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21章 斗智斗勇?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在长安,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历史上的帝国双臂、绝代双骄之一的卫青,已经开始朝着人生巅峰而前进。

而在数千里外的河南地,一场结局早已注定,却也注定惨烈的大战,真随着一面城墙拔地而起,而逐渐临近。

——博望城,已经正式动工起建。

按照少府的预案,博望城一如中原城邑,四四方方,各正对东南西北;

城东西十里,南北六里,内部可容纳军属一万户。

城外,于城东、城西各设兵营,分别入主五千常备戍边卒。

至于城中,将来便会是这一万朔方戍边卒,所对应的一万戍边家庭。

有点像后世的军户;

但不同于那世袭罔替,躲都躲不掉的军户制,博望城这种模式,更像是秦时移民实边,以消化新服之地的政策。

——现如今的南越王赵佗,便是这个政策下的产物。

曾几何时,赵佗奉始皇之令,以副官身份随主将任嚣,率足足五十万‘大军’南下;

这里的五十万大军,自然不会是五十万训练有素,久经沙场的精锐,而是五十万接受过基本军事训练,却大都没有上过战场的老秦良家子。

这五十万人到达岭南,并为秦开疆拓土之后,既没有功成而归、班师回朝,也没有回到原籍,而是就地留守,成为了秦庭迁往岭南地区的第一批移民。

平日里,这些人也种地劳作,过着寻常农户一般的生活。

有事时,他们却也能随时发挥老秦人的光荣传统:扛起锄头便是农,拿起长戈便是兵!

后世人常说:秦之亡,恰恰是其制度过于先进,导致严重不符合时代背景、文明进程,以至于‘步子跨的太大扯到了蛋’;

从当年,秦对岭南之地的开发方式,其实就不难看出这一点。

——赵佗带着那五十万人,在岭南地区的开发,不就是后世新时代,华夏文明依旧在用的生产建设兵团嘛!

两千多年后,新华夏依旧还能捡起来用,甚至还能发挥相当效果的制度,放在这两千多年前的时代,能不‘扯到蛋’嘛……

至于如今,刘荣决定在博望城驻扎的两部都尉,有别于后世朱明时的军户,以及新时代兵团的,则是相较于后二者,将来长期驻守博望城的这两部都尉,重心更多还是在军事上,而非农业生产、建设之上。

——原则上,长安朝堂不会完全切断对博望城的后勤、辎重输送。

该给的军粮半点不少,还是会发放到将士们手中。

唯一的区别在于:其他部队的将士领了军粮,就可以安安心心打仗,非但不用担心自己吃不饱肚子、会饿着肚子上战场,甚至还能有余力照应家里。

而博望城这两部都尉,则是在领了军粮之后,可以安心的完成上级下达的军事任务:种地。

没错;

对于博望城这两部都尉而言,种地,并非生活所迫,而是军事任务!

原因也很简单:华夏民族的血脉,始终带有‘能种地的地方才能生存’的认知。

刘荣要做的,就是通过军事命令,来借这两部都尉将士告诉天下人:河套,是能种地的;

而对华夏人而言,能种地,自便意味着能生存。

如此一来,日后无论是长安朝堂决定向朔方郡移民实边,还是对博望城加派类似的‘耕战’兵团,阻力都会小很多。

至于将士们在博望城附近开荒,所得的田亩和作物收获,刘荣也十分大方:田,谁开垦算谁的;

粮,谁种出来算谁的。

换而言之,‘种地’这一项军事任务,非但能为博望城守军将士带来稳定的副业收入,甚至还能让他们轻而易举之间,便置办下相当不菲的田产。

固然,河套地区并不太适合种地。

准确的说,是相较于开荒耕作,这片土地,更适合畜牧业的发展。

但没关系;

刘荣愿意付出这么些许代价,拿出河套3-5个百分点的土地,来吸引天下人前往、定居。

这,也正是博望城存在的意义。

——博望,望的从来都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北方,而是比北方、比匈奴更为遥远宏大的目标。

秦时有言:六王毕,四海一。

刘荣希望自己百年之后,华夏能再多出一句:游牧、农耕皆诸夏,罗马东叩称汉臣……

“单于庭主力,难道还没有抵达高阙吗?”

“怎么都过去了这么久,都还没动静?”

博望城——或者说是还未建成,连雏形都不曾具备的博望城北‘城墙’外;

榆侯栾布驻马而立,看着几里开外的大河南岸,依旧在往返巡视的汉军将士,眉头只紧紧皱在了一起。

在栾布身侧,弓高侯韩颓当、江都王刘非等众人,也都是一副不甚其解,却又忧心忡忡的表情,目光齐齐锁定在遥远的大河沿岸。

“事出反常必有妖啊……”

“军臣老贼,究竟是在盘算什么?”

作为在草原土生土长的降将,或者说是华夏历史第一位留学生,韩颓当对匈奴人,或者说是草原游牧民族的脾性,可谓是了若指掌。

——韩颓当归降汉室时,尚还是太宗孝文皇帝早年,距今已有三十多年。

作为韩王部的小王子,韩颓当自然见过上一代老上稽粥单于,并相当了解其秉性。

而如今的军臣单于,韩颓当最后一次见到的时候,军臣还是个骑着小马驹,整日与酒色为伍的纨绔左贤王。

对于军臣——尤其是成年后的军臣,韩颓当的了解十分有限。

但再怎么有限,韩颓当也能从如今的状况当中,闻到一股极为浓烈的危险气息。

——时间,已经来到了天子荣新元元年,秋九月末。

再过几日,便是岁首新年。

距离汉军推算的单于庭主力抵达日期:九月十五,已经过去了十多日;

但高阙至今为止,都没有产生丝毫变化。

按理来说,单于庭主力在代北猛攻马邑,突闻河套易手,必定会马不停蹄的飞驰回援。

从程不识弃守马邑,诱敌深入之计未能成行,也能侧面印证这一点。

——为了回援河套,军臣连跨过马邑、踏足雁门郡的天赐良机,都已经全然顾不上了!

这就很奇怪了。

既然军臣在代北、在马邑接到河套的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就做出了坚决回援的决定,那之后的行军速度,必然会提升到匈奴骑兵部队的极限!

即:一人三马,轮换骑乘,饿了在马上吃,累了在马上歇;

只无论如何,不得有片刻停止回援的脚步!

如果按照这样的速度,那早在秋九月十日左右,单于庭主力就应该抵达高阙。

至于九月十五的推断日期,则是汉军以最乐观的状态,以匈奴单于庭主力白昼赶路、黑夜休息作为条件推断的。

这,已经是汉军最乐观、匈奴人速度最慢的回援速度了。

只要还骑着马,而非腿儿着来,匈奴人再怎么慢,也不该在九月十六日清晨,都未能抵达高阙。

所以,汉军自栾布以下,皆一致认为:最晚在九月十五日晚间,军臣率领的单于庭主力,就已经回援抵达高阙。

然后,就是过去这十几日的诡异沉寂。

——没动作啊!

高阙一如往常,之前该怎么样就还怎么样,城楼上的匈奴兵卒,该是哪些人就还是哪些人;

‘必然抵达’的单于庭主力,非但没有让高阙表露出战略姿态的转变,甚至都没有表露出自己的存在!

就好像单于庭主力,压根儿就不曾抵达高阙——至少是没有万人以上的大队人马抵达。

这就急坏了栾布在内的一众老将,老想做点什么,却又偏偏什么都做不得。

提问:什么样的刽子手,最令死刑犯感到恐惧?

答:并非那些干脆利落,手起刀落的痛快人;

而是那些只高举着刀,让犯人一直惹受精神折磨,却迟迟不愿落下砍刀的老阴掰。

人类从来都不恐惧已经到来的危险,而是会更恐惧必定会到来,却始终未到来的危险。

——刀子,永远是悬在头顶上的最吓人,而非砍在脖子上的。

现在的汉军众将,便是类似的状态……

“实在不行,就让遂营再架几座桥,直接打上高阙!”

“打不打得下来且不说,起码能知道高阙内,究竟是个什么光景。”

“——若那军臣老贼在高阙,我大军倾巢而出,强攻高阙,军臣老儿必定会惊惧交加,加兵驻守高阙。”

“若不在,那我等即便攻不下高阙,也总是能抓几条舌头,好生盘问一番?”

漫长的沉默之后,终还是江都王刘非,年轻气盛沉不住气,满是烦躁的发起了牢骚。

见众人齐齐望向自己,刘非却也并未表露出丝毫尴尬之色,只愤愤不平的继续说道:“难不成,还真要这么等下去?”

“——明知他军臣不怀好意,且手握重兵环伺在外,却根本不知道他想干什么。”

“甚至有可能,我们连他在哪儿、从何处发难都不知晓。”

“与其这般熬着,还不如主动出击……”

听到这里,大家伙心中自也是了然。

——江都王殿下,这是忍受不了这种暗刃悬于头顶的精神折磨,这才发起了牢骚。

至于刘非所提议的‘强攻高阙’,在众人——尤其是栾布看来,基本上是完全没有可行性的。

秦关高阙原本的意义,就是在河套外、在大河对岸,为秦军留下一处墙头堡,以免大河对岸完全脱离秦军控制,导致秦军无法轻易渡河背上,踏足幕南。

也就是说高阙,其实防的并不是隔大河相望的河南地,而是防北面的草原幕南地区。

可如今的高阙,却成了匈奴人在河套北侧,阻隔汉军北出河套,渡过大河、踏足幕南的屏障。

尤其再加上以大河作为护城河,更是将高阙的战略意义,提高到了函谷关那样的要塞、雄关的程度。

——函谷关,肩负汉家的基本盘:关中的安稳;

而高阙,则肩负着匈奴人的大本营:幕南的安全。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攻夺高阙,对于汉家上下君臣、将帅的诱惑力,其实并不亚于夺取河南地。

但某个东西的诱惑力足够大,往往恰恰是因为得到他的难度,与其本身具备的诱惑力,呈几何式上升的正相关联。

打下高阙,好不好?

当然好了!

只要掌握高阙,那汉家就算是在幕南地区,有了一处比云中都还坚固的桥头堡!

是战是和,是进是退,全然由汉家说了算!

若想打,汉军可以北渡大河而出朔方,以高阙为支点,向辽阔的幕南地区分散展开攻势;

又或是对朝幕南地区的腹地:龙城方向进发,直接威胁匈奴的政治权利中心,撼动匈奴人在草原的统治根基!

若想歇一歇,又或直接就是不打,有高阙在河对岸‘放哨’,朔方郡也就不必再担心北方方向的安全问题,可以安心种几年田,更或是专心处理一下西方的河西走廊。

可高阙,好不好打呢?

便从此刻,栾布一副看白痴般看向刘非的眼神,就不难得知:不好打。

很特么不好打。

以至于‘打高阙’这个提议,在栾布看来都显得有些可笑、哪怕这话是出自江都王刘非之口,栾布都忍不住面露鄙夷之色的程度。

感受到栾布望向自己的目光中,那前所未有,且丝毫不加以掩饰的鄙夷,刘非尴尬之余,暗下也反应过来;

——过去这段时间,自己在将军们面前立下的‘知兵’人设,可以说是塌了个稀碎。

却不料也正是在这时,弓高侯韩颓当若有所思的看了看刘非,而后,又耐人寻味的看向老伙计:榆侯栾布。

“我,倒是有些赞成江都王的提议……”

嗯?

什么情况?

咋,弓高侯你也不知兵了?

那可是高阙!

以大河为护城河,秦关秦墙为工事主体的高阙!

上下嘴皮子一碰,说的倒是轻松;

真要动了兵,几万人的伤亡砸下去,怕是连高阙顶部的墙垛都摸不到!

如是想着,众人不由自主的看向栾布,等着栾布对这个一眼弱智的方案,发表大家意料之中的评价。

但在栾布的面色,也从最开始的愕然、不解,逐渐转变为若有所思,再到隐隐有所明悟、认可之时,大家伙直接亚麻呆住。

完了……

主将栾布,也傻掉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46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