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60章 有枣没枣打一杆子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那场大战,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

快到三足鼎立的另外一方:月氏,都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匈奴便彻底推翻了东胡的霸权,并取而代之,成为了草原新的霸主。

——而且是比东胡人都还要更强大的霸主!

但与此同时,那场战争的惨烈程度,也是草原上前所未有的。

那一战,双方彼此追逐、腾挪,战场一度扩大到了数千里方圆!

与冒顿单于血脉相连的兄弟、叔伯,匈奴单于庭毋庸置疑的挛鞮氏王族柱石,死的只剩冒顿最小的弟弟;

已经臣服于匈奴的白羊、折兰二部,战后更是剩下的活人,不够拉走死人的尸体!

尤其是最后一战,东胡王庭凭借着最后的精锐:楼烦弓骑,对匈奴人造成了极为重大的杀伤。

若非折兰人悍不畏死,在折兰王的亲自率领下,向东胡王帐发起了死亡冲锋,以三比一,甚至四比一的战损比,将冥顽不灵的楼烦人杀到胆寒,那一战最终的赢家,甚至都未必会是匈奴人。

那一战,杀的草原为之胆寒!

也彻底奠定了折兰、白羊二部‘三驾马车’的崇高地位。

至于楼烦人,则是因为在最后一站中的英勇表现,在投降并臣服之后,被冒顿单于纳入麾下,与匈奴‘开国元勋’:折兰、白羊二部一起,共同成为了匈奴单于庭镇压幕南的三驾马车。

这也是为什么时至今日,折兰人的悍勇,乃至疯狂依旧让草原位为之胆寒;

白羊人的回马射,至今都令游牧之民心有余悸,不敢轻易追击溃逃的零散骑兵;

以及:楼烦人至今为止,都不敢在任何一个折兰人面前抬起头说话。

哪怕是楼烦王,在面对一个最普通的折兰士兵时,姿态都会平白矮上三分。

——没办法;

那一战,为楼烦人留下的心理阴影,实在是太大。

大到那心理阴影,似乎已经不再是个体的记忆,而更像是种群基因深处的本能恐惧……

推翻东胡人的霸权之后,继承了东胡人大半遗产的匈奴人,再回过头来面对月氏人,自然就轻松了很多。

先是一场大战,将月氏人的活动范围从幕南南半部,压缩到如今的河西地区;

之后又是在老上单于在位时期,彻底将月氏人赶出草原,赶去了西域,乃至更为遥远的西方。

现如今,匈奴人在河套战役失利之后,想要将战略重心西移,对底层打出的旗号也是‘撑犁天神降下神旨,月氏余孽都逃去了西方’。

至此,这段历史,才总算是恢复了原本的面目。

——冒顿单于强大吗?

很强大。

非凡的武力,乃至于军事、战略素养,让匈奴部在冒顿单于的领导下,极其迅速的得以壮大。

但匈奴人称霸草原,真的是完全仰赖冒顿单于的强大吗?

不尽然。

如果在匈奴部强大起来,成为草原上又一新贵之前,草原上并非是东胡、月氏对立,而是只有东胡一个霸主,那匈奴人最终的结局,恐怕并不会比月氏人好到哪里去。

三足鼎立,而非二雄争霸,是匈奴人在那一时期,得以在草原站稳脚跟的重要原因。

再者,在三足鼎立之势形成之后,如果没有外力干扰,这个形式也同样会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看看几百年后的汉末三国,就不难发现:三足鼎立,永远都是两个相对弱者联合,对抗那个最强大者。

一样的道理:如果没有外力干扰,那在东胡、月氏、匈奴三足鼎立之势形成之后,草原上的主旋律,也会是相对弱小的月氏、匈奴联合,来对抗霸主东胡。

之后数十年,此三者你方唱罢我登场——匈奴强,则东胡-月氏联合,月氏强,则东胡-匈奴联合;

主打的就是一个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但秦王朝的崩塌,让中原的华夏文明无暇北顾,给了草原过往百十年不曾有过的安宁。

且王朝崩塌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又让匈奴人一夜暴富,以一种近乎梦幻的方式,将草原游牧文明硬抬到了青铜文明。

——在那之前,草原上无论是匈奴人、月氏人,还是霸主东胡,军队所列装的武器军械,都依旧是以石器、骨器,乃至于木器为主。

时至今日,已经将秦长城军团所留下的那批青铜武器,用的坏的坏、烂的烂,却根本不会修的匈奴人,也同样不可避免的迎来了‘文明倒退’。

现如今,草原上能用青铜武器的,除了单于庭本部,便是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以及呼延、须卜、丘林、兰氏这四大家族的本部武装。

甚至即便是这些‘匈奴贵族’,也只能保证自己的军队中,有部分精锐列装了制式青铜器,剩下的常规部队,则只是零星列装了非制式青铜器。

至于其他的部族——折兰、白羊、楼烦三部,被单于庭赐予了部分制式青铜器,又靠自己拥有了一批非制式青铜器。

剩下那些寻常部族,但凡出现一柄出自秦、汉少府的制式青铜器,基本都是会被头人、小王立刻拿走,当做传家宝供起来的。

底层勇士,实在实在战斗力出色,或许会被赐予一件非制式青铜器;

没有那么出色,那就只能拿着木矛、石斧,乃至于骨、石为尖,木杆为身的长杆武器上战场。

何谓非制式青铜器?

非秦、汉少府出场,不曾在华夏政权武器库留下备案,出自某位乡野匠人之手,并经由汉商走私到草原上的、质量层次不齐,且无法像制式武器那般,通用零部件的青铜武器,统称为:非制式青铜器。

用后世人更能理解的话来说,秦、汉少府出产的制式武器,就像是二战时期的中正式、38式。

而出自乡野匠人,经过走私渠道流入草原的非制式武器,则像是磨损严重的汉阳造,更或直接就是小作坊仿制的杂牌步枪。

至于骨器、石器,乃至于木器,那就基本等于长矛、猎弓这样的冷兵器了。

没错;

在秦长城军团南下平叛,将足够装备十几万人的武器军械,全留给塞外的匈奴人之前,游牧民族列装的武器,便是停留在如此落后的阶段。

时至今日,匈奴人依旧没能攻克,或者说是依旧没能找到攻克青铜冶炼技术的门路。

那些从西域、中亚,乃至汉北边境掳走的工匠,帮匈奴人熔铸个神相、容器倒还行;

竭尽全力,也不是做不出一些简单的非制式武器,武器青铜兵刃、钝器,以及长杆武器尖部之类。

但更复杂的东西,比起一体化的青铜剑,乃至于结构复杂的弩机,匈奴人至今都无法掌握。

过去这些年,汉家之所在打不过匈奴人,一者,固然是步兵对骑兵的天然兵种克制;

二者,便是秦长城军团留下的那批制式武器,将华夏农耕文明,在北方游牧之民面前的武器装备优势基本抹平。

——汉家有制式武器,匈奴人也有!

但匈奴人有的骑兵,汉家却少之又少。

基本同样的武器装备,却又天然的兵种克制,汉家打不过匈奴人,也就是可以预见的事了。

其实也不是打不过;

只是局势不利的时候逃不掉,局势有利的时候又追不上。

打不打,在哪打的主动权,根本不掌握在汉军将士手中——匈奴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想打就打,想撤就撤。

如今却不同了。

有了河南地,汉家也将在肉眼可见的未来几年,拥有相当数量的骑兵部队,汉匈双方之间存在的兵种克制,将再也不复存在。

至于武器军械的水平——匈奴人手里的秦制武器,已经消耗殆尽,且老化、磨损严重;

反观汉家,仍旧在源源不断产出、列装制式武器的同时,甚至还在稳步推动武器装备的更新、迭代。

此消彼长之下,汉匈双方之间的武器军械水平,再次回到秦时的‘热武器痛打原始人’的状态,也是可以遇见的事……

言归正传。

匈奴人,确实至今都还在遵守,并信奉冒顿单于那句‘头可断,血可流,土地不能割让’的霸气宣言。

但这并不是因为匈奴人,多么有志气、有原则,又或是多听冒顿单于的话;

而是过去这几十年,已知世界根本没有任何一个文明,能把匈奴人逼到需要考虑是否割让土地的地步。

只是现在,时移世易,往日不再。

匈奴人往日的霸权不再,匈奴帝国无敌于世的风头不再。

真到了这种‘要么割土,要么割肉’的地步,匈奴人脑袋里想的,大概率不是冒顿单于留下的匈奴组训;

而是早在千百年前,就已深深刻入游牧民族灵魂深处的基因本能。

——生存。

为了生存,游牧民族一向是没有下限的。

他们可以为奴为婢,可以当牛做马;

只要能活着,他们愿意献出除生命之外的一切!

这里的‘一切’,可以是勇敢、坚毅,以及悍不畏死;

可以是勇往无前,向死而生。

但当以上所有选择,都不再有效果、回馈的时候,游牧民族永远都不会放弃最后一个选择。

——低头,以及臣服。

现阶段的匈奴帝国,固然还没到通过臣服,来确保生存的地步。

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匈奴人只是打了一场败仗而已,匈奴帝国的底蕴,并没有被这场河套战争击溃太多。

但让匈奴人就此开始学会退让、学会低头,却是很符合眼下,汉匈双方之间的战略格局的……

“贵使说这话,就多少有些没有诚意了。”

短暂的沉默之后,刘荣终是含笑抬起头,面朝呼延且当,手指却是虚指向身侧不远处的匈奴国书。

“贵使,莫不当真贵人多忘事?”

“——要知道贵主单于,才刚在国书之上,将河南、北海二地,割让给了我汉家。”

“虽然我汉家不稀罕,但贵主单于,总归还是割了土的。”

“若当真不割土,贵主单于在国书中扬言割河南、北海二地,岂不是在拿朕——拿我汉家寻开心?”

“若不是,那贵主单于既然能割河南、北海,又如何割不得河西、东海?”

如是一番话,自是惹得呼延且当一阵腹诽不止。

——河南地割不割,有个吊毛的区别?

反正都被你们这些狡诈的汉人占了,俺们匈奴人不过是动动嘴皮子,凑了个不是筹码的筹码而已;

至于北海——我们倒是愿意割,你们汉人也得占的了啊?

给你们这么一块飞地,不过是表面上过得去,给你们一个面子而已。

不都说汉人好面,只要给足了汉人面子,汉人就不会太在意里子吗?

怎这汉人的小皇帝,精的跟个西域商人一样……

暗地里一通牢骚,嘴上,呼延且当却是一句话都说不出。

说什么?

还能说什么?

汉人的小皇帝,都要匈奴割让河西了!

且不提呼延且当有没有这个权限——就算有这个权限,呼延且当也不敢顶着个‘呼延’的贵族姓氏,做这个割让河西地的罪人!

再者:汉人已经有了河南地,无论养马还是养牛,一个河南地,已经足够满足汉人对草原、牧场的所有需求。

已经有了河南地,还要进一步拥有河西地?

汉人,想干什么?

呼延且当用膝盖向都能想明白:汉人,这是贪心不足蛇吞象,盯上西域那块肥肉了!

此番,单于庭战略重心西移,为的是什么?

还不就是攻掠西方、巩固西域,积攒下足够厚的家底,再回头和汉人一血河南之仇?

真要把河西给了汉人,那还西进个毛线,不如直接投降算了!

“陛下想要河西,恕外臣直言——这是不可能的。”

“河南地,我主单于固然不愿失去,但终归木已成舟,我主单于纵有不忿,却也还愿意勉强接受。”

“但河西地,系我大匈奴命脉于身;”

“——莫言割让,便是当真被皇帝陛下派去的军队占领,我主单于也会穷尽所能,也要重新夺回河西!”

“哪怕真的无法夺回,我主单于也会告诉草原上的勇士们:哪怕是把河西毁了,也绝不能让汉人占据!”

“外臣此来,确实是为和平而来。”

“却并非是为了祈求和平,而是商措和平。”

“皇帝陛下若亦有此意,便请皇帝陛下,莫再说些异想天开的话,来消遣外臣了。”

“若无意,外臣虽抱憾,亦不敢有违我主单于先前的嘱托。”

“纵是无功而返,受到单于庭的治罪,却也是别无他法,无可奈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563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