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58章 拆分内史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然后,那田甲便果真去而复返,坦胸漏乳着,去韩安国府上负荆请罪了?”

未央宫,温室殿。

时间来到冬十一月,长安,已经很冷很冷了。

但刘荣在温室殿,却是被镂空墙壁内燃烧着的炭火,以及殿内隔几步便有一尊的暖炉,给烤的莫名一阵燥热。

身着单衣,端坐于上首御榻之上,听闻周仁说起韩安国‘死灰复燃’一事的后续,刘荣只摇头失笑。

便见周仁也带着忍俊不禁的笑容,缓缓点下头:“然。”

“田甲登门谢罪,韩安国还不忘挖苦一句:我这块死灰真的复燃了,阁下什么时候打算撒泡尿,把复燃的我再次浇灭呢?”

“如此挖苦一番,解了怨气,韩安国也没再多为难田甲;”

“说出一句‘你这样的人,又如何配让我怨恨呢?’,便饶恕了田甲,放田甲离去……”

闻言,刘荣呵笑之余,也是面带认可的缓缓点下头。

——记仇,不是什么大事;

尤其是在民风彪悍的汉家,什么以德报怨之类的说法,是根本没有市场的。

有仇报仇,有怨报怨!

大丈夫快意恩仇,主打一个有仇必报!

别说韩安国‘死灰复燃’之后,仗势欺人,以家人相要挟逼迫田甲现身——便是直接杀田甲全家,也顶多就是赔一笔钱,并招来一些非议。

但韩安国最终却并没有过度宣泄,仅仅只是言语讥讽于田甲,出了口恶气,就把人给放走了。

这倒是让刘荣,又更高看了韩安国一些。

根据刘荣的记忆,按照原本的历史时间线,大概十几年后,飞将军李广也会遭遇意见类似的事。

可李广最终的选择,却是公报私仇——特意动用自己的人脉,将那小人物调到了自己麾下,然后一言不合就把人给砍了。

只能说,刘荣对李广的负面影响,并非是某一件事所导致;

而是一桩桩、一件件,甚至是一个又一个为刘荣所不能接受的性格特点,让刘荣很难对这个名垂青史的悲情人物,生出哪怕丁点正面印象。

反观韩安国,单就是这无伤大雅的‘死灰复燃’一事,便让本就对韩安国期望颇高的刘荣,更笃定了自己看人眼光不差。

如是想着,刘荣便低下头,继续看起那卷由韩安国奉上的奏疏。

这篇奏疏,是刘荣这些年来,看过的最‘鹰派’的奏疏。

全文堪堪千余字,却是出现了足足十多处‘汉匈仇怨已久,非一战所不能解’‘匈奴欺汉者甚,不战不足以血国耻’之类的描述。

最妙的是,在呈上这封奏疏时,韩安国还明确表示:陛下看看这封奏疏行不行,需不需要更改;

若是不需要,那臣就按照这个版本,在朝议之上再次上奏了……

“田叔那边,近来如何?”

见刘荣一边查阅着韩安国的奏疏,一边又问起内史田叔,周仁自也当即心下了然;

稍沉吟片刻组织一番语言,便开口答道:“自内史改为大农,陛下又透露出拆解内史权责的意图,田叔便更忙碌了些。”

“过去这些年,田叔在内史任上,本就有些心力憔悴——倒不是应付不了内史事务,而是田叔,实在太过老迈了些;”

“此番内史改制,田叔肩上的担子,可就又更重了三分。”

“长此以往,臣担心田叔,未必就不会暴死于任上……”

周仁说话的功夫,刘荣也是再次看完手中疏奏;

待周仁话音落下,刘荣几乎是同一时间将奏疏放回面前预案,略有些感慨的发出一声短叹。

“是啊~”

“田叔,毕竟是太祖高皇帝时的人物,故赵王、宣平侯张敖的门客。”

“——能活到如今,本就是上苍赐福;”

“若是将这么一位老臣、老者,给活活累死在任上,那朕百年之后到了地底下,可就没法给历代先皇交代了……”

···

“既然韩安国品性没有不妥之处,资历、才智也足以胜任,那便劳卿亲自走一趟吧。”

“明日朝议,让田叔上奏请辞。”

“让田叔卸任荣养,以韩安国继为大农。”

闻言,周仁自是拱手领命,同时暗下也稍稍松了一口气。

正如刘荣所言:田叔,是开国时期的人物,已经很老很老了;

老到牙都没剩几颗,只能吃肉羹之类的软烂之物充饥。

真要让这么个老棺材瓤子累死任上,刘荣虽然不至于沦落到‘无眼面对历代先皇’的地步,但面上也终究有些不大好看。

——咋,汉家没人了?

——一个开国时期的人物,你愣是用到汉家第七代皇帝在位不说,还把人给活生生累死了?

丸啦!

汉家没救啦!

后继无人啦!

其实早在当年,内史晁错在吴楚作乱后,被先孝景皇帝朝服腰斩于东市时,新任内史的人选,就已经让朝堂内外为之头疼了。

最终选择老臣田叔,也不过是孝景皇帝的权宜之计:在找到真正合适的内史之前,让这位老同志帮着撑几年。

现如今,老同志也有些撑不下去了,与其再像当年那般,再找个老同志撑着,还不如一劳永逸;

一次性解决内史的人选问题,为汉家选出一个能用十来年,且有机会更进一步,朝着御史大夫,乃至丞相发起冲击的能臣。

梁内史韩安国,便是刘荣选定的新任内史。

准确的说,是新任大农。

虽然还没有正式开始对内史的拆解,但刘荣新下却已经打定主意:将内史三分,各掌军、政、财。

在过去,内史基本就是权责范围限定在关中范围内的丞相,凡是关中的事,就没有他内史属衙管不了的;

这使得内史和丞相的职权出现大规模重叠的同时,又过度加重了内史的权柄。

——只要是在关中,内史就能做到天上地下无所不包、无所不管!

军、政且先不提——连财税都管!

刘荣只想说:汉家有少府这么一个怪物,已经足够了;

再多出一个名为‘内史’的怪物,尤其还是不属于皇帝私有的怪物,那就有些破坏汉天子的睡眠质量了。

三分内史之权,各掌军、政、财,其中‘政’的部分,便是如今从内史更名而来的大农。

在刘荣的设想中,大农比之过去的内史,将不再具备‘无所不管’的冗杂权柄,权力范围却又不再被局限于关中。

日后的大农,将专门负责农事,而且是包括关中在内的整个汉室天下的农事。

什么冬小麦的推广啊,粮食价格的监测、调控之类,都将在大农的职权范围之内。

这样一个岗位,无疑很考验履任者的实践能力,也更能试出一个官员,究竟是夸夸其谈的键政家,还是有真材实料的实干家。

至于军、财两部分,则相对简单些。

——原属于内史的兵权,即隶属于内史的中尉,将直接从原内史的权力框架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属衙,并且直接对天子负责。

而内史原本的财权,即税收等事宜,则需要刘荣新设一个类似税务局之类的属衙,去专门负责。

大致设想,刘荣也已经成竹在胸。

“近些时日,朝堂内外于北墙战事,可还有其他异论?”

内史的事大致搞定,刘荣便自然而然的关心起北墙战事。

准确的说,是朝堂关于北墙战事的反应。

战况的整体进程,和刘荣早先的预料相差不大。

——匈奴大军压境,程不识驻守朝那塞,除了一开始有些吃力,之后便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

毕竟朝那塞,之所以被称为‘塞’,正是由于其地形、地势,可以起到扼守北地郡西北门户的战略作用。

而一个被称之为‘塞’,可以扼守一郡门户的战略要地,显然符合关塞易守难攻的特点。

最关键的是:作为边塞,朝那塞外围,根本无法铺开太多军队。

就好比此番,匈奴右贤王伊稚斜率七万大军而来,却只能派出近万部队攻打朝那塞,其余六万余兵力,都只能做轮换只用。

这一万上去打,打累了再换一万人,再打累了再换——总而言之,匈奴人在朝那塞外投入的进攻兵力,始终都维持在万人上下。

再多,就要被地形拥挤活动空间,从而影响战斗力了。

抵御一万人以内的敌人,尤其还是不善攻城的匈奴骑兵;

本就手握近万兵力,又有郦寄派去的一万援军——若程不识还无法守住朝那塞,也就妄为如今汉家数一数二的名将了。

而今,时间也来到冬十一月,凛冬腊月将至;

即便相较于草原其他地区相对温暖,幕南也终究不在迟到。

根据刘荣的估算,若依旧久功朝那塞而不能下,最晚冬十一月二十,匈奴人便要退兵回幕南。

换而言之:这场战争最终的结果,大概率便是匈奴人强攻不下,悻悻而去。

等到来年开春,自然是匈奴使团叩关请见,然后拿此战大肆敲诈汉家。

刘荣甚至都能猜到彼时,匈奴使团敲诈汉家的说辞。

左右不过‘我们放牧放的好好地,程不识非得来打我们,结果被我们打回朝那塞,缩头乌龟似的不敢出来’之类。

而眼下,朝堂内外对战事进程的反应,却是刘荣格外关注的。

“禀陛下。”

“自朝那塞传回‘敌我皆有伤亡,然朝那塞并无失守之虞’的战报之后,朝堂内外对战事的担忧,便已是打消了大半。”

“丞相刘舍、御史大夫岑迈等,更是已经开始准备开春之时,应对匈奴使团时的对策。”

“即便还有些人担心朝那塞失守,以至于太宗皇帝十四年的故事重演,但恐慌情绪也已不再扩散。”

“尤其是朝中重臣,自陛下明确表达态度之后,更是再也不曾有过对战事的悲观预测。”

从周仁口中,得到朝堂不再因边墙战事而感到恐慌,刘荣也终是暗下长松了口气。

战争,最忌讳的便是前线将士浴血奋战,拼死厮杀,后方中央却乱了阵脚,甚至被吓尿裤子。

尤其如今汉家,正处于对匈奴的战略转变阶段,汉家日后对匈奴人,必定会采取更加强硬的战略措施。

在这样的档口,刘荣需要长安朝堂出现更多的鹰派,或者说是激进派。

如果能像后世那样,出现激进派觉得该打,保守派觉得激进派太保守的场景,那自然是更好不过。

“继续监视千石及以上官员,尤其是有关北墙战事,以及程不识、郦寄二人的言论,都务必呈上。”

“另外,将那些怯敌、畏敌,依旧认为我汉家应该继续和匈奴人和亲,而不是兴起兵戈的官员、勋贵录民于册,备朕不时之用。”

对于和亲,刘荣的态度很明确:不可能和亲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和亲;

只能是打打匈奴人,才能勉强维持生活这个样子。

刘荣承认在过去,和亲是汉家性价比最高的选择,也是当时唯一的选择。

对于那些认为和亲并非坏事,决战时机依旧未到的声音,刘荣也能勉强理解。

毕竟刘荣也不是什么独断专横的暴君,从来都不搞一言堂那一套——只要是有道理、有依据的言论,刘荣都能保持相当程度的包容。

但能包容不同意见,并不意味着刘荣,就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老好人。

——朕没表达意见时,你说和亲更好,朕不挑你的理;

可朕都明确表示汉家变天了,再也不可能和亲了,你还揪着和亲二字不放?

你是何居心?

都不用去查——不是膝盖早就软透的怂包,就是暗下给刘荣使坏下绊子的逆贼!

记住这些人,并在日后伺机加以惩治——至少留个心眼,别被这些人带到沟里去,刘荣做起来没有丝毫心理负担。

别忘了;

刘荣,也姓刘。

刘邦的刘。

刘恒的刘。

刘启的刘……

“替朕走一趟长乐,将韩安国任大农一事,禀奏太皇太后知晓。”

“韩安国,也算皇祖母半个故人了。”

“对此事,皇祖母当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47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