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00章 狗贼莫走!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秋收日,并不是说要在这一天,就要把秋收的所有事儿忙完。

通常情况下,秋收日一大早,百姓农户便会来到自家田边,开始紧锣密鼓的挥舞手中镰刀,无情的收割田间作物;

同一时间,官服也会排除税吏、衙役。

税吏在亭长的陪同下,在‘亭’等待,衙役们则在啬夫的指引下守在田边。

监督,或者说是监视着农户,将田里的作物收割完成之后,衙役们便会‘押送’农户们,带着各家收获的粮食到‘亭’集合。

随后便是当场称量,并当场按比例收取农税。

——太祖高皇帝为汉家定下的农税,是十五取一;

而自太宗孝文皇帝以来,汉家的农税,几乎是每五年里,便会有四年被天子颁诏减半,即三十取一。

收割完成,再缴过农税,带着剩下的粮食从‘亭’出来,农户们便会看见粮商们扑上前,各自开出价码,以当场收购百姓手里,才刚从田间收割而来的粮食。

往年都是这样。

但今年,情况却是有所不同了……

“广明成乡甲里,田二郎家;”

“田百亩,产粟~”

“唔,三百三十石。”

长安东郊,广明城乡。

县衙税吏手持兔毫,扯着悠长嘹亮的语调,嘴上一边念着,一边将念出的话落笔记录在面前竹简之上。

喊出这句‘三百三十石’时,还不忘抬头望向面前不远处,正直勾勾盯着米斗,片刻都不敢挪开目光——生怕被税吏欺负、克扣了自家粮食的青年。

“瞧瞧,三百三十石,准是不准?”

闻言,青年只飞快的撇了眼税吏所在的书案前,旋即便再度将目光移回,继续盯紧正在被衙役们称量的自家粮食。

只嘴上答了句:“是三百二十七石四斗,另还余了小半斗。”

说着,青年走上前,将自家粮食从斗具中倒回米袋,忙活了好一会儿;

把所有的粮食——把自家那三百三十来石粮食都收回米袋,并用手攥紧袋口,青年才终于抬起头,直视向那腰系铜印,秩二百石而税吏。

“今岁,陛下颁了农税减半的诏书,就在县衙外的露布上挂着呢。”

“——农税十五取一,减半,便是三十取一。”

“若按三百三十石来算,俺家该缴农税十一石;”

“但按三百二十七石四斗算,则该缴农税十石九斗余。”

毫不畏惧的说着,青年便深吸一口,神情严峻的凝望向税吏眼眸深处。

“一斗米,够俺家三口人吃一顿饱饭。”

“但这斗米到了公手里,却是连一片绢帕都买不来。”

“——今岁不丰,俺们农人家的日子不好过;”

“还请公,放俺家一条活路……”

青年语调低沉的说出这番话,犹豫再三,终还是极其‘冒险’的将双手都从粮袋上移开;

飞速拱手对税吏一拜,之后便又赶忙低下头,将脚边的所有粮袋,都再度纳入了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

——不能怪青年太过于小心谨慎;

实在是这些个税吏,有太多太多手段,能从这些疾苦农户身上打秋风了。

就说这秋收日,官府派出税吏、衙役,监督百姓收取农获,并当场缴农税,里面就大有名堂可做。

监督百姓的收获过程,并‘押送’百姓带着自家农获前去缴税,自然是为了避免农户偷税漏税。

但到了地方,危险就开始接踵而至了。

举个例子;

你是个农人,你家有一百亩田,今年收获了三百石粮食。

按照三十取一的税比,你该缴十石粮食的农税。

带着自家那三百石粮食,跟着衙役来到了‘亭’,开始称量你家的农获;

粮粒被你从秸秆上搓下,一点点倒入斗具里,等差不多装满了,税吏拿条木尺,沿着斗具上沿横向一划——这就是一斗了。

但你没发现:税吏用来刮斗具上沿的木尺,并不是直的!

原本的一斗粮食,被税吏那微微弯曲,凹面朝上的木尺一刮,就被刮去了不少,明明已经不足一斗,却依旧被记录为:一斗。

就这样,你家那实际上只有三百石的粮食,便被那曲尺刮了一层又一层,硬生生多刮出了十几石!

好嘛,你家今年理论收获:三百一十五石。

多出了十五石,就要多缴这十五石的税,三十取一,便是五斗。

原本十石的农税,至此变成十石五斗。

别急,还早着呢;

——既然要交税,伱自然得从你那实际只有三百石,名义上却有三百一十五石的粮食当中,拿出十石五斗来缴税。

这十石五斗的农税,无疑要再经过一次称量。

这时候,花活儿就又来了。

——你抱着粮袋,正往斗具里倒粮食呢,斗具边的衙役却东张西望,同时故作随意的伸出脚,一下下踢在斗具边沿。

每踢一脚,斗具里的粮食,便肉眼可见的往下一沉;

到最后,斗具里已经是‘米挤米’,想倒都有些倒不出来,得用手抠了!

这都还没完!

不等你鼓起勇气,请求衙役‘别再踢了’,衙役手上的曲尺冷不丁一转,当即便从凹面朝上,变成了凹面朝下!

明明斗具已经满了,那向上弯曲的木尺刮过,却愣是和斗具里的粮食还有一层缝隙!

再把这层缝隙填满,让斗具里的粮食微微拱起——好,这才是一斗;

这样的‘一斗’,你总共要交一百零五个,凑成十石五斗的农税。

这又是脚踢震斗,又是曲尺刮斗的,你这十石五斗的农税,也早就变成十二三石了。

最后,厉害的来了。

——人家税吏往上报的时候,压根儿就不会说你家今年,收获了三百一十五石粮食!

有点良心的,根据实际情况凑個整,报个三百石;

胆子大点的,更是给你报成二百七十石!

就这么着,从每家每户手里多拿三两石农税,另从原本应该上缴官府的农税中,再截取一石左右;

里外里算下来,每家每户保底能刮下三石,一‘亭’十里,便是上千石粮食,数万万钱……

然后三五税吏聚在一起,喝点小酒吃点肉,再把这几万钱一分,又是美滋滋的一年……

“你看看你看看,急个什么劲儿~啊;”

“本官这,这不是想着凑个整数,也好算账嘛……”

被青年一语道破心里的小九九,那税吏只稍有些尴尬的含糊两句,便冷然将脸一板;

让青年上前,在记录着青年这一家缴税信息的竹简上按了手印,便让青年退了出去。

至此,青年一家今年的农税,便算是缴纳完成。

“大哥!”

见青年走出亭子,一旁的瘦弱少年猛地从地上弹起身,满是忧虑的大步上前。

欲言又止的看了看左右,正不怀好意的看向自己的税吏、衙役们,少年只难掩忧色道:“这般得罪了县衙的狗吏,怕是不妥的吧?”

“听说那狗吏,平日里和乡里的啬夫,那可是常走动的……”

少年此言一出,青年面色也不由得随之一青。

正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放到这些底层百姓的身上,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县衙郡衙,乃至庙堂之上的那些个官老爷们,往往都是一副和颜悦色的模样,恨不能见谁都攀谈两句,以表现出自己的平易近人。

但这,并非是由于这些人,真的如表现出来的那般温善,而是因为那些脏活,有的是人替他们干。

具体到今日,也是一样的道理。

——青年直言道破税吏的小心思,看似没什么大不了,实则却是得罪了那税吏,以及上上下下一众官吏。

比如此刻,正对兄弟二人怒目而视的衙役们,明显因为青年的坚持,而失去了相当不菲的意外收入。

再有,便是那税吏上面——若是背后没人撑着,那税吏便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如此明目张胆的玩儿‘四舍五入’的戏码。

但很快,青年便强挤出一抹笑容,轻轻摸了摸弟弟的脑袋;

而后,又毫不畏惧的在身侧环视一周,目光毫不躲闪的和亭外,正看向自己的每一个衙役对视了一遍。

再装出一副在和弟弟说话的模样,实则扯开嗓音吼道:“俺家,那可是吃过太子卖的米!”

“狗吏欺俺农户愚笨,就此作罢便是;”

“若是纠缠不休,俺免不得要走一趟长安,寻太子告上一状!”

青年此言一出,原本还怒目圆睁的一众衙役,只瞬间齐刷刷望向亭内,脸色已经比锅底还黑的税吏。

见税吏哼哼唧唧半天,也没放出来个响屁,便只得故作淡然的别过头去,各自看向已经空无一物的田野之间,全当自己什么都没听到。

——吃过太子卖的米?

嗨~

今年秋天,关中——尤其是长安附近,又有几人没吃过太子卖的平价粮啊~

只是青年既然敢当着这么多人,喊出这么一句不硬不软的威胁,那就说明这少年,未必就真和太子一点关系都没有。

老刘家的太子储君,喜欢在关中大地到处晃悠,甚至是到处交‘朋友’,乃至谈恋爱之类,早在先帝之时,就已经是传遍关中的八卦奇谈了。

鬼知道这么个半大小子,会不会真有机会跑到太子面前,告这广明成乡的税吏一状……

“可要卖粮?”

意料之外的小插曲得以平息,而后便是一声询问传入青年耳中。

本能的回过身,正要学着亡父过去的模样,和上来买粮的粮商讲价,待看清开口那人身上,竟着一身官袍,青年只不由得一愣!

上下打量了好一会儿,又回头看了看亭子里的税吏,终归还是没弄明白发生了什么,青年便只得面带疑惑的拱起手。

“见、见过上官。”

“上官这是……?”

青年没敢明说,却也‘说’的足够明白。

——士农工商,谓之:四民。

在如今汉家,士指的是权贵阶级,即军功贵族阶级,以及官僚阶级。

而商人,处于整个社会鄙视链的最底层——远低于农籍上的黔首农户,只略微高于奴籍上的鬼薪、城旦之类。

凡是商人,皆另入‘商籍’,集中居住在官府划出去商人聚居区。

简而言之:官,是这个时代身份地位最高的人,而商人,则是这个时代身份地位最低的人。

至于比商人地位更低的奴隶——还是那句话:奴隶不算人,而是算财产。

当这两个身份——当官员和商人这两个身份,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却是这个时代根本无法接受的。

官员跑去经商?

这和干部带头跑去投机倒把,又有什么区别?

看出青年目光中的疑惑,那官员也不急,只温声和气的解释起来。

只是终归没有耐心反复解释太多遍,为青年解答疑惑的同时,那官员也没忘将音量太高,让尽可能多的农户,都听见自己所说的话。

“我们是少府的官员,隶属于监国太子新设立的治粟都尉。”

“奉监国太子之令,于今岁秋收之后,以平价购买百姓农户手里的粮食,以归入内帑。”

“——每石,作价三十钱。”

“当然,也不是非得卖给我治粟都尉。”

“若是有人给的出更高的价,自也可以卖到别处去;”

“但若是旁人给不出这么高的价格,那与其低价卖与旁人,还不如卖给我治粟都尉……”

和历史上每一个封建政权一样:汉家录用官员的首要标准,便是五官端正,外观形象、气质良好。

便如这治粟都尉的官员,谈吐举止,甚至浑身上下散发出的气质,都远非亭内呆坐着的税吏所能比。

说出来的话,总是带着一股莫名的亲和力与说服力;

再有,便是那已经抬得很高,却始终没有破音的大嗓门,也明显是这个官员跻身仕途的先天天赋。

——在汉家做官,除了要长的帅,还得上门高、拳头硬!

若不然,那一天和同僚吵起来,吵也吵不过,打也打不过——那你也别想当官了,回老家种你的地去吧!

更何况汉家的官,一旦到了战时,那都是要翻身上马,瞬间化身将帅的!

身形不够高大威猛,不能让麾下军士服从、嗓门不够高,无法在战前鼓舞人心;

拳头也不够硬,无法带着麾下军卒建功立业?

毫不夸张的说:汉家的官员选拔,几乎就是以‘一眼看上去,有没有一点将军的潜力’为标准的。

别管你能不能把百姓治理好、把地方运营好——若是身上看不出些许将军的影子,那你是根本无法在汉家做官的。

很显然,这个治粟都尉的官员,具备着教科书级的‘汉官’应当具备的素养。

被那大嗓门一喊,正等着缴农税的百姓们,自也就纷纷将耳朵竖了起来。

“太子……”

“监国太子……”

那青年却是陷入了思考。

夏秋之际,青年和弟弟在太子宫外,也算是和当朝太子有过一场渊源。

这也是方才,青年之所以敢和本县税吏正面硬钢,甚至不惜扯太子的虎皮,也要震慑那些个狗吏的根源。

——左右真到了那一天,青年找上门,太子未必就不会管。

而此刻,听闻官吏的这一番解答,青年再三思虑之后,方试探着问道:“监国太子,为何要这么做呢?”

“——能在粮价鼎沸的时候,给俺们黔首卖平价粮吃,俺们就已经感恩戴德,甘愿为太子牛马走。”

“怎这秋收之后,又……”

见青年不解,那官吏不由得苦笑一声;

正要再说,却见一老者猛地背起粮袋,一肩将青年顶开大老远,便将米袋丢到了官吏的面前。

“卖!”

“三十钱一石,俺卖!”

忙不迭说着,老者便又焦急地回过身,连喊带骂的招呼起几个儿子,将自家的粮食扛过来。

等那官吏笑而不语的低下头,为老者的粮食称量起来,老者才洋洋得意的侧过头,望向那仍旧愣在原地的青年。

“就说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先帝上一回下令平准均输的时候,你小子还没断奶呢!”

“唉……”

···

“你父没了,你家往后,便要你小子扛大梁。”

“记住喽;”

“这是少府内帑平准均输,怕俺们老百姓手里的粮食卖不出钱,才抬价买俺们手里的粮食。”

“粮价高了,少府卖低价粮给俺们吃;粮价低了,少府高价买俺们的粮,免得俺们农户吃苦。”

“——这,可都是太宗孝文皇帝的遗德啊……”

“原以为先帝的仁慈,陛下能继承,就已经是顶了天了;”

“想不到就连太子……”

说话得功夫,老者的粮食便已经完成了称量。

那治粟都尉的官员也不含糊,当即便掏了钱。

却见老者拿了钱,并没有对治粟都尉的官员表达感激,而是面色涨红的折过身,鼻息粗重的看向亭内,那依旧呆若木鸡的税吏。

“田二!”

“——你个婢子养的!”

“不是说俺家的粮去了农税,也还有三百四十石吗?!”

“怎到卖粮的时候,就只有三百二十石了?!!”

老者沙哑的咆哮声,只惹得那税吏心下一紧!

下意识要说‘是买粮的称错了,坑你呢’,话到嘴边才反应过来:从老者手里买粮食的,可不是过去这些年的粮商们;

而是太子派出来的治粟都尉……

——都尉!

——人家身边有兵!

“老、老丈莫急……”

“莫急……”

嘴上安抚着老者,那税吏却是飞快的回过身,摆明了是要溜之大吉。

见此,老者却是气呼呼回过身,将手里的卖粮钱交到几个儿子手里,又往两只手的手心各吐了口唾沫;

而后,便挥舞着一杆通体发黑,脏的不成样子,顶部却明显不同凡响的木杖,朝着税吏逃走的方向追去。

“狗贼莫走!”

“俺老汉今儿个便斗胆,替太宗孝文皇帝,治一治尔等狗官!”

“婢子养的东西……”

说话的功夫,老者脚下飞快,已经是追出去了几十步。

不多时,远方便传来逐渐模糊的哀嚎声,以及老者的唾骂声……

“明公!”

见此变故,那买粮官员的身边,当即便走出一道身着甲胄的身影,向官员请示道:“明公”

“可要拦着些?”

却见那官员猛地一瞪眼,又白了开口兵卒一眼。

“乡三老!”

“手里拿的那是鸠杖!”

“——和太后手里那杆一样的鸠杖!”

“要拦你去拦!”

将兵卒呵退,官员便立即换上一副温和的笑容,招呼着其他农户,继续买起粮来。

只是正事虽然没耽误,官员也没忘分出神,时不时朝着亭子后——仍不时传来哀嚎声的防线瞥一眼。

“哼!”

“残民狗官,真被打死倒好了!”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377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