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61章 人心啊~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

在刘荣拿出成文的军功审核制度改革方案,宣室殿内,便陷入了一阵漫长的沉寂。

改革二字,从这两个字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一直伴随着动荡和危险。

改变;

革新。

改变制度,革新秩序,从来都不是某个人一句话,甚至是一纸政文所能做到。

后世有句俗谚:屁股决定脑袋。

人类自文明诞生的那天起,便天然被划分到不同阶级。

而每一个阶级,在文明当中所占据的位置、权利,以及利益诉求,都不尽相同。

底层有底层的需求;

中层有中层的追求;

贵族,自然也有自己的保留地。

而改革二字,往往便是统治者出于必要,为确保占据绝大多数的中低层利益,而牺牲贵族阶级的利益。

故而,改革的阻力,往往便是既得利益者——绝大多数时候,是贵族阶级的反抗和阻挠。

就拿此番,刘荣要改革汉家的军功统计、核算制度距离。

个人以斩首计算、核准,将领以浮斩判定军功的制度,为何能延存至今?

为何能从天下人一直反对的‘暴秦’,一直延存至今,延存至汉开国五十年后,都依旧存在?

究其原因,固然不可忽视这套制度,是当下时代最有效、成本最低的军功核算方式。

你说你有功劳?

好说,拿出你斩下的敌人首级即可。

你拿得出首级,我就给你计功;

朝堂想查验,也根本不需要费什么事——直接数数送去长安的敌军首级,数量对不对就行。

至于军官将帅,那就更简单了——把你部斩获的首级送来,并报上你部的伤亡人数,一个简单的减法,就能算出你是有功还是有过,有多大功、多大过。

这套秩序的优越性在于:没法造假。

——在如今汉家,在这个人人都讲究‘风骨’二字,人人都视名誉生命的时代,杀良冒功、以百姓人头充当贼寇首级的事,是绝无可能发生的。

自然,隐瞒本部伤亡,为了个人前途而剥夺麾下阵亡将士英烈待遇的事,就更没有发生的可能了。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正式由于个人无法冒功,将帅无法隐瞒损失、夸大战果,这个制度才得以延存至今;

且至今为止,都始终是这个时代最具性价比、最能确保公平公正的军功核准制度。

那为什么说这个制度,也同样是贵族阶级的保留地、针对这个制度的改革,可能会引发贵族阶级的反抗呢?

答案,不言而喻。

至少对此刻,出现在宣室殿内的每一个重臣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都不需要尽心思考。

原因很简单;

在场众人,除御榻上的天子荣外,无不是这个制度的既得利益者……

“太祖高皇帝制:凡调动兵马逾五十人,皆需虎符、诏书为凭。”

“违令者,以谋逆论处。”

“但这一条定律当中的‘兵马’,指的却是长安中央,及郡县国兵。”

“——也就是民间百姓所称的‘官兵’。”

“公侯贵戚家中壮丁、奴仆——即卸甲私兵,却并不在其中……”

捧着那一本新鲜出炉的军功核算制度改革草案,皱眉沉思了许久,终还是刘舍站出身,承担起了相宰因有的担当。

有刘舍将这层窗户纸捅破,众人便也就没了太多顾忌,你一眼,我一语的分说起过去,贵族阶级从现有的军功审核制度当中,所能得到的‘不当’利益。

“孝景皇帝三年,吴楚七国之乱,太尉周亚夫奉诏率军出征,却苦无军费,终不得已找上子钱商人无盐氏,举贷千金。”

“——乱平之后,周亚夫挟邀天之功,却仍不得不以十倍之利,即万金相还与无盐氏。”

“彼时,坊间只顾着震惊于周亚夫平乱归来,竟能拿出万金偿还借贷;”

“却不曾有人想过:周亚夫奉诏出征,麾下大军一应用度、耗费皆出少府内帑,又何须私备军费千金?”

“这千金的必要性,甚至到了周亚夫不惜举债、不惜偿还十倍之利,也非筹措不可得的地步……”

刘舍之后,老岑迈也开了口,顺着刘舍方才的话头,小心翼翼的将话题引向了正轨。

而在其余几人也开口,又说了几句不痛不痒——甚至有些含糊其辞的试探之语后,刘荣也终是将拳头轻轻砸在了面前御案之上。

略带愠色的一抬眸,待众人都面带愧色的低下头去,才掷地有声道:“说到底,不过是太祖高皇帝禁公侯贵戚养私兵,却并未禁止贵族蓄养仆从,乃至于门客。”

“——无战事,公侯家中无不是千百家丁、童仆;”

“一伺战起,公侯们每拿出一柄刀、一把剑,便能装备起家兵一人。”

“带着私兵出征应战,私兵们砍下敌军首级,就算无法被算作公侯的个人斩获,也会被纳入将官‘浮斩’的战果;”

“但这些私兵们战殁,却并不会被朝堂算作核算军功、计算浮斩时的伤亡。”

···

“于是,便有人率家兵百十,死伤大半,战后却浮斩十数,累功得赏;”

“也有人率家兵上千,带回上百颗贼寇首级,名扬一方,却无人知此战过后,便有一乡之地家家戴孝。”

“——有人家财万贯,便不惜用仆从的命,硬生生堆出来个‘常胜将军’的美名;”

“更有雁门太守李广这样的人,凭借自己在军中将士心中的威望,巧妙绕过浮斩之制——连家丁、私兵都不用养,便可以我汉家将士死伤为代价,换取自己的武功勋……”

嘴上如是说着,每说出一句话,刘荣虚握成拳的手,便在面前御案之上轻砸一下。

可即便刘荣已经砸的足够轻——甚至都不能算做‘砸’了,众人也还是觉得刘荣这一拳又一拳,都砸在了众人的心头。

汉风尚武,公侯贵戚有自掏腰包组建军队,响应朝堂中央号召,出征平叛/北上御敌的义务。

而此刻,能出现在宣室殿,同刘荣就国家大事进行商磋的大臣,基本也都同时具备公侯的斜杠身份。

丞相刘舍?

桃侯;

御史大夫岑迈?

建陵侯;

太仆直不疑?

塞侯。

至于少府石奋、廷尉赵禹等,即便不是彻侯,也都是大上造、驷车庶长乃至大庶长——距离封侯只差些许武勋的显爵。

就算过去,这些人不曾拿家丁、仆从的命为自己堆军功,却也一直将此作为日后,自己跻身功侯之列后安身立命,壮大家族的重要手段。

故而,刘荣嘴上虽然说某人某人如何——甚至指名道姓提到了李广,众人也还是难免被溅射伤害所波及。

但终归是政治人物,脸皮早就练得比长城的城墙还厚;

仅仅只是羞愧了不片刻,众人便纷纷缓过劲来,先后摆出一副义愤填膺的姿态。

就好似是在告诉刘荣:居然还有这种事?

实在是太气人了!

臣等作为陛下的臣子,居然没有发现这样的状况,实在是不应该;

日后,这般无耻的人,臣等绝不与之为伍!

而这,也正是刘荣此番,改革军功核算制度所需要的。

后世有一位伟人说过,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

但在这个时代,在现有的客观条件下,刘荣还无法做到团结朝堂之上的‘大多数’。

索性也就不强求,转而决定:擒贼先擒王!

就此刻,站在宣室殿内的朝中重臣,无论是哪一个,放在先孝景皇帝那会儿,都绝对无法具备如今的权势。

——现而今,礼绝百僚,群臣避道的丞相刘舍,是先帝朝毋庸置疑的幸佞小人!

朝中不止一次、不止一人曾说过:刘舍能做九卿,一半靠的是现在的刘姓,另一半,则是靠着祖上的项姓。

现在怎么着?

莫说是丞相府——便是刘舍的桃侯府,都已经在过去几年换了好几个门槛!

过去,骂刘舍骂的最凶、最勤的那几个,恰恰也是现如今,跑桃侯府跑的最多、跑的最勤的。

只能说,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国与国之间如此,人与人之间,亦不外如是。

再说御史大夫岑迈——先帝朝的少府卿,除了一毛不拔,便没什么值得人称赞的特质。

朝堂内外提及此人,也大都只是就岑迈的原则性,或由衷,或暗讽着赞叹一番。

现而今,岑迈却已官至亚相御史大夫,在外朝地位仅次于丞相刘舍,实打实的三公!

虽然年纪大了些,不大可能再进一步,却也是如今汉家数一数二的重臣;

放眼如今汉室天下,需要岑迈点头哈腰赔笑脸的人物,也不超过五指之数。

太仆直不疑?

太宗皇帝朝平平无奇的中郎,秩六百石,到先帝朝才做了未央宫卫尉;

又在吴楚七国之乱时平乱有功,加官进爵,封了侯做了卫尉,跻身九卿之列,却是众所周知的‘靠爱惜羽毛,彰显德行’做官。

廷尉赵禹?

先帝朝的廷尉左监,比千石的小虾米,上了朝连主动发言的资格都没有……

这些人在过去,都是绝对意义上的小人物——哪怕是丞相刘舍,在三公九卿一级眼中,也同样如此。

但现在,这些人却组成了刘汉政权最高决策层的核心班子,成为了站在汉家权力金字塔最顶部的一群人。

刘荣想做某件事,如果这些人反对,那就算刘荣硬要做,难度也会极高;

反之,只要得到这些人的支持,哪怕刘荣是要手搓歼星舰,也至少不会遇到太大的人为阻碍。

今日,刘荣算是就军功核算制度改革一事,得到了公卿级别重臣的一致支持;

日后具体推行起来,也就不再需要刘荣事事亲为——有这些人在,甚至是有下面,那些愿意捧这几人臭脚的官员在,此事便算是成了大半。

而这件事一旦完成,无论是对于此战之后的程不识,还是汉家日后的军队建设,乃至于民风引导、战争动员,都能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

这,才是刘荣在眼下——在北墙战事正憨,刘荣自己都还熬着日子,等着开春加冠大婚的微妙时间点,莫名其妙要改革军功核算制度的真正原因。

——保程不识一手,免得战后程不识因‘作战不利’而获罪,只是顺手而为;

为日后的汉匈决战铺路、创造更为积极地政策环境,才是刘荣的真实目的。

政策内容得到决策层的支持,具体措施上,刘荣自然也没忘拉个典型出来,好将口风放出去,以供朝堂内外明白自己的意图。

很不辛:刘荣这次挑选的典型,依旧是历史上,那位‘终老难封’的悲情人物……

“李广为雁门守,战功卓著。”

“为验证李广的才能,调李广为广陵太守,不日赴任。”

“除调任外,别无赏赐、嘉奖。”

刘荣此言一出,众人当即心下了然。

——广陵太守……

曾经的吴国领土,绝对意义上的南方,现直属长安中央的关东临海地区。

做了广陵太守,李广别说再找匈奴人的麻烦了——就算是想见到匈奴人,都得好好想想该枕什么样的枕头,采取什么样的睡姿。

太守平调太守,看似不涉及升、贬,但边郡太守平调内陆——尤其还是北方最前线直接平调南方荆吴,贬官雪藏的意味已是显而易见。

再加上刘荣刻意加上的那句‘不另外赏赐、嘉奖’,就更坐实了李广此次调任,完全就是给李广留个面子……

“臣等,亦深以为然。”

“李广为雁门守,镇守边关,实在是太过屈才;”

“去了广陵,李广一身旷世奇才,也算是有了用武之地……”

虽不知刘荣为何对李广有如此成见,却也丝毫不影响众人逮着个杆子就往上爬,当即接过话头,顺着说起来李广的‘丰功伟绩’,以及广陵郡这个平台,对李广发挥才能的重要性。

又和众人聊聊了朝中琐事,刘荣便也没再多留众人;

象征性的邀请众人一同用餐过后,便顺势接受了众人的推辞。

待诸重臣各自离去,刘荣这才长呼出一口气,起身走下御街。

走出殿门,来到宣室殿外的长街前,背负双手,居高临下的看向诸重臣离去时的背影。

发现有人回头看向自己,刘荣还不忘含笑挥挥手;

只心下,刘荣却悠悠发出一声长叹,眉宇间,也悄然涌上一抹不以为人察觉的阴郁。

“公卿眷恋官爵、名禄,对朕予取予求;”

“其他人呢?”

“那些只身彻侯之爵,却无一官半职,赋闲在家的公侯贵戚呢……”

“甚至就连这些人,也未必不会阳奉阴违——当朕的面点头连连,背着朕又暗中下绊子……”

···

“呼~”

“谁说做皇帝容易的?”

“早知道前世,便该考个心理学博士之类……”

“起码这些人在想什么、想做什么,都能肉眼看出些端倪;”

“而不是像现在这般,脑细胞死一茬又一茬,二十出头的年纪,头发也是一把一把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988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