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78章 魔改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须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如今汉室,还是曾经的嬴秦,‘九卿’二字所对应的朝堂中央职务,其实都不是九个位置。

——三公九卿,三公九卿,字面上看是三位‘公’,九位卿;

实则,却从来都不是如此。

秦时,九卿不只九位。

内史分正牌的内史和治粟内史,少府分正版的少府和匠作少府;

这就是四个‘九卿’了;

再家上各种正版、盗版九卿,以及左右丞相——别说是九卿了,甚至就连三公,实际上都不止三位!

没办法;

始皇嬴政掌权之时,华夏文明正处于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间点。

三公实际上有四五个人、九卿实际上有十几个人,都属于再正常不过的事。

但三公九卿,之所以会被称之为‘三公九卿’,正是由于太祖高皇帝,在立汉国祚后定下的规矩。

——三公者,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九卿者,卫尉、廷尉、太仆、少府、典客、宗正、奉常、内史、郎中令。

可即便如此,在后续的具体操作当中,也还是经常出现‘岔子’。

左右丞相之制,自是不必赘述;

而在太宗孝文皇帝年间,甚至还出了一个‘计相’,专门负责相府内部,关于数据核算的工作。

时至今日,汉家自秦继承而来的三公九卿制,更是形成了一套几句汉家特色的潜规则。

比如太尉不常设;

比如政权交替,或朝局不稳之时,间歇性被采用的左右丞相制度。

倒是九卿,在汉家逐渐稳定了下来,形成了‘一个萝卜一个坑’,九卿确实只有九人的定制。

作为一个政治水平在合格线以上的丞相,刘舍当然知道刘荣这番话,究竟意味着什么。

——让汉家的九卿,也如秦时那般,设十好几个位置,并不现实。

既然如此,那一个新九卿的诞生,自然就意味着一个旧九卿的降格。

念及此,刘舍不由自主的低下头,掐着手指暗自盘算起来。

内史,作为关中地区的‘小丞相’,尤其还是汉家培养丞相的体系:九卿-内史-御史大夫-丞相这一升官路线的根基,显然不大可能被取缔。

此外,少府、廷尉、太仆、卫尉等专业性极强,又极具不可替代性的属衙,也基本安全。

剩下的典客、宗正、奉常、郎中令——宗正负责宗室事务,不可或缺,奉常主祭祀礼制,同样必不可少。

最后剩下的典客、郎中令两个位置~

“如此看来,陛下是打定主意,要动典客了?”

如是想着,刘舍也不由悠悠长叹一声,为才刚提拔到典客之位,跻身九卿之类的公孙昆邪,暗下同情起来。

——在汉家基本已经成熟的九卿体系当中,典客,可以说是最没存在感,同时也是最可有可无的部门。

盖因为典客的基本职责:内外宗藩事宜,实在是于其他部门的职权多有重叠。

内藩,在已经消灭异姓诸侯的当今汉室,基本可以直接和宗亲诸侯划等号。

而宗亲诸侯,毕竟沾着个刘氏宗亲的身份,哪怕没有典客去接洽,也还是有宗正可以去管。

至于外藩,掰着指头算下来,也就是南方百越之地的南越、闽越、东海三国,以及西南夷的夜郎、滇等小国。

而这些小国,名义上是汉家的外藩,实际上,却也属于汉家必须搞定,使其转化为内藩,且要尽可能和平解放的区域。

与这些小国相关的事务,对如今汉室而言,完全可以算作是外交事宜;

而外交,本身就是奉常所负责的礼制的一部分。

如此说来,典客说是位汉九卿之列,专责内外宗藩事宜,但实际上,真到了需要处理内外宗藩的问题时,完全可以由其他的九卿部门分工代劳。

念及此间种种,刘舍最终做出判断:主爵都尉这个新九卿顶替掉的,大概率就是典客了。

与此同时,刘舍也隐隐感觉到:该来的,还是来了。

——八年前,太宗孝文皇帝驾崩,先孝景皇帝顺位继承,位即九五。

同年,即太宗孝文皇帝后元七年,都还没改元元年的先孝景皇帝刘启,就已经开始在朝中九卿的位置上,疯狂安插自己的心腹了。

到两年前的孝景皇帝六年,先帝驾崩,当今刘荣即立;

只不过,毕竟不是先孝景皇帝那般,做了二十多年太子,羽翼早已丰满的储君。

再加上才刚即位,紧接着便爆发了汉匈朝那战役,半年后又是汉匈河套-马邑之战。

故而,在即位之后,当今刘荣并没有急着在朝中公、卿的位置上,安插自己的心腹党羽。

而今,刘荣借一手盐铁官营,终于隐晦展露出了这样的意图。

——主爵都尉,即要负责即将推行的盐铁官营,还要负责原本属于少府的粮食官营!

如此要害的职务,刘荣显然不可能以能力,作为第一审核条件。

按照刘舍的猜测,汉家第一任主爵都尉,大概率会从刘荣曾经的太子宫班底中选出。

而主爵都尉,同时掌握着盐铁、粮米这三项大宗货物的国企垄断事宜,其进献显然都属于当今刘荣;

也就是说,主爵都尉转下的每一分钱,最后都会流入少府内帑。

这就意味着从今往后,主爵都尉会天然成为少府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超级摇钱树。

对于主爵都尉,少府很可能会有求必应,甚至不再具备过去那般堪称变态的超高原则性。

换而言之:当今刘荣极有可能凭借一个主爵都尉,来间接将少府也完全纳入自己的掌控。

——这,很不容易。

或许听上去有些奇怪:少府,本身就是汉天子的私人管家,主要工作就是打理汉天子的私人财产;

难道汉天子掌控少府,不是本该如此的吗?

汉天子掌握自己的私人财产,难道还需要通过政治手段?

但实际上,人类文明进程上的许多事,其实都是理论上一个样,事实上却是另外一个模样。

真要说‘本该如此’,那天子本就该富拥天下,并口含天宪!

可实际上呢?

几乎每一位封建帝王,都需要在坐上皇位之后,通过自己的手腕,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利,从不同的人手中,扒拉回自己的碗里。

比如太祖皇帝驾崩之后,孝惠皇帝就曾试着把本该属于自己的皇权,从母亲吕雉的手里扒拉回来,结果却失败了;

没斗过老娘,孝惠刘盈又盯上了丞相曹参,想把意外流到丞相手里,被丞相分走的部分皇权拿回来。

结果又失败了,被曹参一句‘垂拱而治圣天子’给喷了个狗血淋头。

太后太后斗不过,丞相丞相也拿捏不住,于是孝惠皇帝心灰意冷,彻底摆烂,成功在二十三岁的年纪把自己作死。

更为典型的:太宗孝文皇帝!

在当初,刚从代地入继大统时,理论上本该掌握整个华夏文明的太宗孝文皇帝,可是连自己的禁卫统领都无法做主!

在陈平、周勃等老臣明里暗里的钳制之下,太宗孝文皇帝几乎是被完全架空,连皇宫护卫统领:卫尉,都无法任命一个自己真正信任的心腹。

万般无奈之下,太宗孝文皇帝只能玩儿个文字游戏:在九卿之一的卫尉之外,另设一个‘卫将军’的职务。

所谓卫将军,无官衔,都尉级别的军事级别,比二千石的待遇级别。

至于其权责,太宗孝文皇帝的原话是:在卫尉公务繁忙、无暇他顾时,协助卫尉完成禁中宿卫工作。

说的再直白一点,就是卫尉管整个未央宫的宿卫,而卫将军则专门负责天子居所:宣室殿的宿卫工作。

单从这一件事,其实就不难发现:封建皇帝,理论上虽是‘无所不能’,但实际上,却并非是这样的。

——那些理论上属于自己的权利,都需要封建帝王一点点争取,在证明自己‘配得上拥有这个权利’后,才能真正成为理论上无所不有、无所无能的封建帝王。

比如太祖高皇帝这样的开国之君,是凭借自己开国家、建社稷的功绩,来证明自己配得上,并成功拥有天子权柄;

孝惠皇帝争取了,也失败了;

太宗孝文皇帝争取了,最终成功了。

便是先孝景皇帝,看似是坐上皇位的瞬间就大权在握,但实际上,早在还是监国太子,甚至是单纯的储君太子时,先帝就已经在‘争取’了。

二十多年的太子生涯,与其说先帝最宝贵的收获是帝王之术,倒不如说,是在还没有真正坐上皇位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大环境对帝王的测试。

而当今刘荣,却是自有汉以来,极为特殊的一位。

——和先帝一样,非嫡出,却也是庶长;

和先帝一样做过监国太子,却几乎是获封为储君的同时,就肩负了监国之责。

在和太宗皇帝差不多的年纪:及冠前后即位,虽没有‘主少国疑’之嫌,却也不必先帝即位于而立之年。

论能力,刘荣显然合格,甚至不止是合格;

但论‘资历’,或者说是施政经验,刘荣却相当欠缺。

——几个月的太子生涯,三年的监国太子生涯,外加时至今日的两年皇帝生涯。

接触朝政总共不到六年,这样的经验,别说是放在一位皇帝身上——哪怕是放在一名官员身上,也必然会让人心里犯嘀咕。

于是,自然而然的,某些本该属于刘荣的权利,便以各种渠道、方式,而流向了不该流向的地方。

比如东宫两位太后,至今都还掌控者汉家仅有的两块玉制兵符其中一块;

比如朝中大事,就算刘荣有意无意的不去奏请东宫,下面的官员也还是会代劳,去向两位太后——尤其是窦老太后请示。

再比如,就是相府、少府这样的部门。

——或许刘舍不会悖逆刘荣;

——或许石奋不敢悖逆刘荣。

但正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底下的官员,真的很难不生出‘陛下才多大年纪?’‘这年纪的娃儿能懂什么?’之类的想法。

而这样的想法,就会在所有人不知不觉间,影响他们的行为。

好比少府下辖的东西织室,本该对天子之令不打折扣的施行;

但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当刘荣对东西织室下达命令时,本该立刻应下的负责人,却很可能会迟疑。

迟疑过后,或许会不情不愿的顺从,但更大的可能性,是随便扯个借口,把刘荣给搪塞过去。

这样的状况,是无法避免的。

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通过不断地证明自己,来让所有人都认识到:陛下,没那么好糊弄。

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封建王朝才会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说法。

——相比起向那些本就不咋忠诚于自己,且对自己有刻板印象的小人物,证明自己的手腕、能力,显然还是直接安插自己人,要简单省事儿的多。

刘舍曾经想过,刘荣大概会在二十五岁前后的年纪,试探性的开始往朝中安插心腹;

至于刘荣真正意义上大权在握,百无禁忌,再无掣肘,则很可能要熬到窦老太后驾崩。

而现在,一个主爵都尉,却无疑是将刘舍先前的论断尽数推翻。

——刘荣,已经开始行动了!

行动的第一步,就是把曾经,由太宗孝文皇帝临时设立,负责主持‘输粟捐爵’之事的主爵都尉,魔改成一个小一号的少府内帑。

从‘主爵都尉’这个职务名称,以及该职务的由来、原本的职责,刘舍甚至能想到:日后成为九卿的主爵都尉,大概率不会摒弃原来的职权。

即:时至今日都没有正式叫停的输粟捐爵一事当中,有关授爵的相关工作;

而作为一个九卿——尤其还是以‘主爵’作为官职名称的九卿,主爵都尉在授爵方面的权限,也不可能只局限于输粟捐爵这一块儿。

或许军功筹爵,爵位传袭,乃至于功侯敕封、外戚恩封,都将被纳入主爵都尉的职权范围。

到了那时,手握粮食、盐、铁三项大宗垄断生意,与少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汉天子光明正大的在背后撑腰,且掌握着‘爵位’这一重要职权的主爵都尉……

“或许二十年后……”

“——不,是十年;”

“或许十年后,我汉家的九卿之首,便不再是内史了。”

“而会是曾经鲜为人知,却被当今魔改出来的:主爵都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24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