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02章 栗氏明智?好小众的字眼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错觉:在拜别窦广国的时候,刘荣总觉得这位章武侯,似乎对什么事无比担忧。

“是怕孤翻脸不认人,日后抛弃窦氏一族?”

“——不能吧?”

“怎说魏其侯,那也是孤的太子傅;”

“虽说当下这世道,还不怎么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但也终归……”

暗下嘀咕到一半,只见刘荣面色微微一变,似是想起什么事般悻悻住了口。

——老师怎么了?

老刘家的皇帝,又不是没杀过自己的老师!

都不用说远的——当今天子启的学师晁错,穿着朝服,做着入宫觐见的马车,几乎是被骗到东市外腰斩!

到现在,晁错的坟头草,只怕是都还没发芽呢!

就算撇开天子启不说,太祖高皇帝,先太宗孝文皇帝——乃至天下人刻板印象中,好儒‘仁弱’的孝惠皇帝刘盈,那也绝非通俗意义上的好人。

自以为猜到了窦广国的忧虑所在,刘荣却也是别无他法,只暗下吐槽了几句不当人的历代先祖,便将此事全然抛在了脑后。

也未必是坏事。

窦氏一族对刘荣保有疑虑,保留部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谨慎对待,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真要感情好的能穿一条裤子了,那刘荣才要头疼日后,该怎么处理这家太皇太后出身的外戚家族了。

“只是章武侯,怕也是没几年寿数了。”

“等章武侯薨故,窦氏一族,又该是谁话事呢……”

“——魏其侯窦婴?”

“还是南皮侯窦彭祖……”

抬手事宜车马跟随,徒步行走在庄园外的小道之上,看着这处隶属章武侯府的庄园烟雾缭绕,被窦广国营造的宛若仙境,刘荣很轻易便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就算已经放弃了炼制仙丹,多年来堆积在身体内的重金属,恐怕也已经让窦广国积重难返,寿数无多。

而在窦广国之后,窦氏一族有能力执掌家族的话事人,无疑便是窦彭祖、窦婴表兄弟二人。

这二人,谁更有机会当窦氏的家?

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没人能说明白。

刘荣推断,大概率是这表兄弟二人,如过去的南皮侯窦长君、章武侯窦广国兄弟俩那般,共同执掌窦氏一族。

二人的优劣势也十分明显:南皮侯窦彭祖资质平平,但出身嫡脉出身;

魏其侯窦婴出身旁支庶脉,却才高八斗。

用三国时期,嫡出的蜜水皇帝袁术,以及庶出的讨董盟主袁绍二人,来形容窦彭祖、窦婴二人,无疑是再合适不过。

至于这二人之间,会不会出现袁术、袁绍兄弟俩那样的明争暗斗,却是不在刘荣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反正俩人都是太子宫的人,一个‘太子班底’的政治标签,已经基本焊死在了脑门上。

真要有一天,刘荣失了势,无论是这二人,还是二人背后的窦氏一族,都绝不可能置身事外。

说好听点,刘荣的窦氏一族,眼下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说难听点,那便是刘荣就算死,也能拉整个窦氏一族垫背。

至于东宫的老太后,或许有机会捞窦氏一把,却也必定会付出极大的代价,甚至是‘政治声望尽丧’的惨痛代价。

“和窦氏一族捆绑到了一起,东宫便出不了问题。”

“没了母亲那声‘老狗’,父皇这幅身子骨,只怕也……”

···

“呼~”

“此番太子监国,虽然不大可能真的改演习为实战——就此顺势即了大位,但老爷子的状况,怕是不止会让孤监国到来年开春。”

“梁王叔绝了政治前途,剩下的,便只有绮兰殿和馆陶姑母了……”

暗下思量着,刘荣疲惫之余,也不由得莫名感到一阵唏嘘。

——想当初,母亲栗姬不过是拒绝了馆陶主刘嫖‘结为姻亲’的请求,刘荣便是如临大敌,狼狈不堪;

又是上门赔礼谢罪,又是低声下气的哄,好容易算是把事儿翻了篇,却也还是被馆陶主刘嫖看作是冤大头,想要在刘荣这个‘弃子’身上再敲一笔。

岁月如梭,刘荣只觉恍如隔世,回头一想,却才刚过去了三年而已。

短短三年的时间,公子荣变成了太子荣,如今更是成了汉家的监国太子!

过去,对刘荣不屑一顾,秉着‘得不到就要毁掉’的原则,恨不能把刘荣揉吧揉呀咽下肚的馆陶主刘嫖,如今却是连太子宫的门都不大进得来;

虽然还是贼心不死,和绮兰殿的王夫人勾结在一起,但对于刘荣而言,却也已是远不足以造成威胁。

东宫太后已经搞定,皇帝老爹支持自己,梁王刘武自绝于天下,馆陶主刘嫖也已经翻不起什么大浪。

那么,接下来……

“博望苑那边,最近情况如何?”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太子中盾卫程不识,也算是大概摸透了刘荣的性子。

至少程不识知道:在刘荣从某一個地方离开,并表示‘孤溜达一会儿’的时候,自己并不需要陪同左右,只远远跟着即可。

今日自也如此。

直到此刻,刘荣沉声发出一问,远远跟在刘荣身后二十来步位置的程不识,才轻轻一夹马夫上前,又在刘荣身后三五步翻身下了马。

也就是这片刻功夫,便已经组织好语言,对刘荣稍一拱手。

“栗苑令自得任,便一直是三日一封奏疏,向家上禀告博望苑的状况。”

“——虽都是些琐碎之事,却也堪称事无巨细。”

“至于近几日,博望苑似乎是在忙着配合少府,建造家上划拨的鲁班苑?”

“唔,少府似乎也时常亲自前去。”

一听程不识说,自己任命的博望苑令栗仓,坚持不懈的三日一次汇报工作,刘荣的眉宇间,也不由得带上了一抹自豪之色。

——新任博望苑令栗仓,是刘荣的母舅、栗氏外戚一族的话事人:栗贲的嫡长子。

说起来,刘荣还得叫这位博望苑令一声:表兄。

去年吴楚之乱,当今皇五子、现江都王刘非挂印出征之时,刘荣便委派了表兄栗仓,带领百十栗氏家丁随行,以护刘非周全。

吴楚之乱平定的过程中,刘非所跟随的车骑将军郦寄、上将军栾布那一路,功劳虽然没有太尉周亚夫所部那么大,但也还是打了一些漂亮仗。

虽然赵都邯郸,最终是以郦寄引黄河——即现在的大河之水淹城而破,但栾布引军支援齐地的时候,刘非是捞到了不少武勋的。

刘非大杀四方,作为随行亲卫的程氏、栗氏家丁,自也都得了三五颗叛军首级的武勋。

而栗氏外戚奉刘荣之令,派去保护刘非,期间又立下不菲武勋的家丁亲卫,便是由栗仓统领。

建功而归,栗仓自然是不出意外的加官进爵,得了个十六级大上造的爵位,外加一个骑中郎的荣誉职务。

自家表哥如此出息,又在战场上证明过自己,刘荣自也是毫不吝啬,直接将表哥栗仓任命为了自己的太子私苑:博望苑的苑令。

目前来看,栗仓干的还不错;

至少对刘荣这个表弟,栗仓还是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对刘荣保持了足够的恭敬。

有态度,有能力,又上过战场,见过血;

这样的人,几乎已经是刘荣认知中,再好不过的母族外戚了……

“栗仓为博望苑令,舅父大人,当也是出了不少力的吧?”

略带调侃的一问,也惹得不苟言笑的程不识微微一笑,旋即便坦然道:“家上忙于朝政,确是对这些琐事知之无多。”

“——自栗苑令获任,乃父:栗氏宗主栗贲便动用了栗氏私赀,为栗苑令准备了不少钱货。”

“有了这些钱货傍身,又有武勋在手、浴血袍泽随从左右——栗苑令到了博望苑,凭着恩威并施,雷厉风行,倒也是很快便掌控了局面。”

“至于栗氏,更是毫不遮掩的对外放话:栗仓为博望苑令期间,栗氏外戚一族,不接受任何人的私下委托!”

“尤其是需要家上出手相助的事,栗氏一概敬而远之。”

这话一出,刘荣脚下当即一停,面上更是立时涌上阵阵惊愕之色。

栗氏?

栗贲???

开什么国际玩笑!!!

刘荣可是清楚的记得,这位母舅栗贲,那就是母亲栗姬的pro-MAX-plus版本!

早在太宗孝文皇帝还在、刘荣甚至都不是皇长子,而仅仅只是皇长孙的时候,这位太子姬妾家的外戚,便已经当着刘荣的面,有意无意的提及‘荣儿获立为储之后,我栗氏当如何如何’了!

——要知道在当时,当今天子启,都还只是先帝的储君太子!

而且是极度不受先帝喜爱,甚至屡屡储位不稳的太子!

连太子老爹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刘荣区区皇长孙——尤其还是庶长孙,更是连太子宫都不怎么出得去的时候,栗贲就已经敢以‘刘荣获立未储’为前置条件,去展望家族的未来荣光了!

就连妹妹栗姬,都还只是小心翼翼期盼着太子启即位为帝,自己便可以从太子宫搬去未央宫,不再被人称为‘栗氏’,而是被称为‘栗姬’或尊称为‘栗夫人’的时候,栗贲就已经在做受封彻侯,官拜大将军的美梦了!

这样一个人,能有如此大的格局?

能因为儿子栗仓,被刘荣任命为小小一个博望苑令——区区六百石的监令,便如此明知的整肃门风,摆出一副不给刘荣惹麻烦的架势?

刘荣不信。

刘荣很清楚:母亲栗姬,那压根儿就不是什么天赋异禀,而是完全被环境所影响,自小就生长在那么个家庭,才长成了如今这般模样。

真要说起来,在栗氏那一大家子奇葩里面,刘荣说母亲栗姬‘出淤泥而不染’,那也是没什么大问题的。

——至少是出淤泥,而没染的太深。

整个栗氏一族,栗姬一个哥哥两个弟弟——单就是嫡系,刘荣便有三个舅舅;

再加上个旁支庶脉,几十个男丁,刘荣唯一能看得上眼的,也就是栗氏举族之力,才最终培养出来的继承人:栗仓。

就这,都还是刘荣矮子里面拔将军,挑出来一个勉强看得过眼、能凑合用的。

“这~”

“是有高人指点呐?”

思虑良久,刘荣便如是发出一问,而后又试探道:“是太子傅?”

“亦或是老丞相……”

不等刘荣继续往下猜,程不识便径直开了口:“太子傅、太子师,倒是都入宫拜会过夫人。”

“但栗苑令这件事之前,是少府走了趟栗府。”

“——说是少府空手登门,栗氏家主还有些不大高兴;”

“但少府走的时候,栗氏家主却是眉开眼笑,毕恭毕敬的送少府出了门。”

“想来,是少府……”

虽然是个耿直人,但程不识也并非李广那般,政治智慧无线趋近于负数的蠢货。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程不识和李广,那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李广治军松散,程不识治军极严;

李广打仗,讲的是乱拳打死老师傅,程不识领兵,却讲一个步步为营——就算是攻打一窝蚂蚁,那也得是掰开架势,按部就班的徐徐推进。

至于政治智慧方面,二人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在原本的历史上,飞将军李广在吴楚之乱时,于睢阳城私解梁王将印,以至于犯下了政治立场错误,便此留下了‘李广难封’的千古奇谈。

而同一时期的程不识,却是先后侍奉汉景帝刘启、窦太皇太后、汉武帝刘彻,非但没有在这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中站错队,反倒还得到了这先后三位‘皇帝’的一致认可。

天子启觉得程不识忠臣、稳重;

窦太后觉得程不识本分、可靠。

就连汉武大帝,在险些被祖母窦太后废黜皇位之后,也依旧对这位窦太后身边的大将满含敬意,更完全没有因为程不识‘太后心腹’的身份,而对程不识有哪怕半点不信任。

这样的政治智慧,刘荣只想扬天长呼:周亚夫,你可学着点儿吧……

“是少府啊~”

“嘿;”

“怪不得。”

知道了那幕后指点栗氏的高人是谁,刘荣当即便心下了然。

——对于外戚而言,什么出将入相,位列王侯,那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真正能让这个群体为之痴狂的——至少是在如今汉家,真正能让外戚们趋之若鹜的,是少府内帑!

没办法;

馆陶公主刘嫖的榜样,实在是让人眼馋得紧。

若是能和少府打好关系,单就是一个自由出入少府内帑的特权,都足以让外戚们为之癫狂。

与这样庞大,且‘粗水长流’的长期利益相比,眼前的三瓜俩枣,却是没什么好在意的了。

“这才对嘛~”

“栗氏,怎么可能开窍呢?”

“——那可是栗氏啊……”

“若不是有更大的利益,又怎么可能……”

想明白其中关键,刘荣便也就此安下心来,将双手背负于身后,漫步于乡野之间,悠然自得的欣赏起道路两侧的风景。

——窦广国的庄园,位于上林猎场内数里,主打一个‘偏远僻静’;

但从窦广国的庄园前往博望苑,却也只是围着猎场走那么十几里的事儿。

刘荣当然不可能徒步坐这十公里;

但稍微走这么一段,顺带散散心、解解乏,却也是不无不可……

“上林苑今年的秋收,当是比渭北还好一些吧?”

“也不知我博望苑……”

这个问题,显然不是程不识所能回答的了。

便见程不识识趣的侧移一步,将刘荣身旁的位置让开,不片刻,太子洗马汲黯便出现在了刘荣身旁。

“上林苑今岁的佃田,亩产为三石七斗;少府留着自种的官田,则为三石四斗。”

“博望苑稍差些——凡博望苑佃田,均亩产三石半。”

“至于官田,则勉强到了三石……”

不出刘荣所料:博望苑的粮食产量,受到了自己这个太子储君的影响。

——原本努力的佃农们,因为自己被划入太子私苑,又得了诸多赏赐,而生出了短暂的怠惰;

虽然这短暂的、源于本能的怠惰,会很快反弹成巨大的动力,但至少今年年末的大计,刘荣想凭博望苑挺直腰杆,却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

“罢了~”

“再低,也总好过粉饰太平,动用太子储君的能量,去硬拔粮产。”

“——慢慢来吧。”

“左右这博望苑,也不是过了今年,便不再是孤的私苑了……”

似是自怨自艾的一番话,便算是为程不识、汲黯等一众太子宫属臣,解答了心中疑惑。

——年末就是大计了,太子为什么不动用一些能量,甚至是非常手段,来拼上一把呢?

刘荣给出的答案是:与其作假,又或是靠太子宫的能量,硬堆出一个超高产量,还不如脚踏实地。

至于年末大计,若刘荣还只是储君,手里只有这一件事,那确实是有必要动用一些非常手段。

但刘荣都已经是监国太子了——哪怕是暂时监国,也已经没必要凭着这些粗枝末节,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了。

“走吧。”

“去博望苑看看。”

“想来少府忙活这么些日子,孤交代的事,也都办的差不多了……”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199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