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11章 文化差异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天子荣新元元年,秋八月二十一。

北地战场的第一步行动,算是取得了圆满成功。

以榆侯栾布领衔的北地方面军,以数百涉水士,以及同等数量的作战部队损失,完成了趁夜偷渡大河的壮举。

紧接着,便是弓高侯韩颓当率领的两部骑都尉,共计一万骑兵,以偷渡点为中心,朝四方快速扫荡,扩大北地方面军的活动空间。

也恰恰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发生了一件令全天下人——无论华夏农耕之民,还是草原游牧民族,都为之大跌眼镜的事。

——韩颓当所部一万骑兵,凡兵之所指,所向披靡!

倒不是这一万骑兵,发挥了多么令人咂舌的强大战斗力;

而是留守于河南地的幕南部族,几乎是在看到汉骑、汉纛的瞬间,便无一例外的选择了投降。

类似汉地边郡遭受侵略时,将士用命、军民效死的抵抗情节,完全没有上演。

韩颓当所部,几乎是一路扫荡,一路接受幕南部族的献降。

原本还在盘算着,如何为韩颓当提供助力的栾布所部,即北地方面军主力步兵集群,便是在这骇人听闻的大规模投降、举白旗后,轮为了韩颓当所部骑军的后勤部队。

韩颓当每率部‘收服’一个部族,便是栾布所部主力步兵跟上纳降,并将俘虏收押、看管;

仅仅数日之后,甚至开始出现未战而降的匈奴部族头人,请求率部投入战斗,为汉军而战的奇葩景象!

被这一诡异景象吓得拿不准分寸,又实在没有时间请示长安,栾布便只得同左右将帅,如韩颓当、江都王刘非等商议。

最终,还是韩颓当拍板:用!

当栾布细问起缘故,韩颓当才将一个独属于草原上的状况,细细剖析给了栾布等众人。

——在草原,什么风骨、气节,乃至民族、信仰,都没有什么大不了!

草原上亘古不变的真理,永远都只有一个。

生存!

为了生存,草原游牧之民可以鸣镝弑父、残害手足,也同样可以送妻送妾,乃至纳贡称臣。

只要能够生存,草原游牧之民,愿意奉献出自己除生命之外的所有。

故而,在战争来临时——尤其是游牧之民被攻打时,首先出现在游牧之民脑海之中的,永远都不是力敌、死战;

而是能跑就跑,跑不掉就投。

当然了,如果来犯的敌人明显不够强大,游牧民族自然也会鼓起勇气,以守卫自己的部族、家人,以及艰难寻得的栖息地。

但在被比自己更强大——甚至仅仅只是‘不比自己弱’的敌人进攻时,游牧之民就很难生出拼死作战的念头。

跑啊!

往马背上一跳,随便找个方向撒丫就是跑,草原之大,不可能找不到另外一处容身之所。

实在逃不掉,那就投降吧,也没什么丢人了……

“如此看来,在我诸夏之民认知中,无比屈辱的纳降,对于游牧之民而言,竟只是常态?”

秋八月二十四,河南地中心位置。

跨马而行于才刚扎下的兵营周围,看着周边一望无际,连一个参照物都找不到的辽阔草原,榆侯栾布如是一语,引得弓高侯韩颓当一阵点头叹息。

“草原游牧之民,生存不易。”

“——而且是大不易!”

“一场大雪、一场大旱,又或是一场疫疾,就足以让游牧之民成片死去。”

“在我诸夏之民心中,灾难,意味着会死很多人;”

“而在草原——在游牧之民认知中,灾难,意味着会消失很多个部族。”

···

“能在遭灾之后,依旧保有部分丁口、牧畜的,无一不是横霸一方的强大部族。”

“但凡是小一些、弱一些的部族,一旦遭了灾,便基本是到了第二年,乃至多年之后,才会被路过的其他部族发现。”

“——这种悄无声息间,便举族灭亡的部族,其灭亡之地,会引发周边其他部族的拼死争抢。”

“不同于我诸夏之民,对这种不祥之地的忌讳:草原游牧之民只会说,这里死了很多人,那这里的水草,就会被滋养的一场肥美……”

以略带回忆的口吻,说起这些年轻时,在草原上的见闻,韩颓当的面容之上,也不由涌现出阵阵不忍。

暗自调整了好一会儿,才将情绪调整过来,而后才继续说道:“除了天灾,便是人祸。”

“即便躲避了旱涝、暑寒等天灾,也还有人祸,时刻威胁着游牧之民的安危。”

“或许是一片草场,引发了几个部族之间的争夺;”

“也可能是几条人命,使得几个部族之间接下仇恨。”

“总而言之,为了生存,游牧之民的一生,始终都在和天争、和地争,以及:和人争。”

“——凡人之力,自是争不过天地法则;”

“没有天灾降临,便总是会死人。”

“于是,草原游牧之民,便会同彼此,争夺那仅有的生存机会……”

听到这里,绕是对匈奴人、对草原游牧之民的了解不算太深,栾布也大致明白了个中内由。

——草原游牧之民,一生都在为生存而忙碌。

而且不同于中原的华夏农耕文明,只需要辛勤劳作,为温饱而忙碌——摆在草原游牧之民面前的生存难题,可谓是数不胜数。

其中,温饱两项,甚至可以说是最不起眼、最容易解决的两项。

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什么礼义廉耻,什么风骨傲气,统统都要给生存二字让路。

只要能活下来,原本可以打赢的仗,也可以考虑议和;

双方势均力敌的战争,也完全可以考虑投降,并被对手合兵。

至于敌人更强大的状况,那就更不用说了——跑得掉就跑,跑不掉就降!

考虑到跑需要时间,还要丢弃许多已经拥有的生产工具和财富,所以在游牧之民心中,投降才是首选。

能投降、能靠献上忠诚而保全部族、保全性命,以及部分财富,那就不会有人选择逃跑。

除非双方的仇怨太深、结下的梁子太大,到了不死不休、只要打输就会被灭族的地步,否则,没人愿意丢弃已经拥有的一切,成为游荡在草原上的孤狼。

两个游牧部族之间的战争如此,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的碰撞,也同样如此。

对于汉家、对于诸夏之民而言,不战而降,甘愿为俘为奴,或许是一件很难理解的事。

但在草原游牧民族的逻辑看来,这确实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就拿此番,汉家自北地出塞,奇袭河南地来举例;

你是个匈奴部族的头人,你的部族有万把号人,几千男丁组成的骑兵,同等数量的牧奴负责日常生产劳作,另有上万匹马、几万头牛,以及十数万只羊等牧畜,作为你这个部族的财富。

有一天,你听说汉人打过来了,而且是宛如天降神兵,一来就来了好几万,甚至有可能超过十万!

你会怎么做?

联合周边,那些平日里就和你抢水源、抢草场,甚至随时准备吞并你这个部族,奴役你们部族的邻居,去对抗那不知道从何而来的强大汉军?

用你们即便联合起来,也依旧不到人家十分之一的微薄兵力,去以卵击石?

对于汉人而言,这么做或许是有气节、有骨气;

但在草原上,这就是纯傻。

——根本没有这么做的必要啊!

与其拼着军队的伤亡、部族的存亡,去打一场大概率会输的战争,为什么不麻溜投降呢?

只要投降,便能保住整个部族所有人的性命不说,说不定还能保留整个部族的牧畜,成为在汉匈边界,为汉人放哨的附属部族!

退一万步说,就算真成了俘虏,汉人也很少杀俘;

就算战后,成为汉人的奴隶,也总好过平白丢了性命。

更何况投降,并不意味着你们就注定会被奴役!

只要你能取得汉军主将的信任,为汉军作战,并立下一定的功劳,你就大概率能梦想成真,真的成为汉人的附属游牧部族!

至于这么做,是否会有心理负担?

哪来的心理负担?!

单于庭每年都要你上贡千百头牛羊牧畜不说,还要你去舔那所谓匈奴单于的脚趾!

做了汉人的附属部族,你这个头人就算不能封侯,也依旧能保留贵族身份!

而且不同于单于庭敲骨吸髓——汉人对你们部族,根本不会有过多剥削。

你每年送去几百头牛羊,说不定人家还给你返礼,送你珍贵的丝绸、布帛,乃至青铜器皿呢!

说到底,对于投降这件事,游牧之民和农耕文明之间唯一的区别只在于:农耕文明‘衣食足而知荣辱’,觉得这么做很丢脸、很跌份,没有气节,不要脸;

但草原游牧之民一生都在为生存而忙碌,对于他们而言,这就是一个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就好比后世那句:只要我没有道德,你就没法道德绑架我。

对于毕生都在为生存二字头疼的游牧民族而言,道德,无疑是很奢侈,甚至是很让人无法理解的两个字。

道德?

能吃吗?

吃了能饱腹,还是穿了能暖身?

你汉人觉得名垂青史,值得拿身家性命去换——甚至是去赌一个可能性;

但在我游牧之民看来,名垂青史四个字的含金量,还不如一顿饱饭来得实在。

搞明白这些,栾布便也理解了韩颓当,公然支持将才刚投降的河套部族,编为正式战斗编制的意见。

“如此说来,真要到了冲锋陷阵时,这些胡骑别部,未必就不比我汉家将士悍不畏死?”

栾布含笑意欲,只引得韩颓当郑重其事的摇摇头。

“不止!”

“在游牧之民看来,投降之后的生活,是靠自己的价值决定的。”

“所以,为了争取到更美好的未来生活,这些胡骑,会比我汉家将士,都还要更加悍勇!”

“就好比嬴秦之时,虎狼之师为了官、爵,而杀的关东胆寒一样;”

“这些投降我汉家的胡骑,杀起匈奴人,只会比我汉家的将士更狠!”

“因为草原之上,从来都没有‘民族’这一说。”

“草原游牧之民,从不认为自己属于某个民族,而只是以部族为整体,自诩为‘某个部族’的人。”

“而在草原上,部族是很容易就出现,也很容易就会消失的……”

听闻此言,栾布最后的疑虑也烟消云散,暗下也算是下定决心。

如果事实果真如韩颓当所言,那此战接下来,将会异常好打!

就说过去这四里,韩颓当率部奔袭,横跨半个河套,从河套东边境的大河,来到了位于河套正中心的此处;

沿途收拢的部族,大大小小也有数十个了。

就算每个部族,都只能贡献出一千骑兵为汉军作战,这几十个部族加在一起,那也是两三万骑兵了。

在草原上,两三万骑兵,或许只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却也绝对算不上‘不可力敌’的强大军队。

但对汉家而言,几万骑兵?

——此战,天子荣几乎是搜刮了汉家的大半家底,才给韩颓当凑出来这么两部骑都尉,共计一万人的骑兵!

说着一万骑兵,是汉家仅有的骑兵力量,丝毫不带夸张的!

有这一万骑兵,待几个月后,单于庭主力回攻河套,汉军便不至于以纯步兵对纯骑兵——虽然还是受限于兵种克制,但也不至于太过憋屈。

可若是有了这几万胡骑……

“但愿见到单于庭的应龙纛时,这些胡骑,依旧能为我汉家悍不畏死的冲锋陷阵。”

如是想着,栾布也终于下定决心,正式下达军令:从过去几日献降的各部族,每个部族抽调骑兵五百人。

当然了,这些出生于各部族的骑兵,并不会被整编为骑都尉,而是以五百人,即骑司马为单位,被分散到栾布领衔的步兵主力部队,作为机动力量。

另外,韩颓当所部两个骑都尉,也将得到共计两千人的兵力补充。

一万汉骑当中,掺入两千整编胡骑,基本就是每一伍插进去一个胡骑;

生不了乱子,又能让韩颓当所部骑军,实打实的加强兵力。

至此,北地方面军,便算是正式踏足河南地,并站稳脚跟。

原计划中的扫荡、肃清,也成为了相对更轻松的武装游行+逼降。

接下来,自然就是在北部区域,以大河为依凭构筑防线,准备迎接单于庭主力回援部队的反扑。

换而言之:接下来的重点,便都在马邑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798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