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61章 黑土地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呼延且当的反应,略微出乎了刘荣的预料,却也还在情理之中。

——河套战役,匈奴固然是败了个彻彻底底。

但真要说双方发生了惨烈、焦灼的白刃战,又或是某一方损失惨重,却也还不至于。

从战役开始,一直到战争结束,无论是河套主战场,还是作为‘伪主战场’的马邑,都没有对匈奴人造成太过重大的杀伤。

在马邑,匈奴人遭受的,是攻城战不可避免的正常伤亡。

至于河套,更是都没打起一场像样的战斗,河套便迅速被汉军所掌控;

等军臣率领单于庭主力折返回援,匈奴大军更是被堵在了大河以北的高阙,有心南望,却又无力渡河。

如此算下来,一场河套战役,匈奴人主要的损失,还是河套地区这片塞外沃土,以及留守河套地区的部族。

至于匈奴人的根基:草原百蛮各部,却并没有遭受伤筋动骨级别的创伤。

换而言之,匈奴人的军事实力,并没有受到影响。

过去的匈奴人有多强大,如今的匈奴人,也依旧还是那么强大。

非要说出现了什么变化,也就是汉家的武器装备在迭代,战斗力有了些许提高;

并且在得到河套之后,汉家很快就会拥有相当数量的骑兵部队,从而不再被匈奴骑兵集群在兵种层面克制。

总计而言就是:眼下,汉室军队有了一个小的增强,未来几年还会有一波大的增强;

而匈奴人的军队却并没有遭受削弱,依旧维持着过去的战斗力。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无论是华夏史还是外族史,能被称为‘帝国’的政权或文明,从来就没有哪个是好相与的。

而如今的匈奴帝国,虽然已经来到了历史的拐点,即将开启衰弱周期,但这也恰恰意味着如今的匈奴人,正处在整个文明、政权的巅峰。

一场河套战役,固然能让汉家上下君臣、军民军心大涨,让草原人心惶惶;

但也绝对还没到汉家自此无敌于天下,匈奴人就此一泻千里,一触即溃的程度。

眼下,匈奴人想要将战略重心西移,这就使得未来几年的匈奴人,需要一个安定的东南方。

为了这个战略需求,匈奴人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出让步,以换取汉家‘我安生几年,不去招惹你’的承诺。

但这并不意味着如今的匈奴人,真的沦落到过去,汉室宁愿委曲求全、屈辱和亲,也得求得和平的地步。

——未来这几年,汉匈之间是否会爆发大战,汉家固然是无所屌谓,打也行,不打也行。

但匈奴人对未来几年,汉匈是否爆发大战的态度,也绝非‘千万不能打,无论如何都要求汉人别打’,而是仅限于:尽量和汉人商量商量,能不打就尽量别打;

可若是商量不出结果,实在非打不可,那也不是不能打。

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匈奴人做出‘割让河西’这种匪夷所思的举动,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只不过,正如刘荣先前所言:在某些时候,外交,和行商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一方漫天要价,一方坐地还钱,两方温文尔雅的问候一下彼此的祖宗十八代,然后达成一个双方都不满意,但都勉强能接受的结果——这才是国与国之间,尤其是大国与大国之间的外交商措,所普遍存在的常态。

就如此番,匈奴人拿已经被汉家占据的河套,以及汉家永远无法真正掌控的北海来作为筹码,这和空手套白狼没什么区别;

而刘荣张口就是河西,闭口又加上个东海——即草原与朝鲜半岛的连接处,显然也是在狮子大开口。

虽然最终,双反都不可能得偿所愿,但也并不意味着这件事,真就没的谈了。

至少在匈奴人有这个需求,刘荣也并不曾表露‘没得谈,非打不可’的意图,双方都对商筹持开放态度的前提下,这件事,其实还是有的谈的……

“割土——尤其还是割河西之土,是万万不可能的。”

“若是旁的事,外使即便无权决断,尚且还能遣人回转,请示我主。”

“但河西,却是根本不用请示,就能确定根本没有商量余地的事。”

“皇帝陛下若当真有心促成和平,便请换一个条件吧。”

不多时,呼延且当便做出了第一次让步。

——河西绝对没得谈!

——割土,原则上也没得谈。

如果可以,就提其他和割让土地无关的要求;

实在要割土,也别提河西这种敏感的地方,而且即便最终真的割了某块土地,官方层面也不能是‘割土’的名义。

对方做出了让步,刘荣自也没有再死咬着不放。

故作思虑之状,以指腹摩擦着唇下,沉吟许久,方开口喃喃道:“既然河西没得谈,那就等过几年,派军队打下来吧。”

“倒是那东海……”

“也不算是什么好地方啊?”

“那般酷寒、偏僻之地,我汉家得之,也不过是流放囚徒之用。”

“当真割不得?”

看上去,双方都是在表明立场和底线,但二人心里其实都清楚:这件事,基本已经商量出结果了。

——匈奴人本意割让河套和北海,刘荣原本想要河西和东海,也就是后世的东北三省一带;

双方各退一步:匈奴人不提河套、北海了,刘荣也不提河西了。

剩下的,便是寻个像样点的由头,让匈奴人站着,把东海割让给汉室。

这就不是刘荣需要头疼的问题了。

让匈奴人自己想去吧;

反正无论是什么名头——赠与也好,陪嫁也罢,刘荣都不在乎。

只要能把那片冰封的黑土地收入囊中,刘荣根本不在乎名头是什么。

“既然没得谈,贵使便下去好生思量一番吧。”

“——和平,朕自然是希望促成的。”

“但自有汉以来,我汉家历经四代先皇、五十余载,所学到的最深刻的道理,便是:和平,从来都不是可以平白无故得来的。”

“和平,是需要付出代价,才能换来的。”

“谁需要和平,就应该由谁付出这个代价。”

“代价越重,和平就越会被珍惜。”

如是一番话,看似是刘荣下了逐客令,实则却是第一次谈判基本达成了一致。

——刘荣要东海!

什么河西,什么耕牛之类,刘荣都绝口不提——就要东海!

如果给得了,那就下去想办法,看怎么合理合法,又不伤尊严的把北海割让给汉家;

给不了,那也没得谈了。

——退让也是有限度的!

河西河西给不了,耕牛耕牛给不起,最后连个最不要紧的东海都舍不得给?

真就舔着个ac脸,空手套白狼啊?

是你军臣脑子进水了,还是朕脑子里的水泛滥成灾了?

作为使节,呼延且当也明白了刘荣的潜台词,便也没过多纠缠,当即便拱手拜别,退出了大殿。

临走前,听出刘荣最后那番话,是在提醒自己‘别想空手套白狼’的呼延且当,也没忘反过来隐晦的提醒刘荣:东海能不能谈妥,不好说,但我尽量;

但哪怕能谈妥,一个东海,也已经是极限、是我大匈奴的底线了。

除了东海,我大匈奴连一根牛毛、一颗羊粪蛋都不会多给!

刘荣也只是淡淡一摆手,就此结束了这场自河套战役后,汉匈双方首次正式会面接洽。

只是匈奴使团退下,却并不意味着这场会面,真的就此结束。

或者应该说:会面结束了,但汉家朝堂内部,还有一场关于这场会晤的总结、归纳会议。

——使团退下了,汉家上下君臣,却丝毫没有完事儿下班的轻松。

反倒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使团退下之后才打起精神,真正进入到了工作状态之中。

而后,便是一场漫长而又焦灼,且相当激烈的商议。

至于议题焦灼的核心,也不外乎刘荣那随口一提的河西之地。

原本没人想到河西;

更没人敢想‘匈奴人割让河西’这种异想天开的条件!

但刘荣提了一嘴,大家伙儿心底的馋虫就被勾出来了,就很难按捺住再争取一下的冲动。

好在最终的结果,也还算在刘荣的掌握之中。

经过这场漫长的商议,汉家朝堂中央总算是统一了思想:要燕国正北及东北方向,以鲜卑、乌恒二山为中心的方圆千里土地,来作为匈奴人‘求和’所付出的代价。

至于这个代价能否真的换回和平,这就看汉家的心情了。

过去这几十年,汉家坚持不懈的和亲,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如果和亲有用,约定有用,那过去这几十年的汉家,就该是和匈奴人只打了一场,然后只和亲了一次;

然而事实却是:反复被匈奴人入侵,战后又周而复始的和亲。

看似每次和亲都能换来三两年安稳,实际上,却不过是和亲送过去的陪嫁,够匈奴人踏踏实实吃上个两三年。

等吃完了,匈奴人自然就又来了。

现在双方角色互换,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结盟,当然是要结的;

说不定还要反过来,让匈奴人送个挛鞮氏公主过来,和汉家反向和亲呢!

且无论和亲与否,和亲所需的陪嫁,匈奴人也是一定要给的。

至于结了盟、收下陪嫁,并承诺‘不主动挑事’之后,汉家是否遵守承诺,就完全取决于汉家自身的利益需求,以及现实考量了。

如果有一天,刘荣觉得是时候干一仗了,那就打,没说的!

——反正盟约这个东西,本来就是因为上厕所的纸不够用,才诞生在人世间的。

若刘荣觉得不打更好、更赚一点,那就不打,对外就美其名曰:哎呀~

和匈奴人签了条约~

咱得遵守承诺呀~

主打的就是一个进退自如,怎么说都是汉家有理。

对此,匈奴人当然也是心中有数。

毕竟这种拿和亲盟约当厕纸的举动,匈奴人才是个中行家。

但有些时候,国家大事就是这样的。

——选择a:不做,百分百不会成功;

——选择b:做,或多或少,有那么一点成功的机会。

这样的情况摆在个人、个体身上,显然是a更正确一些——反正b也不是一定成功,甚至成功与否,还得看对方会不会犯傻;

但到了国家层面,正确答案却永远都是:b,搏一把!

就搏一手对方傻逼!

过去这些年,汉家也是在搏。

却不是在搏匈奴人犯傻,而是在搏匈奴人要脸。

很显然,对于游牧民族而言,‘要脸’二字不能吃不能喝,一点意义都没有。

现在,反倒是匈奴人,来搏汉家要脸了。

对此,刘荣只能表示:哎呀~

脸这个东西啊~

可要可不要,唾手可得的时候,朕自然是要的~

但若是要了面子,就会伤了里子,那朕即便是喊上一声‘朕蛮夷也’,又有何不可?

“嗯……”

“东海……”

“东北黑土地啊~”

“得了这片土地,朝鲜半岛,也得好生盘算一下了……”

事实上,对于如今的汉家而言,内部真正的问题,并非土地兼并所导致的耕地稀缺,亦或是土地无法承载人口。

——事实上,华夏文明发展到如今,眼下的汉室版图,依旧有近半区域没有得到开发。

东北方向,别说是后世的东北三省了,就连后世河北、天津一代的燕地,都没有完全开发成适宜居住的区域;

南方就更别提了——以长沙为基准点的后世两湖、两广,乃至于更靠北、更靠近中原的荆吴之地,都至今还被称之为‘湿瘴遍布,沼池遍地’的不毛之地。

而这片不毛之地,在大约千儿八百年后,被华夏文明称之为:江南。

若是能把这块地方开发出来,别说是如今汉室这三千万人口——便是再翻个两番甚至三番,人口达到大几千万甚至破亿,汉家也绝对负担得起!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内部开发程度不够的情况下,再去图谋外部扩张,似乎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但对于后世的大东北,以及与那片区域接壤的朝鲜半岛,刘荣,却也有着自己的长远考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128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