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03章 战争机器启动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报仇?”

“雪恨???”

……

“嗤!”

“还真是风水沦落转呐?”

“啊???”

未央宫,宣室侧殿,清凉殿。

御榻之上,刘荣面上满挂着讥笑,直将手中竹简在身前扬了扬。

“自秦亡而汉兴,凡五十余载;”

“——可算是轮到他匈奴单于,说要找我汉家‘报仇雪恨’了?”

“嘿!”

“朕该说什么?”

“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吗?”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被一阵不怀好意的和善笑意所充斥。

被刘荣招来议事的曲周侯郦寄、弓高侯韩颓当、榆侯栾布等老将,以及闻风而来,想要了解这一情报的几位功侯,还有朝中公卿,都被刘荣这番话逗得摇头失笑。

笑了好一会儿,韩颓当才呵笑着拱手上前,双手接过刘荣手中的竹简。

翻开来大致扫视一番,便将其递给了身旁的曲周侯郦寄;

在郦寄查阅竹简的同时,韩颓当满是轻松惬意的嗓音,也在清凉殿内响起。

“曾几何时,我汉家君臣上下,都引高皇帝白登之围、吕太后国书受辱以为国耻,恨不能尽发天下可战之男,以北出草原,马踏龙城!”

“现如今,倒是单于庭以‘报仇雪恨’之名,集大军南下,意欲叩关。”

“——诚如陛下所言:而今,总算是轮到匈奴人,要来找我汉家‘报仇雪恨’了。”

“也总算轮到匈奴人,在汉匈边境吃亏了。”

韩颓当话音刚落,郦寄也刚好看完了那卷竹简。

便顺势接过话题道:“长安侯这封密报,且不论真假几何;”

“——至少匈奴单于庭集大军南下,是可以确定的事。”

“其实,就算没有这封密报,今年秋天的这场战争,也是我汉家上下君臣,早就有所预料的。”

···

“长安侯在密报中说,匈奴单于庭,集幕北八部,幕南十四部——共二十二个部族、三十七个万骑;”

“其中,幕南折兰、白羊、楼烦三部各两个万骑,金山、休屠、林胡三部各三个万骑,皆以六千人为满编万骑,共十五个万骑,合计九万兵马;”

“余下十六部,皆只有一个万骑,且有十个部族,也同样以六千人为满编万骑。”

“另六个附属部族,则各有两个奴隶各四千人组成的万骑。”

“——如此,便又是六万正卒,外加四万八千奴隶军。”

“再加上单于庭本部的六个万骑,军臣大抵会带来四个,便是四万本部精锐;”

“左、右贤王各两个本部万骑,皆以八千人为满编,则共三万二千。”

说到最后,郦寄稍摆弄指头算了算,才深吸一口气,对上首御榻沉沉一拱手。

“算下来,即便除去负责保卫单于庭,以及左、右贤王大帐,不大可能参加战斗的单于庭本部、左右贤王本部——这合计七万二千精锐;”

“单就是余下二十二部的三十七个万骑,便已是不下大军二十万!”

“若是将单于庭、左右贤王本部也算进去,再算上沿途收拢的附属部族……”

“匈奴人此番南下,总兵力,恐怕不下三十万之数!”

郦寄此言,顿时惹得殿内众人齐齐倒吸一口凉气。

三十万!

还是骑兵!

什么概念?

莫说是三十万,甚至三万——哪怕是三千骑兵,都能在一片数十里方圆的平原,扬起漫天飞尘。

上万骑兵列队冲阵,便已是如山之崩,如海之泻!

足足三十万的骑兵集群,其战略威胁及意义,丝毫不亚于后世热兵器时代的大蘑菇!

后世,有能力向投送大蘑菇的,就算无法跻身五大流氓之列,也起码是蓝星军事实力前十的强国。

而在这个时代——在这公元前一百多年的古老时代,能凑出三十万骑兵,并将其投入一场战争的,有且只有匈奴人。

就连汉家,都无法在抛开‘战马奇缺’这一客观现实不谈的前提下,都未必能养得起这样一支庞大到令人发指的骑兵集群!

养都养不起,更别提将其投入到战争——尤其还是同一场战争之中了。

感受到殿内众人的惊骇,刘荣皱眉思虑片刻,便将虚握成拳的手轻轻砸在了大腿之上。

而后,便神情阴郁的微微点下头。

“单于庭本部,以及左、右贤王本部,是不可能参战的。”

“——除非不参战,其余各部就要被全歼,否则,单于庭本部绝对不可能下场。”

“毕竟单于庭的兵马,可是专门为了镇压草原各部,才组建起来的。”

“与其说单于庭本部会参战,倒不如说其余各部谁敢退,单于庭本部的刀,就会砍向哪个部族……”

···

“至于左、右贤王——左贤王于单,是军臣最年幼的子嗣,出生于先孝景皇帝二年,如今才六岁,还在骑羊羔的年纪。”

“又是军臣唯一幸存于世的子嗣,军臣不可能让于单冒险。”

“而右贤王伊稚斜,又才刚在今年年初,于北地吃了一场‘败仗’。”

“军臣带不带伊稚斜一起来,都还两说……”

有了刘荣这一番分析,大家伙悸动的心才总算安定下些许。

——三十万大军,尤其还是匈奴人的纯骑兵集群!

自有汉以来,汉家还从来没有面对过这个数量级的匈奴兵马!

太祖高皇帝与冒顿单于白登之战,匈奴一方也才二十万兵马。

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差点把前线推到长安城那一次,老上单于也才带了不过十四万大军。

三十万,是汉家从没面对过得数量;

可去掉单于庭本部,以及左右贤王本部的七、八万,剩下二十来万,就是汉家见识过、经历过的数量级了。

虽然依旧庞大,且令人发指的强大,但起码不是没经历过、没打过。

再者,此番的情报,可是草原上最大的情报贩子:匈奴东胡王,汉长安侯——卢氏家族传回来的。

其中的水分有多少虽不好说,但肯定不会一点没有。

这不?

将单于庭本部直属兵力,以及左右贤王本部的兵马排除掉之后,刘荣紧接着,便开始挤这个情报中的水分了。

“至于长安侯所说的幕南、幕北二十二部,共计三十七个万骑,在朕看来,也多少有些夸大其词了。”

“——折兰、楼烦、白羊三部,是匈奴单于庭镇压幕南各部,制衡驻扎在南池的右贤王,以免幕南割据的三驾马车。”

“军臣就算是将这三个部族都带来,也不可能将这三个部族的六个万骑——即所有兵力都带上。”

“这三个部族各两个万骑,共六个万骑,至少有两个会被军臣留在幕南,以免激战正酣之时,幕南生出变数,军臣后院失火。”

“尤其是在右贤王伊稚斜,很可能被军臣勒令留守南池的前提下,这一点,更是毋庸置疑的。”

···

“再说幕北;”

“金山、休屠、林胡三部,之所以会各拥有三个万骑——比折兰、楼烦、白羊这‘三驾马车’都还各多一个万骑,是因为这三个部族,常年驻扎在匈奴版图极西,与大宛接壤之处。”

“唔,便似我汉家的燕、代、赵,类似匈奴西版图的戍边王。”

“金山部,更是常年累月的同大宛人征战,根本抽不出时间、精力畜牧,故而只得由单于庭负责供养其部众、军队。”

“故而,这三个部族——幕北这三个‘戍边王’,军臣也不可能尽发其兵。”

“三部各出一个万骑,以壮声势,或许会有;”

“三部各出两个万骑,只怕大宛人就要不安分。”

“三部各三个万骑尽出,那无论战果如何,等军臣在明年开春之后,重新自幕南北巡至幕北之时,只怕大宛人,早就将幕北给搅的底朝天了……”

说到这里,刘荣也不由得深吸一口气,从身旁的葵五手中,重新接回那卷来自草原的密报。

又看了看,才头也不抬的一摆手,示意郦寄继续说下去。

得了刘荣授意,又有刘荣方才那番话,为密报的内容挤了一波水分,殿内众人也算是彻底安下了心。

——不到二十万,那就好办了。

汉家上下,可是早就做好了汉匈大决战的心理准备!

既是大决战,那双方投入的兵力,就不大可能低于二十万。

要知道五年前,吴王刘濞举兵谋逆,联合关东各宗亲诸侯‘诛晁错,清君侧’时,单就是刘濞的吴国,就拉出了足足二十万叛军!

虽然这二十万兵马,是刘濞尽发吴地年十四以上、六十二以下的男丁——几可谓倾家荡产才凑出来的,但也足以说明问题。

二十万,说少不少,但对于汉家的君臣而言,汉匈一旦大兴干戈,那匈奴人在前线摆出二十万大军,还算不上出乎汉家君臣上下的心理预期。

更何况即便这二十万,也还是有或多或少的水分在其中……

“如此说来,金山、休屠、林胡三部,大概率只能各出一个万骑。”

“折兰、楼烦、白羊三部,也最多只会调总共四个万骑,参与这场战争。”

“——少了这六部的八个万骑,便是少了四万八千。”

“余下各部,就算真如长安侯所言,都无一或缺的被军臣调动,参战兵力,也不过十五万而已……”

至此,汉家最高决策层对这场战争当中,匈奴人投入的兵力预估,便算是得到了最终定论。

——抛开单于庭本部,以及左右贤王本部的‘监军’,匈奴人此番投入的作战部队,总兵力在十五万以内。

那接下来,自然就是汉家根据敌人的兵力投入,来做出相对应的应对,已做出性价比最高的兵力投入。

“十五万大军,至少有两到三万要分兵云中,再两到三万佯攻上郡,以免代地得到支援。”

“剩下十万大军,尽数自代北来攻……”

以汉家军方现存资历最高、能力最强者的身份,对这场战争做出自己的判断之后,郦寄一个眼神,便把话题交还给了端坐御榻之上的刘荣。

便见刘荣皱眉思虑良久,才站起身,来到殿侧那张悬挂于半空中的巨大看御前。

待殿内众人也跟上来,刘荣方抓起一杆漆黑长棍,朝着堪舆上的左上方指了指。

“代北,以武州塞为前哨预警,马邑为赵长城一线的战略要点。”

“马邑之后,便是楼烦县,再往南,便是当年,太祖皇帝与冒顿会猎的平城一带。”

“——此战,即然双方都已明牌,匈奴人无法采取突袭,那战场就没必要放在赵长城以内。”

“尤其此战,我汉家的战略目的,并非在代北战线取得成果,而仅仅只是固守代北防线,不让匈奴人踏足赵长城以南。”

“如此说来,以五万左右的兵力驻守马邑,再以同等数量的军队驻扎楼烦,以为马邑后援,当足矣应对匈奴人在代北战线的攻势。”

闻言,在场众人纷纷点下头,无疑是认可了刘荣的战略判断。

马邑,早在太祖高皇帝之时,便已是汉家北方防线的战略重镇。

西起上郡,东至燕、代之交的整条赵长城,有且只有马邑以南的数里缺口,可供匈奴人踏足汉家版图。

在太祖高皇帝封韩王信之后,马邑甚至一度成为韩王信的都城!

这样一座本就是边关重镇,又曾为一国之都的城池,以进攻方一半的兵力驻守,已经足矣。

更何况马邑背后的楼烦,还另有五万兵力作为后援、响应;

有这十万兵力负责马邑一线,迎接匈奴人十万作战部队的攻城、攻坚——攻守双方兵力持平!

在这个前提下,若还是守不下来,这仗也不用打了,还不如刘荣直接国书一封,向军臣上表请臣。

马邑一线,以十万兵力防守;

剩下的,便是北地方向……

“剩下的,诸位将军下去之后,再好生商议一番。”

“——此战,关乎我汉家国运,更关乎我诸夏未来百年之兴衰!”

“朕,不得不慎,而重之……”

···

“再传令少府内帑、相府国库。”

“以大军二十万,作战半年为预算,准备军粮、醋布,又军械、粮草等一应辎重。”

“最晚不超过秋七月十五,此战所需一应辎重,都必须从长安起运!”

“至晚于秋八月十,首批辎重必须先一步抵达战场,以备各路兵马调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992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