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63章 物论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唔……”

“得寻个文士拟封书信,给老大人送去……”

很快,整座长安城内的义渠后裔,都想到了自己远在北地,且已经有好几代人不曾联络的远方表亲。

游牧,是义渠人曾经赖以为继的生活方式,却绝非义渠人基因当中自带的技能。

尤其是在归附老秦后,这些自愿南下,步入秦中的义渠人,大都放弃了居无定所、起伏不定的游牧生活,转而投身于农耕文明的怀抱。

没办法;

相较于更‘看天吃饭’,更动荡不安——用后世人的话来说,就是更‘不稳定’的游牧生活,农耕文明天然具备的优势,在工业革命解放生产力之前,几乎是无穷无尽的。

这是个很容易就理解的事。

假如你生活在这两千多年前,原本过着蓄养牧畜,游荡草原,随时都可能被天灾、人祸,亦或是疾病夺走生命的动荡生活;

突然有一天,你们部族的头人说:我们归附了一个华夏‘部族’,他们以耕作为业。

你带着好奇,跟随头人来到了汉人的地界,很快便了解到所谓‘农耕’,实在是这人世间最伟大不过的发明。

——躬耕之民,不需要像游牧之民那般,终年居无定所的在草原上游荡。

他们可以长久的居住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可以拥有一块永久性属于自己的土地。

只需要在每年春天,把种子播种下去,再经过大半年的精心照料,原本不起眼的种子,就能在农田里长出成百上千倍的农作物。

在这个过程中,不会有不知名、不知来由的野兽威胁你耕作的农田;

即便有,也会有一个名为‘官府’的东西站出来,帮忙把威胁剔除,而不是把所有的危险都丢给你自己处理。

除了这个拿钱办事儿,绝不白拿税赋的‘官府’,你的邻居们也会像草原上,一个部族的亲人、兄弟们那般,守望相助。

虽然平日里大家都各过各的,但若是遇到威胁整个村落的威胁,邻居们也会像草原上的部族那般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外来威胁。

一开始,你有些摸不着头脑。

——官府是什么东西?

——贵族们,又怎么可能管底层苦命人的死活?

但很快,你就接受了这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

汉人的官府,很像是草原上的王廷。

大的部族有大的王廷,小的部族有小的王廷;

只是与草原上,无论大小部族,都直接受草原至高统治者直接管辖不同:汉人的官府,是以一种宛如树木的秩序,一层层向底层扩散。

最高级别的‘官府’叫朝堂,只有一个,由中原至高统治者:皇帝所领导。

在皇帝之下,有先祖曾立下功勋的贵族,有凭借自身实力提高地位的能人、智者。

中原收上来的所有税赋,这个名为‘朝堂’的至高王廷,都要统一拿走三成。

和草原上的至高统治者一样,拿着全中原的供养,至高统治者在内的至高王廷成员,生活也绝非底层苦命人所能想象。

他们拿着金锄头耕地,穿金靴子走路,用金碗吃粟米粥。

但稍有不同的是:除了奢靡的生活之外,他们还会抽出相当一部分精力,为中原绝大多数底层苦命人所遇到的问题而头疼。

某处遭受灾害了,至高王廷会派遣军队维持秩序,送去物资救济灾民。

某处爆发纷争了,至高王廷更是连军队都不用派——只需要派个至高统治者的使者过问一下,就可以让纷争得以平息。

中原人的至高王廷,想的不是如何盘剥底层的苦命人,又或是再开启一场战火、纷争;

恰恰相反:中原人骨子里,就天然抗拒纷争。

因为他们的土地,几乎需要片刻不离的照料;

一年当中,人类能活动的几乎所有时间,中原人都要将绝大多数精力,放在照料自己的农田,以及农田中成长的农作物之上。

他们很讨厌有人干扰、打乱他们耕作的节奏。

他们所发起的每一场战争,几乎都是因为有一个敌人,让他们无法继续安心种地。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你沉默了。

作为一个游牧之民,你虽然算不上多么睿智,但也不难明白:能让汉人宁可发动战争也要拼死守护,同时又十分不愿意陷入纷争——根本不憧憬、不渴望战争所能带给自己的掠夺,却反而把种地看的比性命都重要;

这只可能意味着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事实。

——种地所能带来的收益,比战争胜利之后的掠夺都更大!

带着这样的探索精神,你开始试着耕作。

一年到头的辛苦耕耘下来,你却发现你收获的结果,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喜人。

但很快,你就明白了‘种地’二字的诱惑,为何会比战争胜利后的掠夺,都还要更令这些中原人趋之若鹜。

——稳定!

不同于草原上,游牧之民居无定所的流浪,以及随时可能面临的风险;

也不同于为了取得战争胜利,所需要承受的身家性命的威胁;

种地,实在是太稳定了。

只要春天把种子种下去,秋天就必定能收获!

区别只在于收获多少、全家人明年是吃八成饱还是六成饱,而非全家人明年是饿死还是冻死!

你不需要像草原上那般,同人争夺水源、草场——你有一块固定的领土用于耕作,别人的你抢不来,你的别人也抢不走;

哪怕真到了某些极端个别状况,如天灾人祸、农耕绝收,汉人的至高王廷也不会视若无睹,让你自生自灭。

直到这时,你才终于明白:汉人喜欢种地,甚至愿意为了安心种地,而不惜发动一场本不愿打的战争,并不是因为种地,能让每个人都发大财。

恰恰相反:种地,仅仅只能让绝大多数人,都尽可能勉强维持生计。

但对于这个时代的人们而言,尤其是对毕生与天地争夺,只求‘生存’二字的草原游牧之民而言,如此低风险,就能大概率保证生存的生活方式,已然堪称神迹!

汉人种地,想要的不是一夜暴富,而是一眼望到头的安定。

是投入大概率能得到收获,且并不需要承担太大风险的安宁。

是上限极低,低到你的家族世世代代都无法改变身份地位,同时也下限极高,高到你穷其一生,都不怎么需要担心自己饿死的周而复始。

明白了这一点,你很快也认可了这一观念。

——一眼望到头的人生,对于任何一个草原游牧之民而言,都美好的宛如天国!

因为能望到头,说明有终点。

而草原上的绝大多数人,都大概率活不到自己生命的终点。

如此美好的人生,确实值得中原人不惜一切的守护。

至于草原上的生活,则很快被你抛到脑后。

见识过‘种地’二字的磨砺之后,你再也不愿回到那下限极低,低到随时能成片收割生命的落后文明怀抱中……

以上这些,大抵便是百余年前,才刚从河西、河套地区内附嬴秦的游牧民族:义渠人,在短时间内融入农耕文明的全过程。

之后,经过五到七代人的传承,便到了如今汉室、到了当今刘荣在位。

曾经的义渠人,或许仍旧保留着游牧民族的些许外貌特征,比如身形相对矮小,下肢相对更为粗壮,颧骨更高、鼻梁更塌,眼睛更小之类。

但从生活模式、文化认同的角度来看,如今汉室,已经不存在多少能一眼看出不同的义渠人了。

即便是在北地郡,那些仍旧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模式的故义渠贵族后人,也基本都是以躬耕为主,畜牧为辅。

说得更精确一些,是以农耕作为家族主要产业,以畜牧来作为战马获取渠道,以及风险相对较高的畜牧业投资。

而在二者之上,这些人真正渴望、追求的,是凭借世代传承下来的精良马术,以及在马背上战斗的经验、能力,换取更高的社会地位,以及更为庞大的财富。

大约二十多年前,他们被太宗孝文皇帝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北地骑士。

他们大都自幼学习驾马、挽弓,以及冲杀等骑兵战术,具备极高的战斗素养。

与此同时,他们家境优渥——能为族中子弟,至少是部分杰出子弟配备干粮、军械、马匹,并自幼精心培养。

正所谓:穷文富武。

一方面来讲,这话说的是文、武两个大方向所需要的投入。

——学文花不了多少钱,左右不过笔墨纸砚,外加拜师束脩(xiū)而已。

学武却要自幼打熬筋骨,需要购买数量极为庞大的外用药物,并摄入大量肉食;

在此基础上,该有的刀枪剑戟、弓马甲胄等装备,外加名师指导。

毫不夸张的说:讲一个孩子自幼培养成一个通俗意义上的‘武人’,所需要花费的总成本,完全可以将同样年纪的几十上百个孩子,自幼培养成一个通俗意义上的‘文人’。

这,是后世人刻板印象中的‘穷文富武’——文花的钱少,武花的钱多。

但实际上,穷文富武四个字,其实还有第二种解读。

——穷人家的孩子,更适合走‘文’,富人家的孩子,则更适合走‘武’。

不单是因为二者所需要的财力,对不同阶级、群体所带来的财务压力,也同样是因为二者日后的发展方向。

一个孩子自幼习文,年壮学成,最好的发展路线必定是入仕。

而在官场——至少是在如今汉室的官场,一个出身农户、良家,即无人脉也无背景的文官,是比家世显赫、背景滔天的学阀子弟,更受整个大环境待见的。

因为那些学阀子弟,本身就有着固定的社交、利益圈子,外人挤不进去,里面的人也轻易出不来。

这些人往往心气极高,若想结交,不主动把自尊丢掉三成,压根儿就不可能和他们建立相对友好的关系。

就算不结交,单从工作层面往来,这些人也是自幼家世显赫,往往都是天马行空,根本踏实不下来的主儿。

说得难听点,就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即不知人间疾苦,也不明解局之法。

农户、底层子弟则不同——他们自幼困苦,能从文而入仕者,大都脾性温和、稳重。

最重要的是:十数年,乃至数年寒窗都能熬下来的他们,格外的能吃苦、格外的脚踏实地!

对于同僚的示好,他们会本着‘报团取暖’‘有个照应’的原则,基本来者不拒。

虽然还不至于到‘和谁都能做朋友’的地步,但也起码是尽可能保证‘和谁都不做敌人’。

与此同时,他们往往不怎么讲诗书大义,却对具体的问题处理方式,有着水准线以上的知解。

踏实肯干,眼里有活,为人谦和,圈子开放——无论是在哪个时代,这样的人在官场都不会混的太差。

所以说:穷文——穷人家的孩子从文入仕,发展前景更好一些;

反之,也是一样的道理。

不同于官场,军队的生态环境,往往更看重远近亲疏。

道理很简单:到了日后,你们这支军队上到将军,下到马夫,无一例外都是要上战场的。

而战场局势瞬息万变,一刹那的不慎,代价就很可能是你的性命!

所以,你根本没有机会试错——根本无法通过极限施压的方式,来测试身边的人在危难时是否可靠、是否可以‘生死与共’。

因为命只有一条;

拿着自己的命,去试一个人是否值得自己信任、是否能在战场上,将后背放心的交给对方,显然不是多么明智的做法。

所以,相比起拿性命作为堵住,去试探一个陌生人可不可信,军中武人往往倾向于更加简单直接的方式:信任一个关系匪浅的人。

比如战友家的孩子啊~

同乡的后辈啊~

老上司的远方表亲啊之类。

所以说:富武——富贵人家的孩子,在军中发展前景更好一些。

因为在官场搞人情、搞关系,别人会说你勾结党羽,蝇营狗苟,不够‘磊落’。

你善良,别人欺负你,你不善良,别人又因为欺负不到你而生气。

但在军中,你关系越硬、人脉越广,往往就越有发展前景。

底下的士卒愿意追随你,身边的战友愿意相信你,顶头的上司也愿意倚重你。

无论是性命攸关之时,还是建功立业之机,你都会有底气面对危难,或把握机遇。

相比起这些——相比起良好的家庭背景,为你带来的这些人脉、背景,家族自幼培养你所花费的那些钱财,反倒是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若不然——若穷文富武的‘富武’,若当真是‘有钱就能培养武人’的意思,那哪还有权贵子弟什么事?

怕是军队中,每十个人里,就要有七八个豪商子弟,勾肩搭背的盘算拿手底下的军队,去哪里做一笔‘生意’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06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