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43章 意料之外的纰漏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对于卫青的成长,刘荣极为耐心。

不单是由于历史上的卫青,让刘荣对卫青的下限有着极高的自信,也是因为亲眼目睹了卫青的‘天资卓绝’之后,刘荣对卫青的上限,也同样抱以极高的期待。

当然,卫青的年纪,也同样是刘荣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之一。

——掰着指头算,卫青今年也才十二、三岁;

就算刘荣不顾朝堂内外反对,强行捡拔卫青为高级将帅,也得先给卫青安一个‘外戚’的身份不说,再怎么着,也至少得等到卫青加冠成人。

毕竟卫青和日后的冠军侯霍去病,总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地方。

在刘荣看来,日后的冠军侯,属性面板其实更偏向于‘将’;

刘荣对冠军侯的心理预期,或者说是发展路线安排,也和原本的历史上大致一致:先以‘嫖姚校尉’之类的职务,带着千八百号人完成战场首秀,而后再凭借功勋一点点往上提拔。

但卫青却有所不同。

卫青的属性面板,几乎完全就是按照‘帅’的标准而成。

根据刘荣的心理预期,卫青首战,就起码要做一路偏师的主将——就算没法首战即为外戚大将军,也至少得挂着将军衔,甚至加车骑将军衔。

所以,冠军侯可以如历史上那般,十八岁完成战场首秀。

若是刘荣信得过,那再早一些——十四五岁便上战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左右不过是个嫖姚校尉,千八百号人的编制罢了,措辞刘荣都想好了。

——朕弟江都王,年十五而腰悬将印,出以平吴楚七国之乱!

有了江都王刘非‘十五岁挂将印出征平叛’这么个先例,外加一个外戚身份,冠军侯以大概同样的年纪完成战场首秀,对刘荣而言不算难事。

但卫青的首战,必须要以加冠成人——甚至是娶妻生子为前提。

因为在这个世代,只有诞下子嗣,才能证明一个男子‘年壮’,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男人、成为了一个可以独自决断大事的成年人。

“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乘坐在御辇之内,行走在长安城内的御道之上,刘荣不由如是发出一声感叹。

而在御辇之内,受邀同乘的少府石奋,此刻却是额头阵阵冷汗直冒。

——腊月凛冬,老石奋愣是被汗水浸透了衣衫!

究其原因,自非刘荣方才那莫名其妙的自言自语……

“陛、陛下……”

“老臣……”

见刘荣面上神情淡然随和,不见多少怒色,石奋本能的想要开口说些什么;

但一想到自己惹了多大的‘祸’,石奋便又心虚的低下头,哼哼唧唧的再说不出一句话。

被石奋一声轻呼吸引注意,又见石奋如此作态,刘荣却也只是淡笑着摇了摇头,再次将目光移向了车窗之外。

——在石奋的掌控之下,少府内帑出了点不大不小的纰漏。

按理来说,少府内帑这么个特殊的机构,但凡出点纰漏,那事儿就肯定小不了;

从石奋的反应也能看出来:这个‘不大不小’的纰漏,但凡刘荣要穷究,那作为少府第一责任人的石奋,就必定要吃不了兜着走!

而这个纰漏之所以‘不大不小’——之所以能让石奋摸不着轻重,也恰恰是由于刘荣这云淡风轻的态度。

原本是个大事,刘荣却表现的云淡风轻,这才变成一个‘不大不小’的事;

搞得石奋都有些心里没底,不知道该马上磕头认罪,还是再观望观望了……

“走吧。”

“去看看。”

不多时,御辇便在太仆直不疑的驾驶下缓缓停滞——停在了长安南郊的内帑第一大粮仓:太仓之外。

说起太仓,和刘荣其实也算是有些渊源。

——在刘荣于先孝景皇帝年间,主持关中粮价平抑事宜之前,天下只有一个公认的‘第一大仓’:荥阳敖仓。

除了荥阳敖仓这么个超级大仓之外,其余少府诸仓,基本都是差不多的大小和规格。

用后世的一句话来形容:彼时的少府诸粮仓,是按照‘一超多强’的格局遍布天下各地,荥阳敖仓为‘一超’,其余各仓为‘多强’。

而这太仓,彼时就是‘多强’当中的一个;

且彼时并不叫太仓,而是被低调的称之为:长安仓。

所谓长安仓,顾名思义,主要负责储存少府内帑为长安及附近一带,所准备的平价粮。

若粮价出现波动,长安仓便会开仓出售平价粮,以平抑粮价。

若粮价平稳,那长安仓的粮食,就会在粮仓安安稳稳待上一年;

等到了来年秋收之后,便拿去同丞相府收上来的农税置换。

即:少府内帑拿长安仓这些存了一年的粮食,去换丞相府才刚收上来的、当年的新粮。

相府得了这批一年的‘陈粮’,自是用于发放官员俸禄——官员俸禄分为俸、禄两部分,一半发钱,一半发粮。

而少府得了当年的新粮,也只是将新粮重新存回长安仓,以作为下一年的‘战略储备粮’。

这样的情况,大致从长安仓建成的孝惠皇帝年间,一直维持到了先孝景皇帝三年。

到了先孝景皇帝三年,吴楚乱平不久,长安粮价异常鼎沸,刘荣受命主持粮价平抑事宜;

既然是主持关中粮价平抑,那刘荣自然是第一时间,就知道了长安仓这么个宏观调节器的存在。

但刘荣也同时得知:长安仓的储粮,仅仅只能应对粮价的小幅波动。

像当年那般,以整个关中粮商,乃至于贵族群体联合哄抬粮价的状况,长安仓那点可怜的储粮量——就那点平价粮投入市场,连水花都溅不起来。

于是,刘荣自然是只能扯过先帝老爷子的虎皮,从少府内帑所掌控的其他关中粮仓调粮,用于在市场上投放平价粮。

调来的粮食,自然就存放在了长安一带最大的粮仓:长安仓。

一开始还好——百十来万石粮食,长安仓倒还勉强放得下;

到后来,一场粮价战争发展到白热化阶段,刘荣手中掌握的平价粮,一度逼近八百万石,长安仓就明显有些不够用了。

于是,刘荣当即下令:临时扩建长安仓。

后来,粮价平抑一事告成,临时扩建的长安仓,也被不久后太子监国的刘荣,下令永久性扩建,并在请示过先帝之后,正式更名为:太仓。

早在临时扩建时,长安仓的储粮量就达到了近千万,后来更名为太仓并正式、进一步扩建,储粮量更是大幅增长到了两千万石以上!

虽然在数量上,还是和荥阳敖仓有不小的差距,但毕竟二者都是千万石级别的超级大仓,朝堂内外也还是逐渐接受了‘天下粮仓,东敖仓,西太仓’的说法。

也就是说如今汉室,舆论普遍认为天下有敖仓、太仓这两个超级大粮仓,以及其余数十个百万级别的大粮仓。

说回太仓。

——在当年,刘荣主持平抑粮价的过程当中,初步扩建的长安仓,主要储存的是少府内帑从其他地方调来的粟;

后来,刘荣一手釜底抽薪,拿出麦粉面食来彻底平抑粮价,长安仓又改为储存少府内帑的大半宿麦库存。

等事后改名太仓并正式扩建,太仓便成了长安一代,唯一一个只储存宿麦的战略粮仓。

毕竟按照李荣当时的说法:要想让宿麦取代粟,成为汉家百姓民的新主粮,那官府就要以身作则——仓储宿麦,禄发宿麦,餐食宿麦等等。

虽然暗地里,少府内帑也还有着相当庞大的粟库存,但太仓却成了明面上,向天下人展示‘官府都改存宿麦了’的展台。

如此几年,倒也算是岁月静好。

——去年年初的朝那一战,以及年末的河套-马邑战役,少府内帑也从太仓调出了一批宿麦,并研磨成麦粉,作为了前线将士们的军粮。

反响很不错;

有相当一部分将士表示:相比起过去以粟为军粮,改以麦粉面食做军粮之后,将士们明显力气更足,精神状态更好了。

甚至还有敦厚淳朴的有功将士联名请奏:愿意放弃自己应得的封赏,只求朝堂从今往后,都以麦粉面食,而非粟来作为军粮。

原本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可就在数日前——又到了要给河套方面军调拨军粮的日子,少府内帑照例要从太仓往外调取粮食时,问题出现了……

“太仓令何在?”

下了御辇,在一众少府、太仓官员簇拥下往里走着,刘荣冷不丁一问,当即便有一人战战兢兢走上前。

“臣,太仓令石建……”

听到太仓令自报家门,刘荣当即心下了然,对于老石奋也多了几分怜悯。

——石建,石奋;

哪怕是不了解石奋一家子的人,也不难从二人的姓名,看出这二人之间的关系。

石建,乃石奋长子。

除了长子石建,石奋还另有三子:次子石甲、三子石乙,以及幼子石庆。

早在先孝景皇帝即位之初,石奋这四个儿子,便皆各官至二千石!

再加上同样二千石的老父亲:太中大夫石奋——一门父子五人,皆秩二千石;

石奋乃为坊间尊称为:万石君。

至于石奋将大儿子石建要去少府,还专门任命为太仓令,刘荣倒是没往‘以权谋私’那方面去想。

——就算不做这比二千石的太仓令,石建也早就是二千石了。

能被一生谨小慎微的老爹安排到少府,担任太仓令这么个要害位置,与其说是私相授受,倒不如说是老石奋实在不放心把太仓交给外人;

权衡之下,这才把尽得自己真传的大儿子要来,担任太仓令这么个很难有功,却很容易出纰漏的位置。

对于石奋如此郑重其事——生怕出纰漏,故而不惜以大儿子掌控太仓的举措,刘荣其实还是比较认可的。

只是眼下出了这么个意外的纰漏,饶是刘荣不打算追究,石奋父子二人,也还是免不得要被朝堂内外中伤。

而石氏一门最怕的,也恰恰是因为出现纰漏,而被朝堂中伤、批评了……

“有多少存麦出了岔子?”

终于来到出现纰漏的位置——几处已经被禁军包围的粮仓,刘荣终于道出了此番,太仓所出现的纰漏。

——有一批存麦,且最多不超过三年时间的宿麦,因为种种原因发霉了。

在封建时代,仓储粮变质,其实是一个非常操蛋的事。

按理来说,粮食变质——尤其是超过一定时限的陈粮变质,只要不是认为的管理不当,就都是正常的。

但过去这几十年,也就是汉家文、景两代天子铆足了劲存钱、存粮的这几十年时间,汉家却从来没有出现‘陈粮变质,主官免受责罚’的情况发生。

每一次发生陈粮变质的问题,处理结果无一例外,都是主官,即仓令问责,仓吏连坐。

原因也是极为简单粗暴的:要不是你玩忽职守,仓储粮又怎会出岔子?

这一回,问题就更麻烦了。

——从刘荣拿出麦粉面食这一大杀器,并在关中大范围提倡宿麦耕种至今,短短不过三年的时间;

也就是关中百姓种出来的宿麦,开始被少府内帑大规模收购并储存,短短不过三年之后,太仓储存的冬小麦库存,便出现了变质。

虽然量不大——总共也就是几千石,但这个问题所暴露出的隐患,却足以在朝堂内外,引发一场不亚于政权交替的政治风暴!

从石奋、石建父子二人面上,那如丧考妣的苦闷面色也不难看出:这件事,就算刘荣再怎般‘淡定从容’,也很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禀陛下。”

“甲仓储麦万石,有大约七百石发霉;”

“乙、丙二仓万石,各有一千二、三石左右发黑。”

“戊仓万石,则有数十石发了芽……”

石建一脸苦闷地禀奏声,只惹得老石奋连连抬手擦拭额角冷汗。

抛开这些宿麦的年限至多不超过三年不说:单纯的发霉、发黑,尚且能归咎为‘到了年限’;

可存粮发芽,却是毋庸置疑的通风、干燥条件不足,以至于过度潮湿。

用后世人常用的话来说:仓储粮发芽,那就是板上钉钉的储存不善,仓吏玩忽职守,洗都没法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39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