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78章 礼仪之邦?邦邦邦!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抛开窦婴的外戚身份不谈,单说能力,刘荣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表叔的。

毕竟再怎么说,也是窦氏外戚倾一族之力,所选拔、培养出来的精英,又在故南皮侯窦长君、章武侯窦广国这两位同族长者身边跟了不少年,学到了不少东西。

再考虑到窦婴‘大儒’的身份,以及儒家在如今汉室愈发强势,甚至已经在民间近乎达成学术垄断等客观事实——毫不夸张的说,窦婴这个人,刘荣是一定要牢牢把握在手里了。

就算窦婴只是个摇头晃脑,之乎者也的腐儒,刘荣也肯定要让窦婴在丞相的位置上涮一下,然后再搞个荣誉职务,把窦婴长期留在长安朝堂。

更何况窦婴,并非只有‘儒家代表人物’的象征价值。

——作为外戚,尤其还是当朝太皇太后:窦老太后族人,窦婴的存在,将在很大限度上保证刘荣与老太后,或者说是东西两宫之间的政治斗争,保持在斗而不破,或者说是暗下争斗,明面上和平的状态。

与此同时,曾投身行伍的军方背景,使得窦婴具备了在汉家不容置疑的政治履历:文武双全!

再加上窦婴本身具备的才能,以及在朝野内外享有的声望,刘荣几乎可以断定:窦婴为相,于刘荣乃至汉家宗庙、社稷而言,几可谓百利而无一害。

之所以是‘几可谓’,而非‘绝对’,自然是外戚的身份,为窦婴带来的负面影响。

要想知道这负面影响的来源,还得追溯到高后吕雉……

从本心上说,就算刘荣不内定、不插手下一任丞相的民主选举,并且阻止窦老太后扶持自己的族侄;

或者更直接点——就算直接把窦婴的信息盖住,只告诉朝堂内外:有这么一个人,有这样这样的能力、这样这样的背景,曾做过什么什么事,取得了什么什么成果;

哪怕是这样,汉家的下一任丞相,都几乎必定是窦婴!

也就是说,窦婴本身就有资格做丞相,且无论能力还是资历,都找不出比窦婴更适合丞相的人选。

当然了,眼下,才刚到御史大夫岑迈告老乞骸骨,窦婴即将成为亚相御史大夫的阶段。

不出意外的话,除非现任丞相刘舍在短期内暴毙而亡,又或是犯了大错被罢相,否则,窦婴为相,便大概率要等到刘舍寿终正寝的那一天。

许是三五年后,或是七八年间——便是十五二十年,也绝非不可能的事。

但窦婴还很年轻;

对于政治人物而言,花费不超过二十年的时间,从副总理的位置熬上总理,并非一件多么不可接受的事……

“近些时日,朝堂内外颇有物论;”

“说是朕还未加冠亲政之时,便对来访的匈奴使团恶语相向,完全不顾过往之盟约,乃至基本的礼节。”

“——甚至有人说,朕还没加冠便是那般,如今加了冠、亲了政,只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知这些传言,魏其侯可有耳闻?”

漫步行走于上林苑入口大门起始,直通博望苑的直道之上,刘荣背负双手,面色淡然;

一边漫无目的的观览着道路两侧的风景,嘴上,也不忘一边与窦婴有一搭没一搭的交谈着。

听闻刘荣提及此事,窦婴自是当即含笑点下头。

斟酌一番用词,才隐晦说道:“陛下少年热血,权谋手段至刚至阳;”

“而在陛下之前,先是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三年,孝景皇帝在位六年。”

“——前后足足三十年的时间,我汉家的天子在面对匈奴人时,都奉行虚与委蛇、忍辱负重的阴柔之策。”

“三十年呐~”

“放在民间,便大抵是一农户男丁的一生……”

···

“陛下少年即立,血气方刚,主行霸道,又明显有别于太宗、孝景两代先帝的王道。”

“朝堂内外一时不适,也实属人之常情。”

“毕竟我汉家,可是太久太久没能在匈奴人面前,挺起腰杆子说上一句话了……”

“弯了三十年——甚至自有汉以来便一直弯着,足足弯了五十来年的腰杆子,突然一下挺直了,自也难免有人反应不及。”

“甚至于有些人,打自娘胎里蹦出来的那一天,腰杆子便一直弯着,便以为我汉人的腰杆,他天生就该是弯着的!”

“对于这种人来说,让他把腰杆挺直,不亚于让倒着走路,站着睡觉……”

窦婴嘴上说着,面上也不忘做出一副‘国有雄主,不胜荣幸’的模样,甚至还满是舒坦的长呼出一口气。

却见一旁,听闻窦婴这番隐晦的应答,刘荣却是嗤笑着侧过头,以异侧手的食指,隔空朝着窦婴点了又点。

点的窦婴都有些端不住,带着尴尬而又不失礼貌的微笑低下头去,刘荣才含笑摇头,将目光从窦婴身上收回;

遥望向远方,悠然发出一声长叹。

“与其说,朕主行霸道,至刚至阳,倒不如说朕年少智短,没能学到太宗皇帝、孝景皇帝的高明手段。”

“——不具备老辣手腕,这才像个愣头青一样,妄图快刀斩乱麻;”

“实则,却是为了一时之快,而为宗庙、社稷,埋下了不知多大的祸根……”

一番明显是在批评自己,或者说是在承认错误的话,刘荣说出口来,却莫名带上了一抹嘲讽意味。

嘴上故作唏嘘的说着,刘荣也不忘悄悄斜过眼,微瞥向身旁的表叔窦婴。

但凡有第三人在场,看到刘荣这幅模样,都会当即明白:刘荣先前那一番自我批评,不过是在钓鱼执法,想要看看窦婴的反应而已。

窦婴自然看不到身体斜前方,隐隐背对自己的刘荣,正斜着眼不着痕迹的打量自己;

可窦婴也隐约能明白:当今天子荣,从来都不是会主动承认错误的性子。

非但当今刘荣不是——从太祖高皇帝刘邦,到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再到先孝景皇帝刘启;

凡是汉家的天子,就没有哪个具备‘知错就认,认了就改’的优良品格。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作为肉体凡胎的人,汉天子自然也会犯错。

饶是英明神武如太祖高皇帝,德披苍生如太宗孝文皇帝、阴损为国如孝景皇帝,也都不能免俗。

但汉家的天子错过错,只是犯了错之后,汉天子或许会私下里偷偷改正,又或是暗自提醒自己‘下不为例’,明面上却权当什么都没发生;

但嘴上,汉天子却绝对不会承认自己‘错’了!

举个最形象的例子。

就算有一天,刘荣看花了眼,把一头鹿看成了马,从而和朝公大臣产生分歧,刘荣也绝不会承认说:不好意思啊,朕眼花了。

而是会咬死不松口,指着鹿就咬定这是一匹马;

然后半夜遣人,偷偷把鹿换成马,再于次日理直气壮的对朝公叫嚣:看,朕说了是马吧?

至于这么做的原因,自然是由于现阶段的华夏文明,还处于‘君权神授’这一概念的新兴时期。

君权神授,代天牧民,意味着‘天子’二字,基本就是字面意思:天神的二子。

既然是神的儿子,也就是半个在世神,那当然是不会犯错的咯?

毕竟后世有句名言:神,是不可以有血条的;

血条暴露的那一天,便是神跌落神态的开端。

同样的道理:在这个时代,神是不可能有错,也不可能犯错的。

自然,至高天神的儿子——天子,也就是实际上的皇帝,也是不可以犯错的。

就算客观上无法避免犯错,主观上也绝对不能承认。

在原本的历史时间线上,这一现状,是直到汉武帝那封轮台罪己诏颁布,开启了华夏帝王‘罪己认错’的开端,才得以初步转变。

但与此同时,武帝爷一封罪己诏,也算是以官方立场,承认了天子可能会错、皇帝可能会犯错的客观现实。

然后,天子就不神圣了;

臣子就可以叽叽歪歪,张口天子失德,闭口天子犯错——甚至有佼佼者如霍光,明明只是想废帝另立,却为了增加自己废帝的说服力和合法性,而为昌邑王编织一千一百二十七件‘罪过’了。

可怜海昏侯,在位短短二十七天,却忙忙碌碌犯下大罪一千一百二十七件;

平均每天超过四十二件——也是难为海昏侯,在每天有限的十二个时辰里,居然能来得及犯这么多事儿……

说回眼前:如今汉家的政治背景,还不允许皇帝在任何场合、以任何形式,亲口承认自己的错误。

即便抛开这一政治背景不谈,当今天子刘荣,也绝非前脚刚做出一个决定,后脚当着臣下的面唾面自干,否定自己决断的昏君、庸主。

既然不是真的认错,那刘荣的真实意图,也就不言而喻了。

知道这是一场考试,窦婴自然也拿出了应试的态度;

只短暂措辞片刻,便以当世大儒的身份,开始为刘荣辩起经来。

“陛下高瞻远瞩,又岂是臣等庸人所能揣测?”

“——虽然不能完全明白陛下这么做,究竟是出于什么缘故,但即便是臣这样愚钝的人,也能大致参悟些许;”

“方才那番话,如果真的是陛下在否定自己,那臣要对陛下说:望陛下切勿妄自菲薄!”

“毕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就好比先孝景皇帝,生来就是为了削藩——陛下,也是生来便要率领我汉家,一扫过往五十年之国仇家恨。”

“既如此,陛下不愿再与匈奴胡蛮虚与委蛇,也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不得不说,窦婴这番话很有水平。

扪心自问,若换做刘荣站在窦婴的立场,可定无法将这个纯粹的马匹,拍的这么高大上、光伟正。

当然,如果仅仅只是这样——如果仅仅只是马匹拍的好,刘荣也不会说窦婴有资格,甚至是唯一有资格成为刘舍之后,下一代汉相的人选了。

没错;

除了高情商,窦婴也还同时具备高能力。

除了一手鬼神莫测的拍马屁绝学,窦婴,也同时具备相当敏锐的政治嗅觉,以及相当宏大的政治视野。

“当然,对于之后的事,想来陛下也早已成竹在胸。”

“比如今岁秋后,匈奴人几乎必定会再度犯边,以报开春之时,陛下折辱匈奴使团的仇。”

“战事调度,陛下恐怕已经有了成算;”

“待臣履任亚相,便该循着陛下对秋后战事的安排,为陛下分忧解劳了……”

你看看!

你看看这话说的,多漂亮?

明明是想提醒刘荣:今年秋收之后,匈奴人肯定还要打过来;

可说出来的话却是:陛下肯定已经预料到这件事了,而且肯定做好了安排……

“儒家啊~”

“嘿;”

“就窦婴这张嘴,便是放在后世,那也未必不是个‘很想进步’的宦海潜力股……”

暗下如是思量着,刘荣却并没有再开口。

——刘荣知道窦婴,是在委婉的提醒自己:陛下,秋后可又要打仗了啊?

准备好了没有?

对此,刘荣只想说,事实胜于雄辩。

与其用嘴——与其上下嘴皮子一碰,就和窦婴扯什么‘朕意已决’‘死战不退’之类,还不如带着窦婴,往博望苑鲁班苑走一遭。

等看到了那一件又一件或许存在过、或许不曾存在,却无一例外超越这个时代的先进武器军械,想来窦婴心中,便会有答案的……

事实也不出刘荣所料;

在鲁班苑逛了不单半日,窦婴便沉默了。

甚至从这一天开始,窦婴再也没有问过类似‘打得过吗?’‘值得打吗?’之类的问题,又或是发表过‘要不别打了吧?’‘再想想其他办法?’之类的看法。

在这一天,窦婴在鲁班苑提出的问题,只是反复不断地:这个叫什么?造价多少?怎么用?

而在这一天之后,窦婴在有关匈奴人的话题上,便只剩下一个态度。

——御史大夫的字典里没有和字!

我儒家尊奉孔夫子为圣贤,主打的就是一个九世之仇,犹可复也!

什么?

你说儒雅随和,君子气度,礼仪之邦?

嘿!

这把连弩,瞧好了!

礼仪之——邦!

——邦!!!

——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857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