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32章 草原王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我汉家的马苑模式,优点是需要的场地不大,基本可以完全按照圈养模式,来培育出马匹。”

“但弊端也非常明显——院墙之内,跑不出来千里马;”

“尤其是我汉家迫切需要的精良战马,更是很难在圈养模式下培育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过去这些年,边墙诸苑明明拥有最好的种马以及良种母马,培育出的马匹却有大半是驽马,战马则只有少半——平均每三匹马出栏,才能有一批战马入列的原因。”

“——圈养模式,对于战马的培育,几可谓是百害,而无一利!”

“再者,马苑圈养模式,仅仅只是不需要太大的场地,却需要成倍的草饲料、人力物力,乃至于钱金投入。”

考虑到河套地区的开发迫在眉睫,刘荣也没有耽误太长时间,很快便召见了自己的太仆卿:塞侯直不疑。

事实上,在绝大多数后世人看来,太仆卿这个职务最基本的本职工作,无外乎为帝御辇。

说直白点,就是御用马夫。

事实上,太仆卿在汉家官制当中的理论职责,也确实如此。

如太祖高皇帝刘邦,为汉家所设立的第一位汉太仆,便是早在太祖皇帝潜邸丰沛之时,就已经因‘御术上佳’而在县衙任职,专门负责为官老爷们驾车的夏侯婴。

那作为汉家第一任太仆,也就是理论上,全天下最会赶马车的人,夏侯婴的驾驶技术,到底到了怎样的地步呢?

在太祖高皇帝尚还只是汉王之时,曾发生一件事。

——汉二年,自汉中还定三秦的太祖刘邦,纠结关东各路之后五十六万联军,东出函谷,以项羽弑义帝楚怀王为名,正式讨伐弑帝逆贼:楚王项羽。

后来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联军统领汉王刘邦先胜后败——先攻入了项羽的都城:彭城,之后又被从齐地赶回的项羽杀的丢盔卸甲,五十六万大军灰飞烟灭,以至于‘睢水为之不流’。

也就是在刘邦遭遇彭城之败,孤身自彭城向西逃命的路上,夏侯婴第一次展露了自己的马车驾驶技术。

——在逃命的路上,汉王刘邦在马车里急的根本坐不住,生怕被追兵咬住;

为了减少马车的负重,使马车走的更快些,刘邦毫不犹豫的将嫡长子,也就是后来的孝惠皇帝刘盈,以及长女,后来的鲁元公主踹下了马车。

这件事,也成为了后世绝大多数人或喜欢、或讨厌刘邦的来由。

欣赏刘邦如此作为的,认为刘邦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为了帝业连儿女都可以抛弃,实在是颇具帝王风范!

活该他坐天下!

因此事而对刘邦感到不齿的人则认为:刘邦作为草根出生的造反皇帝,实在是无情无义,刻薄寡恩。

连自己的儿女都能往马车下踹,当真是印证了那句:皇家无情。

却是很少有人关注到这件事,最终的结果是:刘邦先后七次将儿女踢下马车,驾车的夏侯婴,也先后七次停下马车,将后来的孝惠皇帝刘盈、鲁元公主刘乐捡了回来。

听上去,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实际上,只要稍微细想一下,就能明白夏侯婴在这件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驾驶技术,究竟有多么恐怖。

——刘邦能急的把儿女直往车下踹,身后的追兵必然不远!

夏侯婴却能在如此紧要关头,先后七次停下马车,将刘盈、刘乐姐弟俩捡回来;

关键的是:先后七次停车捡人,夏侯婴愣是没让追兵追上自己所驾驶的马车,将车内的刘邦、刘盈、刘乐父子三人送到了下邑,送到了周吕令武侯:吕泽的军营当中。

没人知道夏侯婴是怎么做到的。

除了当事人外,人们只知道后来,孝惠皇帝刘盈坐上皇位之后,最敬重的开国元勋功侯,即不是大汉开国第一相:酇侯萧何,也不是萧规曹随的平阳侯曹参。

甚至都不是吕泽、吕释之等母舅!

而是当年,曾先后七次捡自己上车的汝阴侯夏侯婴。

为了表达自己对夏侯婴的敬重,以及彰显夏侯婴对汉家的功劳,孝惠皇帝甚至在未央宫外,直接设立了一个‘夏侯婴第’!

虽然后来,夏侯婴在诸侯大臣共诛诸吕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没有对得起孝惠皇帝的敬重,但单从这一件事,也能看出汉初的政治生态,对太仆的要求是什么。

——首先,你得有一手出神入化的马车驾驭技术!

就算达不到夏侯婴那种连捡七次人的程度,也至少要在重大政治活动中,做到该走走、该停停,不多走一尺、不少走一寸。

如此登峰造极的驾驶技术——尤其动力来源还是活物:马匹,自然是非常考验‘驾驶者’的经验和天赋。

当然,作为封建王朝权利决策中心最核心的‘三公九卿’的一员,太仆自然也不能是个单纯的秋名山车神。

事实上,太仆真正需要具备的能力,是马政。

至于驾驶技术,不过是个最基本不过的准入门槛。

夏侯婴起于丰沛,本就是個县衙车夫,自然没有什么马政方面的才能。

但在当时,华夏文明才刚结束长达数百年的春秋、战国,以及秦末纷争、楚汉争霸;

天下十室九空,百废待兴。

刘邦堂堂天子之身,御辇尚且凑不出八匹同色的马;

萧何位列相宰,愣是连一匹属于自己的马都没有,只能坐着牛车上朝。

皇帝、丞相都缺马,什么骑兵、马政之类,自更是无从说起,夏侯婴这才单凭驾驶技术,坐稳了汉家第一任太仆卿的位置。

但从吕太后掌权开始——尤其是太宗皇帝开始专门在边墙兴建马苑,大力发展汉家的马政建设开始,太仆卿的职责,就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九卿,而不是纯粹的御用车夫了。

到了汉家上一任太仆:桃侯刘舍,掌握庞大马政资金,以及汉家大半马苑的太仆卿,已经变成了类似少府那般,非天子亲信不可担任的要害位置。

若非孝景皇帝意外的早早驾崩,先帝刘启大概率会在刘舍之后,为刘荣也培养一个忠心耿耿——且较忠于汉室,更忠诚于刘荣本人的太仆卿。

只可惜,孝景皇帝‘英年早逝’——至少是较原历史过早离世,让朝堂内外有名的老好人、道德君子直不疑捡了便宜,做了太仆。

直不疑这个太仆~

怎么说呢;

驾驶技术肯定是没得说——毕竟是中郎出身,又在奉常做过礼官;

凡是有关礼制的事,在直不疑这儿就出不了半点差错。

但在马政方面,直不疑就多少有点如今汉室,大多数汉官缩影的意味在其中了。

——直不疑,确实不怎么懂马政;

但如今汉室,本就没什么人懂马政。

若非弓高侯韩颓当这么个匈奴降将存在,汉家甚至连懂养马、懂骑兵的人都找不出来!

所以,即便知道如今汉家,除了韩颓当外再也没人真正懂马政、懂骑兵,刘荣也还是找来了老好人直不疑,来沟通关于马政的问题。

矮子里面拔将军嘛!

毕竟这也做了几年的太仆,就算再怎么门外汉,直不疑也肯定突击补课学了点专业知识。

果然不出刘荣所料——直不疑不懂归不懂,却也像模像样的接过了话头,顺着刘荣的话说了下去。

“陛下所言甚是。”

“过去这些年,弓高侯曾不止一次于私下同旁人说:我汉家的马政,投入实在太高、耗时实在太久,实在是再笨不过的笨办法。”

“若非是降将之身,不便罔议国朝大政···”

如是说着,直不疑还不忘一阵摇头叹息,做出一副为韩颓当感到唏嘘的驾驶。

就好像在直不疑看来,如今汉室最适合担任太仆、主持马政的,正是韩颓当无疑;

与此同时,对于自己‘抢了本该属于韩颓当的太仆之位’,直不疑似乎颇有些羞愧和无奈···

只是在刘荣眼中,直不疑这番作态,却是更加印证了如今汉室,懂马政的人究竟少到了什么地步、官员对马政的了解,更是稀薄到了怎样的程度。

——韩颓当对如今汉室,马苑圈养的马政模式有看法,这是朝堂内外众所周知的事。

但韩颓当之所以发了这么多年牢骚,却始终没有把这件事拿到朝堂上去说,并非是因为韩颓当受限于自己‘降将’的身份,而不便在这种重大国策上发表看法。

事实上,过去这些年,韩颓当虽然在朝中谨小慎微,没有什么存在感,但真遇到什么非说不可、除了自己没人看出来的问题,韩颓当那也是该说就说,毫不含糊!

至于如今汉室的马政——韩颓当当然知道这种模式的诸多弊端。

但韩颓当也同样清楚:如今汉室的马政,之所以会用这种‘再笨不过的笨办法’,恰恰是因为汉家的马政,乃至于整个汉室的畜牧业,都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生产资料。

——草场。

一如农耕文明耕种,需要粮种作为‘初始资金’,农田作为生产资料:畜牧业的发展,也同样需要‘粮种’和‘农田’。

‘粮种’自然是牧畜群;

而‘农田’,则是草场。

如今汉室,之所以要大费周折——又是动辄数千上万万钱的资金投入,又是向全天下人收取干草、秸秆税,却偏偏放着草原游牧之民那经济实惠的畜牧模式不用,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草场。

长安朝堂每年上万万钱的投入,每年收上来的数百万石干草、秸秆,动辄十数年的马苑兴建、培养周期,都是为了弥补汉家在生产资料:草场奇缺的先天缺陷。

所以事实,并非直不疑所认为的‘韩颓当碍于降将身份不便说’,而是韩颓当自己也清楚:汉家的马政,并不会因为自己指出问题所在,就能得到解决。

——草场这个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在这西元前——至少是在如今汉室,草场和矿场一样,属于纯天然物资,根本无法通过人力去创造。

所以,韩颓当这些年只是发牢骚,却根本没有将这件事拿到朝议上说。

——说了也没用啊!

光指出问题有什么用?

不带着配套的解决方案,那提出问题就是毫无意义的。

作为在草原上土生土长的‘游牧之民’,韩颓当清楚的知道这一点。

作为后世来客,拥有数千年历史视野的刘荣,也明白这一关键。

但除了这二人,如今汉家,恐怕就没多少人,能看透这个问题的本质了。

——没看到连‘矮子里面拔将军’拔出来的太仆直不疑,都没看透这个问题的本质吗?

于是,刘荣也就没兴趣再同直不疑,说自己还没来得及说出口的下半段话了。

——如今汉室马政的马苑圈养模式,确实是有诸多弊端;

汉家明知难为而为之,实属无奈。

至于草原游牧之民所采用的经济实惠型畜牧业发展方向,看上去是很不错,但实际上,汉家却根本无法照搬硬套。

现如今的草原,畜牧业之所以成本低廉,最主要的原因是现在的游牧之民,是人如其名的‘游牧’之民。

准确的说,他们采用的,并非后世人刻板印象中的畜牧业,而是专属于这史前时代的游牧。

游牧,畜牧,一字之差,却是让二者所需要的投入、运作成本,呈现出了极为夸张的两个极端。

畜牧业,就是要砸钱!

而游牧业,更像是一笔无本儿买卖——带着牛羊牧场在草原一路走,一路吃,只要牧畜不大范围死于天灾人祸,就稳赚不赔!

而这样的模式,显然不是如今汉室——乃至于任何一个华夏封建王朝,所能完全效仿的。

要想为华夏文明点亮‘畜牧’这一科技树,刘荣首先要做的,是摸索出一套更适合华夏文明,更贴合农耕文明的畜牧模式。

比如:限定区域的小范围游牧;

比如牧民定居某处,并于每年的固定时间回到居所。

再比如······

“再比如~”

“分封·······”

···

“封草原王啊~”

“嘿;”

“就怕一招不慎,搬起石头,砸了朕自己的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378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