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49章 新军!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明白了这些,刘荣对于河套之事的后续思考,也就是可以预见的了。

——飞狐军第一任都尉令勉,虽然早在太宗皇帝年间便已病故,但内部严苛的审核标准,保证了令勉之后的每一任飞狐都尉,都绝不可能是纸上谈兵的草包!

至少从单兵素养、武力值的角度上来说,每一任飞狐都尉,都绝对有资格在任何一场战争中,担任汉家任何一支部队的将军!

与此同时,飞狐都尉的任命,又被天子——注意,不是朝堂,而是天子!

由于飞狐都尉的任命,自太祖刘邦开始,就被刘汉天子本人牢牢把控,又使得这支汉家第一支职业化常备野战军,保持了对老刘家——至少是刘氏天子的绝对忠诚!

汉天子派去的飞狐都尉,或许会无法达到飞狐军内部的武力考核,从而不被飞狐军上下承认;

但没有汉天子点头,飞狐军也绝不可能将一个符合标准,却没有得到朝堂任命的内部将官,承认为自己的将军、承认为飞狐都尉。

刘荣不知道这样一支部队,能不能算得上是职业化部队,在华夏封建历史上的巅峰。

但刘荣很清楚:汉家需要的常备野战军,就是这样的铁血部队!

用太宗皇帝年间,那场‘丧师辱国’的保卫战后,朝堂内外公卿大臣的话来说:汉家,需要第二支、第三支,乃至很多很多支飞狐军!

很显然,太宗孝文皇帝,将希望寄托在了当年拱卫长安的三营:细柳、霸上、棘门——尤其是周亚夫的细柳营上。

但无论是刘荣本人,还是朝堂内外都很清楚:作为一支中央直属的常备野战军,细柳营这支部队身上,周亚夫的个人烙印,实在是有些太过于深刻了。

原本还没到这个地步;

原本,汉室上下君臣,只有刘荣这个当代天子,由于当年太宗皇帝细柳阅兵,被细柳将士‘天子也得遵守周将军的军令’的做法,而对细柳营感到不喜。

但在几年前,跟随周亚夫平灭吴楚七国之乱的细柳营,闹出了另外一件事。

——战乱平定之后,细柳营上下可谓鸡犬升天!

便是周亚夫本人,也从太尉直接‘升任’为当朝丞相,一时间权势无两!

但在随后,先孝景皇帝遵循着本能,试图将细柳营肢解——至少是部分肢解并改编时,周亚夫和细柳营内部,双双出手。

先是周亚夫,仗着自己平乱功臣、当朝丞相的超然身份,极其唐突的请见先帝,并言辞激烈的表示:细柳营绝不能有变动!

因为在周亚夫看来,细柳营形成战斗力,是自己十数年辛苦操练,投注无数心血的成果。

如果对细柳营做出改动——哪怕只是分走一个兵士,会是纳入一个其他部队的兵卒,都会对细柳营的战斗力产生负面影响。

所以,周亚夫站在‘为国为民’‘为宗庙社稷计’的角度,恳请先孝景皇帝:绝对不能让这支光荣的部队——这支整个汉家都在仰赖的部队,发生哪怕丝毫变化。

对此,先孝景皇帝纵是知道不妥,自也是拿风头正盛的周亚夫没什么办法。

——毕竟是平乱功臣,而且才刚班师回朝;

若是闹出‘周亚夫前脚班师回朝,后脚老部队就被打散’的闹剧,天下人也必定会觉得先孝景皇帝,这是要学祖父刘邦,来一手兔死狗烹了。

只是无奈归无奈,先帝心里却十分清楚:细柳营,绝不能继续这样被纵容!

奈何时机未到,先帝愣是没拒绝周亚夫的请求,只含糊其辞的应付了过去,而后招来刘荣,询问刘荣对此事的看法。

那一天,刘荣记得很清楚。

——先帝的脸色极差!

无论是对于周亚夫,还是细柳营那帮骄兵悍将,先帝都是恨不能生吞活剥!

刘荣也不傻。

见老爷子这般模样,且刘荣自己也对细柳营无声好感,便给出了相当完美的答案。

——细柳营,留不得!

但手段必须温和,且要十分耐心。

确定刘荣没有被细柳营的‘英雄’光环蒙蔽双眼,也明白此事,除了徐徐图之别无他法,先孝景皇帝便就此略过此事,全当什么都没发生过。

事情发展到这里,细柳营,其实已经是站在先帝敏感的脑神经上跳舞了。

偏偏同一时间,细柳营内部商议过后,联名请奏:希望先帝看在细柳营上下功勋卓著的份上,允许丞相周亚夫兼任细柳都尉!

这一下,先帝再也按捺不住怒火,当晚就气的把宣室殿砸了个底朝天!

请求被天子启严词拒绝,并严厉训斥之后,细柳营上下仍旧不死心,选择‘退一步’——既然丞相无法继续做细柳将军了,那就让丞相的侯世子……

只能说,人呐~

不作死,就不会死。

在那件事之后不久,天子启就病倒了。

汉家的朝政大权,也被天子启大半交到了监国太子:刘荣手中。

从病重卧榻,下令太子监国,到宫车晏驾的三年时间里,先帝虽然每日也都在过问朝中大政,但几乎没怎么直接插手。

往往是刘荣每晚都到宣室殿,向老爷子汇报一下当日工作;

做的没问题,老爷子不置可否,放任刘荣去做。

有问题,老爷子就提出来——却也不会直接命令刘荣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而是会给刘荣一个解释的机会。

若刘荣能说服,老爷子也能挤出一句‘既然太子胸有成竹,朕这个‘太上皇’就不胡乱插手了’之类的阴阳怪气。

若说服不了老爷子,刘荣也不会梗着脖子硬来。

真要说起来,那三年时间,刘荣可是没少在老爷子身上,学到精英级别的‘帝王术’。

唯独细柳营!

那三年的时间里,唯独细柳营,是老爷子无论如何都不让任何人——甚至不让刘荣插手,非要亲自去处理的。

最开始,是天子启以‘朕病重弥留’为由,从细柳营临时拆分出了部分将士,充当宫中宿卫。

听闻天子病重,细柳营将士自然是不疑有他,满是光荣的肩负起了‘宿卫禁中’‘确保政权平稳交替’的神圣使命!

只是天子启这一病重,便是足足三年。

细柳营将士是一茬一茬的入宫,又因为种种原因而被调任,或分散到郡县任职,或调任到边关戍疆。

还有相当一部分,因为身体、年龄的因素退役,或是因平灭吴楚而得到封赏后放浪形骸,触犯了法律被治罪。

如此三年下来,原本六部超编校尉,共计一万两千人的细柳营,到孝景皇帝驾崩的时候,就已经剩下了不到五千人。

这最后的五千人,也在孝景皇帝国丧结束之后——在太宗孝文皇帝那封‘无限期搁置遣散令’下达足足二十年后,等来了正式的遣散诏书。

细柳营被遣散!

朝堂内外可谓是惊疑之声层起!

但在得知曾经的细柳六校尉,仅仅只剩下最后不到五千的老弱之后,朝堂内外便彻底噤声。

——一切,都是孝景皇帝温水煮青蛙,悄无声息解决细柳营的手段!

刘荣那道遣散诏书,不过是钉死在细柳营棺材板上的最后一颗钉子而已。

细柳营都被遣散了,剩下两支‘兄弟部队’——霸上、棘门二军,自也没能幸免于难。

没有细柳营能打,却和细柳营一样脑后生反骨——没有细柳营的命,还得了细柳营的病,刘荣自也是留不得。

自那之后,本就对先帝、刘荣父子满怀怨怼的周亚夫,更是彻底耍起了性子,连年节时需要功侯出席的重大朝会,都再也没有出席过了。

刘荣也不刁他;

仅仅只是派人,给周亚夫打了一句‘朕撤裁了周氏私军,此乃绛侯一门之福’,便放任周亚夫自怨自艾,自甘堕落了。

先帝有一句话,刘荣还是非常认同的。

汉家需要周亚夫,但不是不能失去周亚夫;

同理:汉家需要细柳营,却也不是不能失去细柳营。

周亚夫这样的将帅,汉家或许能再出几个,或许不能,但能凑合用的肯定会有。

细柳营这样的强军,却是只要想,汉家就能很快拥有很多个的。

——飞狐军就是明证!

只要舍得投入成本和时间,只要能负担的起后勤,汉家可以拥有无数支飞狐军、细柳营那样的常备野战军!

太祖高皇帝立国于废墟之间,尚且能立飞狐八校!

太宗皇帝勤俭质朴,省吃俭用,也还是下血本设立了细柳六校!

而现在的汉室,是经过一整个——至少是大半个文景之治,国力早已空前强大、雄厚的巅峰期!

没道理如今的汉家,就负担不起三到五支,总兵力维持在六到八万人的常备野战军编制。

最重要的是:和太祖高皇帝、太宗孝文皇帝一样——刘荣,也迎来了类似的‘契机’。

一场汉匈平城之战,让太祖高皇帝定下了汉家‘攘外必先安内’的总体国策,从而为汉室边墙留下了飞狐军这么个救火队员,以图中央朝堂能腾出手来,专心解决内部隐患;

太宗皇帝十四年,那场令天下汉人都感到屈辱的战争,让太宗皇帝意识到了除飞狐军外,第二支常备野战军的必要性,从而催生了细柳、霸上、棘门三军。

除了这三个拱卫长安的野战军外,北墙甚至还有在战后,为太宗皇帝保留编制,且至今都还存在、刘荣都没有颁诏撤裁的常备戍边军。

——句注军!

眼下,飞狐军尚在汉室东北方向,句注军则常驻北墙前线;

细柳、霸上、棘门三营,则同时被刘荣颁诏撤裁。

就算不考虑河套之战过后,汉室在西北方向的常备野战军需求,和设立常备野战军的契机;

最起码细柳、霸上、棘门三营留下的空缺,刘荣总还是要补上的。

换而言之:此番,河套战役告一段落,河套及附近地区却需要常备野战军驻守的契机,将促使刘荣至少设立三支新的常备野战军!

而且是最少三支!

若是和太宗孝文皇帝一样,采取‘设营于长安附近,有事再派兵出征’的思路,那三支还只是保底。

“长安附近,说是南、北两军,实则南军早就被打残,又成了丰沛子弟混吃等死的保留地。”

“只有北军,而且是没有南军制约的北军——一家独大,早就有些不妥了……”

很快,刘荣心下便大概有了盘算。

——太祖皇帝设立南、北两军,分别以丰沛元从、关中良家子作为兵员,并不是脑门一拍做下的决定。

两支禁军,而且是出身、立场乃至利益都严重冲突的禁军,能保证这两支军队永远都不会凑在一起!

说得再直白点:无论这两支禁军中的哪一支出问题,另一支都会站在他们的对立面,成为天子可以仰赖的武装力量。

好比诸侯大臣共诛诸吕时,北军为周勃策反,南军就成了少帝刘恭最后的指望。

只是吕太后驾崩、太宗皇帝入继大统,已经是足足三十多年前的事了。

北军‘一家独大’的局面,虽然被太宗皇帝巧妙的以卫尉、中尉、郎中令等曲线救国的手段暂时解决,但终归不是长久之计。

——要么,给北军找一个南军那样的死对头,用来制衡北军!

要么,重新找出一对死对头,成为汉家新的南、北二军。

前者不现实,也多少有些费力不讨好。

所以,刘荣比较倾向于后者。

准确的说:刘荣,早就在为这一天做准备了……

“羽林、虎贲二校,可以扩编为军了。”

“再让他们出去打一仗,建下足以服众的功勋;”

“等北军坐不住,嚷嚷着也要建功立业,就顺势让羽林、虎贲二校,成为汉家新的南、北二军。”

“至于北军嘛……”

“嘿;”

“关中军?”

“还是长安军?”

至此,刘荣心中的蓝图,便已初显雏形。

——羽林军!

——虎贲军!

两支新设常备军,以刘荣曾经的太子亲卫:羽林、虎贲二校为班底扩建而成,成为长安新的拱卫力量!

至于河套那边……

“北军从都城拱卫军,改编为常备野战军,还需要一个契机。”

“——一个北军上下主动请求去北方冲锋陷阵,而不是在长安趴窝的契机。”

“如此一来,河套那边的话……”

“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073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