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52章 花钱的才是大爷!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一百一十万万钱的启动资金,少府凭借自己名下的马匹、军械,基本就给凑齐了,基本不需要掏多少‘现金’。

后续每年五万万钱,也基本都是物资——除了相府需要出的刍藁、内帑出的军粮,便是一万万钱多一些的军饷;

哪怕真的发真金白银,少府如今的储蓄,也足够花三百多年。

总结来说就是:洒洒水啦~

少府轻而易举的肩负起这两支常备野战军的组建和供养,那这两支部队的‘拥有权’,自然也就是少府内帑的唯一主人:天子刘荣,而非整个汉室。

或许这么说稍微有些奇怪。

——天子富拥天下,天地间万物,无不是天子私赀;

怎的军队,还分‘天子个人拥有’和‘宗庙社稷共有’?

实际上,这二者之间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太祖高皇帝于平成之战后,几乎是自掏腰包,组建了汉家第一支常备野战军:飞狐军。

因为飞狐军从组建到供养,朝堂——也就是相府国库都没帮上忙,所以任何有关飞狐军的调动,外朝都没有任何的话语权。

天子说往东,飞狐军就往东;

天子说往西,飞狐军就绝不会往北。

夸张点说:哪怕某一代汉天子兴致大发,下令飞狐军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飞狐军也只会专心去研究飞船、海舰,而不是质疑天子的决定。

而在这个过程中,外朝是没有资格,也绝对不会插手,乃至插嘴的。

——钱都是人家天子花的,那这支军队,就是人家天子的私人武装,和你外朝半点关系没有!

反之,太宗皇帝年间的细柳、霸上、棘门三营,却是另一个极端。

想当初,吕太后病重卧榻,行将亡故之际,为了确保自己死后,吕氏外戚一族不被清算,便将长安南、北两支禁军兵权,分别交给了吕产、吕禄两个子侄。

这是威;

除了威慑,吕太后还专门大开少府内帑,以遍赏公卿百官、功侯贵戚,美其名曰‘酬其功’,实则,不过是邀买人心。

这,便是恩。

恩威并施之下,吕太后总算是对自己的母族放下心来,安心闭了眼。

只是吕太后前脚刚驾崩,吕产、吕禄兄弟便忘记了吕太后‘恩威并施’的嘱咐,甚至还生出了不该有的念头,意图颠覆社稷!

最终,陈平、周勃为首的朝臣功侯,与齐王刘襄里应外合,将整个吕氏一族尽数铲除,还了汉室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之后,自然便是太宗孝文皇帝入继大统,却又被陈平、周勃等老臣所掣肘,短暂经历了一段泥塑雕像般的傀儡阶段。

等熬死陈平,扳倒周勃,正式执掌大权后,太宗皇帝可谓是意气风发,决议与匈奴决战!

不料齐王刘襄之弟:济北王刘兴居举兵作乱,太宗皇帝不得以,只能在前线和匈奴人和亲结盟,以回身平定济北王之乱。

再然后,便是长达十年的休养生息,被太宗皇帝十四年,那场险些导致汉家国都告破的大战所打破……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被绝大多数人所忽视。

——汉室的财务状况,在太祖高皇帝开国之初,其实是非常糟糕的。

糟糕到了什么程度?

天子御辇,凑不出八匹同色马;

当朝丞相,愣是连马都没有,只能尴尴尬尬的坐牛车上朝。

偏偏关东异姓诸侯之乱此起彼伏,平叛军队又是一笔庞大的支出。

为了凑出这笔平叛军费,太祖刘邦不得已,发行了令后人为之不齿的‘汉半两’。

何谓汉半两?

和秦半两一样,在字面上写有‘半两’字样;

重量却只有秦半两四分之一,即三铢,且含铜量约等于零,通体散发着铅银色光芒的铜钱。

与其说是‘汉半两铜钱’,倒不如说,是汉三铢铅钱。

也被坊间百姓称之为:荚钱——像榆荚一样轻薄的劣质钱。

太祖刘邦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

一枚秦半两,重量真的有半两,即十二铢;

而一枚‘汉半两’,重量却只有三铢。

也就是说,哪怕不改变含铜量,单只是简单的熔炼,就可以把一枚秦半两,熔炼为四枚汉半两。

更要命的是:秦半两作为始皇嬴政‘统一度量衡’最耀眼的成绩之一,其铜含量,高达惊人的七成以上!

这样一来,这就是个再简单不过的算术题了。

——一枚秦半两,含铜七成,可得四枚同样含铜七成的汉半两;

若是把含铜量压到三成、两成——甚至一成都不到……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铸币运动,在整个汉室天下拉开帷幕。

每个人都在熔铸铜钱!

只需要把一枚秦半两熔炼,所得之铜加上一堆廉价无用的铅,就能得到数十上百枚‘汉半两’!

百倍暴利!

尤其太祖刘邦专门颁诏规定:秦半两和汉半两,同样面值‘半两’,即购买力一致!

于是,汉室天下的货币总量,几乎是一夜之间翻了一百倍!

自然而言,也引发了遍及整个汉室天下的、上百倍,乃至数百倍的通货膨胀。

——原本百钱以内的粮食价格,直接暴涨到了八千钱每石!

而在这个过程中,唯独太祖刘邦凭借先发优势,将汉室仅有的些许钱粮‘变’成了百倍面值,并顺利凑出了平定异姓诸侯叛乱的军费。

只是这种杀局取卵的举动,为汉室——为华夏之后数十年的经济、社会秩序,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严重损害。

后来,孝惠皇帝即位,又是前、后少帝先后即位,也就是吕太后时期。

作为那十五年,汉室社稷的实际掌控者,吕太后为了收拾丈夫刘邦留下的烂摊子,进行了一系列补救措施。

第一步:废太祖汉半两,即三铢豆荚钱,改行八铢钱。

第二步:禁民私铸钱,将铸币钱收回中央。

这两步举措,明显改善了被刘邦的三铢荚钱所破坏的社会经济秩序。

——八铢钱,虽然重量仍旧只有秦半两的三分之二,但总好过只有秦半两四分之一重的三铢荚钱;

再加上含铜量还行——虽比不上秦半两的七成,但也有个四五成,能看出来铜钱的颜色。

两相对比之下,民间也就捏着鼻子认了下来。

但新币推行之后,旧币怎么办?

尤其是那些通体发白,看不出半点铜色的太祖‘汉半两’,收回熔炼的价值都没有!

无奈之下,吕太后补上了第三步——《汉律·金布律》制:凡是外圆内方,且不曾完全断裂的钱币,即便稍有缺损,也不得拒收!

说直白点就是:但凡有个钱样,哪怕他是纯铅,哪怕他只有三铢乃至一、二铢重,也不能拒收。

违者,罚金四两。

经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外加民间市场自主调整,被太祖刘邦搞得稀巴烂的汉室经济、货币体系,才总算是逐渐恢复了过来。

至于你说,民间市场如何自主调整?

很简单:根据钱币成色,来制定对应的价格。

好比粮食,如果你能拿秦半两付款,那我卖你八十钱一石;

若是吕后八铢——只要成色正常,有个四五成的铜含量,我也勉强能接受一百五十钱一石的价格。

至于太祖三铢~

这个就有点复杂了。

——吕太后有令:不得拒收任何制式的钱币,这我当然不敢反抗;

但你若是拿一堆三铢铅钱来结账,那我也只能来一手‘待价而沽’了。

我就拿着个步袋站在那儿,等你一枚钱一枚钱往布袋里扔!

你一边扔,我一边目侧你这一堆三铢钱,能有多少铜含量。

估摸着差不多了,我把布袋口子一扎,钱归我,粮食给你。

至于这种计价方式,一石粮食的价格会有多高~

有时候是三千,有时候是五千——主要看你的三铢钱成色。

成色好一些,千八百钱也不是不可能;

若成色实在太差,尤其是有大量纯铅钱夹杂其中,我也只能让你一直扔。

说不定到最后,你买走的粮食,还没你买粮食时付的钱重……

也就是说,汉室的经济,经过太祖刘邦的一毁、吕太后的一救,算是重新回到了开国之初,那国库能穷的跑耗子的状态。

然后便是太宗皇帝登基,偏偏在那之前,吕太后还把少府内帑最后一点家底,都赏赐出去邀买人心了。

于是,太宗皇帝只能下定决心: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为后世之君积攒府库,以用作决战匈奴的军费用度。

到了太宗皇帝十四年,大概十来年的休养生息,少府内帑也算是攒下来了一点钱。

但这些钱,大部分都被太宗皇帝十四年那一战之后,痛定思痛的太宗皇帝,用于开启汉家的马征建设——即边墙马苑计划了。

同一时间,细柳、霸上、棘门三营设立,太宗皇帝思虑再三之下,终还是不得不将这三支部队的所有经费,都甩给相府国库。

可相府国库,从开国之初的萧相国,一直到刘荣如今的丞相:桃侯刘舍掌权,都从来不曾有过余钱!

就算能挤牙膏似的挤出来一些,也绝不可能供养的起三支常备野战军!

怎么办?

于是,太宗皇帝将原定的‘改变为常备野战军’,改为了‘无限期搁置遣散’;

少府内帑两手一摊:没钱;

相府国库练练哭穷:有钱,但不多。

无奈之下,这三支军队的主将:条侯周亚夫、祝兹侯徐厉、平陆侯刘礼三人,只能用各自的侯国产出,来勉勉强强肩负起这三支军队的开支用度。

出于愧疚,太宗皇帝也专门行令少府:细柳、霸上、棘门三军来买粮食或武器,都要按成本价给。

——周亚夫还好些,好歹有八千一百户的食邑;

再加上少府提供的廉价辎重,勉强还能养活细柳六校,共计一万两千人马。

但徐厉、刘礼二人,加起来不到五千户食邑,自然是无法完全供养各自的军队。

养又养不起,甩又甩不掉,二人只能用折中的办法:为汉家的地方郡县‘输送军事人才’。

说白了,就是裁减编制数量。

这也是为何周亚夫的细柳营,能始终保持过硬的战斗力,而徐厉、刘礼二人的霸上军、棘门军,却连军队都算不上的主要原因。

——没钱呀!

别说甲胄齐备了,连一日两餐都吃不饱;

别说是操演了,能饿不死都已然是洪福滔天!

而在这个过程中,相府国库凭借‘承担细柳、霸上、棘门三营部分军费用度’的话语权,将这三支军队纳入了外朝,即汉家公有的范畴之中。

当有战事时,这三营出动与否、出动多少,都不再是天子一言而决,而是需要百官公卿共议,再由天子拍板。

虽然天子依旧保留了一票否决权,却也同时失去了‘一票通过权’。

何谓一票通过权?

——历史上,汉武大帝提议组建常备野战军,以开启和匈奴人的全面决战!

不料提议被外朝否决,汉武大帝一气之下自掏腰包,将父祖用整个文景之治积攒下来的丰厚家底拿出来,分别组建了羽林、虎贲二军!

有了自掏腰包组建的军队,汉武大帝得以绕过整个外朝——一言而决,凭一己之念,轻易发动了对匈奴人的一系列战役。

而在这个过程中,对羽林、虎贲二军的建立‘寸功未立’,一分钱都没出的外朝,便只能是屁都不敢放一个,任由汉武大帝刚愎自用了……

这,也正是刘荣毫不迟疑,下令少府承担起朔方、河西两部都尉,以及羽林、虎贲二军所有支出的原因。

——常备野战军这个东西,谁出钱,谁掌控!

少府内帑出钱,那就是刘荣私军,打起仗来,刘荣不需要和任何人商量,就能把这些军队派出去!

反之,若是相府国库出钱——哪怕只是象征性的出了一点点,也要被分走相应的部分话语权。

这就好比合伙做生意。

一家二十万的店,你出十八万,你朋友出两万;

哪怕他出的很少,遇到事儿你也还是得跟他商量:这事儿,你看这么搞行不行?

想到这里,刘荣也终于是下定决心:朔方、河西两部都尉,羽林、虎贲二军,从战马、军械、粮草辎重,到后续供养的粮饷——包括战马饲料,都完完全全由少府内帑承担!

就连每年收上来的刍藁税,也绝不让相府国库白出,而是少府出钱从国库买,然后再派发给各路兵马!

如此举动,自然是让朝堂内外当即明白:刘荣,是要做一个独断专权的‘武皇帝’了。

不出意外的,刘荣再次被东宫召唤。

只是这一回,刘荣在面对祖母窦老太后时,态度却是前所未有的强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249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