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71章 统筹会?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盐铁之事,说是要和五弟:江都王刘非商议,但实际上,刘荣心里非常清楚——这件事,与其说是‘商议’,倒不如说是命令。

若刘荣下定决心,将江都国,以及原吴国版图在内的沿海地区设为制盐区,再把原吴国境内的青铜冶炼区划为钢铁生产区,那江都王刘非在其中所能扮演的角色,真就是一个跪地叩首,恭闻审讯的下属。

如果积极一点,帮刘荣把事情都处理好,或许还能从中分润些汤汤水水。

至不济,也能凭借盐、铁产业所贡献出的就业岗位,逐渐改善江都国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国民收入,从而间接使江都国的财富、经济趋好。

若不配合~

且不说江都王刘非,根本没有不配合刘荣的理由;

就算有,刘荣也根本不会为此感到头疼。

——三条腿的蛤蟆难找,两条腿的江都王,刘荣可有的是!

哪个弟弟听话,就把哪个弟弟移封去江都,负责协调盐铁产业,对刘荣而言根本不在话下。

打定了主意,刘荣接下来要做的第一步,自然是召集朝中,于此事相关的大臣们,借着‘商议’的名义,把自己的政治意图表露出来。

当然了;

既然是商议,那肯定也要深入探讨一下具体的方案可行性,以及可能遇到的阻碍、需要统筹的问题之类。

考虑到这些方面,刘荣将这场商讨会的规模,控制在了十个人以内。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当朝丞相:桃侯刘舍。

一方面,盐铁之事牵连甚广,作为外朝之首的丞相,是刘荣最先要明确思想、统一思想,达成统一战线的。

另外一方面,则是刘舍这个丞相稍微有点特殊。

倒不是因为刘舍比起过往数十年,汉家的历代丞相更‘没有原则’,更愿意无条件遵从汉天子的意志;

而是因为刘舍这个丞相,不同于过往任何一位先任内史治关中,后任亚相做替补,最后才担任丞相职务的人。

——刘舍这个丞相,是从少府升上来的。

盐铁之事,往大了说是国朝大政,但往小了说,或者说是往现实角度去说,其实就是一门生意。

充其量,也就是一笔需要国家出手的大宗产品生意。

既然是生意,尤其还是以创造利润,改善国家财政状况、充实少府内帑腰包的生意,那自然免不得要少府去主要负责。

而现在的少府,是坊间享有盛誉的‘万石君’:石奋。

石奋这个人,在汉室政坛最出名的,除了一门五个二千石,曾被先帝私下称为‘万石君’,便是这一门五个二千石高官,自石奋以下,无一不是循规蹈矩的庸人。

说他们是庸人,或许有些不公平。

毕竟自有汉以来,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便一直是汉家自上而下坚决贯彻的国策。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能一点点爬上高位,官居二千石者,就会不可避免的被环境所影响。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在大环境趋于激进时,爬上来的官员几乎不可能是保守派;

反之,当大环境趋于保守、以稳为要时,激进派也不大可能跻身庙堂之高。

过去这五十多年时间里,在汉室‘无为而治’的政治大环境下,涌现出了无数像石奋这样,没有半点主观能动性可言,纯靠执行上峰指示,把官做的越来越大的‘庸人’。

从最初,萧规曹随,规劝孝惠皇帝不要做任何改变,完全保留太祖皇帝、萧相国所制定的政策,一切如故便是成功的汉相曹参;

到后来,对吕太后的种种不合理规划予取予求,一会儿被摆成s形,一会儿被摆成m形的汉相陈平、太尉周勃。

再到太宗孝文皇帝年间,凭借数十年如一日的恭顺,一路从太祖高皇帝时的小吏,爬到二千石之高位的万石君石奋家族。

以至于到了先帝年间,出了一个纯靠道德高尚做官,并最终官至九卿的塞侯直不疑……

只能说,时势造英雄。

什么样的时势,就会造出什么样的‘英雄’。

国朝新立,筚路蓝缕,便会涌现出一群才华卓绝的猛人,也就是后人口中的开国元勋;

天下承平,国泰民安,则会冒出一位位‘治世能臣’,即名臣、明相。

官僚腐败,王朝暗弱,自也会萌生出一批野心勃勃之辈,想要从腐朽的王朝身上咬下一口肉,好壮大自身,并最终改天换日,继续一个新的轮回。

而过往这五十多年,汉室整体的政治大环境,便促生了一批又一批石奋这样谨守本分,完全可以贯彻‘无为而治’之纲要,却也因此,不具备任何‘做事’能力的官员。

这样的官员,说不上好或坏。

至少在过去几十年,这些官员成为了汉家‘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之大政最坚实有力,同时也是最值得信赖的执行者。

但到了刘荣这一朝,汉家整体的政治大环境,明显是要出现一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无为而治,到此为止;

——休养生息,大功告成。

接下来要做的,不再是‘无为而治’式的低调发展、积蓄力量,而是大力发展,大步迈进,迅速强大自身。

如今的汉室,也不再需要休养生息,而是已经结束了休养生息这一进程,即将迈入下一个王朝阶段:厚积薄发,君临天下!

这样的转变,自然也需要官僚群体的整体画风,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

只是这样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又或是刘荣一纸诏书所能促成。

就拿石奋这个人举例——石奋本人,已经是‘病入膏肓’,极具‘旧时代’特色,根本不可能改造的老派官员;

拜石奋所赐,石氏二代子弟四人,也无一例外都是小一号的石奋。

所以,要想让石氏一族,出一个让刘荣能用着顺手的新生代、新思想的官员,至少要等石奋故去,石氏二代子弟淡退出朝堂,且下一代子弟能不受父祖影响,成长为符合时代发展、符合大环境新生态的样子。

刘荣显然等不了那么久;

所以石氏一族,在刘荣在位这一朝,将迎来不可避免的衰败。

要想重新崛起,重新跻身朝堂,那就要看石氏三代、四代子弟,能否趁着父祖还能为自己提供些许政治资源的时间点,涌现出几个像样点的能臣干吏。

若是不能,那到了五代,石氏恐怕就会衰落到即便有青年才俊涌现,也无力为其保驾护航,将其托上朝堂的程度。

说回正题。

刘荣要着手布局盐铁,少府内帑是重中之重,少府卿就是怎么都绕不过去的一个关键人物。

偏偏如今的少府卿,是唯唯诺诺,只知道执行,却根本不具备主观能动性的万石君石奋。

所以,在盐铁之事当中,与少府相关的议题,刘荣大概率要同老少府,如今的丞相刘舍商议。

——比起石奋,即便是已经卸任少府数年,刘舍也依旧是刘荣更为偏向的‘少府问题专家’。

刘舍这个刘荣心中的‘荣誉少府’到场,正牌少府石奋自然也无法缺席。

就算石奋无法领回刘荣的意图,也至少要让石奋知道,朝堂接下来要做什么事,免得到时候具体操作起来,石奋这个少府反倒跟不上节奏。

除了丞相刘舍和少府石奋,剩下的人,也基本都是如今朝堂之上,最令人瞩目的重臣。

——亚相御史大夫窦婴,一方面是代表东宫窦老太后出席,一方面,也是以亚相的身份,参与这场规格极高的政治商讨会,为日后担任丞相积累政治经验。

内史韩安国,作为坊间百姓口中的‘关中的丞相’,自然也出现在了这场商讨会当中。

至此,汉家三公九卿、共十一人(太尉闲置)当中,最举足轻重的四人:丞相,御史大夫,内史,少府,已是悉数到场。

剩下的七位——典客、宗正、太仆、大理(廷尉)、卫尉、郎中令、奉常,则于此事没什么关系,刘荣便没叫。

反倒是几个年轻人,竟也被刘荣以‘旁听’的名义,召入了这场级别奇高的会议当中。

——谒者仆射汲黯!

——大理下属刑狱司监令张汤!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以及,才刚得以察举入仕,担任郎官的‘先贤’颜回之后:颜异。

很显然,刘荣是想通过这一场更偏经济范畴的政治会议,来给这三位朝堂新星开开眼界,长长见识。

但在其余四位公卿重臣眼中,刘荣这个安排,确实有些别样的味道了……

“陛下这是……”

“已经定下了盐、铁之事的主事者?”

这个猜想一旦在脑海中出现,四人便愈发觉得自己没猜错。

看看这三人!

汲黯——官宦世家子弟,祖辈世代为官,对于官场上的弯弯绕,那都是能总结出一本祖训的!

再加上汲黯本人,又是走的‘道德君子’的为官路数,刚正不阿,原则性极强。

即了解官场生态,即各种明里暗里的潜规则,同时又极具原则——妥妥的御史胚子。

张汤那就更明显了,谜底直接就在谜面上:大理(廷尉)新生代俊杰,律法人才!

同时,张汤虽也算得上是官宦子弟,却在父亲过世后,经历过一段家道中落的低谷,对于基层,尤其是地方乡村的一切,都有着极为深刻的了解。

律法人才,熟知基层——妥妥就是个判官,一抓一个准那种!

最后的颜异,看上去没什么好说的,但和前面两个人放在一起,那就有些令人暗暗咂舌了。

试想一下;

在盐铁之事议定后,刘荣把这三个人派去了江都。

既然是要针对盐、铁搞垄断,那自然就会不可避免的,触碰到原有的盐商、钢铁商人的蛋糕。

虽然个人安危不至于出问题,但明枪暗箭,终归是少不了的。

到那时,按照这三个人的配置——一个御史胚子,一个判官阎王,一个先贤后人、学术大拿!

真要有人跳出来搞事,汲黯奏折一写,张汤把人一抓,该叛叛,该杀杀!

临了还有颜异这个颜回嫡传后人站出来,安抚那些个学阀……

“嘶~”

“即下定如此决心,盐铁之事,只怕陛下已是胸有成竹。”

“便是阻碍再大,怕也没人能阻止陛下了……”

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说是通过脑补得出这个结论,刘舍、窦婴、韩安国、石奋四人暗下,也顿时生出了一股肃然。

——事情还没定下,办事儿的人,刘荣已经安排好了。

甚至就连事儿怎么办,刘荣都已经专门找了相应特长的人,来组成最终的班子。

既如此,那接下来的商议,就不存在‘盐铁官营要不要搞’这么个议题了。

剩下的问题,只有怎么搞、在哪搞、让谁搞,以及什么时候开始搞……

“盐、铁之重,不逊于粮、布——皆乃关乎宗庙社稷,又系百姓民生计之大政。”

“粮价鼎沸,朝堂当平抑粮价,与民饱食;布帛价高,朝堂亦当平价售布,与民暖衣。”

“——盐、铁亦然。”

“自先孝景皇帝三年,关中粮价鼎沸,后又朕以储君之身,主持粮价平抑事,我汉家,便定下了粮吃不炒之百年大政。”

“于是,少府官营粮米,将粮食这关乎宗庙、社稷安稳的命脉,牢牢把握在了自己手中。”

“至今过了五年,少府内帑官营粮米,或许还没有展现出明确的成果。”

“但粮食价格稳定、百姓民没有因为粮价波动而苦不堪言,本身就是粮食官营最根本的初衷。”

“而现在,朕要再对商人们下一次‘杀手’,让少府把手,往盐、铁上伸一伸了。”

“——和官营粮食一样,还是少府内帑官营的路子,不限时、不限量的购入售出,以确保价格稳定。”

“但和粮食稍有不同的是:盐、铁两项,少府不单要做一个倒买倒卖的商贩,同时也要做辛勤耕作的‘老农’。”

“换言之,少府内帑要制盐,要锻铁。”

“并且要以价格低廉、质量上乘的盐铁,将盐、铁私商全部倒逼去其他行当,以达成对盐、铁的全面垄断。”

“这件事的诸多难点,便是今日,朕欲与诸公商议的重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16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