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55章 帝王心术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当刘荣走出长信殿,背负双手仰望天空时,那股笼罩着刘荣多年的阴云,就好似春风拂面般,轻飘飘烟消云散。

——窦太后,是刘荣的心病。

准确的说,像窦太后这般强势的汉太后,是每一位有志于‘做点什么’,在史书上留下些正面评价的汉天子,都很难摆脱的心病。

汉‘二世’孝惠皇帝刘盈,因为吕太后这个心病,愣是只活到了二十三岁便暴毙;

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更是在吕太后的淫威之下,一个被亲祖母幽禁而死,一个被满朝公侯大臣群起而攻之,说成了‘非惠帝子,乃吕氏淫乱后宫所出’的皇家野种。

即便是到了汉家唯一一位‘在世圣人’,华夏封建史上数一数二的圣君雄主:太宗孝文皇帝之时,也依旧有一位薄姓妇人,顶着个太后的名头,时时刻刻掣肘着天子手中的皇权。

太宗孝文皇帝的政治手腕,哪怕是放眼整个华夏历史,乃至于人类文明史,都是数一数二的水平。

可即便如此,太宗皇帝为了摆脱太后的束缚,将大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依旧是不可避免的付出了许多代价。

——世人皆知:太宗皇帝一朝,官方承认的太后、皇后,都分别有二人。

前者,分别是太宗皇帝的生母薄太后,以及太宗皇帝真正意义上的嫡母:高后吕雉。

后者,分别是太宗皇帝的妻子、先孝景皇帝的生母窦皇后,以及孝惠皇帝的妻子:张皇后。

前世,刘荣听很多人说,这都是没办法的事。

——生母薄太后,太宗皇帝非尊不可;

但考虑到法统,嫡母吕太后,太宗皇帝也绝不能不认。

至于皇后——在那位原配吕氏代王后‘意外’病故之后,皇长子刘启的母亲窦氏被扶正,后宫、东宫分别得以安定,对于傀儡时期的太宗皇帝很有必要。

但亡兄孝惠皇帝的遗孀:孝惠皇后张嫣,太宗皇帝也根本没有更好的处理办法。

既然孝惠皇帝驾崩之后,吕太后让张皇后依旧做皇后,那太宗皇帝也只能照葫芦画瓢——依旧让张皇后号‘皇后’;

此外,出于伦理方面的考量,又专门给亡兄嫂建造了一座桂宫,好名正言顺的从未央宫搬出去。

这很夸张了!

对于衣服都舍不得穿太好、饭都舍不得吃太香,更是不允许后宫女人裙摆拖地、面施粉黛的太宗皇帝而言,斥巨资大兴土木兴建一座宫殿,俨然是一件极夸张的事。

只是世人皆以为:两位太后、两位皇后,不过是太宗皇帝被逼无奈;

却不知,将太宗皇帝逼到‘无奈’之境地的,并非是现实。

前世,刘荣听说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

——汉文帝刘恒承认吕太后的合法性,等同于变相压制生母薄太后!

这个说法且不提可信度高不高、符不符合现实——至少逻辑上没有丝毫漏洞!

倘若,太宗皇帝不承认吕太后,转而将生母薄氏奉为‘高后’,那会发生什么?

事实上,什么都不会发生。

什么‘根基动摇’——入继大统之初的太宗皇帝,本身就没有根基可言;

什么‘法统不稳’——有后少帝‘非惠帝子’在前,太宗皇帝本身也没有什么法统。

归根结底,太宗皇帝究竟是认高后吕雉,同时变相确认生母薄氏‘高帝妾也’的地位,还是直接否认吕太后的法统,尊薄氏为高后,都无法改变任何事实。

——太宗皇帝,得位不正。

——少帝刘弘,死的蹊跷。

孝惠皇帝一脉绝嗣,太宗皇帝以庶夺嫡,或者说是旁支代嫡,本身就已经是一件极不符合当下时代人伦道德、民俗文化背景的事。

在这个基础上——在庶弟抢了嫡兄江山的基础上,再多个以‘高后薄氏’取代‘高后吕雉’……

怎么说呢……

对于杀人犯来说,是否曾在超市偷过一包干脆面,重要吗?

一样的道理。

对于‘得位不正’‘旁支代嫡’的太宗皇帝而言,尊谁为太后,就好比偷没偷那包干脆面。

无论你偷没偷,你都是‘杀人犯’。

不会有人因为你没偷,就觉得你这个‘杀人犯’良心未泯;

也不会有人因为你偷了,就觉得你罪加一等,该被枪毙两次。

在这种情况下,太宗皇帝选择:不偷。

依旧尊吕雉为高后,将吕雉这个吕氏外戚核心人物,完完整整的从诸吕之乱中摘了出来,给出了‘诸吕之乱,和谁都可能有关系,唯独吕太后无辜’的政治定性。

要知道这个政治定性,是太宗皇帝在刚抵达长安、坐上皇位,连自己的禁军亲卫都无法掌控、吃喝拉撒都在被陈平等老臣监视的情况下,彷如逆天改命般达成的。

太宗皇帝为什么这么做,众说纷纭,也都各有各的道理。

但在这些理由当中,那个颇具想象力的‘压制生母薄皇后’的推断,也同样相当具有说服力。

至少从皇权的角度上来说,这么做,符合太宗皇帝的利益。

这还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薄昭。

众所周知,汉太后真正的底气,来自于一位能力出众,且手握大权——尤其是手握兵权的同族外戚子侄。

而对于这样的外戚代表性人物,汉家历代天子都可谓严防死守。

太祖高皇帝,亲手操办了周吕侯吕泽的丧礼。

以至于这位明显不该如此平庸的外戚将领、开国元勋,在史书上的记载篇幅,居然还比不过抢走项羽一条腿的杨喜!

而太宗皇帝处理的,便是薄昭。

一个和吕泽之于吕氏一样,对薄氏外戚而言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独苗、唯一指望的关键性人物。

而且手段,可谓是极度刻薄。

——满朝公卿百官、功侯贵戚齐齐登门,在轵侯府外哭活丧!

要知道这可是汉室!

随便被人无缘无故侮辱一句,就动辄以死明志的汉室!

如此刚烈的社会风气之下,哭活丧,和宣判死刑根本就没有区别!

祭出如此杀招,却还是被薄昭厚着脸皮糊弄了过去,太宗皇帝依然没有善罢甘休,而是撸起袖子亲自登场。

只能说,天子亲设灵堂‘请君赴死’的待遇,遍观青史,也只有汉轵侯薄昭这一位了。

通过‘尊吕后为高后’,来维持生母薄太后‘高帝妾’的低贱身份,最大程度减弱薄太后的法理根基;

之后又是亲自下场逼死薄昭,将薄氏外戚唯一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物理清楚,让薄氏一族再也没有了‘做点什么’的能力。

最后的最后,太宗皇帝甚至都没忘记做好善后工作。

——敕封薄氏太子妃,以一个虚无缥缈的未来,来堵死薄氏外戚一族狗急跳墙的后路。

至此,政治二字,已成艺术……

太宗皇帝先后三步,完美解决的薄太后,以及薄氏外戚一族;

过程固然是令人拍案叫绝,甚至恨不能拿起小本本疯狂记笔记。

但换个角度来说:那,可是太宗孝文皇帝啊?

后世公认的‘三代以后,唯汉文可称明主’的汉文帝!

如此优秀的封建帝王,尚且要如此大费周折,筹谋布局,才能漂漂亮亮把太后极其附属的外戚家族处理掉;

那其他的皇帝呢?

那些水平没有太宗皇帝高——也就是说,两汉前后四百余年,除太祖刘邦以外的所有皇帝,又该如何处理太后、外戚?

太祖刘邦的选择,是手段粗暴的弄死吕泽;

孝惠皇帝功败垂成,郁郁而终。

太宗皇帝费尽心机,算是彻底压下了薄氏外戚;

但到了先孝景皇帝之时,又一家外戚强势崛起——窦氏一族彻底成为了汉家政坛上,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

对于窦氏外戚一族的处理,先孝景皇帝,无疑是失败的。

无论是在只活了六年的这个世界,还是在位长达十六年的原时间线,孝景皇帝刘启,都没能撼动窦氏一族,在朝堂上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庞大势力。

历史上,也恰恰是由于这个原因——恰恰是由于孝景皇帝没处理掉窦氏一族,才闹出后来,汉武大帝建元新政,却被窦老太后随手废黜,甚至险些行废立之事的剧烈动荡。

作为后世来客,刘荣更是清楚地知道:两汉前后四百余年,无论是东、西两汉的灭亡,还是王朝中期闹出来的剧变,几乎都能闭着眼睛,将罪魁祸首定为当朝太后,及其背后的外戚家族。

——西汉开国初,吕氏一族呼风唤雨近二十年,险些让汉家‘二世而亡’!

太宗皇帝年间,轵侯薄昭目无法纪,险些‘复为吕氏’!

然后是孝景皇帝、汉武大帝年间的窦氏、王氏;

‘乱我家者,必太子也’的主人公:汉宣帝刘洵的故剑情深、南园遗爱;

西汉末年,被侄子王莽篡夺宗庙、社稷,气的把传国玉玺摔碎一角的王政君。

更别提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东汉幼儿园,以及东汉末年的外戚大将军,亲手为东汉王朝钉上棺材板的何进……

毫不夸张的说:汉之强,强在二元君主制,将帝王水平下限维持在合格线以上,太后家族又能成为天子暗弱时最坚实的力量。

而汉之亡,也同样亡在二元君主制所导致的权利不集中,或者说是权利外流,以及外戚家族——尤其是太后母族外戚周而复始的胡作非为。

刘荣自然也不例外。

早在先帝之时,刘荣就不止一次同先帝说过:老爷子,可得养好身体啊!

就算没法把老太后给熬死,也起码别让儿子在太小的年纪,就成为老太后嘴里的‘小皇帝’啊!

很显然,刘荣是有自知之明的。

刘荣很清楚,自己至少在三十岁之前,是不可能具备太宗孝文皇帝那般,堪称出神入化的政治手段的。

故而,也就无法在即位之初、根基不稳之际,如太宗皇帝那般四两拨千斤,轻而易举的剔除太后,即太后家族外戚对皇权的掣肘。

所以对于窦老太后,刘荣的态度一直都很暧昧。

——原则上,绝不触怒老太后!

实际操作中,也是只要不涉及根本利益,都是能忍则忍,能让则让。

也就是前后两场战争的胜利,让刘荣多少有了些‘羽翼丰满’的底气,不再对老太后予取予求。

而在那之前,刘荣心中,始终有一个名为:朕会不会像历史上的汉武大帝那般,被老太后一夜之间卸下所有权柄,乃至尊严,然后被扔去太庙思过,甚至被废皇位的刺。

今天,这根刺被拔出来了一些。

虽然没有完全拔出来,但至少扎的没那么深、没那么疼了。

因为从老太后最后的表态,刘荣已经明显感觉到:老太后,似乎隐隐有了些躺平的念头。

说的再直白些,便是老太后,已经断定自己不大可能争得过当朝天子荣;

对于汉家将来的政治生态、大体走向,也已经起不到多大的帮助、拥有不了多大的影响力了。

所以,老太后用一个‘放手去做,只是别太冒进’的表态,换得了刘荣对一位老人——对一位‘老皇帝’的绝对尊重。

未来,刘荣也还是会和过去,以及历代先皇一样:将每一件事,都事无巨细的向老太后做汇报,并以此来抚慰老太后愈发敏感的权力欲、掌控欲。

但与此同时,刘荣在某些制度的实施上,也会采取更加激进,或者说是‘稍微没那么胆小、没那么过分谨慎’的措施。

比如:老太后淡退,并不意味着汉家的东宫,就没有太后掌事了……

“老太太这一退……”

“不是时候啊~”

···

“若是熬到老太后闭眼,东宫只有母后,倒是可以顺势来一手‘后宫不得干政’。”

“但老太太活着退,这事儿,可就有些不好办了……”

心中虽是思绪万千,且大部分都是苦恼,但刘荣的眉宇间,却悄然涌上一抹由衷的轻松、惬意。

无论如何,今天是个好日子。

或许应该说,直到今天为止,刘荣才可以底气十足的说:朕,即天下!

也是从这一天开始,汉家——乃至华夏,才真正进入‘天子荣’的时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227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