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77章 主、主爵都尉?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念及此,刘舍便眼含期盼的抬起头,与刘荣进行了一番高频率的眼神交流。

待刘荣面带淡淡笑意,微不可见的轻轻一点头,刘舍方深吸一口气,迅速调整着情绪,强迫自己迅速吸收这一爆炸性新闻。

——更高品质的盐铁!

刘舍丝毫不怀疑这件事,刘荣是否会做不到。

原因很简单:有先例。

五年前,吴楚七国之乱才刚平定,关中粮价便陡然暴涨,一股暗流凭空出现在刘汉社稷的根基之上,随时准备撼动汉家对华夏文明的统治。

彼时的储君太子,如今的天子荣,被先孝景皇帝托以粮价平抑事。

这件事,说先帝以宗庙、社稷相托,或许是夸大了些;

却也起码是先帝以事关重大,且朝堂几无良策的国家大政,交到了当时的菜鸟手中。

刘荣平抑粮价的整个过程,在过去五年,不知道被多少人细细分解、剖析,并总结其中的政治智慧与手腕。

而在刘舍看来,当年,刘荣之所以能那么轻易的完成粮价平抑工作,甚至反在幕后黑手:馆陶长公主身上反咬下一口肉,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宿麦。

——被少府内帑当杂粮存着,一直没怎么动用,积少成多存下好几百万石的宿麦,几乎是被刘荣以‘点石成金’般惊艳的手段,直接转化为了不亚于粟的主粮!

粮食市场供应端,陡然多出来一批出乎所有人预料的存粮,这才让刘荣大获全胜,将除馆陶公主刘嫖之外,所有参与到那次粮价哄抬事件当中的败类,都送去见了太祖高皇帝。

过去这些年,人们谈论起当年之事,有溜须拍马的,有阿谀奉承的;

便是就事论事的讨论事件本身,也更多是说刘荣手腕够硬,态度够坚决,愣是连自己的姑母刘嫖,都没让刘荣生出半点顾忌。

但作为少府出身的财政口专业人才,刘舍心里很清楚:这世间的很多事,尤其是涉及到国家层面的政治事务,并非单靠坚定地决心、强硬的手腕,就能够达成目标的。

倒也不是说在关乎国家层面的事物上,决心、手腕不重要;

而是决心、手腕这两张牌,就好比后世相亲市场的外貌条件——配合任何其他的牌,都会是王炸。

但若是单出,那就会毫无价值,还不如对三。

放在国家层面的政治事务,也是一样的道理。

说得难听点:是决心能当饭吃,还是手腕能当水喝?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再坚定地决心、再强硬的手腕,没有必要的先决条件支持,都只会是无根之萍。

就好比刘荣当年平抑粮价——若是手里没粮食,刘荣的决心顶屁用?

强硬的手腕能干嘛?

当时的朝堂内外,谁的决心不比刘荣坚定?

当时掌控汉家的决策层核心人物——先帝刘启,丞相申屠嘉,谁的手腕不比刘荣硬?

所以,在刘舍看来,当年平抑粮价一事,刘荣所表现出的决心、手腕,都不过是在那场关乎储君太子的大考中,将刘荣抬上了及格线。

仅此而已。

真正将刘荣的考试成绩,从将将及格直接抬到接近满分,且实打实解决了那件关乎宗庙、社稷安稳的问题的,是刘荣‘点石成金’,或者说是‘点麦成粟’,所变出来的那几百万石粮食。

没有那几百万石宿麦,被刘荣转化为可供百姓食用的面食,那当年的事,只能以刘荣平抑粮价失败,先帝不得已,只能采取下下策:血腥镇压,通过屠戮粮商、抄没粮商存粮,再平抑粮价作为句号。

而在当年的那件事当中,真正给刘舍留下深刻印象的,恰恰是刘荣‘点麦为粟’的应变能力。

刘舍记得很清楚:当年,哪怕是在情况最恶劣的时候,刘荣都从不曾慌乱,始终是一副淡定自若,成竹在胸的模样。

刘舍敢笃定,当年的刘荣,早在刚着手准备平抑粮价一事的时候,就已经备下了‘点麦为粟’的后手。

而今,刘荣再次站出来,隐晦表示未来的少府,能生产出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盐铁产品,从而通过正常的市场竞争,逐步达成对盐、铁市场的彻底垄断?

刘舍只能说:但凡换个人,无论是谁,说出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话,本君侯都会赐下一个脑瓜崩,把那个活在梦里的蠢货敲醒;

但这句话是陛下说的,那臣就只能顿首顿首,昧死百拜,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而已……

这,便是‘先例’的重要性。

——当你第一次干某件事的时候,就漂亮的把事儿办妥,那从今往后,再也不会有人怀疑你在面对类似的事儿时,会办的不够漂亮。

人的名,树的影,正是这个道理……

“既然陛下成竹在胸,那臣,唯顿首顿首……”

毫不掩饰崇拜的对刘荣拱手一礼,又开口客套一声,刘舍话头一转,将话题再度引回了具体的操作模式、措施之上。

而在盐铁官营这一整个大命题当中,困难最大的一点,无疑便是具体实施部门……

“然有一言,臣斗胆,冒死直谏。”

不出刘荣意外的一声‘然’,便见刘舍深吸一口气,于座位上端坐好,旋即道出了自己的忧虑。

“当年,陛下官营粮米,少府之所以能轻易完成此举,是因为官营粮米一事,少府唯一需要做的,仅仅只是买入、仓储、卖出这三项。”

“其中,买入、卖出这两项,其实都可以忽略不计——卖粮,百姓民可以拉来长安卖,卖粮,也照样可以到东、西两市的内帑官粮铺去买。”

“在买、卖这两部分,少府其实并不需要出多少力气。”

···

“唯独剩下的仓储,也因陛下于长安南郊兴建太仓,而变得不再困难。”

“——买入的粮食,少府只需要派人运送数十里,便能从长安送去太仓入库;”

“卖出时,太仓的粮食又以十日为限,定期、定量输送粮食入长安,以供少府内帑售卖。”

“买、卖不费力气,仓储也不过是顺带——就算没有官营粮米,太仓也本来就是要储存少府内帑的存粮的。”

“正是因为以上种种,少府官营粮米,才会如此轻松,如此不费吹灰之力。”

“然盐铁……”

还是老规矩:话不说满,点到即止。

一声欲言又止的‘然盐铁’,刘荣也是当即心下了然。

沉吟措辞片刻,方开口应答道:“丞相所言,不无道理。”

“——买、卖无需费心,仓储无需费力,饶是如此,少府也不过只是将官营粮米的范围,拓展到了整个关中。”

“北方边墙、关东郡国,还有汉中、巴蜀等,均不在少府官营粮米之列。”

“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在关中官营粮米,少府完全可以只定几个粮仓、百十售粮点,便可轻易完成。”

“可若是要在整个天下,都施行官营粮米之政,那无论是粮米转运、仓储,还是购入、售出,都将会让少府花费成百上千倍的功夫和精力。”

“而这件事,是如今的少府无法完成的。”

刘荣此言一出,刘舍当即点头,君臣二人迅速就这一点达成一致。

还是那句话:少府是很庞大,但少府肩上的担子,也同样沉重的吓人。

就好比后世的那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一样——能力强大到怪物级别的少府,责任也同样沉重到令人咂舌的地步。

若是让少府官营盐铁——甚至哪怕是将官营粮米的范围扩大到整个汉室版图,就能将少府至少九成的人力、精力给掏空。

届时,少府哪怕因人力严重不足、政务过渡繁重而停摆,刘荣也丝毫不会觉得奇怪。

那既然少府无力承担,能否考虑一下其他的部门?

答案是:不可能。

首先,官营这个概念,作为‘垄断’二字的史前版本,是必须以国家机器作为主题去推进的。

而国企垄断,又涉及到中央财政,乃至于中央集权;

这件事,刘荣不可能交到外朝手中。

无论是粮米还是盐铁,但凡是和‘官营’二字搭上边,就必须是由少府全权负责!

除具体实施的少府,以及掌控全局的天子外,绝不容第三方势力干涉!

其次,就算摒弃私心,真搞一次汉家朝堂内部的招标,最终中标的,也大概率还是少府。

——少府,已经是汉家最闲、人力资源最充足的部门了。

看看相府?

什么加班加点996——到了年关前后忙起来,十天半个月不回家,饿了边吃边干、累了倒头就睡,完全就是相府的日常。

政务压力最小、人力资源最充足的少府,尚且应付不了如此规模的官营,自更别提本就忙的脚不沾地,默认996,间歇性007的其他部门了。

最后一点,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少府,已经是汉家最庞大、最能‘扛事儿’的部门了。

就连相府的‘扛事儿’能力,都比不上开足马力的少府。

一件大事,如果汉家有那么一个部门能完成,那就肯定是少府;

若是连少府都无法完成,那汉家就不可能完得成。

如此一来,问题就很简单了。

——少府手里有别的活儿,而且是很多很多别的活儿,抽不出那么大经历搞盐铁官营。

毕竟不用刘荣说,刘舍也能大致猜出来:盐铁官营,不可能还和粮食一样,将范围限定在关中。

而且还有一句话,刘舍方才没明说。

——官营粮米,是买、存、卖三个步骤;

而官营盐铁,除了同样的三个步骤外,还多出一个‘造’的步骤。

多出来的这一个步骤,几乎能将整个事情的复杂程度、需要投入的精力翻两倍不止!

毕竟买、存、卖,只需要把控买、卖价格,并仓储安全。

而造,需要注意的事儿就太多了。

尤其是铁,在造之前,甚至还要多出一个‘开矿’的工序……

结合此间种种,可以很轻松的得出结论:盐铁官营,需要一个和少府一样强大——至少是不比少府差太多,且手里没有任何其他活的部门,专门去负责。

而这样的部门,如今汉家没有。

既然没有,那就只能创建。

创建一个如少府那般,财大气粗,权势滔天,又掌握无数人力物力,却根本不需要管其他任何事,唯独只需要搞好盐铁官营的部门。

谈何容易啊?

这不亚于在少府之外,再另外手搓一个少府二号出来!

一如开国那会儿,内史外还有治粟内史、少府外另有匠作少府一样——另外搞个盐铁少府出来?

“此事,陛下可能与东宫商议?”

本能的,刘舍就问起了这件事的‘合法性’。

但在看清刘荣眼底,闪过一抹一闪即逝的不快后,刘舍当即低下头,再次恢复到先前那副皱眉沉思之状。

刘舍很清楚,方才那抹不快,是刘荣故意展露给自己的。

也正是那抹刻意表露的不快,及时提醒了刘舍:桃侯家族,自打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刘汉天子最忠实的鹰犬。

桃侯家族的祖训,是:誓死效忠汉天子,谁是天子效忠谁;

而非:誓死效忠汉太后,谁是太后……

“太宗孝文皇帝年间,晁错提议‘输粟捐爵’,让百姓以输送军粮往北方边关的代价,换取自己想要的爵位。”

“为了处理此件事务,太宗孝文皇帝曾设一职,曰:主爵中尉。”

“——初始,主爵中尉全掌输粟捐爵事,秩比二千石。”

“后先孝景皇帝改制,进主爵中尉为二千石,兼掌王、侯子弟袭爵、敕封之事。”

“朕意:更主爵中尉,为主爵都尉。”

“——进秩,中二千石!”

“——银印青绶,列汉九卿!”

“下设大农,主粮米官营;”

“设盐铁司,主盐铁官营;”

“又各设钱、粮、盐、铁之库,皆别于少府。”

刘荣终于图穷匕见:主爵都尉!

而刘舍,却陷入了一阵漫长的惊愕,以及源自灵魂深处的惊颤之中。

“主爵都尉……”

“中二千石……”

“银印青绶……”

“列…九卿?”

“九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37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