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45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韩颓当简短的一番话,却是让殿内汉家君臣陷入了沉思。

——如今汉室,与匈奴直接接壤的区域,东起燕国右北平郡,西至北地、陇右之交;

自东而西,先后有燕国、代国,以及上郡、云中郡,代郡、北地郡、陇右郡、与匈奴人掌控下的草原直接接壤。

其中,位于最东部的燕国,及位于最西部的陇右郡,战略处境相对安全一些。

前者是因为气候太冷,且战略位置不算关键,属于匈奴人得不偿失的进攻方向;

后者则是只有西北区域,一小块位于河西走廊门户外的狭小区域与草原接壤。

若非秦汉之交,华夏文明失去了草原上的塞上明珠:河套,陇右甚至都算不上边郡,而是实打实的大后方。

除去这两个区域,以及自边墙北出百十里,如钉子般扎入草原的‘飞地’:云中郡,其他边墙郡国,理论上都有可能成为匈奴人的进攻方向。

其中,战略价值最大、最值得匈奴人攻击的防线,无疑便是李广驻守的雁门郡,以及程不识掌控下的北地郡。

“难怪老爷子当年,非要急着在这两个郡安排大将。”

“老爷子,是早就料到了这一天啊……”

堪舆前,刘荣双手背负于身后,面色说不出的阴沉。

而在刘荣身后,郦寄、韩颓当等一干将领,则是在短暂交换过意见之后,便迅速达成一致。

“时值腊月凛冬,纵是那狄酋军臣要出其不意,也必定要选择相对没那么寒冷的趋于叩边。”

“排除到燕国,以及魏尚驻守的雁门方向……”

“——毗邻河南地的北地、陇右二郡,当是军臣的不二之选!”

“再加上当年,太宗皇帝年间那一战,走这个方向,匈奴人也更有把握一些。”

“反观我汉家,在北地、陇右方向的防备,非但不比太宗皇帝时更强,反倒因为孝景皇帝调边卒戒备关东诸侯,而更弱了三两分……”

郦寄难掩忧郁的话语声传至耳中,刘荣面色不由得又是一沉。

河南地,便是后世人认知中的河套地区。

因其位于大河,也就是黄河以南,而被这个时代的人称之为:河南地。

而河套地区,之所以会被称为草原上的塞外明珠,正是因为相较于草原其他区域,乃至汉家的北方边境,河套地区气候更为温暖、更适宜生存。

匈奴的强大,也正是建立在秦廷自北方收缩兵力,使得匈奴人平白得了河套的基础之上。

——有了河套,匈奴人便有了丰富的水源和草场,以及草原独一无二的过冬圣地。

如此说来,匈奴人从河套方向而来,进兵汉家北地、陇右二郡,也确实算得上是不二之选了。

因为无论叩边与否,匈奴单于庭此刻,都必定在和河套准备过冬。

反正都在河套了,就近走一趟北地、陇右,对匈奴人而言,完全就是捎带手的事……

念及此,刘荣便缓缓侧过身,望向身旁的宦者令葵五。

“近几日,北地就没有奏疏送到?”

闻言,葵五只喊不迟疑摇摇头。

刘荣又不着痕迹的望向郎中令周仁,得到的答案却依旧是否认。

便见刘荣忧心忡忡的回过身,皱眉望向弓高侯韩颓当。

“若匈奴人果真打算自北地、陇右而来,程不识本该有所察觉。”

“毕竟匈奴人再怎么轻装简行、再怎么兵贵神速,也总归要调运军姿。”

“——尤其是战马所需的盐,以及靠近水源的后方营地。”

“数万,乃至十数万骑兵调动聚集,这么大的动静,程不识总不至于完全察觉不到?”

刘荣此言一出,韩颓当当即露出一副犹犹豫豫的表情,在刘荣的再三催促下,才总算是道出了自己掌握的情报。

“程北地,其实已经有所察觉了……”

“前几日,程北地与臣往来书信,说是今冬,北地恐怕并不太平。”

“只是匈奴人终究还没有大军压境,程北地纵是有所察觉,也仍不敢断定此事。”

“尤其孝景皇帝调边郡以戒关东,程北地担心陛下手中,也没多少兵马驰援边郡……”

韩颓当话音未落,在场众人便纷纷皱起了眉头,虽然没人开口说话,但大家心中所想,却也都已是写在了脸上。

——孝景皇帝调边军以戒关东,说不上是对是错;

只能说,在当时的情况下,从久无战事的边墙调兵,来镇压暗流涌动的关东,确实是最省事省力,乃至当时唯一可行的方法。

但吴楚之乱平定已经过去三年,曾因诸侯叛乱而陷入动荡的关东,也早已经重归平静。

反观北方边墙,边防力量本就处于堪堪能抵挡住匈奴人大举犯边——甚至是只能勉强保证边墙不至于糜烂的程度;

又被孝景皇帝抽走了相当一部分兵力,无事还好,一朝有外敌入侵,这便当即是捉襟见肘。

想程不识堂堂一郡之守,吴楚之乱时,手下掌握几万兵马的宿将;

如今在北地,面临着匈奴人大军压境的状况,手下却只有四千兵力可调动……

“朕怎记得孝景皇帝曾说,我汉家北墙戍卒,足有二十万之众?”

思虑良久,刘荣冷不丁发出一问,眉宇间也莫名带上了些烦躁。

“纵是我汉家北墙东西万里,也不至于二十万戍边卒,到程不识手里便只分到四千?”

听闻此问,在场众人不由得一阵苦笑连连。

最终,还是由老好人:榆侯栾布站出身,为刘荣讲解起了個中内由。

“陛下,有所不知。”

“我汉家,说是边墙有二十万边郡卫戍,但这二十万,是将燕、代、赵三国兵马,以及边郡的郡、县兵马都计算在内的。”

“——截止吴楚七国之乱时,周亚夫的太尉府所得到的数字:燕国、代国,各有戍边卒两万,外加郡、县兵,及青壮乡勇三万。”

“如此,单只是燕代二国,便占了我汉家二十万戍边卒的一半。”

“再加上赵国,有直属赵王的兵马两万,又郡、县兵马乡勇两万——单只是燕、代、赵三国,这便已是十四万兵马。”

···

“另外,魏尚的云中郡,也有兵马五千、郡县乡勇五千;”

“除去这共计十五万,余下五万,由北地、陇右、上、代四郡各得一万余。”

“——北地郡守程不识,是有上万兵马在手的。”

“只是这上万兵马,有过半都是郡、县兵,若是尽数调用,则郡县地方必生祸乱。”

“为地方郡县安稳,郡县兵便非万不得已之时不可抽调。”

“如此一来,程不识可以用来抵御匈奴的兵马,便只剩北地都尉部,那四千多戍边卒了……”

听到这里,饶是很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刘荣也终是不得不无奈的发出一声长叹。

这很操蛋;

却也很合理。

如果汉家真有二十万边防部队,且这二十万人都要长安中央养,那别说什么文景之治了——单就是这二十万边防部队,也早就把汉家给吃没了。

事实上,即便是有燕、代、赵三国,以及边防各郡,承担起了这二十万边防部队的相当一部分供养成本,光是剩下的三五万兵马,也依旧让长安朝堂亚历山大,甚至一度直呼供养不起。

原因很简单:不同于叛乱爆发时,长安中央派出的平叛大军,边防部队,是绝对意义上的常备武装。

二十万常备武装,什么概念?

单就是一年的军粮,便是五百万石粟,价值超三万万钱!

吃的主粮就是三万万钱,再加上其他消耗,如盐、醋,衣、褥;

——这都还没算军费的大头:武器军械!

林林总总算下来,二十万常备武装,怕是汉家要把农税、口赋收入的八成以上砸进去,才能勉强维持。

如今汉家,农税、口赋几何?

截止去年,即先孝景皇帝六年,汉家岁得农税共一千八百余万石粟,外加口赋十二万万钱。

——没办法,太宗皇帝定下的税、赋标准,农税三十取一,口赋每丁四十钱;

在这样的超低税、赋比例下,能有这不到二千万石粟、十多万万钱,都已经足以被史家称为‘文景之治’,乃至华夏文明封建史上的第一个盛世了。

而这一千八百万石粟,地方郡县要截留三成,来作为地方未来一年的运转经费;

剩下的七成,也有大半要用于发放官员俸禄。

这就好比后世的年轻人,一个月拿个万儿八千,看似不少;

但等房贷车贷还完,剩下的都还得省吃俭用,才堪堪够温饱。

如今汉家,情况也差不多——一千八百万石农税,地方郡县截留至少五百万石,剩下一千三百万石,光是官员俸禄,就要发出去上千万石。

最后剩下不到三百万石,国库都得死死捏在手里,抠抠搜搜用到年底,看能不能存下来一些。

就这么存了三十多年,经历一整个文景之治,汉家才存下来足够和匈奴人发起决战的钱、粮库存。

要是再多出二十万边军,需要朝堂每年掏五百万石粮食养着?

毁灭吧!

累了!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晁错在太宗皇帝年间上书,提议允许百姓‘输粟捐爵’——通过向边关运送粮草,来换取想要的爵位,才会一经提出,便迅速得到整个长安朝堂的支持。

——在当时,长安中央需要负责供应粮草、辎重的边防部队,只有区区四万人而已。

但在晁错输粟捐爵之前,无论是这四万人,还是由燕、代、赵三国,及北地、陇右、上、代四郡养着的十几万人,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完全吃不饱肚子的。

晁错一手输粟捐爵,边防部队过了几年好日子;

之后又是太宗皇帝省吃俭用,长安朝堂才开始有力气供养那四万边防部队,不至于让边防战士吃不饱肚子。

但也就仅限于此了;

四到五万边防部队,外加飞狐军、细柳营、句注军、霸上军、棘门军等有实无名的常备武装,就已经是长安朝堂中央的极限。

再多,那就又要回到那个边墙人均食不果腹,军粮供养默认减半的时代了。

“一旦战事爆发,程不识的四千兵马,是绝对不足以支撑到长安的援军抵达北地的。”

“——无论匈奴人派了多少兵马,只要不是小股驰掠,程不识便必定无法将匈奴人的骑兵,挡在北地郡外。”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狄酋军臣,也不大可能只是派小股兵马驰掠。”

良久,刘荣悠悠道出一语,惹得殿内众人纷纷皱起眉头。

眼下的状况,已经是一目了然。

——匈奴人还没开打,但基本可以确定:匈奴人肯定要打!

而且攻打方向也能大致确定:八成是北地、陇右方向。

如此一来,问题也就很简单了。

要不要在战争爆发之前,提前派出部队支援北地、陇右?

如果派了,匈奴人却没来,那调动兵马的耗费就会打水漂不说,还会影响军中将士的军心士气。

——匈奴人压根儿没来,长安朝堂就吓得调兵遣将,这得多胆小啊?

可若是等战争爆发再派兵,几千里的距离,等长安的援军抵达北地,匈奴人怕是都吃干抹净走人了。

怎么办?

不知不觉间,所有人的目光,便再度落在了堪舆前的刘荣身上。

这件事,只有刘荣能拿主意。

也只有刘荣,能承担判断错误的后果。

——派了援军,匈奴人却没来,刘荣可以说:这是演习;

没派援军,导致北地破碎,刘荣也可以说:匈奴人来得突然,且毫无征兆。

总而言之:无论对错,这个决定,都只能由刘荣来做。

而刘荣的选择,也显而易见……

“拟诏!”

“任:曲周侯郦寄为车骑将军,弓高侯韩颓当为上将军,榆侯栾布为左将军;”

“各领北军一部校尉,不日开拔,驰援北地!”

“——沿途自愿随军之关中民男,皆特许参选北军,又射声、铁卫二军明岁征兵选拔。”

满是坚定地说着,刘荣便抿着唇,缓缓抬起头,望向面前,已经出身准备领命的三位老将军。

“朕的中盾卫,又北地、陇右数十万子民,便拜托三位将军了。”

···

“再拟诏,八百里加急送往北地。”

“——着:北地守程不识,自奉诏之日起,尽发北地可战之民男青壮、乡勇,速至朝那塞驻守!”

“告诉程不识:无论如何,都绝不可主动出击迎敌!”

“朕不用他程不识建功立业,斩将夺旗;”

“只要守住朝那塞,撑到长安的援军抵达,朕,不吝裂土以侯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115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