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69章 盐铁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最终,呼延且当还是满带着对这次出使的不甘,无奈的踏上了返回草原的远途。

谈判结果,与刘荣在最后一场会晤前,提前划定的底线基本一致;

匈奴人,以一片万里冰封的土地作为代价,换未来两年内的和平。

——准确地说,是匈奴人以鲜卑、乌恒两座山为中心的千里土地为代价,换得了刘荣‘不主动破坏和平’的承诺。

但和过往几十年,汉匈双方之间达成的所有合约一样:这纸合约,几乎没有任何能够有效限制双方的效力,属于完完全全的君子协定。

后世人常说:条约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用于撕毁。

未来两年内,汉匈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可能随时撕毁条约。

匈奴人可能会‘阳奉阴违’,表面上承诺割让东海千里之土,实际上却暗中作梗,百般阻止汉家对这片土地达成实际掌控。

汉家也可能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嘴上答应匈奴人‘维护和平’的要求,实则却厉兵秣马,野望草原。

只不过,双方在撕毁这纸条约之前,都会进行深思熟虑。

只有撕毁条约所能带来的利益,大于遵守条约内容带来的好处时,一方才会选择撕毁条约。

比如匈奴人,如果有哪一天觉得割让东海太亏,还不如打一仗来的划算;

又或者是汉家哪一天,突然觉得东海不香了,还是河西或幕南更香一点……

“君子协定,却是两个都不怎么‘君子’的国与国之间签订……”

“呵;”

“也不知那军臣老儿,究竟会如何应对?”

送走呼延且当,目送身旁郎官将那封汉匈双方新鲜出炉的合约收起,郑重其事的送往皇家档案储存室:石渠阁,刘荣如是思考着。

显而易见的是,未来两年时间,已经签订和平条约的汉匈双方,都不可能完全遵守这纸条约。

匈奴人虽然可以凭借这纸条约暂时放下心,转而将精力短暂投入到西方,但军臣为首的匈奴单于庭,也会在幕南、河西——乃至于东海留下后手。

幕南、河西自不必说,属于匈奴人绝对不愿被汉家占据的战略重点,必然会留下相当强度的防备力量。

便是那东海,军臣也至少会派人告诉那片土地的‘主人’——鲜卑、乌恒二部:你们自由了;

只要能阻止汉人抢走你们的土地,这片土地,就将世世代代属于你们之类。

汉家也一样。

虽然承诺‘不会发起大规模军事行动’,但小股兵力的试探性外扩,却也是必然会发生的事。

若是刘荣不加以压制,甚至可能出现汉匈双方在河套周边地区发现轻微摩擦,转而迅速演变为遭遇战争的状况。

对此,汉匈双方显然都心知肚明。

只是在送走呼延且当之后,刘荣的注意力,却已经不在北方的草原上了……

“呈上来吧。”

一声低语,殿外顿时涌入一队郎官,将几口看上去就称重无比的木箱搬了上来。

而后,便是一卷又一卷封有漆、印的竹简,被依序送上刘荣的案头。

过去这些年——准确的说,是从先孝景皇帝三年,刘荣太子监国,到如今的刘荣新元二年;

这五年的时间里,刘荣对于汉家内部治理的大体中心思想,其实还是维持文、景两代先帝时的核心:轻徭薄税、休养生息。

只是稍有不同的是:比起两代先皇单纯‘节流’式积攒府库、积蓄力量,刘荣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开源’之上。

——国家财政这个东西,无论是想要改善,还是加快继续速度,方法纵是千千万万,终归还是不过开源、节流这两个大类。

过去几十年,赖文、景两代先帝竭尽所能的‘节流’,汉家得以在最大限度保障民生、减小底层压力的前提下,完成了极为庞大的府库积累。

而在刘荣太子监国之后,以粮食官营为核心,以陶瓷器奢侈品为辅助的新型国家财政模式,无疑是加快了这一进程。

在过去,汉家府库、储蓄之所以在稳步上升,主要还是文、景两代先帝省吃俭用,尽可能少花钱,将中央财政收入当中,属于少府内帑的口赋一项最大限度节省下来。

这就好比一位老人省吃俭用,从每个月五千块的退休工资中攒下四千七、八百,十几二十年细水长流之下,居然也攒下了一笔高达百万的庞大储蓄!

而刘荣当家做主,开始负责汉家的财政工作,则好比孙辈继承了祖父、父亲留下了上百万储蓄;

但刘荣却没有墨守成规,继续从自己六千块的退休工资里,单纯的每个月攒下五千多。

而是在学父、祖,从退休工资中攒钱的同时,又另外找了几份兼职。

这几份兼职,一曰:粮食官营;

二曰:陶器器。

过去五年的时间里,凭借垄断关中粮食市场,即便是在将粮价压到粟三十多钱每石、麦五十多钱每石的超低价,少府内帑也还是得到了每石粮食至少一钱的利润。

——关中民上千万口,近二百万户;

按照每户三百石的年粮食产值,关中一年的粮食总产量,高达六万万石!

就算考虑到冬天补种宿麦,让土地肥力消耗加剧,粮产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也至少能有五万万石粟,外加二万万石以上的麦。

每年七万万石粮食!

按照每人每年二十四石的成年男子粮食消耗标准,关中一年的粮食产量,足以养活近三千万人!

如今汉室天下,满共也才三千多、不到四千万的人口,单就是一个关中的粮产,都差不多能养活全天下大部分人了!

事实上,早在百十年前,关中就已经是神州中原的粮仓了。

八百里秦川,外加‘与世隔绝’,只以蜀道相通的巴蜀天府之地——这两个粮仓加在一起,便几乎能承担起整个华夏民族的日常口粮消耗。

战国末期,也正是凭借这两个粮仓,秦国才能轻而易举的掌控他国命脉。

掌控程度低一些的,如魏、赵,虽然不至于完全不敢和秦国作对,却也几乎是一旦和秦国开战,全国上下当即就要陷入粮食短缺,只能假他国之手‘曲线救国’,从秦国手里买粮食来吃。

掌控程度高一点的,比如齐,更是成为了关东六国当中,唯一一个未战而降,直接跪地称臣的国家。

甚至更早的时候,管仲辅佐齐桓公,以鱼盐之利九匡诸侯的故事,也明确无误的告诉后世人:粮食安全问题,早在数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引起华夏统治阶级的注意。

说回眼下。

少府内帑官营粮食,保证了关中粮食市场的绝对安稳,这自然是政治层面的成就;

哪怕不赚钱甚至赔钱,都是很有必要、很有价值去做的事。

可终归是文、景两代先皇在位时期,赫赫威名的‘貔貅’——凡是少府内帑经手的项目,那就没有不赚钱的。

这不?

粮食官营,一石粮食一钱的利润差,竟也硬生生给少府内帑,带来了每年高达七万万钱的庞大收入。

每年七万万钱,过去五年便是三十五万万。

要知道汉家在整场河套战役的总支出,也才不过四十万万钱!

少府内帑过去五年,通过官营粮米所得到的利润,差点就把这一场战役的花费给报销掉了!

如果这么说还不够直观的话,再来看一组数据。

——太宗孝文皇帝在位二十七年,外加先孝景皇帝前三年,这总共三十年的时间里,父祖为刘荣留下的少府内帑,共存下了总计近三百万万钱的庞大积蓄。

平均选下来,大概就是每年十万万钱。

考虑到太宗皇帝年间,天下人口还在两千大几百、不到三千万,每人每年四十钱的口赋,收上来也不过是十二万万钱以内;

换句话说,太宗孝文皇帝在位的那些年间,少府内帑每年都从收上来的十一、二万万口赋中,省下了至少十万万钱攒了起来。

为什么说是‘至少十万万’,而非十万万左右?

别忘了——太宗孝文皇帝攒下来的家底,先帝可是已经败了一波!

吴楚七国之乱!

一场吴楚七国之乱,光是大军出征平叛前,先孝景皇帝与窦太后给周亚夫、窦婴二人的三千金赏金,外加将帅们获得的赏赐,便已是折价上万万钱的支出。

若是加上在那之前的几年,长安朝堂在梁都睢阳一线的经营,以及平乱过程中的粮草辎重消耗;

——毫不夸张的说,一场仅仅只维持三个月的吴楚七国之乱,就让汉家长安朝堂中央,耗费了高达三十万万钱。

有了这些参照,再来看少府内帑官营粮食,年得利七万万钱,也就不难明白这是个什么概念了。

少府内帑每年的财政收入:口赋,大致在十二、三万万钱;

官营粮米所得的这七万万钱利润,让少府内帑的财政收入瞬间暴涨五成以上!

再加上过去这几年,刘荣捣鼓出来的陶瓷器,也细水长流的为少府内帑,带来了一笔极为庞大的财富。

结合此间种种,对于刘荣掌权这几年,汉家的财政状况,外朝也可谓是众说纷纭。

有人说,刘荣天生就是个会掌钱的主,少府内帑在刘荣的掌控下越来越有钱,此乃社稷之福;

也有人说,刘荣轻而易举的让少府内帑越来越有钱,考虑到刘荣还算不上成熟的年纪,这很可能会让刘荣飘飘然,从而做出一些过分自大的决策。

——过去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接连爆发的汉匈朝那之战,以及河套-马邑战役,便已经证明如今的刘荣,已经隐隐有了些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甚至是穷兵黩武的趋势。

若是继续放任下去,那手握少府内帑,随时可以不经外朝同意发动战争的刘荣,怕是会让汉家国将不国……

有人说好,有人说坏,更多的,自然还是持观望态度。

——再看看吧。

——无论是好是坏,都别纯靠猜;

若是好事,那就等刘荣做出些像样的好事儿出来,比如减免赋税,又或是提高官员俸禄之类,大家再歌功颂德不迟;

反之,若是坏事,那也不急着杞人忧天,等刘荣真做出什么不像话的事儿,东宫自有两位太后‘规劝’误入歧途的少年天子。

随着这一看法成为主流,汉家朝堂内外对于少府内帑——尤其是经刘荣之手、有刘荣干涉其中的少府内帑事务,都基本是拿着放大镜细细查看。

无论刘荣是好是坏、刘荣掌控下的少府内帑是在变得更好还是更差,这些人都似乎要找到什么不容置疑的证据,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也正是在这种级高强度的‘凝视’当中,刘荣在送走匈奴使团之后,毅然决然开始了自己针对汉家中央财政的第二步规划。

——盐铁!

早在五年前,吴楚七国乱平,先帝皇五子获封江都王时,刘荣就已经在为这一天暗中布局。

尤其是在吴楚乱平后不久,顺利太子监国之后,刘荣更是将包含江都国在内的整个原吴国版图,都纳入了自己心中的‘天子荣专属经济特区’。

这块经济特区,不同于后世那些繁荣、先进的代表性区域;

——这块地区对刘荣最大的意义,便是盐铁!

荆吴多铜矿,又有近半的国境线临海;

故而,在曾经的吴王刘濞手中,吴国的冶铜业、渔盐业,让吴国成为了整个关东最富庶——比背靠天子的梁国、坐拥工商之利的齐国,都还要更加富庶的大国、强国。

凭借铸钱、煮盐之利,吴王刘濞甚至一度减免了吴国百姓全部赋、税!

作为吴国百姓,一年到头非但不用向官府上缴哪怕一枚铜钱,反而还会因为种种原因,得到官府发放下来的赏赐!

也正是因为这个基础,无处之乱爆发时,吴王刘濞才能‘说到做到’——说尽发国中可战之男丁,就真的发动了吴国几乎所有男人。

不过当时的吴国,冶铜只是为了铸钱,制盐也都是通过卤制。

而刘荣想做的,则是以冶铜业为基础,尽快发展起钢铁产业!

至于盐~

作为穿越者,刘荣实在是想不到还有什么东西,比制盐都还要更容易、更没有含金量的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465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