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27章 一步到位的茂陵邑!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关于茂陵邑,孙儿,其实有些盘算,想要禀奏皇祖母。”

既然提起了皇陵及陵邑,刘荣自然也是顺着话题,想要将自己对自己的陵邑——茂陵邑的大致规划,讲给窦老太后听。

从后世人的角度来讲,这件事其实很魔幻。

一个封建帝王,同自己的祖母、同样身具皇权,且年岁更长的太皇太后,谈论如何利用自己的死,以及自己死后的长眠之所……

怎么看都有些离谱。

毕竟在绝大多数后世人的固有认知力,古人,尤其是古代贵族,其实都是很忌讳谈论死亡的。

其实,别说是这距离后世两千多年的古华夏了——便是后世新时代前夜的二十世纪,除殉国、赴义之外,任何关于死亡的话题,也依旧和‘不吉利’三个字死死绑定在一起。

更有甚者,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新华夏,也依旧有不少迷信的人,坚守着这一忌讳。

最为夸张的,是某些地区的民宿,居然因为谐音的缘故,而忌用数字四!

什么买房不买四楼啊~

随礼不随四开头啊~

车牌不要含四之类,可谓是‘面面俱到’。

后世新时代尚且如此,自更别提这两千多年前,依旧处于落后、愚昧文明阶段的汉室了。

事实上,如今汉室的绝大多数民众,也同样对类似的话题讳莫如深。

而且这种忌讳,一如华夏每一个朝代:自下而上!

越是地位显赫的人,忌讳就越重!

底层农户,或许只是忌讳提及‘死’字;

到了小贵族,则是要拓展到忌讳所有和‘死’谐音的字。

再到顶尖的贵族,甚至已经到了任何含有类似意思的字眼,乃至这些字眼的谐音,都最好别提的程度。

就好比一个‘故’字,有过去、曾经的意思,却也有亡故的意思;

所以在贵族之前,这个字的运用往往会十分谨慎,不到万不得已——除非不用这个字就无法准确表达意图,且交流双方感情足够好、不会因此而产生矛盾,否则这个‘故’字,便是万万用不得的。

‘故’字尚且如此,其余诸如死啊,亡啊之类,自然更甚。

事实上,不单如今汉室——古华夏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其实都是这样的。

对于这类事的迷信、忌讳或有深浅,却也是一般无二的越往金字塔顶端,忌讳越深。

但在这个范畴之内,当今汉室,却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异类。

——不同于绝大多数封建朝代:汉家的天子,从来都不忌讳谈论死亡!

如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明明是和秦始皇一个时代的人,却在死亡二字面前,保持了和始皇帝截然相反的坦然、淡然。

始皇年岁一高,就开始无所不用其极的寻仙问药,谋求长身;

刘邦晚年弥留卧榻之际,却是对因为担心被怪罪,而谎称‘我能治好陛下’的御医破口大骂:生老病死,乃天道也,你这庸医以为我连这点道理都不懂吗?!

面对死亡的到来,刘邦面对的务必坦然,竭尽所能的为继承人:孝惠刘盈,以及爱子刘如意尽可能安排好了一切。

之后的太宗孝文皇帝刘恒,亦然。

这位实力大于名气的圣君,虽然在史书上留下了‘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污点,但在面对死亡时,也同样保持了十足的坦然。

也正是因为面对死亡时的坦然,汉文帝刘恒才能在四十七岁驾崩之时,为汉家留下一个为储二十二年,羽翼早已丰满、政治手腕早就练得无比老辣,且已经年过三十的壮年天子:孝景刘启。

除了安排好继承人,刘恒甚至好有空留下一封遗诏,告诉天下人:人食五谷杂粮,就必有生老病死,这是天道,是无法避免的;

朕德薄巴拉巴拉,一生碌碌无为、对天下没什么贡献巴拉巴拉,朕的丧葬之礼要节俭、随葬品不能有金石珠玉巴拉巴拉……

一个无法坦然面对死亡的人,是不可能以这样一种平静的姿态,一手安排——甚至是‘操办’自己的身后之事的。

只能说,在死亡这二字面前,汉家的皇帝——尤其是西汉前半夜的皇帝们,都基本做到了绝大多数封建帝王,都无法做到的坦然。

有多坦然?

——他们非但不恐惧、不忌讳,不对长生不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还能有心事想着利用自己的死、利用封建帝王死后的特殊地位,来为政权谋利!

而谋利的具体手段,便是这起于太祖高皇帝刘邦,且不断完善至今的陵邑制度。

诚然,陵邑制度的基础,是一处自皇帝即位就开始修建,一直修到皇帝驾崩——皇帝在位多少年,就不间断修多少年的皇陵。

这其中的人力、时间,以及物质成本,显然是一笔庞大的支出。

除此之外,还有一座需要在皇帝继位后短时间内建成,并立刻容纳数以万计的‘有钱人’的城池。

要知道如今的长安城,总人口才不过三十万!

而这座能容纳三十万人的汉都长安,百分百是这个时代,整个地球上最大、最宏伟,人口密度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

这样一座长安城,花了汉家第一任少府:梧侯阳城延足足十三年的时间。

但陵邑制度当中,需要容纳自关东强制迁移过来的地方豪强的陵邑,却根本没有这么长的时间来建造。

——太祖高皇帝刘邦,于汉五年,即公元前202年即皇帝位;

汉九年,即公元前198年,中大夫娄敬“强干弱枝”的提议得到刘邦允准,第一批关东地方豪强、故六国贵族十万人,被强制迁入关中。

但在这个时期,汉家其实是没有余力,为这十万人专门建造一座陵邑、城市的。

毕竟这个时期的汉室,连平定异姓诸侯之乱的军费都没有,不得不通过‘印钞’的方式,即无限量发行三铢荚钱的方式,牺牲社会经济秩序来换取平乱经费。

于是,这首批关东移民,被集中安排在了刘邦的皇陵:长安附近,如寻常村落般安置在了一片区域。

到了孝惠皇帝年间,从接连不断的战火中抽出精力的汉家,才得以重启都城长安的建造工作。

到了吕太后年间——甚至是吕太后晚年,即公元前182年,长安朝堂才正式下令:城长陵。

没人知道当时的汉少府,花了多长时间建造长陵邑。

但在‘城长陵’的政令颁布之后,仅仅过了两年,吕太后便驾崩长乐宫;

紧接着便是诸吕之乱,以及诸侯大臣共诛诸吕。

等代王刘恒入继大统时,长曾经散落长陵附近的关东移民,已经被长陵邑的四面墙围在了中间。

也就是说,长陵邑充其量,也只花费了汉少府两年的时间。

太宗皇帝入继大统之后,几乎是第一时间,即太宗皇帝元年便开始修建霸陵:霸陵。

至于霸陵邑,则是一直到陈平亡故,周勃下野,太宗皇帝彻底掌握大权的太宗皇帝六年,即公元前174年才得以动工。    三年后,霸陵邑成。

先孝景皇帝刘启的阳陵邑,也是差不多的时间。

——从孝景元年开始,阳陵、阳陵邑同时开工,到孝景三年,阳陵邑刚好赶上吴楚之乱平定;

长安朝堂挟镇压叛乱之威,顺势从关东迁了一批早就该被迁入关中的地方豪强,以入阳陵邑。

只是政令虽然颁布了,但由于叛乱平定之后,关东重归安稳费了些时间,《削藩策》的后续推动也占据了长安朝堂大部分精力,使得这一批次陵邑移民耽搁了两年。

这么一耽搁,便耽搁到了孝景皇帝驾崩,当今刘荣即立……

事实上,早在即位之初,刘荣就该第一时间颁布诏谕:启动当年,被朝堂耽搁的阳陵邑移民计划,并同时开启刘荣的皇陵、陵邑的建造工程。

只是自即位以来,刘荣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与匈奴人之间的战争当中。

现如今,总算是打了一场实打实的胜仗,占据了一定程度的战略主动权,刘荣有了精力,自然是要开始着手处理此事。

尽快向阳陵邑移民,这个没什么好说的。

阳陵邑又早已建成,一应事务也早就定好,刘荣无心改变,也没什么操作空间。

但对自己的茂陵邑,刘荣却是觉得大有可为。

还是那句话;

汉家的皇帝,非但不忌讳谈论死亡,甚至有心思利用自己的死,来为宗庙、社稷谋利。

土生土长的汉皇如此,刘荣这个后世来客,觉悟更不可能比自己在这个时代的父祖更低了。

于是,一个多少有些没下限,却又能对汉家带来实打实的益处,更能为后世之君做榜样的陵邑规划,出现在了刘荣的脑海之中。

只是这个计划,即便放在炸裂的汉天子当中,也多少有些炸裂了。

所以,刘荣需要提前和汉家的另一位‘皇帝’:窦老太后通个气,知会一声。

免得日后刘荣具体操作起来,把老太太给吓到,再闹出点不应有的误会……

“孙儿的意思,是茂陵邑,可以做一些不同于长陵邑、霸陵邑、阳陵邑的改变。”

“比如过去的陵邑,都和皇陵一样——都是自汉皇即位始建,一直到汉皇驾崩为止,不断扩大规模。”

“皇陵如此,无可厚非;”

“但陵邑如此,确实多少有些不大合适了。”

“——一座城池,一开始建成一个模样,而后又随着时间不断地扩建,怎都比不上一开始,就直接建造的大一些。”

“所以,孙儿的意思,是直接一步到位!”

“茂陵邑,一开始就应该按照容纳二十万人的规格建造,而不是以五万人为准,然后再一次又一次的扩建。”

提出了自己的第一个想法后,刘荣适时顿了顿,给老太后留下了足够的思考、消化时间。

也不出刘荣所料——听到自己这一番话,尤其是‘容纳二十万人’这个数字,老太后那早已昏暗、混浊的双目,都本能的涌现出一抹惊疑。

容纳二十万人的城池!

什么概念?

这样一座城池,只要建成,那就是整个已知世界——整个天地间、整个地球上,仅次于汉都长安,并与东都洛阳基本持平的第二大城市!

且不同于一半皇宫、一半民居的长安城,以及大半为底层民众居所的洛阳——这座茂陵邑,将容纳足足二十万来自天南地北,却无一例外富甲一方,并让地方郡县为之头疼,‘二千石不能治’的豪强富户!

这在汉家,乃至整个华夏过往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太祖高皇帝‘先下崽,后筑窝’搞出来的长陵邑,可容纳十余万人;

发展到如今,城内更是只有数万人常住,余者不是分散到了长陵邑附近的城外,便是搬去了长安一带。

太宗皇帝的霸陵邑,自太宗九年建成,一直到太宗二十七年,先后经历了两次扩建;

人容量从最开始的三万人,最终提高到了七万人。

但和长陵邑‘十万人’的理论人容量一样:霸陵邑这七万人,是理论上的极限容量。

霸陵邑实际上的常住人口,也只是在四万到五万之间。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人总说:汉文帝在位年间,是西汉最宽松、最安逸的时期。

足足二十七年,却只迁了四五万关东地方豪强,相比起太祖刘邦一出手就是十万人——而且还是‘第一批十万,下一批再看’,无疑是仁慈的有些过分。

至于先孝景皇帝的阳陵邑,那就更夸张了。

极限人容量五万,且不曾扩建,实际人容量在三万左右。

知道了这些数据,就不难发现窦老太后,为什么会对刘荣提出的‘可容纳二十万人的茂陵邑’,感到如此惊讶了。

——即便只是理论极限容量,能容纳二十万人,也依旧意味着这座茂陵邑,至少等于两个长陵邑、三个经历两次扩建的霸陵邑,或是四个阳陵邑!

若是实际人容量,那就更夸张了!

实际能容纳二十万人,理论上的极限人容量,最少最少也得三十万!

至少等于六个阳陵!

一时间,窦太后陷入了短暂的惊愕,以及漫长的思虑之中。

从实用性的角度上来说,刘荣这个盘算,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比起先建一座可容纳五万人的,然后再一次次扩建、每次扩建都可多容纳两三万人,一口气建成一座可容纳二十万人的陵邑,显然是更划算,也更直截了当的方式。

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

刘荣,能活那么久吗?

现年二十一周岁的刘荣,真的能活到自己的陵邑,被迁入足足二十万关东地方豪强吗?

万一刘荣也和那孝惠刘盈般,二十多岁的年纪便英年早逝,那这座可容纳二十万人的陵邑,又该作何用?

总不能下一代汉天子,还用这一代天子的陵邑——甚至直到自己驾崩,都无法填满先帝的陵邑吧……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613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