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一三四章 咸丰认怂

书名: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29

赫敏的回答让咸丰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不管如何董书恒还没有扯旗造反,那么一切就还有挽回的余地。

董书恒毕竟远在江苏,太平军才是自己的首要大敌。

咸丰有些后悔自己为什么会在没有灭掉太平军之前就先对淮海军动手。但是他是皇帝,皇帝是不能认错的。

“陛下,吉尔杭阿大人在扬州见到了琦善大人,他报告说琦善大人因病已经不能视事,江北大营的兵丁现在都在浦口的新营。后来吉尔杭阿大人去了浦口,就杳无音信。浦口现在的守将是董书恒手下大将刘青南。”

这个消息让咸丰沉默了下来,这样看来的话,自己这么长时间都被淮海军给骗了。江苏一片实际上都是淮海军说的算。琦善那个样子,估计早就被架空了。咸丰在心中对淮海军实力又重新评估了一下。

“赫敏,你自己下去领五十大板子。这次你太让朕失望了。”在咸丰看来,都是赫敏办事不牢,才导致自己的计划失败。

但是赫敏毕竟是自己身边的人,又对自己绝对的忠诚,他现在杀了赫敏,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帮自己办差,所以就先留赫敏一条小命吧。

换好衣服,整理了一下心情,咸丰来到了养心殿。

几位军机大臣都已经等候在这里。他们知道皇帝留下他们一定是有重要的事情要决定。

“六弟,你这次的担子很重,但是现在正值国难当头,我爱新觉罗家的人要有担当。这次京城的动员涉及到很多世袭的王公,只有你出马才能够镇得住。”咸丰一开始就对恭亲王安抚道。

“为皇上分忧,是臣下的职责。”恭亲王拱手说道。

“众位,此次京城、直隶的粮食危机是因为淮海商行而起,朕受到小人挑唆,才让内务府去查办这件事,没想到内务府的奴才们起了贪念,办了错案。我已经让人把内务府的总管给拿办了。”

“这解铃还须系铃人,在坐的谁能去一趟江苏,跟淮海军把这个事情说通了。不管怎样要先暂时解除京城的粮食危机。”

底下的几个军机大臣都是低头不语,大家都不想去做这个和事佬。这差事就是去找人打脸的,在坐的谁都抹不开这个面子。

“杜爱卿,我看还是劳你跑这一趟吧”咸丰皇帝直接点了杜翰的名字。杜翰是新晋的军机大臣,又是一名汉臣,所以派他去再合适不过了。

“陛下,邵灿大人不是还在江苏嘛,他离得近,不如让邵大人过去,这样也能更快一些。”杜翰也不想去啊,于是他想到了邵灿。

邵灿到了江苏后整天泡在河工上,现在都要被遗忘了。如果不是他不时会向朝廷报告一下江苏河工的情况,咸丰都要忘记这个人还在江苏。

“也好,那就派快马将旨意送给邵灿,让他去见一下董书恒,慰问一下,那个董书恒不是受伤了嘛”

行刺这种事情,没办法和在坐的大臣们说,尤其是一个皇帝派人去行刺一个臣子,这种事情说出去太掉价了。但是其他人不知道,作为当事人的董书恒应该会知道的。

因此咸丰现在想要跟淮海军和好,仅仅派个人慰问是没有用的。必须要拿出实打实的利益来交给董书恒才行。

所以,咸丰想了想继续说道:“之前魏源不是辞去了江苏巡抚的差事嘛,朕派吉尔杭阿去接任,路上出了些意外,可能是遇到了发匪。现在江苏巡抚空缺,诸位以为如何”

“请陛下圣裁”众人说道,这个时候可不敢乱建议啊。

“陛下,江苏目前是抗击发匪的要地,不能一日缺人主持大局,还请陛下尽快委派人手。”瑞麟起身建议道。

实际上大家大概猜出了皇帝陛下要选谁了,毕竟刚才铺垫了那么多。但是朝堂就是这样,有时候心里面知道了,表面上还得继续演下去。

为什么说政治是虚伪的,政治家都是演员不会演的人在起跑线上就都被淘汰了。

“嗯,江苏现在是缴匪重地,巡抚的首要条件就是要知兵事。我意让淮海军的统领董书恒接任江苏巡抚,大家意下如何”咸丰眼睛扫视了一圈后询问道。

“陛下,这个董书恒以前只是一个童生,连个秀才都不是,而且他还是商贾出身,这样恐怕于礼不合。”彭蕴章是翰林出身,在思想上比较保守,虽然不想得罪咸丰,但是他还是把自己的疑虑说了出来。

“哎爱卿,现在是多事之秋,朝廷正是要不拘一格重用人才。你说的这个问题好办,朕就赐予他一个国子监监生的身份好了。”咸丰摆了摆手说道。

“皇上圣明”彭蕴章拱手退下。

“另外琦善身患重病,不能理事,朕意准其回京修养,两江总督的位子暂时由董书恒署理。”咸丰继续说道,这次没有人在出来提异议了。

两江地区以前是个财赋重地,要是定个总督,非得吵翻天不可,现在那里可是一个火药桶,谁都不愿意去碰触。

“那就拟旨吧,同意魏源辞去江苏巡抚。御赐董书恒国子监监生身份,令其为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命令淮海军加紧向发匪进攻,同时火速从运河运粮北上。淮海公司在京中的一切商铺立即发还。”

“皇上圣明。”众人说道,这个铃铛本来就是咸丰系的,现在由他来解正好。

恭亲王也在心中暗笑,这次咸丰是把自己皇帝威严都给丢了。人家淮海军还没怎么发难,他就先认怂了。

咸丰帝这个旨意有两层意思。一是给董书恒点好处,相当于补偿,算是把这个节给解了,二是淮海军要付出的代价,相当于他给董书恒这个官职索取的报酬。

两江现在除了淮海军手中控制的地盘,其他的地盘基本上在太平军手中,咸丰这一招的目的是想让他们两家两虎相争。

这样自己这边就能争取几年时间,只要有时间,朝廷就可以在北边集结训练几十万大军,到时候再以雷霆万钧之势南下,清除一切不臣势力。

咸丰相信这个条件,淮海军一定会接受的。董书恒以前品级再高也只是武将。现在让他直接做了文官,还是地方大员,他总要满意了吧。

其实咸丰又想错了,董书恒还真不在意这些,他只相信自己手中掌握的兵马和枪炮。

董书恒是一个务实的人,他清楚随着世道越来越乱,满清的封的官会越来越不值钱。

随着江苏的事情安排得差不多,董书恒准备秘密动身去北边看看。他现在还不想总窝在总统府中。

之前派出的三路大军有序推进,并没有受到多少抵抗。淮海军现在还扛着两江总督府的牌子,安徽、江西又都属于两江总督的辖地。

淮海军只是为了剿匪才接收地方权力。这跟太平军造反是不一样的。一些地方官交出手中的权力并没有什么负担。

如果要是对太平军这样的话,那就是通匪,是要诛九族的。

正当咸丰和众人商议如何安抚淮海军的时候。

太平军的主力杀到了通州城外,林凤祥首先洗劫了通州城外的运河码头,那里还有大量的仓库。

林凤祥让人迅速占领了仓库区,清点里面的物资。虽然上次被行动局的人一把火把粮食全部都烧了。

但是仓库区还是有一些余粮的,还有大量的其他物资,太平军是穷怕了,对于物资他们是来者不拒。

通州城外也有很多的流民,林凤祥派了一些从北方招募的圣兵去招募流民。

一下子就聚集到了两万多人。这些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救济,谁给他们吃的就跟谁走。他们大都瘦骨嶙峋,虽然没有什么战力,但是让太平军的声势壮大了不少。

林凤祥将从码头上搜刮来的粮食,分给了流民们一部分,很快就收拢了人心,另外太平军本身就有一套蛊惑人心的手段。

这些流民男女不分全部被编入了太平军中。就跟当前太平军从广西一路打到天京一样。

林凤祥现在要将当初的路重走一遍,他这次打定主意不会在北京城下呆的太久。北京城是一座大城,他的手中没有多少火炮,要想短时间内攻下北京城并不容易。

他准备打一下北京就转移,即使没能打下北京城,至少可以鼓舞太平军的士气。也能让天下人看到满清的气数已尽,这样更多的人就会加入到反清的行列。

通州城内现在也是人心惶惶,通州并不大,他只是因为商业儿而兴起的一座小城市,作为进京商品的中转站,这里聚集了非常多的商户。

太平军还没有到,很多城内的大商户就早已经跑路了。

现在的通州城内根本就没有多少兵丁。太平军收编了城外的流民之后一下子膨胀到了五万多人。

通州城外旌旗蔽日、烟尘滚滚,头戴红巾的太平军们如同洪流一般向城墙涌来。

以前太平军攻城喜欢挖地道、炸城墙。现在林凤祥为了赶时间,已经连续第二次使用蚁附攻城的方法。

流民自然是冲在最前面,他们的主要作用就是吸引守军的火力,消耗守军的箭矢、火药和体力。

林凤祥不是一个圣人也不是君子,他的骨子里还只是一个农民军的将领,为达到目的,他也可以漠视这些无辜的生命逝去。

在通州城下堆叠起厚厚的一层厚厚的尸体之后,太平军终于攻入了通州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9497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