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四四五章 吕宋的消息

书名: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29

栓柱和春花在莱州的港口下的船。

在渤海湾众多的港口之中,莱州港只能够算是一个小型港口。

轮船在这里卸下了一些货物,主要的莱州当地的商行订购的粮食、木材,也有一些其他的远东特产。

经过大规模地筹建农场,远东的粮食早再上一季粮食收成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自给自足。

那里的人口就那么些,消耗的粮食总量有限,多余的粮食自然是要卖出去的。

因为大部分农场的运营都是实行自负盈亏的模式,也就是说他们是要赚钱的。

远东的粮食现在主要是卖到漠北草原、西伯利亚地区还有一部分被海船卖到山东、河北当地。

漠北地区的牲畜、西伯利亚的皮毛、蜂蜜等货物一般也是从远东地区卖到南方去。

所以远东,尤其是黑龙江流域成为了整个极北地区海上货物运输的中转中心。

一到夏秋季节,黑龙江上的船只就川流不息。转门运牲畜的那种带着护栏的平底大船,老远就能够闻出味道来。

那种上面有一根长长的吊杆的是渔船。吊杆上面有滑轮组,拖网的绳索就是从上面穿过的。哪怕是再穷的渔民都会去五金店买上一套滑轮组装到自己的渔船上。

还有一些拖船是用来运送木材的。靠河的林场会将大的木材捆扎这木排,然后由这些拖船拖向下游需要的地方。

那些加工好的木料一般都是用来作为家具,而作为建材或者造船的大木料则要求保持原样。

在莱州下船之后,小两口跟这几天朝夕相处的室友告别。

然后他们踏上了回家的路。为了照顾媳妇儿,栓柱决定忍痛花掉两个铜元,乘坐四轮公共马车前往最近的镇上去。

栓柱的家在莱州府的潍县,从莱州港下船还有上百里的距离。

港口所在的掖县是府城所在,变化甚大,现在栓柱已经要认不出来了。

当初栓柱参加的是政府组织的移民。实际上就是农场的招工,只不过这个工如果做了,工人的户籍也要迁过去,今后是不能够随便再回原籍定居的。

当然了,像栓柱这样回家探亲还是可以的。

春花见到了很多的人,她紧紧地跟在丈夫的身后,用头巾裹住自己的脸。

在农场的时候,她们这些女子也都是一样地上工、劳动,大家都是大大方方的。

但是刚才她在码头上看到了一些女人都是裹得严严实实的。

她觉得是不是这个地方比较保守一些,所以也学着人家将自己给包起来。

因为急着赶回家,两人没有去莱州城逛逛。

不过栓柱还是远远地看到莱州变化了很多。

在靠近码头一侧的城外空地上建起了很多新的房子,其中有做商铺用的那种门面房,还有那种带着一个小院子的民居。

这些估计都是那些在港口有稳定活计的人住的。

在港口还有一些高大的仓库,一排排整齐地排列着。

远处还能够看到一些竖着烟囱的工厂。也不知道是生产什么的。

他们的终于等来了一辆四轮马车。

这也是新事物,以前的马车的都是两个轮子的,因为那个时候的道路都不大好根本就不适合四轮马车行驶。

复兴军上台以后组织各地整修道路,平整的官道修到了各个乡镇。

很多县城的道路都已经铺上了一层水泥,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道路泥泞了。

听说以后不仅仅各个乡镇,就是每个村子都要修建水泥道路。

这不知道要建立多少水泥厂哦。

四轮马车由两匹马拖拽,能够坐上十几个人,分为上下两层。

下层的车厢是密闭的要暖和一些,上层实际上就是车顶,是敞篷的。

当然了下层的和上层的价格不一样。

“栓柱,要不咱们坐上层吧,反正几个小时就能到家了,做上面还能够看看外面的风景。”春华笑着说道。

这个提议自然是更加的符合栓柱的想法。只是栓柱担心媳妇儿说自己抠门儿,不好自己开口而已。

现在媳妇儿主动说了,他就直接应了下来。

马车在平整的道路上跑了起来,很快就离开了码头所在的区域,直接驶进了一望无际的旷野之中。

官道的两边种着高大的杨树,现在早已经光秃秃的了。

杨树就栽在行道沟的沟堤之上,再往外就是看不到边的麦田。

在山东这里有种植冬小麦的习惯。

在复兴军的推广下,一年两季的轮种模式在山东这里非常的流行。

秋收之后通常会种上冬小麦。夏季的时候水多的地方也会种水稻。不过在山东这里,大部分的农田在夏收之后,还是会种植玉米或者红薯。

北方的人还是更习惯面食,有一季的小麦就够大家吃的了,剩下的一季种上高产的作物。

人口多的家庭可以用这些粗粮来作为家庭食用粮来源,也可以作为饲料用来搞搞养殖。

玉米的秸秆可以用来养牛,红薯的藤蔓不仅仅人可以吃,更是养猪的好饲料。

“唉,你听说了吗咱们在南边的海上跟弗朗机人打了一仗。”车厢中有两个中年男性在聊天。声音不小,哪怕是吹着风,小两口都能够听得到。

“报纸上说了,叫什么西班牙,在吕宋岛上屠杀咱们华人的百姓,这些人真是找死呢。”另外一名中年男性回道。

“是的,以前清庭的时候,朝廷连英国人都打不过,还被人家打的割地赔款。现在的官府不一样了,谁要是招惹咱们,就立马打回去。”

“是的,咱们这位总统年轻,心性高,听说大总统最佩服的就是汉武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你没听说这次又在西域打了胜仗,建了西域都护府,这不就是汉朝时期才有的嘛。”

这两个人显然是读过书的,有些见识,两人聊天时候,一旁的人都竖着耳朵听着。就当是听个新鲜。

“不过这打仗会不会要死人啊,倒是没有见到官府增加赋税。”

“那是当然,咱们总统是扬州出来的,最会做生意赚钱,可不像满清鞑子那样只会盯着老百姓的钱袋子。”

“复兴军这么多年打仗就从来没有输过,也没听说死多少人,打了胜仗,死的肯定是敌人嘛”

“这倒是的,现在的农税只有原来的一半多一些。人头税也取消了,生孩子多,政府还有奖励呢。厘税更是早就取消了。这才是大国气度。”

听到了底下两人谈到了生孩子有奖励的事情。春华蒙在头巾里的脸突然红了。

在远东地区的农场的女职工的要是怀孕了可是有一年的产假呢,比外面的工厂长了很多。

大家都说是因为远东的人少,所以更要鼓励当地的人多生娃子。

好几个跟自己一起结婚的姐妹都已经怀上了。大家在一起的时候聊天的时候,春花都感觉有些抬不起头。

“这还不是因为复兴军在外面打出了大片的土地,听说东北那边建立了很多农场,还有南边也占了很多的地,现在国家根本就不缺粮食。”那人又说道。

“是的呢,而且现在工厂多了,每年卖了大量的东西给洋人,那银子哗啦啦地流进来。要赚就赚洋人的钱,老百姓手中才能够有多少,就那三瓜俩枣怎么样国家富强起来。”

“我听讲,这次打西班牙人,城里面很多人捐款给国家。最后国家没有要,而是发行了一个国债,给大家发了国债券,等过几年还能够分上红利呢”

“这个国债券,我知道,几千万华元发出来,没两天就被人抢光了。咱们华夏有钱人还真多。”

“你可别酸了吧唧的,现在有的是机会成为有钱人。听说有人去北边淘金,去的时候还是一个穷光蛋,去了半年就成富翁了。”

“那是捡到了狗头金了,听说是在阿拉斯加地区,不过那地方,冬天太冷了,就是夏天也不暖和,让你在冰冷的河水里找金子,你受得了吗”

“嗨,别说要赚钱还是真的不容易,天上可没有掉馅饼的好事儿。”

“行了,你把你的那个蜂窝煤小厂子,好好做,等过几年攒点资本,找个好项目,投资个大厂子,到时候你就不用跟我们挤公用马车了。”另外一人打趣道。

“承您吉言,我哪天要是发达了,一定不会忘记老哥您今天的话。”

两个人聊了一路车上的人听了一路。

能够坐马车的多少都有一点点见识。村里的那种普通的百姓要是进城的话,大部分都是步行,顶多就是搭上人家的顺路的牛车。

那些在官府工作的真正有见识的人,大多是骑自行车,一般也是不会坐马车的。

颠簸了几个小时,栓柱他们终于到站了。

栓住先下了车子,然后将东西扛了下去,见到春花也下来了,就伸手扶了一下媳妇儿。

“这位大兄弟是从北边回来探亲的吧”刚才一直在车上说话的那个中年人此时才看到车顶下来的栓柱。于是,忍不住问了一句。

“嗯,是的,叔,俺在北大仓农场工作。”见到这个中年大叔问自己,栓柱连忙回答道。

许久没有会来了,现在听到了纯正的乡音,栓柱也倍感亲切。

“今年你们那里收成怎样啊”那中年人随口问道。

“收成可好了,俺们那里的地,肥的流油,只要好好种,收成一般不会差的。”栓柱难得多说了几句。

“嗯,不错,小伙子好好干,可别给俺们莱州人丢脸。”那中年大叔鼓励道。

这个时候,车夫催促栓柱快一点,因为马车还要继续前进。

“叔,以后要是去北大仓,可以去找俺,俺叫刘栓柱。”

“好,再见了”

“再见。”

下了马车,栓柱将连在一起的两个包抗在了肩膀上。

“春花,接下来,咱们还有走上五六里路呢。”栓柱说道,不知道是因为在马车上坐的久了,还是回到了家乡,心情激动。

栓柱感觉到自己的脚步轻了许多。

“栓柱,你慢一点,我都跟不上你哩。”春花在后面叫到。

一路上栓柱不停地跟春花讲述周围的景致。这里的一切都伴随着这栓柱儿时的成长。

镇上到村子里的路明显是也是修整过的。

上面铺了一层山上采的风化石。走在上面咯吱咯吱地响。有的时候踩到硬的石疙瘩还会硌脚。

路边的村子,栓柱都认识,可以看到有一些人家在修房子。

农村的百姓的都是这样,一旦生活上稍微宽裕一些,首先想到的就是修房子。

一般的人家嫁女儿也会看对方的房子修的怎么样。

“前面就是俺们的村子了,春花。”栓柱有些兴奋。自己离开了一年多时间了,一年多以前,这里还在满清的治下呢。

那时走在外面,每个人的后面还拖着一个辫子。

现在几乎已经没有留辫子的人了,很有一点物是人非的感觉。

刚才在路上,栓柱已经遇到了好几个熟悉的人。

每个人见到了栓柱都会重复问一大堆的问题。

栓柱都会耐心地解答,然后递上一根从远东带回来的卷烟,并且顺手帮人家点上。

他自己是不抽烟的,这些卷烟是准备带回来孝敬父亲。

身上这包还是春花让他装在身上好散给遇到的熟人的。

要是遇到了孩童,春花就会递上一把奶疙瘩,黑龙江沿岸和草原上交往比较密切,奶制品很流行。

复兴军也从沙俄人那里得到了很多欧洲奶牛,在农场就有专门的奶牛厂,生产各种奶制品。

奶疙瘩中加了糖和蜂蜜就跟后世的奶糖差不多,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得了好东西的孩子就跟在栓柱和春花的身后,希望能够再得到了一些。

所以,进了村子的时候,栓柱的身后已经跟上了一大帮子的小孩。

“二丫”栓柱看到了一个小女孩,这不就是自己二妹妹吗。他连忙上前喊到。

“呀,大哥,娘今天还在念叨你咋还没回来的呢”二丫说道。

“你们收到我拍回来的电报啦”栓柱在会来之前曾经到邮局发了一封电报回来告知一声,那已经是十几天前的事情了。

“嗯,是的,大哥,是邮局的叔叔送家起来的。都已经十几天了。娘还说你咋在路上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呢”

说完小丫头看向了大哥身边那个眯着眼睛对着自己笑的女人。

“二丫,这是大嫂,快叫大嫂。”栓柱这才想起身边的媳妇儿来。

“大嫂。”二丫低着头,挫折衣角,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走,咱们回家去吧,爹、娘都还好吧。”栓柱问道。

“嗯,都很好,爹爹之前去做河工了,赚了好多工钱,还给我买了头绳。”小丫头指着辫子上扎着的已经有些脏了的红头绳说道。

很快,三人就到了家中。家还是那个样子,不过房子修整过。栓柱记得之前的土墙有好几个地方有脱落的地方。

栓柱的母亲一把拉过了儿媳妇儿去里屋聊天。

栓柱见家中虽然总体上没变化,但是还在添置一些家具。

也许是知道自己要带着媳妇儿回来,母亲将家中特意打扫了一下。

父亲坐在那里不停地抽着卷烟,听着儿子述说农场的事情。

栓柱一共有兄弟三个,当初将栓柱送去农场,父母的心中非常过意不去。

就像是将这个儿子赶出家门了一样。

现在见到大儿子还惦记着家里人,这次还回来了。甚至自己将媳妇儿都给娶好了。

他的心中就更加过意不去了。

“爹,您不用过意不去,当初我要不是去了农场,也不会有今天。”栓柱似乎看出了父亲的心思。

“您看农场不仅仅跟俺们分房子,就连娶媳妇儿这样的事情都帮俺们解决了。”

刘老汉又看了看这个大儿子,感觉到儿子跟以前不同了。

“爹,我听说老三读书还不错,就让他的好好读书吧,以后做一个文化人。老二要是不想读书,等小学上了之后让他去工厂去,去学一门技术。”

“咱们家就那么点田,还是出去有出路。大妹也快到了结婚的年龄,回头我在农场给他找一个人品好的小伙子。以后她也就成了农场的职工。”

“俺们那里都是用大牲畜还有机器干活,实际上并不累,农场还有自己的工厂,大妹过去了基本上会去工厂里做工,也吃不了苦。”

栓柱在农场经常能够参加学习,比以前有见识多了。

刚才刘老汉在他身上看到的变化也许就是因为这一点。

各种各样的消息汇集到新京城,春节来临之前,吕宋那边的事情终于有了一个结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6367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