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54章 来了,都老了

书名: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3

刘荣一番话,让老太后彻底陷入了沉思。

枪杆子的重要性,不单是刘荣清楚;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每一位合格的封建帝王,都深知枪杆子对自己的重要性。

而在如今汉室,作为汉家的‘第二个皇帝’,包括窦太后在内的历代汉太后,也同样对此有着明确的认知。

至于刘荣此番话语,所表露出来的意图,老太后也是了然于胸。

军队这个东西,除非像后世人民子弟军那般,有崇高的信仰和坚定地信念,否则,基本就是一句‘有奶便是娘’。

乱世尤其如此!

而在治世,这种情况虽然不会被摆在明面上,但也仅限于‘不摆在明面上’而已。

在那层由治世亲自盖上的遮羞布地下,仍旧是那句:有奶便是娘。

一支军队,中央供养和将官个人供养,会直接决定这支军队,究竟是国家的军队,还是个人的武装。

而在国家层面,供养军队的钱到底由谁出,也同样决定着这支军队,究竟更受谁的‘领导’。

相府国库作为汉室社稷的‘公用账户’,国库出钱换来的每一样东西,都必将受到相府——准确的说,是相府为代表的整个外朝的支配。

官员俸禄出自相府国库,所以丞相礼绝百僚,群臣避道;

中央政府运转经费出自相府国库,所以百官以丞相为首、外朝唯丞相马首是瞻。

那既然如此——既然外朝都认丞相为‘衣食父母’,为什么还有天子压在丞相头上呢?

除了君臣尊卑,忠孝人伦等精神层面的道德限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丞相手里的相府国库,并非丞相的私赀。

国库里的每一分钱,都是天下百姓一石米、一枚铜钱交上来的税。

而这个税,没人是看在丞相的面子上,或是出于对丞相的臣服上缴。

大家冲的是皇帝;

交的是皇粮。

相府国库里的每一分钱,都是汉家庞大的官僚群体,打着‘给天子交皇粮’的理由收上来的。

也就是说,相府国库里的,也同样是刘荣这个汉天子的钱。

那为什么还要将相府国库、少府内帑,分别称之为‘汉家的公有账户’和‘天子的私人口袋’呢?

这就好比后世的企业拥有者;

相府国库,是公司的对公账户,负责公司的正常运转,充当公司的流动资金。

对公账户里的每一分钱,都不能擅自挪用,更不能用于个人支出;

当然,与之对应的是:对公账户里的钱,就是这位总裁的责任承担极限。

如果有一天,公司账户里没钱了,但公司还欠着钱,那这位总裁就算手握富可敌国的个人财富,也根本不需要拿自己的钱,去填公司的窟窿。

而少府内帑,就是这位总裁的个人账户。

个人账户里的钱,拿去奢靡享受也好,漫天撒钱也罢——总归只要别拿去违法犯罪,就没人会管你拿这些钱去做什么。

在如今汉室,也是一样的道理。

——相府国库这个‘对公账户’的钱,刘荣无法擅自挪用,更无法用于个人支出,比如大兴土木、赏赐、花销之类。

但同样的:相府国库无论再困难,再怎么缺钱,刘荣理论上都不会管。

假设有一天,相府国库穷的跑耗子,少府内帑却富裕的钱都没地方放了,那汉家的一切,都会变得非常有趣。

——手里没有足够的钱,原本指望着相府国库过活的整个外朝,都会不可避免的倒向刘荣。

等刘荣自掏腰包,解决了外朝的问题,那丞相自然而然就会失去话语权。

说一句题外话:刘荣脑海中,为汉家将来百年构造的蓝图,便有这么一个想法的雏形。

通过庞大的财政压力,迫使丞相向汉天子伸手要钱!

然后汉天子绕过丞相这个‘对公账户会计’,直接自掏腰包解决国家财政问题。

然后,丞相就此成为朝堂上的小透明,原本属于丞相的所有权利,都将自此被皇帝收回。

紧随其后的,便必然是丞相的角色淡化,使得皇帝政务处理压力激增;

于是,内阁、尚书台之类的‘秘书团’性质机构,便可以应运而生……

言归正传。

现当下,汉室的财政状况,其实已经朝着刘荣脑海中的那个雏形发展了。

——经过文景之治,汉家两代先帝省吃俭用,给刘荣留下了极为庞大的个人财富。

与此同时,相府国库又因为汉家轻徭薄税、休养生息的国家总体战略,而始终徘徊在破产警戒线边沿。

国库的农税收入很多,每年足有近三十万万钱!

但花钱的地方更多——每年都默认要支出,且完全无法削减的固定支出,便占了国库规定收入的八成以上,乃至将近九成!

绝大部分固定收入,要用于固定支出;

除了农税之外,又实在没有,且无法拥有其他的生财之道,想要‘开源’,唯一的办法就是人口、土地缓慢增加,从而拉动粮产总量提高,以此来提高国库的农税收入。

这显然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事,同时也不可能大幅提高国库的农税收入。

——如今汉室,民六百万余户,近三千万口;

按照太祖高皇帝授民田爵时,所定下的‘一户百亩’的标准,如今汉室,就应该有六万万亩,即六百万顷农田。

但实际上,经过短短五十年的和平发展,太祖高皇帝曾无偿发放给百姓的每户百亩田,已经缩水到了平均每户不到八十亩。

如果是大部分农户不再拥有百亩田,或许还能将其归类为土地兼并,少部分人占有了大部分的农田;

但每户农人平均拥有农田不到八十亩,就不再是土地兼并的锅了。

——第一个原因,是人口增长。

想当初,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汉家于秦末废墟中建国,总人口不过一千三百万,不到三百万户;

每户百亩田,也不过是三万万亩农田。

再加上关东行小亩,关东农人的百亩田,实际上只等同于关中的五十亩。

如此算下来,太祖高皇帝开国之后,很轻松的就用汉家现有的两万万亩农田,安置了天下所有的百姓。

但五十年过去,汉室人口早就从开国时的一千三百万人,激增到了刘荣元年两千八百万。

农户数,也从开国时的不到三百万,暴涨到了如今的超过六百万。

人口、户籍,都是一倍以上的增幅;

如果汉家还是只有开国时,那二万万亩左右的农田,那汉家的户均农田拥有量,只怕早就跌破五十亩了。

之所以能维持在如今的八十亩左右,是因为在人口增长的同时,可耕作田亩也在增长。

开荒。

将原本荒废的农田,或原本不是农田的土地,开垦为农田。

如此一来,才有的汉室人口翻倍不止,户均农田拥有量,却只跌了百分之二十的状况。

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五十年的时间里,汉家人口增长的速度,无疑比农田的开垦速度、可耕作田亩的增长速度快了不少。

到如今,单是关中这二百来万户农人,便已经拥有了高达一万万七千万亩的农田——都管赶上开国时,汉家全部农田的数量了!

至于关东、北方,以及南方巴蜀、汉中等关外地区,则是四百余万户农人,总共拥有了一万万八千万亩土地。

这样算下来,关东农人户均田亩拥有量,其实只有四十多亩;

但关东行的是宽一步,长一百二十步的小亩,关中行的大亩,则是宽一步,长二百四十亩。

故而,关东农人户均农田占有量只有四十多亩,但按照关东的农田标准,却也有个八十多亩的平均值。

而这些数据,和一个令相府国库深感无力的事实密切关联。

——汉室的人口、土地,都已经逼近增长瓶颈。

能开垦、能耕作的土地,在这五十年当中,基本都已经开垦出来了。

搞得现在,农人们都隐隐有些养不活自己、土地都有些不够种了,却也还是无可奈何,只能饥一顿饱一顿。

即便饿着肚子,也不去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这就意味着继续开垦、继续扩大耕地面积的空间,已经没多少了。

哪怕长安朝堂从国家层面出手,不惜成本的开垦,也根本增长不了多少新的耕地。

一成?

两成?

顶天了去,也就是涨个三成封顶。

而这三成新增土地,顶多也只能为相府国库,带来三成的农税增长——即,如今的每年三十万万左右的农税收入,能勉勉强强达到四十万万。

这就已经是封顶到头了,再涨不上去了。

对于如今的相府来说,每年多个十万万钱的农税收入,看上去是不少;

但多出来这十万万钱,就意味着汉家,多出来了近一万万亩的农田。

这一万万亩新田,需要相应的新水渠、新道路,以及新的农稼官、税吏。

考虑到这些和收入增长同时出现的支出增长,相府国库的战况,根本就不会好转多少。

这就是说:相府国库无论再怎么努力、再怎么认真工作,也就这样了。

农税收上来的钱,勉勉强强够国家当年用度,要么剩下来点汤汤水水,够给官员们多发一件官袍,要么稍微欠点外债,不得不厚着脸皮跟皇帝去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每年固定收入口赋十万万钱以上,且根本没多少固定支出的少府内帑。

从太宗、孝景两代先帝,花了前后三十多年时间,就从每年十万万钱左右的口赋收入中,攒下来了高达两百万万钱的小金库也不难看出:只要皇帝想省钱、想攒钱,那少府内帑的口赋收入,是能攒下来至少七成的!

若是碰到个太宗皇帝那样的铁公鸡,每年都攒下八成以上的口赋收入,也完全不在话下。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少府内帑这么富裕,那为什么不拿着这些钱,去为国家做些什么呢?

比如,供养军队;

比如,补贴官员;

比如,兴修水利……

等等等等。

与其让少府内帑的庞大财富在府库烂掉,还不如拿出来建设国家。

那既然这钱,是从皇帝的腰包里逃出来的,那办成的事儿,自然都是皇帝的功劳,话语权也合盖皇帝这个‘金主’拥有。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大;

皇帝的文治武功越来越昌盛,手里的权利也越来越大。

唯独丞相受伤的世界,就此达成……

“皇帝,要集权?”

漫长的思虑之后,隐约意识到刘荣长远意图的老太后轻声一问;

不等刘荣从惊愕中回过神,老太后又深吸一口气,神情凝重道:“听这话里话外的意思,皇帝,分明还有压制丞相的味道在其中……”

“皇帝,究竟是怎么盘算的?”

···

老太后轻飘飘两句话,却是让刘荣愣了许久。

过了足有数十息,刘荣才深吸一口气,将呆愕的面容收拾起来。

与此同时,对于老太后敏感的政治嗅觉,刘荣也不由生出一阵惊叹。

——仅仅只是刘荣大包大揽,表示要自掏腰包,承担起几支常备野战军的供养成本!

老太后就从刘荣这看似突兀的举动中,看到了刘荣计划在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后才打算着手去做的事!

如此嗅觉,便是放在皇帝身上,也至少是个守成之君的水准!

考虑到如今汉室,自开国至今,便始终在秉持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国策;

在这个背景下,老太后这个水平,也至少能达到先孝景皇帝的高度……

“皇祖母,慧眼如炬。”

由衷表达过对老太后敏感嗅觉的赞叹,刘荣思虑片刻,终还是将自己为汉家未来数十年,所规划的蓝图悉数道出。

这一说,便是足足三个时辰,时间也从刘荣来到长乐宫的上午,来到了夕阳西下的黄昏。

在刘荣说出自己几乎所有的长远规划之后,老太后也沉默了许久。

终,还是面色复杂的起身,自顾自朝着后殿的方向走去。

一边走,老太后嘴上,也不忘一边无神呢喃道:“老了……”

“都老了……”

···

“皇帝,放手去做便是。”

“只需知:上善若水的道理。”

“——先帝为储二十余载,却只得太宗皇帝之皮毛。”

“若能尽得太宗皇帝之手段、心术……”

“皇帝想要做的事,或许……”

···

“唉……”

“老了……”

“老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1582s