衣,持枪上马”。

刚接到一个年老的村民来报,说太平军在城西黄家坟造饭,饭后将攻城。不久后,谢子澄来到城墙边一望,果然,太平军蜂拥而至。他令芦团抬枪乘势堵截,数万县民全部拿武器上城协守,一时间,城上鼓声、枪炮声、喊杀声连绵不绝,让人无法探究实情。

然而,太平军毫不退缩,开始猛攻,太平军中有一个先锋头领,是个秃头,非常彪悍,号称开山王。只见他手执黄旗,左右指挥,奋迅剽疾。城上的士兵用火枪射击他,但“击上则鼠伏,击下则猱腾,枪甫止则随烟而进。”

这时候,谢子澄身边有一个大沽籍老兵献计说:“此贼狡猾,非巧取不可。”要谢子澄调来若干厉害枪手,分为上下两排,交织射击。果然,太平军的开山王中枪倒地,再也没能站起来。

这使太平军的进攻受到了挫折,于是他们改变策略,分出一部主力城西从浅水处突袭。太平军不知道水中的雁户有诈,还吆喝他们帮忙引渡,那些雁户假装答应,等到靠近时,突然发难,500多杆枪一齐开火,太平军猝不及防,两三百人立刻倒在了血泊里。

太平军接连受挫,只好退去。第二天,太平军又尝试在小稍直口进攻,但谢子澄早就埋伏了人马,给太平军造成了近五百的伤亡。

此时,太平军北伐已耗半年,粮草将尽,又无后援,入冬后天气又开始变冷,而且打天津受挫,不知虚实,误以为天津一带有清军主力,于是,林凤祥和李开芳决定先退往静海独流镇一带,打算等待援军,再做计议。

然而,太平军气势一弱,清军就主动起来了,十月十七,督师大臣胜保,始统大兵由深州至天津,旋赴独流镇来,并调谢子澄去大营办理粮饷,带练助剿。

谢子澄在天津击退太平军,既立了大功又出了名,到胜保大营后,他积极出战,协助副都统佟鉴打了一次胜仗,但佟鉴有些骄狂。

在一次战斗中,佟鉴单骑冲向一队深壕边上的太平军,想绝他们的退路,没想到马失前蹄,太平军头目高刚头带人围了上来,扎了佟鉴几个透明窟窿,谢子澄单骑来救,高刚头又准备围上来砍他,就在快被围住时,谢子澄跳进了深壕中,被淹死了。

谢子澄死后,清廷厚恤,加布政使衔,谥忠愍,建专祠。

这次天津地方对抗太平军的过程中涌现了两位人才,一个是县令谢子澄,可惜已经死了。

另一个特别出彩的就是情报身上,同书恒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不过此人还是格局太小,没有看到大势,不然未必不能做大。

这次董书恒来到天津,不知这个刘锦文还有没有当初的眼光。

要是他不识相,把自己的才智用来对付淮海军,那么董书恒不介意把他给灭了。当然如果他愿意投靠淮海军,董书恒也不吝啬帮他改写一下人生。

自从太平军北上后,天津城倒是放松了不少,但是并没有完全开放,只有白天的时候会放开一两个城门,方便城内外货物流通。

天津知府李光藻、新任知县刘杰正在府衙商议事情。一个衙役气喘吁吁地来报。

“不好了,大人,城外海河上来了一支舰队。”

“什么,哪里来的舰队”李知府一下子站了起来。

李光藻的第一反应是洋人的舰队打过来了,现在京城被发匪攻打正是浑水摸鱼的好机会,不过这洋人的反应也太快了吧。发匪北上京城也没几天啊。

“禀报知府大人,是南洋水师的舰队,战船上挂着龙旗呢”衙役补充道。

“走,快带我我去看看”不一会儿知府、县令就都到了城门楼上。这时城现在隐隐成了天津的士绅之首,自然也在场。

没有人会因为刘锦文的商人身份而看不起他,相反现在天津城的士绅都唯他马首是瞻。最只要的是他的手中还掌握着三千团练,这是天津城防御的主力了。

“刘行首,这个南洋水师是什么时候冒出来的。”李知府问刘锦文道。

南洋水师当初建立的时候朝廷都没有重视,只是下了一个批文。原以为就是两江总督和上海海关搞的一个小型巡逻船队。

李知府作为一个地方官自然不会关注到这件小事。

但是刘锦文就不同了,他是一个商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消息灵通。

“禀报知府大人,咸丰三年的时候,两江总督府以及上海海关出钱办了这个水师。没想到规模如此宏大,唯有洋人的水师有如此规模了。”刘锦文赞叹道。

“这些人来天津干什么”众人心中都是一阵疑惑。

这时船上派下来了一队人马,董书恒为什么没有直接先给天津来个下马威呢

因为他刚刚收到了从江苏转过来的朝廷旨意,咸丰竟然怂了。

这次清廷又做起了送官大队长。可惜呀,这些头衔虽然有些作用,但都不是董书恒最想要的。

他想要的是银子,是港口,是势力范围。

他可不是几个官职就能糊弄的小白。不过清廷既然这么说了,那么董书恒的手段就得温和一些了。

因此他派了一队代表上岸,对天津城的战略改为先礼后兵了。本来他的计划是先兵后礼,先用舰炮给这些地头蛇一点下马威。

不一会儿一队戎装的南洋水师官兵被领到了城楼之上。

“在下南洋水师参军杜德生见过各位大人。本舰队奉两江总督董大人之命北上勤王,水师提督刘大人统领水兵三千、陆军六千准备在天津登陆。请大人大开城门,让我淮海军进城修整一番。”杜德生不卑不亢又不失礼节地说道。

“什么,开城门,进城不行,你们只可以在城外扎营。”李知府摇头说道。

杜德生话锋一转:“这位是李知府吧,在下只是把我淮海军的命令告诉尔等,并非征求你们的意见。我们提督大人说了,如若不开城门就是阻挡我军剿灭发匪,有通匪之嫌疑,我军自然会用缴匪的办法去对待。”

“你说的董大人是哪位两江总督换人了”李知府还以为自己听错了,什么时候两江总督姓董了

“哦,大人难道没收到朝廷的邸报琦善大人病重,魏源大人辞官,现在由我们董大人担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杜德生故意把那个“署理”二字去掉。在两江有没有那个“署理”二字对董书恒完全没有影响。

“哼,一介武夫也能做总督”李知府毫不客气地说道,“这天津城是老夫说的算,你们想进天津城没门儿”

“走,我们回去,李知府请静候佳音吧另外把城墙边的百姓往里边撤一撤,小心被舰炮误伤。”

李知府不知道董书恒为什么能够坐上巡抚、总督,但是作为一个传统文官,他有他的骄傲,让他去低头巴结,听一个武夫的话,这不可能。

刘锦文悄无声息地将身子往后挪了一挪。这个李知府比之前的谢县令差远了。

之前长毛打来的时候,他跑的没影。都是谢县令礼贤下士,不问出身,带领着全城士绅百姓击退了长毛的进攻。

他刘锦文也是多亏了谢县令的提携才能够崭露头角,取得现在的地位,以前他只是一个普通盐商,如今他打个喷嚏在天津的士绅商人都要蹦三蹦。

刘锦文是一个聪明的商人,他又不甘心仅仅做一个商人。同为盐商,他自然知道在江苏崛起的董书恒。

董书恒的崛起让他意识到,现在也许是他刘家改头换面的大好时机。大清的重农抑商政策,让商人没有安全感,是个商人都想去做官。

所以那些南方的大商人愿意拿出几十万、上百万两银子去捐一个没有实缺的官衔。

现在谢县令不在了,这个李知府不知怎么胆子又大起来,估计是谢县令之前带领天津百姓打出的赫赫威名让他长了信心吧。

刘锦文可是隐约地看到了河面上那些军舰上黑洞洞的炮口。

可怜李知府还真以为人家不敢开炮,这大清朝廷哪里还有原来的震慑力啊。刘锦文已经打定主意,绝不能做这个李知府的马前卒、替死鬼。

“大家放心,那个南洋水师不敢开炮的。他们也是朝廷的兵马,如果贸然攻击天津,岂不是就成了叛逆,到时候朝廷也不会放过他们。”李知府自信满满地说道。

不过一旁的士绅商人都没有他那份自信。

众人纷纷告辞离去,实际上都是回去提前做好安排。

“知府大人,我看这个淮海军并不像是守规矩的,还是要早做打算。”一旁的县令刘杰说道。他的胆子比较小,刚才他明明看到了那名南洋水师的参军眼中闪出狠厉的寒光。

“无妨,让城墙上的兵勇严加防范即可,另外通知城内各家把家丁团练都组织起来,随时准备上城支援。走,咱们回去吧”李知府若无其事地说道,仿佛是故意在刘县令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淡定坦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9117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