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82章 双刃剑呐~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

想到这里,刘荣便低下头,从怀中,拿出了一张明显才刚着墨不久的白纸。

白纸上,是刘荣根据记忆,从原历史时间线上,所整理出来的汉三公九卿职务、名称的演变。

尤其是原历史时间线上,发生在景、武两代天子在位时期的演变,被刘荣着重汇总到了一起。

三公,在原历史时间线上的景、武二朝,几乎不曾有过变化。

丞相还是百官之首,御史大夫还是亚相。

唯独太尉,被汉武大帝改为了大司马,且以卫青、霍去病为先例,允许换了个名字的太尉——大司马一职,和其他汉家现有的军职兼任,由一人担任。

比如长平烈侯卫青,便曾做过大司马大将军;

冠军景恒侯霍去病,也做过大司马骠骑将军。

总的来说,变化不大——仅仅只是太尉换了个名字叫大司马,本质上依旧是太尉的地位、规格和权柄。

倒是九卿层面,在历史上的景、武二朝,出现了较多变动。

首先是景帝一朝,在吴楚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出于削弱地方郡县、集权中央的考虑,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官职名称、权责的修改方案。

比如:改郡守为太守,改郡尉为都尉。

——前者从过去的‘一郡之守’,变成了为中央牧民的地方长官;

后者从原本的一郡兵马之主将,降格成了和军中都尉、将军一般无二军事职务。

又比如:改王太子为王世子,改公子为王子——旨在区分皇室子弟和诸侯子弟,使公子、皇子、太子等称呼,自此成为皇室专用,而非皇室、诸侯公用。

再有,便是朝堂内部,尤其是九卿层面,也出现了很多改动。

好比眼下,刘荣至今都还觉得不大习惯,听着极其别扭、奇怪的:改廷尉为大理。

再比如,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仅仅只是换了个字面称呼,以‘复古称’的:改奉常为太常。

还有原本打算改,却还没来得及改的:改典客为大行。

这三项当中的前两项,在刘荣如今所身处的这个时间线,都已经实现了。

虽然不是孝景皇帝亲手做的,却也是刘荣遵循先帝意志,为亡父了却了心愿。

除此二者,余下的内史、少府、卫尉、宗正、郎中令、典客、太仆,在景帝一朝倒是幸免于难。

但到了原历史时间线上的武帝一朝,九卿却是被改了个天翻地覆。

——郎中令改为:光禄勋;

——宗正改为:宗伯;

——原本的典客、被孝景皇帝改名后的大行,再度更改为:大鸿胪;

——将大理改回:廷尉;

而后,便是最为关键的一项——按地理位置,拆分内史为:右扶风、左冯翊、京兆尹,各秩二千石,皆非九卿。

原为内史下辖单位的中尉被分离出来,称:执金吾;

再将原内史下辖,负责农业事务的大农令更名为:大司农,并顶替原属于内史的九卿席位……

至此,改造完成。

在景帝之前,汉九卿分别为:内史、少府、太仆、廷尉、卫尉、典客、奉常、宗正、郎中令。

而武帝之后,却变成了:大司农、少府、太仆、廷尉、卫尉、大鸿胪、太常、宗伯、光禄勋。

也就难怪在后世,人们总觉得西汉的三公九卿——尤其是九卿,似乎有二三十个职位。

但实际上,有汉一朝,三公九卿的位置,基本还能算作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之所以会给人这样的错觉,就是因为同一个官职,在四百年刘汉——甚至仅仅只是前半页的西汉,可能就有两三种叫法。

说回眼下。

先帝老爷子临终前,打算给廷尉、奉常改个名字,刘荣没觉得有什么,该不该都行。

既然先帝老爷子想改,刘荣就给改了,权当是哄地底下的先帝老爷子开心。

至于日后,要不要完完全全的朝历史作业——把典客改为大鸿胪,把郎中令改为光禄勋之类,刘荣却有着不一样的想法。

在刘荣看来,九卿是否要改名字,关键并不在于天子个人的喜好。

并不是说,天子觉得大理比廷尉好听、光禄勋比郎中令有逼格,那就应该去改。

而是应该以客观需求为准,以实际效能的角度去出发。

比如廷尉,被先帝老爷子改成了大行,在历史上,又被后来的汉武大帝改回为廷尉。

意义在哪里?

无外乎就是孝景帝觉得廷尉不好听,武帝爷又觉得大理更不好听而已。

而在留荣看来,像‘朕觉得不好听’这种改换九卿名称的理由,其实是很没必要的。

一个九卿属衙,如果要改,那就改他的权责范围,改他的效能;

改完之后,再看原本的名称,是否与改革过后的效能、职责相符。

好比廷尉,被历史上的景、武爷儿俩来回改,改来改去,无论是叫廷尉还是大理,终究还是没改变这个部门,是作为中央最高司法机构的职能。

故而,改这个部门的名称,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景帝改廷尉为大理,没有意义,纯闲的;

武帝又把大理改回去,更没有意义,更是闲的淡疼。

所以,对于过去的廷尉、如今的大理,刘荣的态度很明确。

既然已经改了——既然已经无意义的白忙活了一场,那就不要再无意义的多忙活一场,把名字再给改回去了。

有这精力,干点别的什么不好?

同样的道理——奉常既然改叫了太常,那就这么叫着吧;

典客还没改叫大行,那就不改了——即不改为大行,也不改为大鸿胪。

宗正不改宗伯,郎中令不改光禄勋,一切照旧。

把有限的精力,都放在有意义的事儿上,而非这种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的事儿上。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刘荣,完全不认可历史上,发生在景、武二朝的九卿名称、职权大洗牌。

尤其是原历史时间线上,汉武大帝针对内史的拆分,刘荣非但不觉得不好,反而还十分赞同。

——以地域划分,将关中分成三块地区;

右扶风、左冯翊、京兆尹——一听名字就知道,这三个职务管的是哪片儿地方。

改中尉为执金吾,则是通过更改职务名称,明确原中尉属衙被分离出来的事实,同时又明确指出‘新中尉’的职责:皇帝手里的棍棒,谁不听话就锤谁。

再将大农令改名为大司农,并使其取代原本的内史,彻底颠覆原内史属衙‘关中小丞相’的政治属性;

使‘新内史’:大司农,成为权力覆盖面积遍布天下,却并不大包大揽,只专精农业事务的、真正意义上的‘治粟’官。

这,才是刘荣认为有必要、有积极作用的九卿改制。

还是那句话:要改,你就去改他的职能,然后再根据新职能,考虑是否要换个新名字。

所以,拆分内史为右扶风、左冯翊、京兆尹,改中尉为执金吾,改大农令为大司农,并使其取代原内史,刘荣都打算照抄历史作业。

——因为即便刘荣作为穿越者,也想不到比这更出色、更合适的内史拆分方案。

而其他的部分,纯纯就是闲着没事换个名字玩儿,完全没有实际意义的‘改制’,刘荣就敬谢不敏了。

“如此一来,新三公,便是丞相、御史大夫、御史中丞。”

“御史大夫,御史中丞——都带个‘御史’,倒是可以给其中一个改个名字,以作为区分。”

“嗯……”

“司空?”

“亦或是……”

只思考了片刻,刘荣便否定了这个选择,却也下定了给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其中一个位置换个名字的决心。

而且最终改的,大概率会是御史中丞。

原因很简单:御史大夫无论改或不改,大家都知道他是三公之一的亚相。

但御史中丞,百十年来都是御史大夫底下的一个小弟,即便刘荣盈给抬上三公之列,也难免会被人所轻视。

所以,刘荣打算给御史中丞,换一个‘更像三公’的名字。

至于为什么否定‘司空’的备选,则是因为司徒、司空、司马,并非三百多年后的汉末三国才有,而是早在数百年前,就已经被明确记录在《尚书》当中的古三公。

其中,司徒对应如今的丞相,司空对应当下的御史大夫,而司马,便对应过去百十年来的太尉。

既然已经决定罢设太尉,改以大司马取缔——尤其还将太尉/大司马踢出三公之列,那司徒、司空这两个古称出现在三公当中,就多少有些不合适了。

具体改为什么,刘荣可以慢慢想——甚至可以先不改,直接让御史中丞做几年三公,考虑好了再改。

但改是一定要改的;

御史中丞,也是一定要取代太尉,成为汉家新的三公的……

“至于九卿么……”

“嗯……”

“宗正、太仆、卫尉、典客、大理、太常、郎中令七个,照旧。”

“——中郎将并入郎中令,再把卫尉、郎中令二者的权责明确划分一下,也就差不多了。”

“剩下的内史、少府——内史于今年年末正式拆分;”

“唯独少府……”

想到最后,刘荣再度陷入了两难之中。

不得不说的是:眼下,是汉天子动少府最合适、最完美的时机和创口。

于外,北方匈奴接连打了两场败仗,都跑来求和了,短时间内——至少近两年,根本没精力南下侵扰。

至于南方的赵佗,赖汉匈朝那之战、河套-马邑之战——这接连两场由汉家完胜的汉匈大战,南方百越之地也肉眼可见的消停了很多。

两三年前,先帝与刘荣交接政权前后,赵佗还隐隐有些蠢蠢欲动,颇有些在岭南搞个大新闻的架势。

但在朝那之战、河套-马邑战役之后,赵佗却是连自己的王宫都不怎么出了。

黄屋左纛不坐了,行文用制不提了;

什么?

出入称警?

——直接就不出宫了!

外部没有军事威胁,关东又在吴楚七国之乱平定之后,陷入理所应当的漫长安稳期;

最重要的是:现任少府卿石奋,是有汉以来五十余年,前后近十位少府卿当中,最软弱、最没有原则,对皇帝最言听计从的一任!

就连前少府、现任丞相桃侯刘舍,都没有石奋这么听刘汉天子的话!

不趁着这个机会对少府下手,等日后,再冒出来一个又臭又硬——好比岑迈第二的少府,那还怎么动少府?

但刘荣不得不考虑的是:少府对于如今的汉室,乃至于现阶段的刘汉天子而言,实在实在是兹事体大。

庞大的产业、海量的库存,数以十万计的人力资源,成千上万的官、吏、匠、徒编制;

再加上少府遍布天下各地、遍布方方面面的庞大印象里,说少府‘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谓是半点都不夸张。

裁员裁到大动脉的事,刘荣虽然前生今世都没做过,却也总还是见识了不少。

刘荣很担心自己对少府的拆分、改革,会闹成后世那些闻名遐迩的趣闻、轶事那般,切到汉家、切到自己这个汉天子的大动脉。

最关键的是:无论对少府采取怎样的拆分方式、手段,都会不可避免的造成原本支撑着天下的少府,在改制、拆分阵痛期内,部分或完全的失去效能。

少府很强大,也很庞大。

强大到秦汉天子,有‘只要少府在手,我就敢和整个世界开战’的底气;

却也庞大到没有人,能预估少府究竟支撑着文明、政权的那些地方,若是少府倒下,那对于华夏文明而言,又会造成多大的影响、带来多大的灾难。

而刘荣拆分少府,是肯定会让少府‘倒下’一段时间的。

究竟是阵痛还是崩溃、坍塌,刘荣拿不准。

究竟该不该在当下动手,而不是彻底搞定匈奴人之后,刘荣,也有些左右为难……

“唉~”

“双刃剑……”

“双刃剑呐~”

“秦少府章邯,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为嬴秦续上最后一口气;”

“却也能倒戈相向,叛国投敌,为嬴秦钉上最后一个棺材钉……”

“——难呐~”

“太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307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