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73章 落毛的苍鹰?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当程不识在自己的府邸,见到阔别多年的郅都时,也不免感叹起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实际上,程不识离开长安的时间并不久。

从孝景皇帝三年,随故太尉周亚夫平定吴楚之乱,而后担任太子中盾卫,之后不久便外放北地开始算起,满打满算,也就是三年的时间。

作为汉家少有的、相对纯粹的军人,再加上第一次跻身长安朝堂中央,便被画上了‘太后属臣’‘太子党羽’的明确政治标签,程不识才长安——尤其是在朝堂之上的熟人并不多。

朝中官员,程不识为免忌讳,并不曾刻意去交识;

功侯贵戚,像样点的瞧不上程不识这么个小年轻、小人物,纨绔二代又反被程不识瞧不上。

掰着指头算下来,真要说程不识在长安朝堂的熟人,那也就是因为匈奴降将的身份,而融不进功侯圈子,故而对程不识这个‘小人物’也并不轻视的弓高侯韩颓当了。

认识的人,或者说是彼此熟悉的人足够少,就使得程不识对每一个见过的朝臣公卿,都保留着相当清晰地记忆。

程不识清楚地记得,在三年前,吴楚之乱平定之后,中郎将郅都,是顶着‘苍鹰’的诨号,替先孝景皇帝刘启镇压朝野内外宵小的国之爪牙。

虽然因为上林苑野猪事件,而同先帝诸皇子——主要是皇七子刘彭祖、皇九子刘胜,以及彼时的太子、如今的天子荣产生了些许不愉快,但总体而言,也依旧是简在帝心,圣眷无两。

只是程不识怎么都没想到,这才过去短短三年的时间,曾经威名远扬关中各地,甚至能止小儿夜啼的苍鹰郅都,却变成了如今这般模样。

——曾经,那时刻都裁剪得体,让人赏心悦目的齐整髯须,如今却变得些许枯糟、杂乱;

曾如鹰隼般锐利的双眸,如今也被抹去了不少锐气。

取而代之的,是肉眼可见的落寞,以及若有似无的谦逊。

也可以说,是卑微。

尤其是在面对程不识这位当今红人、即将成为刘荣一朝首位因功获封为侯的新贵时,郅都目光深处,更油然生出些许小心翼翼的意味。

虽然还能勉强与程不识相对落座,但郅都举手投足之间,却本能的将程不识摆在了上位者的位置;

只是仅存的些许自尊,让郅都勉强将对待程不识的态度,维持在‘谄媚’二字的标准线以上稍许。

“孝景皇帝大行后,却也苦了郅中郎……”

原本还想同程不识闲聊一番,拉拉家常,却闻程不识如此直截了当的关心起自己——主要是自己过去近些时日的宦途不畅,郅都只本能的低下头。

沉默许久,才强挤出一抹比哭还难看的倔强笑容,对程不识客套一拱手。

“承蒙将军挂怀。”

“余,境遇尚可……”

郅都当然是在嘴硬。

郅都自己心里清楚,程不识也同样明白;

郅都甚至知道程不识,能看透自己的故作坚强。

但最后仅存的自尊,让郅都不得不做出这么一副佯装镇定、淡然的姿态。

过去这段时间——尤其是先帝驾崩后的这半年时间,郅都过得好吗?

但凡是关注过郅都遭遇的人,恐怕都会满怀唏嘘的摇头叹息。

——早在太宗孝文皇帝之时,郅都便几乎已经被朝堂内外,贴上了‘太子党羽’的标签。

到了先帝时,郅都本人更是不止一次隐晦的表示:我郅都,与其说是汉家的臣子,倒不如说是陛下的私臣。

何谓私臣?

非天子启不可调用,除天子启之外,郅都不听令于任何人!

彼时,朝堂内外都说:先帝除了郎中令周仁之外,又多了一个可以绝对信任,且完全不用担心会背叛自己的家臣。

只是任何人——包括郅都自己都没想到:比自己都还要年轻一些的先帝,居然去的这么早。

仅仅只在位六年;

仅仅只让郅都,凭着‘天子绝对信任’显赫于朝堂六年,先帝便骤然驾崩。

偏偏先帝年间,郅都因为上林野猪事件护驾不利,而被彼时的太子荣指着鼻子臭骂了一段,基本确定无缘太子新一届班底;

待先帝驾崩之时,又因为东宫窦老太后闹小情绪,郅都得监国太子之令,以不大规矩的方式,将老太后请去了上林,见证汉家的政权交接。

到了先帝驾崩之后,郅都不出意外的,被所有人遗忘在了上林苑——遗忘在了先帝驾崩的那座行宫之中。

甚至就连着,都还是天子荣明里暗里,同东宫窦老太后斡旋的结果······

从天子宠臣、近臣、孤臣,国之爪牙、帝之臂膀,到无人问津,随便什么人都能顺手欺负一下,甚至被部下联合架空的名誉中郎将。

这从云端跌落谷底的过程,郅都在仅仅个把月的时间里,便体会了个透彻。

郅都想过就此挂印而去,远离长安的喧嚣。

可无论是过去,因‘天子孤臣’的身份而得罪的大人物,为郅都本人以及家族带来的威胁,还是郅都心中没有完成——甚至连影子都还没见到的远大抱负,都让郅都选择继续留在长安。

郅都也不知道自己在等什么。

只是除了留下,郅都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第二种选择。

半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至少对于郅都而言,这半年,几乎是郅都人生当中最为漫长,也最为难熬的岁月。

时间,总是能带给人成长。

尤其是不顺、落寞的岁月,总是能将加倍的成长,强加到原本残缺的灵魂之上。

这半年,显然让郅都成长了不少。

只是这成长,却也莫名让人感到心酸,以及感怀。

“郅中郎,可还记得自己的出身?”

漫长的沉默之后,程不识又是毫无征兆的一问,却是让仍旧深陷于回忆中的郅都,也不免一阵长吁短叹起来。

不知为何,郅都想到了当年,自己第一次得到太宗孝文皇帝接见时的场景。

郅都永远都忘不了那一天。

更忘不了那一天,自己同太宗孝文皇帝对话中的每一句,乃至每一字。

“汝便是郅都?”

“——臣中郎郅都,河东郡大阳人氏!”

···

“朕听说,有一个中郎叫郅都,为人果敢勇武,奉公廉正,不受人托请、赠礼。”

“这世间,居然真的有这般奇人,竟还是朕眼皮底下的臣子?”

“——不敢当陛下谬赞!”

···

“汝可知,至刚易折~”

“拒绝同僚的托请、赠礼,更不与人往来——等将来落了难,恐怕连一个求情的人,都很难找到……”

“——臣远离父母入朝为官,已然不能顾全孝道!”

“——唯有奉公尽职,持节而死,偏全忠君之道而已!”

···

······

一时间,郅都感怀万千。

郅都想到了那年春天,自己就好似清晨的太阳——脸上写满了朝气蓬勃四个大字。

起步便是中郎,外放便是郡尉起步!

待立得武勋,武则跻身将帅之列,入朝,亦可角逐九卿之位。

只可惜……

“说起来,余为中郎,较将军、李广,都还要早个几年。”

“将军和李广声名鹊起,被朝堂内外并称为‘李长于攻,程善于守’的才俊之时,余,更已官拜中郎将。”

“——吴楚乱平,条侯周亚夫泼天之功,进以为丞相;”

“若非卫绾因功封了侯,又为条侯所提携,中尉的位置,便是先帝留给余的……”

回忆起往事,郅都没由来的便赶到胸中一阵憋闷。

见程不识有心要和自己聊聊天,便也就没了太多防备;

也算是借着这个机会,把憋在心里的闷气往外吐一吐——在程不识这个后生晚辈、曾经的部将从属小老弟面前,稍微发发牢骚。

“余,羡慕的紧啊~”

“将军和李广,在吴楚之乱立了功,入朝便各为长乐、未央卫尉。”

“而后外放边郡,建功立业——功名但从马上取!”

“可悲余为官十数载,更出身中郎,却连这点道理,都是直到现在才隐约参透……”

···

“啧;”

“也不知,当年陛下召见余,以‘志向在何’相问时,若余答曰:外放边关为将?”

“想来如今,余就算无法建功封侯,也起码是个受军中将士尊敬的将军了吧……”

“——许是余,真的错了啊~”

“放着一身本领,却偏跑去要做孤臣、私臣;”

“一朝失了天子信重,便似无根之萍,为狂风骤雨所席卷。”

“想继续飘在水上,都得有重物在头顶上压着、有盘根错节在脚底下拉着……”

说话的功夫,郅都原本还算平和的面容之上,已是涌现出阵阵自嘲之色。

——郅都很坦然。

郅都并不曾,也从未想过掩盖自己对程不识——尤其是如今已经大获成功,且前途无量的的程不识的羡慕。

尤其过去,在五官中郎将属衙,程不识、李广等新生代预备军官,都得规规矩矩喊郅都一声:将军。

中郎将——中郎们的将军!

曾经的郅都,是程不识、李广在内的中郎群体的顶头上司、最高军事长官。

现在呢?

曾经的小老弟程不识,见了过去的老大哥郅都,别说是‘郅公’,甚至‘郅兄’之类的敬称了;

就连这声倒反天罡的‘郅中郎’,都还是看在郅都即将重新得到重用,并和程不识一同搭班子的缘故。

反观郅都,见了过去的小老弟,开口便是毫不违和的一声将军!

在过去,有许多人喊郅都将军。

郅都也喊过许多人将军。

而且能被郅都喊一声‘将军’的,基本都是到了天子面前,也要被太宗皇帝、孝景皇帝称一声将军的人物。

而今,见了小老弟李广,郅都得持平辈礼,喊一声:李雁门/李广陵;

见了程不识,更是要倒反天罡——要拿小老弟过去对自己的称呼,来称呼小老弟为:将军。

这还只是现在,还只是程不识还没被封侯;

等侯爵实打实落到程不识头上,郅都这个老大哥,甚至得规规矩矩拱手行礼,称一声:君侯……

“余,已经在盘算着不日辞官,以告老还乡了。”

冷不丁一语,惹得程不识也是微微一愣;

却见郅都看似洒脱,实则满带着不甘,又满是无奈的苦笑着摇摇头。

看向小老弟程不识的目光,更是带上了恨不能明写在脸上的‘羡慕死了’四个大字。

“君封侯在即,相比不日便可入朝,跻身九卿之列。”

“——中郎将周仁,和余差不多,也同样是先帝的巩固之臣。”

“陛下新君继立,就算不急着在朝中大肆任免,也不会让周仁,继续占着郎中令这么个要害的位置。”

“兄,便此恭喜君,扶摇直上了……”

嘴上说着,也确实拱手做出一副拱手的架势;

待程不识略有些迟疑的起身回过礼,郅都才含笑发出一声长叹。

“回了河东,余会在家中住上几年。”

“如果有仇家寻仇,又或是太皇太后要秋后算账,余,便都受着。”

“若侥幸不死,便往边郡投军。”

“——余,打算去雁门。”

“即便是做一个马前卒,也总还有建功立业,报效家国的机会。”

“总好过如今,在长安蹉跎岁月,一事无成……”

言罢,郅都俨然一副放弃治疗的架势,一口一个‘弟’,一口一个‘为兄’,显然是彻底对长安朝堂失望,也不再寄希望于面前的小老弟、老部曲。

自顾自发着牢骚,又时不时将赶到嘴边的话合着苦涩咽下,好一番肆意洒脱。

郅都发着牢骚,程不识却不动声色的端起茶碗,一边听,一边观察着这位过去的老大哥,不知在想些什么。

如是过了许久,又是一阵‘我打听过了,雁门还行’之类的自说自话,郅都才似是终于吐尽胸中郁闷;

尽兴般长呼出一口气,才终于想起了正事。

“倒是今日,弟特遣人相邀,却为何事?”

此问一出,程不识只定定的看向老大哥郅都,那好似重新燃起激情——甚至是熊熊战意的坚定双眸。

许久,程不识又莫名咧嘴一笑,意味深长的在老大哥身上打量一番;

看的郅都暗下都不免一阵发毛,才含笑开口道:“去雁门呐~”

“唔;”

“倒也不失为好去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6998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