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56章 攻守易型啦~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

时间来到春耕之后。

于河套——准确的说,是出高阙而渡大河,以‘叩关请朝’的匈奴使团,也总算是顺利抵达长安城。

只是与匈奴使团,乃至于匈奴单于庭预料中的状况有所不同。

——在长安,匈奴使团并没有遭受太多的可以刁难。

虽然走在大街上,还是有汉人投来不善的目光,甚至‘口出狂言’,但汉家在接待方面,却并没有摆‘战胜方’的谱。

与过往每一次,都一般无二的驿馆,以及算不上美味,却也足够精细的吃食;

还是无法自由出入驿馆、到外面的街道上活动,但相应的,也还是有一队禁军包围了驿馆。

——限制匈奴使团的活动范围,只是顺带;

真正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匈奴使团的人身安全。

如此对待,让原本还忧心忡忡的匈奴使团众人心中,也不由生出些许不切实际的幻想。

但令匈奴使团绝望的是:汉人皇帝第一次召见匈奴使团,便给匈奴使团,乃至整个匈奴单于庭,都给出了一个好大的下马威……

“卢氏?”

“唔,拖下去砍了。”

未央宫,宣室正殿。

匈奴使团才刚被引入殿内,都还没来得及躬身行礼,御榻之上,便传来天子荣淡漠的一声嘀咕。

待众人惊疑不定的抬起头,却见刘荣正低着头,看着手中,那卷记录着匈奴使团成员的名单。

不等使团众人反应过来,匈奴副使——匈奴东胡王、汉长安侯卢他之幼子:卢荣,便被殿外的武士们架了下去。

在卢荣被拖下去的同时,御榻之上,也响起刘荣一声明显不曾压低音量的嘀咕。

“什么档次,和朕起一样名字?”

而后,刘荣又兴致阑珊的抬起头,将手中名单随意递到了身旁。

“按照名录,凡出身韩王部、东胡王部的汉人,皆斩。”

如是一番话,惊得正使呼延且当瞪大双眼,根本不敢相信使团受到接见的第一面,汉人皇帝便如此痛下杀手!

虽然知道自己接下来的话,很大概率无法改变汉人皇帝的决心,呼延且当也还是硬着头皮,上前一步。

“我使团,是奉我主——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的派遣,为了和平、友谊而来朝见皇帝陛下。”

“皇帝陛下,难道就这般不懂礼数吗?”

“就算不把我大匈奴当做朋友,皇帝陛下也应该遵守汉人的老话: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如是一番话,却引得殿内,汉家上下君臣一阵哄笑不止。

看向呼延且当的眼神,更像是一群来到动物园的游客,听到一只黑猩猩口吐人言——而且还是朗诵出一段文言文般,写满了猎奇。

御榻之上,刘荣面挂淡淡微笑,嘴上,也没忘给出自己的解答。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朕亦以为然。”

“对于贵主单于派来长安,以商筹‘和平’‘友谊’的使者,朕纵是再怎般不喜,却也总还愿尽一些地主之谊。”

“但贵使需要知道,朕下令斩杀的这些人,并不能算作是匈奴使者。”

“——这些人,出生于我汉家,身上流淌着我汉人的血脉。”

“而且还是王族血脉!”

···

“这样的人,不珍惜自己高贵的王族血脉,不惜放弃我汉家所恩赐的高官显爵,也要为外族效命。”

“——这样的人,被我汉家之民称为:汉奸。”

“既然是我汉家的奸贼,那无论他是藏身于贵使团,还是逃亡到草原上的某个角落苟延残喘,我汉家,都是绝不可能放过的。”

语调平和,却也坚定无比的一番话,为自己‘露头就秒’的举动做出解释之后,刘荣终于坐直了身,摆出一副华夏帝王接见外邦使者的姿态。

只是嘴上,刘荣依旧没忘补上一句:“回去之后,还请贵使转告贵主单于;”

“——这些韩王部、东胡王部的奸贼,就别再派到我汉家出使了。”

“近些年,朕年岁稍长了些,脾气不怎么好。”

“万一惹怒了朕,再让朕盯上贵主大~单于的幕南地……”

“呵;”

“呵呵……”

此言一出,殿内当即又是一阵吭哧吭哧的憋笑声。

——近几日,匈奴使团在长安过的‘好日子’,可把朝堂内外给气坏了!

凭什么给匈奴人这么好的待遇?!

没错;

对于朝堂内外的公卿贵戚而言,作为战败国的匈奴人,派来长安的使团居然没受到责难,简直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善待’。

直到今日,刘荣摆出这样一幅稍显随性,却又霸气十足的架势,汉家众臣面上,才总算是涌现出由衷的笑容。

——看到陛下这么流氓,我们总算放心了!

与汉家众臣的‘老怀大慰’所不同的,是匈奴使团众人——准确的说,是‘其余众人’脸上,都不免挂上了一抹复杂。

有屈辱,有愤怒!

自然,也有恐惧,和担忧。

不过刘荣却没有再过多为难,只点到为止的摆明了姿态,便将那块写有匈奴国书的木牍拿了起来。

低头大致扫了一眼,刘荣的嘴角之上,便再次翘起一抹耐人寻味的弧度。

——国书上的内容,早在匈奴使团‘请见’的消息从河套传来时,便一同送来了长安,送到了刘荣的御案之上。

之所以还要象征性的扫一眼,不过是刘荣要确定一下有没有出入。

至于刘荣那耐人寻味的一笑,则是因为方才,刘荣发现了一个极为有趣的变化。

——这块木牍,确实有些许‘出入’。

却不是内容上,而是这块木牍的大小。

早在太祖高皇帝之时,汉匈双方往来国书便有定制:以长宽各一尺一寸的木牍作为载体,并以‘匈奴单于’‘汉皇帝’作为双方对彼此的官方书面称呼。

但后来,随着汉家‘休养生息’‘委曲求全’的国策愈发深刻,汉匈双方之间的战略天平,也愈发朝着匈奴人倾斜,情况就发生了些许微妙的变化。

比如,原定长宽各一尺一寸的国书木牍,在青史第一汉奸:阉人中行说的怂恿下,被匈奴单于庭改为了长宽各一尺二寸。

大致寓意:我匈奴比你汉家强,连国书都比你汉家的大之类。

而后,便是双方原定的官方书面称呼——汉家的‘汉皇帝’,被匈奴人去掉了‘汉’字,简化为:皇帝。

听上去没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却是降格了不止三五个档次。

就好比一位王侯,你叫他燕王、楚王之类,这就很有逼格。

但如果你叫他大王?

虽然还是‘王’,但听上去却根本不像是一方天地的主宰,更像是落草为寇,打家劫舍的匪寇、山贼之类。

同样的道理——汉皇帝、皇帝,听上去一样,却只是因为在汉家内部,皇帝二字本身就是‘汉皇帝’的意思,没人会觉得有什么不对。

但在外部,如北方草原、南方岭南百越之地,去掉个‘汉’字,单称皇帝,却是有大问题的。

旁的不说——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可至今都还保留着那顶黄屋左纛呢!

虽然明面上,赵佗在汉家面前承诺去帝号,复王号,但在南越国内,赵佗依旧是那位英明神武的南越武帝!

赵佗既然是南越武‘帝’,那作为恶邻的闽越、东越,自然也都不甘于人后。

故而在岭南,皇帝二字代表的,可能是南越皇帝赵佗,可能是闽越皇帝驺郢(zōu yǐng),也可能是东越皇帝邹无厉;

但唯独不可能是汉天子刘荣。

在草原,情况也差不多。

匈奴单于这‘单于’二字,在匈奴语中原为‘广大之貌’之意。

自冒顿单于鸣镝弑父,杀死头曼单于,并先后打败东胡、月氏,史无前例的统一草原之后,单于二字,又成了比‘王’高一级,且专指草原游牧之民最高领主、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词。

从身份地位上来看,匈奴现在的‘单于’,对标的是华夏的天子、皇帝。

——就连游牧之民对单于的尊称:撑犁孤涂,字面意思都是‘天神之子’,基本等同于匈奴语版的天子!

而‘皇帝’二字,在匈奴语中,本没有近似的同义词代指;

匈奴人薄弱的文化底蕴,又无法支撑匈奴人像后世的西洋人那般,随意的‘造新词’。

所以,汉皇帝三字翻译成匈奴语,在匈奴人耳中,其实就是简单直接的:汉人单于。

只是这里的汉人单于,是直言不讳的‘汉人单于’,而非称呼匈奴单于时那般,避讳的称呼‘撑犁孤涂’之类。

明白了这些,再来看‘汉皇帝’三字被去掉个‘汉’字,就不难发现问题所在了。

——汉皇帝,在匈奴语中等于:汉人单于;

去掉个‘汉’字,那可就只剩单于了!

草原上的单于,是什么意思?

虽然冒顿、老上,以及如今的军臣,本质上都是匈奴单于,但草原上,除非是敌人、反动分子,否则没人会称呼他们为‘单于’;

而是恭敬的称之为:撑犁孤涂,或带上前缀,尊称已逝者为:冒顿单于、老上单于。

唯一会被不带前缀直接称呼为‘单于’的,是被冒顿单于鸣镝弑杀的菜鸡:挛鞮头曼……

再有,便是‘匈奴单于’的官方称谓,也被匈奴人擅自升格为: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

这就再简单直接不过了——和后世的大清皇帝,动辄取个几十个字的谥号一样,属于最简单粗暴的‘狂炫酷拽吊炸天’。

对此,汉家历代先皇都是咬牙切齿,却又不得不委曲求全。

——吕太后对匈奴人如此狂妄的姿态,对冒顿单于‘来快活快活’的邀请,只是卑微的表示:我老了,无法取悦大单于,还是给您送年轻的美人去享用吧;

太宗皇帝看到那句‘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也只是一怒之下怒了一下;

决战还没打起来就打道回府,去关东平定诸侯叛乱,并再度和亲。

先孝景皇帝——那么阴损、小气的一个人,对于匈奴人的狂妄,也只是暗地里咬牙切齿,再拿刘荣出出气;

明面上,却依旧是一副‘随你怎般激怒,我汉家就是不主动开启战端’的架势,稳如老狗。

而方才,刘荣便从手中的木牍国书上,发现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变化。

——匈奴国书的大小,从过去几十年始终保持不变的一尺二寸,直接缩小到了一尺整!

刚好就是刘荣用力张开手掌,以大拇指和小拇指尖端,量取一拃的长度!

比双方——太祖高皇帝和冒顿单于原本约定的‘一尺一寸’,都还更小了一寸!

好吧,刘荣的手确实有些大,一拃能有23厘米。

但刘荣很清楚:自己的手再大,也绝不可能达到一尺一寸或一尺二寸,也就是26厘米或29厘米多。

如果说,匈奴人把国书从傲慢的一尺二寸,缩小为原定的一尺一寸,保持和汉家国书大小一致,那或许可以理解为:匈奴人放下了傲慢,把汉家放在了和自己一样的高度,平等对待、交流;

但在原定的一尺一寸上再小了一寸,而且是直接从一尺二寸,一次性缩小到了一尺整!

这就只能理解为:匈奴人,真的是摆足了低姿态,迫切需要汉匈双方止战!

更搞笑的是:虽然缩小了国书尺寸,但匈奴人依旧保留了那句‘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的自大称谓;

就好像是在说:别觉得我尊重你,就是我怕了你!

我依旧狂炫哭拽吊炸天,强的一批!

但与此同时,匈奴人又好似是怕惹怒了刘荣般,将‘皇帝’二字恢复为了几十年前,双方约定的‘汉皇帝’……

只能说,游牧之民当真是耿直。

就连玩儿花花肠子,都是如此简单、可爱。

早就明白了匈奴人的意图,也早就知道这份国书上的内容,刘荣便也没再装模作样的说些‘贵使此来,所为何故’之类的客套话。

拿着那块长宽各只有一寸的匈奴国书,装出一副细细阅览的架势,暗下却是思虑一阵;

良久,刘荣才放下手中木牍,含笑发出一声叹息。

“唉~”

“也是难为贵主单于。”

“——好歹也做了这么些年的‘兄长’,突然要对弟弟这般低声下气,想必也是多有憋闷。”

“只是过往这些年,在教会我汉家的同时,当也教会了贵主单于一个道理。”

“和平,从来都不是空口白话,就能换来的……”

此言一出,便是刘荣图穷匕见。

——过去,汉家祈求和平,虽然还不至于到割地赔款的地步,却也好歹是遣女和亲,再搭上一笔不菲的陪嫁。

现在,换做你们匈奴人要乞和了;

为了和平,你大匈奴——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又能付出什么代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494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