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70章 ‘君’的意志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刘舍说的不无道理。

即便刘荣革新了汉家的军功核算制度,旧有的秩序,依旧还保有极大的思维惯性。

——以人头计算军功,以攻城掠定判定武勋,几乎是从战争二字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便一同降临在人世间的铁律!

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看来,什么样的人算有功?

不外乎先登陷阵,斩将夺旗八个大字。

就算不考虑到这些——不考虑到这些条条框框,也起码得把敌方杀的抱头鼠窜,溃不成军。

即便是防守战,也总得是花费较小的代价,击退了敌军声势浩大的攻势,挫败了敌人的重大战略意图,为本方做出了巨大战略贡献。

与此同时,还得有一定数量的敌军首级、说得过去的敌我战损比,来验证本方付出的代价‘较小’。

而这一战,程不识除了守住朝那塞,没让匈奴人攻入北地,其他的任何一项都没做到。

本方损失惨重!

敌方几近无损(理论上)!

在这个前提下,判定程不识损兵折将有罪,守住朝那有功,功过相抵,不惩不赏——这就已经是这个时代,人们的认知极限了。

但刘荣既然这么做了,显然也不是临时起意。

刘荣,是下了大决心,要通过强权,强行转变这个时代的固有思维模式。

故而,对于刘舍‘臣得给朝堂内外一个交代’的请求,刘荣从善如流。

——刘荣愿意给这个交代。

而且这个交代,刘荣也可谓是准备多时,早有成竹在胸。

“在解答丞相的疑惑之前,朕,先问丞相一个问题。”

在刘舍略带担忧的目光注视下,刘荣轻飘飘一句话,便将刘舍隐晦的劝阻,给粉饰成了‘疑惑’。

顺带打消刘舍心中疑虑,表明自己不会因此而对刘舍感到不满,便见刘荣含笑低下头,背负起双手,朝着程不识——朝着仍旧跪地不起的程不识迈出两步。

轻轻伸出手,就着手肘将程不识从地上扶起;

又越过满脸复杂的程不识,看向程不识身后的北地诸将。

良久,刘荣才轻声道:“足足二十年前,匈奴老上单于,举大军十四万入北地。”

“先孝景皇帝尚在之时,朕曾问过先帝:为什么那一战,匈奴主力能长驱直入,一直到先锋都到了关中腹地,长安朝堂却依旧没有做出有效应对?”

“匈奴先锋轻骑,都把距离长安不过百十里的回中宫给烧了,至多一天一夜便可兵临长安城下!”

“我汉家,为何不能将匈奴人拦在北地的朝那塞外、拦在关中门户:萧关外,而是要等到战火都快烧到长安了,才想起来在长安一代屯兵,准备打一场京城保卫战呢?”

···

“先帝告诉朕:那是因为在此战之前,河西之地,还不曾为匈奴所有。”

“——那一年,匈奴人在河西大败月氏,占领了河西之地,而后又迅速自河西、河南之交入北地,打了我汉家一个措手不及。”

“在那之前,我汉家从来都没想过匈奴人,能从月氏人占据的河西、能从北地来犯。”

“故而,匈奴人凭借骑兵的高机动性,以有备袭无防,一路高歌猛进,居然险些打到了我汉家的都城长安······”

以追忆的口吻,说起这段多年前的往事,刘荣的目光,却片刻都不曾从程不识身后的北地诸将身上移开分毫。

——作为边郡,北地人口并不算很多;

当年那一战,北地都尉五千将士全军覆没,对于北地人而言,几可谓是每个人,都至少有一个乡党亲朋、远方亲戚战死。

换句话说,此刻,正垂泪站在程不识身后的北地儿郎们,有一个算一个,都和当年战死的那五千名英烈或多或少有点关系。

于是,当刘荣问出自己的问题时,刘舍在内的朝中公卿百官,看向程不识身后北地众将的目光,便莫名躲闪了起来。

“朕,且问丞相。”

“——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率部死战朝那塞,终以身报国,全军覆没的北地都尉部,有罪邪、有功邪?”

“故北地都尉孙卯,功臣邪、罪臣邪?”

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刘荣并没有回身看向刘舍,而是仍旧站在程不识面前,越过程不识厚实的肩膀,定定注视着顾自垂泪的北地诸将。

果不其然:刘荣此言一出,原本还垂泪啜泣、抬手抹泪的北地众将,就好似盯上猎物的虎狼般,唰的一声齐齐抬头!

虽然没有龇牙咧嘴、怒目圆睁,仅仅只是绷着脸看着;

但看向刘舍,及朝公百官的目光,却无不带着一抹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肃杀。

刘荣很确定:一旦刘舍敢从嘴里说出‘有罪’二字,那不远处的北地儿郎们,便必定会原地暴走!

就算不到血溅五步的程度,也起码是刘舍二字臭遍整个北地,乃至北地在哪的整个北方。

事实上,也不用这些北地丈夫们目光灼灼的眼刀威胁——哪怕是从本心上来讲,刘舍也从不觉得那五千位英雄,和‘有罪’二字沾边。

于是,即便明白刘荣的意图,刘舍也仍旧是肃然起敬,甚至板板正正的整理了一番衣冠,大致朝着西北方向深深拱手一礼。

直起身后,又颇有些庄严的朝西北方向注视片刻,才语带唏嘘道:“故北地都尉,自都尉孙卯以下,战卒共四千九百八十三人。”

“——皆乃马革裹尸,为国战死之英烈!”

“无论过往,亦或日后——无论何人,胆敢说这四千九百八十三人当中的任何一人,在那一战中‘有罪’,臣,便第一个不答应!”

刘舍这句话,算是得到了现场绝大多数的认同。

无论什么时代,英雄,都总是让人不由肃然起敬。

尤其是为国捐躯,战死沙场,为保家卫国而观荣的烈士,更是让人生不出半点不敬。

见刘荣是这般反应,满朝百官公卿也都是面呈肃然,原本还在‘观察猎物’的北地众将,也算是稍恢复到正常状态。

刘荣却是漏出一个得逞的笑容,含笑看着面前,已经热泪盈眶的程不识;

微不可见的轻一点头,同时眨一下眼,刘荣便回过身,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表演。

“既如此,敢请问丞相;”

“——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十四万大军入北地一战,北地都尉部,战损几何、斩获几多?”

“北地都尉孙卯,又浮斩几级?”

刘荣此言一出,早有心理准备者如丞相刘舍,自是做出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

至于其他人,却是被刘荣这莫民奇妙的一问,而震的再次愣在原地。

这······

阿这······

“回陛下。”

“那一战,北地都尉部,自都尉孙卯以下,共四千九百八十三人,悉数战死,无一生还。”

“全军覆没,连战况都是后来,自草原归降的弓高侯等,以草原言传相说,方为我汉家所知晓······”

已经明白刘荣要怎么做,刘舍自也是默契的为刘荣捧起哏。

刘舍如此给力,刘荣自也不甘落后;

当即再道:“如此说来,当年一战,北地都尉部战殁将士,共四千九百八十三人。”

“——比此战,程不识所部战殁数量,都还要多七百余;”

“斩获无从说起,便是无。”

“——此战,程不识部,好歹还有那么八十多级斩获。“

···

“一战而没四千九百八十三人,斩首无——故北地都尉上下,缘何无罪?”

“浮斩欠四千九百八十三——连自己的命,都欠浮斩‘欠’进去了,都尉孙卯,又为何有功?”

这一回,刘舍倒是没再站出来冒头。

却换做韩颓当站了出来,以权威人士——军方高级将官的角度,细心为刘荣‘解答’起了此事的内因外由。

“禀陛下。”

“故北地都尉之功,不在斩获、不在浮斩;”

“按照太宗孝文皇帝当年的原话来说,故北地都尉之功,在于以微弱兵力抵御强敌,以近三十倍的兵力差距,将老上单于亲自率领的十四万匈奴大军主力,在朝那塞外拖了数日。”

“也正是这数日,为北地百姓撤离、隐居争取了时间,也为长安朝堂争取到了反应时间。”

···

“臣清楚的记得,当年,朝堂内外谈论起故北地都尉孙卯——孙公时,几乎都是在说:若非孙卯死战朝那,那匈奴先锋火烧的,或许就不是回中宫了。”

“——许是新丰栎阳宫;”

“许是甘泉行宫。”

“更或者,直接就是长乐、未央二宫······”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朝公百官即便是再迟钝,也总该反应过来刘荣想要做什么了。

刘荣也不负众望的图穷匕见,顺着话头,摆出了自己此番大费周折,所要表达的核心议题。

“有劳桃侯、功高侯,将如此浅显的道理,告知朝中公卿百官知晓。”

说着,刘荣终是会过身,侧对着刘舍领衔的朝公百官,手指,却是虚指向身体斜后方的程不识及北地诸将。

“当年,故北地都尉五千将士死守朝那塞;”

“此战,程不识亲率北地都尉部,又北地民男、关中援军共近两万——同样是死守朝那塞。”

···

“真要说有哪里不一样,那也就是当年,故北地都尉部五千将士,面对的是匈奴单于亲率的十四万大军;”

“而程不识,则是以近两万的兵力,面对匈奴右贤王率领的七万匈奴军队。”

“——三十倍的兵力差距,和不到四倍的兵力差距,程不识的处境,确实比当年的孙卯好许多。”

“但程不识给出的答卷,难道不也比当年的孙卯,要好许多吗?”

嘴上如是说着,刘荣还不忘面带疑惑的转动着身体,将目光撒向刘舍左右,那些依旧对程不识暗含不满者——主要是功侯贵戚。

在这些‘肉食者’身上扫了好几圈,刘荣才继续道:“孙卯以下,故北地都尉四千九百八十三名英烈,固然可歌可泣;”

“——但程不识麾下,这些能活着来到长安的将士,这些能为麾下阵亡兵卒操办后事,照拂他们遗孤、遗孀的幸存者,难道不更应该让朕、让诸公,感到庆幸和敬佩吗?”

···

“昔,孙卯率部死战,将老上单于十四万主力,在朝那塞拖了三日。”

“今,程不识同样率部死战,让匈奴右贤王七万大军,在朝那塞外空耗四十余日,却始终没能踏入北地半步!”

“——孙卯为北地百姓、为长安朝堂,争取了三日逃命、应对的时间;”

“程不识却让北地百姓不需要逃亡,长安朝堂不需要担心匈奴人肆虐北地,甚至兵临萧关!”

“这,难道不是更大的贡献、更大的功劳吗?”

随着刘荣接连发出数问,以刘荣为界,分为左右两个‘阵营’的人群,却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

——刘荣身前,刘舍身后,朝公百官的头越来越低,腰越来越弯;

望向程不识的目光,也愈发没有了底气。

反观刘荣斜后方,程不识身后的北地众将,腰杆那是越挺越直,脑袋也是越昂越高!

虽仍旧满含热泪,但望向程不识——望向上官背影的目光中,却也带上了满满的自豪和骄傲。

也就是在这时,刘荣终于为这场计划之外的闹剧,画上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句号。

“在朕看来,程不识和故北地都尉孙卯,是一样的人。”

“——都是我汉家的功臣!”

“孙卯处尽艰难,兵力薄弱,敌军又太过强大,所以全军覆没,只给天下人,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勇传说。”

“程不识兵力稍多,但也依旧处于劣势兵力;“

“敌人固然没有那么强大,却也终归是匈奴右贤王,以及匈奴在幕南能调动的大半兵力。”

“程不识能守住朝那塞,很不容易,也同样值得颂扬。”

····

“朕认为,我长安朝堂,不能因为孙卯殉了国、丢了朝那、全军覆没,就认为他有功;”

“更不能因为程不识活了下来、保住了朝那,就认为程不识没有功劳。”

“——我汉家的爵禄、封赏,难道是有什么只给英烈后人,而不能给活着的功臣本人的忌讳吗?”

“还是说我汉家,不以贡献来判断一个将领的功过,反而以生死,而作为判断依据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494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